-
伤寒挟实
伤寒挟实为病证名。感受寒邪,蕴积成实而成壮热证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痛而壮热,其人本脏气实者则气与实气相搏,而成壮热,谓之夹实。治热实宜清泄,如大小承气汤加减;治冷实宜消导化食,如保和丸加减。
-
虚实错杂证
虚实错杂证指正虚与邪实之证错杂并杂。《景岳全书》卷一:“实中复有虚,虚中复有实,故每以至虚之病又见盛势,大实之病又有羸状。”治宜攻补兼施,先辨虚实孰多孰少,邪正孰缓孰急,而定以攻为主,还是以补为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本证有真虚假实证、真实假虚证、表虚里实证、表实里虚证之分。
-
内痛外快
内痛外快为痛证辨证之一法。快与痛相对而言。指内有邪气实而作痛,外则不痛,表示邪实于里。《难经·四十八难》:“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
微甚
微甚①相气十法之一。即通过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浅淡以了解疾病的虚实的方法。《望诊遵经》:“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②形容同类性质的脉象的差异程度。如浮脉有微浮、甚浮;数脉有微数、甚数等。
-
肺气盛
肺气盛证名。肺经邪气盛实之证。出《灵枢·淫邪发梦》。又名肺气实。《诸病源候论·肺病候》:“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参见肺病、肺实条。
-
泻南补北
泻南补北为治则。即泻心火滋肾水。五行中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肝实肺虚之证(东方实,西方虚),要使其平衡协调,可采用泻火补水之法治疗。《难经·七十五难》:“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
三实
概述:三实:1.辨证的三类实证;2.五运六气所指的年、月、时俱盛的气运。《难经·四十八难》:“人有三虚三实。”发病急剧,病由外入,卒然不能说话为病实;病变局部坚牢拘急、疼痛拒按而不痒为症实。《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愿闻三实…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
-
肾满
肾满病证名。指肾脏邪气壅盛,脉气满实。《素问·大奇论》:“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王冰注:“满,谓脉气满实也。肿,谓痈肿也。脏气满,乃如是。”
-
降痰舒膈汤
处方:石膏3钱,天花粉3钱,厚朴1钱,枳壳1钱,半夏1钱,茯苓5钱,益智仁5分。功能主治:泻胃火而降痰。主痰在膈上,大满大实,气塞不能伸,药怯而不得下。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满实平,2剂满实尽除,痰亦尽下。摘录:《辨证录》卷九
-
子闭针其母,母闭针其子
“子闭针其母,母闭针其子”为子午流注术语。遇闭穴时间虽可通过“夫妻互用”取其合日的开穴,但仍有24个闭穴的时辰不能开穴。这些闭穴可应用子母补泻法进行开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不实不虚或所属时间已过,取病经的本穴和原穴治疗。
-
徐而疾则实
徐而疾则实为针刺补法的要领,与泻法“疾而徐则虚”对称,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①意指缓慢地进针,迅速地出针,能使正气实,即为补。后世刺法于补法用三进一退或二进一退即出于此。②指出针的方法。即补法要缓慢地出针,并迅速按住穴位。《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
实脉
实脉为脉象之一。指寸关尺三部脉象浮、中、沉取均搏动有力的脉象。脉来去俱盛,轻按重按均应指有力。《脉经》:“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实脉主实证。多见于实热内结,停痰食积等。《校注图注脉诀》:“实者,阳也。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四体劳倦。”
-
心小肠俱实
指心与小肠两经实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若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临床除上述见证外,尚可见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治宜通腑泄热,或兼导赤清心。
-
九蒸苍术散
处方:苍术(9蒸9晒)。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湿痰腹痛。用法用量:每服1钱,浆水调下。经曰:土欲实,木当平之。苍术9蒸9晒,则其气轻清而薄,风木胜湿之品也,故治湿痰腹痛神良。摘录:《医方考》卷二
-
圣明散
《圣济总录》卷一○二:组成:羌活(去芦头)半两,青盐(研)半两,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1分,恶实(炒)1分,苍术(米泔浸1宿,切焙)1分,蔓荆实1分,木贼1分。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茶、酒任下,日3次,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散。
-
梅得元
梅得元明代医家。元制方进剂,起死回生,十余日康复如初,人皆誉之为医神药神。著《药性会元》三卷。陈性学为之序,谓:“词简而详,理约而明,指实而核,族类以部而分,方所以产而别,性味以品而殊,燮之以阴阳,别之以经络,济之以水火,参之以君臣佐使,附之以畏恶忌反,析明验于方施,识成功于己试。
-
泻肺大麻仁散
《圣惠》卷六:方名:泻肺大麻仁散组成:大麻仁2两,桑根白皮3分(锉),槟榔2两,天门冬2分(去心),赤茯苓3分,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汉防己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主治:肺实气实,心胸壅闷,咳嗽烦喘,大肠不利。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滑石甘桔汤
处方:滑石5两,甘草1两,桔梗1两。功能主治:脏腑蕴热,气实燥渴,心神烦燥,口苦唇焦,咽膈不快至于肿痛,小便秘涩,大便亦实,感冒烦渴。用法用量:每服2钱,煎8分,食前服,旋利愈,病在膈上食后服。摘录:《普济方》卷一一七引《鲍氏方》
-
短气不足以息
指呼吸短促、上气微喘。《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盖短气有从素虚宿痰而来者,有从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并否,其为里实无疑。”临床上此证之虚实,当结合病史、体质、兼证等不同情况予以判定。参见短气、喘证等条。
-
药枕
《医部全录》卷三三一引《保生要录》:方名:药枕组成:蔓荆子8分,甘菊花8分,通草8分,防风8分,羚羊角(屑)8分,犀角8分,石菖蒲8分,细辛6钱,白芷6钱,芎藭6钱,藁本6钱,白术4分,黑豆5合(拣择净)。主治:头风目眩。枕之日久,渐低,更入药以实之,或添黑豆,令如初,3-5月后,药气散则换之。
-
肺实嗽
病邪盛实,肺气壅阻所致的咳嗽。《万病回春》卷四:“肺实嗽者,新嗽有邪也。桑皮、桔梗、杏仁、枳壳、苏叶主之。”《松崖医径》卷下:“肺实嗽喘,两寸脉洪而有力者,用葶苈桑白皮汤。”参见咳嗽、新咳、肺实咳嗽等条。
-
阳明三急下
阳明三急下为病证名。指急性热病传至阳明腑实阶段的三种急下证。即《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不思食
不思食为病证名。又名不嗜食。《赤水玄珠》:“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临床分虚、实两证。偏实者,多因乳食停滞,治宜消食化滞,用平胃散加减;偏虚者,多因体质虚弱,治宜健脾益胃,用异功散加山楂、麦芽。
-
高粱属
中文名高粱属拼音名gaoliangshu拉丁名Sorghum中国植物志10(2):116描述SorghumMoench高粱属,禾本科,约30种,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约5种,分布甚广,其中高粱S.vulgarePers.各省多有栽培,品种甚多,谷粒供食用、制饴糖及酿酒,或榨取其秆汁以制糖,或取其茎叶为家畜的饲料。无柄小穗背向压扁;
-
小三黄汤
《医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方名:小三黄汤组成:大黄1两,栀子14枚,黄芩2两,豉3升。主治:服石散,盛热实不除,心腹满,小便赤,大行不利,逆冲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热。用法用量:水6升,先煮3物令数沸,以豉纳汤中,取2升,分再服。
-
苞茅属
中文名苞茅属拼音名baomaoshu拉丁名Hyparrhenia中国植物志10(2):231描述HyparrheniaAnderss.苞茅属,禾本科,约60种,主产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至亚洲、大洋洲与南美;多年生草本,无香味;总状花序成对,一无柄,一有短柄,承托以狭鞘状的苞片,最下1-2对小穗在1个或2个总状花序上相似,不实,无芒;
-
肝气盛
肝经邪气盛实的证候。又名肝气实。证见善怒、头眩、目赤、两胁胀痛等。《灵枢·淫邪发梦》:“肝气盛,则梦怒。”《圣济总录》卷四十一:“气盛则为血有余、故目赤,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甚则气逆头眩,耳愦颊肿,皆肝实之证也。”参见肝病、肝火条。
-
栝楼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方名:栝楼散组成:栝楼实(大好者)1个,乌梅肉10个。主治:肠痔下血。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制备方法:上2味,先将栝楼切下盖,少取瓤,以乌梅肉实其中,却盖定,用黄泥固济,候泥干,以火煅存性,取出,去泥细研为散。
-
口淡
口淡为症状名。《世医得效方》卷十七:“虚则口淡。”《景岳全书·口舌》:“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医学正传·口病》:“有口淡者,知胃热也。”口淡有虚、实之别,虚者可见于病后胃虚,宜健脾和胃,用六君子汤加味;实者多由胃热所致,当清热为主,宜甘露饮加减。
-
脾气盛
出《灵枢·淫邪发梦》。指脾或脾经邪气盛实之证。《诸病源候论》:“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胻善瘛,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方用胃苓汤加杭芍、木瓜、牛膝。参见脾气实、脾病等条。
-
头身喜汗
头身喜汗为病证名。指头身经常容易出汗,多见于小儿。《诸病源候论》:“小儿有血气未实者,肤腠则疏,若厚衣温卧,脏腑生热,蒸发腠理,津液泄越,故令头身喜汗也。”治疗可在清脏腑热的基础上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等固表敛汗药,若卫虚而表气不固者,可用玉屏风散实卫固表。
-
温中大黄汤
《千金》卷十五:方名:温中大黄汤组成:干姜1分,桂心1分,厚朴1分,甘草1分,当归2分,人参2分,茯苓2分,白术2分,大黄6分,桔梗3分。用法用量:上(口父)咀。200日以来,1服3合。附注:若已服诸利汤去实,胃中虚冷,下如水,干呕眼陷,烦扰不宜利者,可除大黄;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气未消,饮儿为霍乱者,但用大黄;
-
百草散
处方:四方草木茎叶各半把。制法:上于5月5日平旦,使4人出4方,各于5里内采1方草木茎叶,每种各半把。先凿大实中桑树,令可受药,取药纳孔中,实筑令坚,仍以桑树皮蔽之,用麻油捣石灰极粘,密泥之,令不泄气;功能主治:金疮。用法用量:凡一切金疮出血,伤折,即时以药封裹,治使牢,勿令动转,不过10日,即愈。
-
橘皮通气汤
处方:橘皮4两,白术5两,石膏5两,细辛2两,当归2两,桂心2两,茯苓2两,香豉1升。功能主治:筋实极则咳,咳则两胁下缩痛,痛甚则不可转动。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各家论述:肝伤溺极而复热则咳,咳则胁下痛,故用橘皮。细辛以治咳,香豉、石膏以化热,桂心、当归以调肝,白术、茯苓以实脾,脾实则肝邪不能肆虐矣。
-
外痛内快
外痛内快为辨痛证的一种说法。快与痛相对而言。指外部疼痛而内无疼痛,表示邪气实于外。《难经·四十八难》:“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
-
胆实
胆实病证名。多因湿热壅盛,胆失疏泄所引起。症见胁下胀痛,往来寒热,口苦口干,头痛甚,或目锐眦痛,大便秘或干结,或发黄疸,舌红苔黄,脉弦数。《中藏经》:“胆实则热,精神不实。”《千金要方》:“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治宜疏肝利胆,通腑泄热。
-
大肠实
大肠实为病证名,即大肠邪气实。《备急千金要方》:“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若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
-
大散方
别名:百草散、备急百灵膏处方:草木茎叶(5月5日平旦在方圆5里内采)每种各半把。更以桑皮缠之令牢,至9月9日午时,出取阴干,百日药成,捣之,日晒令干,更捣,绢罗,贮之。功能主治:金疮伤折出血。用法用量:百草散(《圣济总录》卷一三九)、备急百灵膏(《传信适用方》卷三)。
-
吸而微数
吸而微数为症状名。指吸气短而促的症状。多由于中焦邪实,气不得降所致。用泻下法使气机通利,呼吸可复平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
-
伏火雄黄丸
处方:雄黄、锦纹大黄、不蛀皂角各等分。制法:上以坩锅子1个,揩令干净,入雄黄末,实捺约5分已来,然后入大黄、皂角末,盖头亦捺令实,于文武火中安放坩锅子上,用瓦子一片盖,微歇口1分已来;候烟色渐青,雄黄成汁,急取出倾入厚垍器中放冷,研为细末,以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心腹痼冷百疾。
-
肾气实
肾气实①证名。肾经邪气盛实的证候。《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实则胀。”参见肾气盛条。②指肾脏精气充实。《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藏
藏㈠(cáng)①收存,储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②受盛,容纳。《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㈡(zàng)古“臓(脏)”字。
-
郑樵
郑樵(1103-1162年)南宋史学家。莆田(今属福建)人。不应科举,居夹漈山上,苦读十年,访书十年。撰有《通志》、《氏族志》、《动植志》等八十余种。尝谓本草尤关人命,务须识真辨伪。故撰《通志·昆虫草本略》,致力辨析动植物之名与实。另著《食鉴》四卷、《鹤顶方》二十四卷、《采治录》、《畏恶录》等医书,均佚。
-
肺实咳嗽
肺实咳嗽病名。肺胀气逆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肺实咳嗽,肺胀者,肺统周身之气,因虚不能宣布于外,而反逆归本经,诸窍闭塞,不通而发胀,则中府、云门两胁间之经络,皆不能利,所以气高而似喘,实非喘症。其脉左则人迎弦急,右则气口弦紧而滑数,此为气实咳嗽,宜疏散。”参见咳嗽、肺胀嗽条。
-
藕实羹
《圣惠》卷九十六:方名:藕实羹组成:藕实3两(新嫩者),甜瓜皮4两(切),莼菜4两(切)。功效:去渴,补中,养神益气,除百疾,令人心神悦畅。《圣济总录》卷一九○:方名:藕实羹组成:藕实(去皮,切)5枚,甜瓜(去瓤,切。用法用量:上先以豉汁煮藕实,次下瓜并葱,取熟,以五味调和,作羹食之,1日1次。
-
黄花茅属
中文名黄花茅属拼音名huanghuamaoshu拉丁名Anthoxanthum中国植物志09(3):179描述AnthoxanthumL.黄花茅属,禾本科,14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黄花茅A.odorumL.,台湾黄花茅A.formosanumHonda等4种,供饲料用。一年生或多年生、芳香草本;不实性外稃2,具纤芒,2裂,长于其上的实性小花;内稃有微脉2条;
-
满而补之
满而补之即邪气有余的实证,反而施用补法,可导致阴阳正气发生错乱。满,《针灸甲乙经》卷五第六作“实”。《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胰,阴阳相错。”
-
中间砧
由于矮化砧繁殖困难,繁殖系数低,根系发育较差,所以将具有某种特性的砧木枝条用作中间砧,利用基砧根系发达,固地性、抗性、适应性强,采种繁殖容易等和矮化砧木对接穗的影响,共同作用于接穗品种,以达到矮化树冠。采取二重枝接或分段芽接方法培育矮化中间砧苹果苗木,育苗期缩短1年,但操作技术较为复杂。
-
鹊桥
鹊桥气功内丹术术语。指舌,又有上鹊桥和下鹊桥之说。上鹊桥在印堂、鼻窍处,一虚一实;下鹊桥在尾闾、谷道处,亦一虚一实。或谓上鹊桥指舌,下鹊桥指阴蹻穴。河车转运时,要防止鹊桥走漏,引精炁顺利循行。
-
疮疡辨半阴半阳证
疮疡辨半阴半阳证指辨识疮疡之属于半阴半阳证者。见《外科正宗》卷一。该证的特点为:疮疡漫肿不高,似阳证而又不甚焮热肿痛,似阴证而又不甚木硬平塌;微红微热,似冷而非冷,不肿而实;似热而非热,虽肿而实虚,痛而无脓,肿不易消,不易溃脓;溃脓后仍痛,疮口闭合迟缓。治疗中若阳证渐增,则预后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