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侧眼
侧眼与位于动物体正中线及其近旁的中央眼相反,指位于身体侧方的眼而言。圆口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顶眼相当于中央眼,左右眼相当于侧眼。昆虫通常在头部具有3个单眼,在甲壳类主要是在幼虫期所见到的无体节幼虫眼,在兜蟹类位于胸背甲上的1对单眼相当于各自的中央眼,而左右1对复眼则相当于侧眼。
-
子囊母细胞
子囊母细胞(ascusmothercell)产生子囊的菌丝即产囊丝的双核性细胞伸长并弯曲,形成产囊丝钩。接着,这四个核在中央部位各留下一个雄核和雌核,其它二个核各分至细胞两端,通过隔壁被区分成三宝。即被分作三部分的钩形细胞的顶部和基部细胞是单核,中央弯曲部分的细胞有二个核。(刘信译)
-
集中控制
集中控制是对于系统或大系统由中央控制体系集中进行控制的控制方式。相对于分散控制而言。实施这种控制,一般要求对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各子系统的特性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比较清楚,并有计算机系统来完成中央控制器的作用。
-
庭
庭即颜。参见颜:颜为人体部位名。又称庭、天庭。即额部中央。一说指左右眉目之间;一说指面部前中央。为督脉等所过。庭为人体部位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五色》。即天庭。
-
室底灰质
由于脊髓的中央管至延髓上部和脑桥背移并开敞为第四脑室,因此,在延髓上部和脑桥,原脊髓中央管周围的灰质成为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室底灰质埋藏一些脑神经核团。
-
约纹
约纹是指人体关节部位皱纹。《针灸甲乙经》:委中“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
-
旋螺尖起外障
旋螺尖起外障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系指黑睛中央高而绽起如螺蛳之形圆而尾尖的疾病。又名螺旋突起。详见该条。
-
中庭疽
中庭疽为病名。发于中庭穴部位之痈疽。《外科启玄》卷六:“此疮乃任脉之经,是奇经脉也。在乳之中央,宜内托千金汤治之。外宜敷贴,随证加减为妙。”
-
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治者治皮毛…”②治理,管理。《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⑤炮制中药。《本草纲目》:“譬如治药,得法则益人,反是则有损。”
-
正漏
正漏(centralcornealfistulawithleakage)为病证名。是指以黑睛中央或略偏绽开,形成漏口,有神水不断漏出为主要表现的眼病。《证治准绳·杂病》:“有漏生于风 ,或正中,或略偏,病至此,目亦危矣。”治疗正漏应谨慎辨证用药。
-
瞳子
瞳子黑睛中央的圆孔,又称瞳孔。《灵枢·寒热》:“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
-
庭孔
庭孔即廷孔。廷孔又作庭孔。指阴户。督脉联系于此。《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
溽蒸
溽蒸湿热熏蒸。《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
-
泉阴
泉阴为经外奇穴名。见《千金翼方》。位于下腹部,当耻骨联合中央旁开3寸处。主治癫疝偏坠、睾丸炎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霖溃
霖溃久雨及泥泞。《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变骤注,其灾霖溃。”
-
红中淡黑舌
红中淡黑舌为舌象。舌红中央淡黑苔。主脏腑实热里证。若症见壮热,烦躁,便秘,尿赤。急用苦寒攻下泄热(见《伤寒舌鉴》)。
-
红中焦黑舌
红中焦黑舌为舌象。红色舌,中央有焦黑苔,主里热实证,尤以脾胃为甚。多因瘟毒内结,急用苦寒攻下泄热(见《伤寒舌鉴》)。
-
顶心
顶心人体部位名。指头顶部的中央部位。
-
丁仲英
丁仲英(1888~)近代医家。江苏武进孟河人,久居上海。丁仲英为丁甘仁次子,承医业,曾主持上海中医学院、中国医学院等,历任中央国医馆理事、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理事等。后侨居美国。1921年与陈存仁合编《康健论》两集。另有《丁仲英医案》抄本存世。
-
寸平
寸平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手背腕横纹中央上1寸,向桡侧旁开0.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心力衰竭、休克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具有回阳起脉的功效。
-
外室
海葵等六放珊瑚类,其体肠腔分成各种大小的辐室。由1对完全隔膜所包围的狭长的小室称为内室。藉2组初级隔膜包围的外室的中央有1组次级隔膜,在次级隔膜和初级隔膜之间(即次级隔膜的外室)的中央有1对三级隔膜,按大小呈有规则的排列。
-
小叶柄
小叶柄petiolule为组成复叶的小叶基部的柄。在一个复叶中,例如菜豆的三出叶,中央的小叶有长的小叶柄,在左右的小叶则几乎没有形成,具有明显的不同,极个别的种类没有小叶柄而直接着生小叶(日本七叶树)。小叶柄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叶柄很相似。
-
珠贝
珠贝是指浙贝母的完整鳞茎,外层鳞叶二瓣,互相抱合,中央有芽。团呈算盘珠状而习称珠贝。
-
牙痛点2
牙痛点2为耳穴名。见《针法灸法学》。位于耳垂四区的中央。主治牙痛、牙周炎,并可用于拔牙麻醉。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环门
环门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西医药》。位于肛门中央两侧的赤白肉际分界处。相当于3点9点的部位。左右计2穴。主治脱肛。—般斜刺0.5~1.0寸。
-
胡椒饼灸
胡椒饼灸为间隔灸法之一。将白胡椒研末,调面粉作饼,约0.3厘米厚,中央按成凹陷,内置药末(丁香、麝香、肉桂等),上置艾炷灸之。可治疗风湿痹痛及局部麻木不仁等。
-
提肛
提肛为经外奇穴名。即环门。出《上海中医药杂志》。环门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西医药》。位于肛门中央两侧的赤白肉际分界处。相当于3点9点的部位。左右计2穴。主治脱肛。—般斜刺0.5~1.0寸。
-
遗尿灸
遗尿灸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足踇趾背侧腓侧缘及第二趾背侧胫侧缘,与踇趾中节之中央相平之二点是穴。左右计4穴。主治遗尿。一般灸5壮。
-
软腭
软腭(softpalate)是指腭的后部,由结缔组织和肌肉构成。其后缘中央部有一个下垂的突起,称为腭垂(悬雍垂)。腭即口腔的上膛。分硬腭与软腭两部分,硬腭在前,以骨质为基础;软腭在后,由黏膜及肌肉组成。
-
膝约文
膝约文为人体部位名。指腘窝横纹。《针灸甲乙经》:合阳,“在膝约文中央下二寸。”
-
四傍
四傍指心、肝、肺、肾四脏。与五脏中的脾为中土相对而言,位居四方,配合四时,故称。《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
红中黑纹舌
红中黑纹舌为舌象。亦称厥阴舌。舌边红,中央见黑色湿润纹状苔。乃为阴毒客于厥阴肝经之候,若症见四肢厥冷、身恶寒、腹痛,脉沉细等,宜温中散寒(见《伤寒金镜录》)。
-
红中通尖黑干舌
红中通尖黑干舌为舌象。舌边红,中央有黑干苔通尖之象。为脏腑实热之候,尤以心肺脾胃为甚,急用清热泻下,以解里热(见《伤寒舌鉴》)。
-
镇星
镇星即土星。《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
静兼
静兼安定能兼容。指湿土之性。《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性静兼,其德为濡。”
-
M-蛋白质
M-蛋白质为肌肉调节蛋白质。分子量约15.5万。为A带的中央支持着肌球蛋白的M线的组成成分。占肌原纤维蛋白质的0.5%。为真崎知生(1968)所发现。
-
锤骨
锤骨是哺乳类听小骨之一。由块状的小头和大小3个突起(锤骨柄、长突、短突)所组成。锤骨柄与短突是在鼓膜的中央与周边部与鼓膜密接,小头以砧锤关节(incudomalleararticulation)与砧骨相连接。与鱼的关节骨(articular)相同。
-
扁平尺骨
扁平尺骨为对尺骨的中央横断面呈扁平状所赋予的名称,是旧石器时代的人所特有的。当时一般最大径是在骨间棱和背缘之间,长谷部言人称此为真性扁平尺骨,与这种没有最大径的假性扁平尺骨相区别。
-
退化中柱
退化中柱是中央木质部为韧皮部所围绕的一种中柱类型。初看与原始中柱无异,而G.Brebner(1902)分辨出此种形式存在于种子植物时,并非是原生中柱,见于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 叶狐尾藻(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等水生植物中,断定是由于水生生活引起的次生退化类型。
-
挺胸口
挺胸口是指一种切面皮厚、内瓤很小、中央突起形似挺胸的柚子枳实。
-
翘鼻头
翘鼻头是指蕲蛇的头在中央稍向上,吻端向上突出,习称翘鼻头。
-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配离子在形成时建立平衡,这时的平衡常数符号是K稳。建立这个平衡时的平衡常数,即铜氨配离子的稳定常数是实际上中央离子跟配体配合时,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因此有逐级稳定常数,如K稳1、K稳2等。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可以计算配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判断配合反应中沉淀形成和溶解的可能性。
-
诉讼性偏执狂
诉讼性偏执狂(LitigiousParanoia)患者病前多为精力旺盛和野心勃勃的人,关键体验多属于自尊受到沉重打击伤害。为了申诉自己遭到不白之冤,他(她)们无休止写信或上访到有关部门,开始多系属市一级,继而到省,最后上告到中央。他们的意志是很强的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即使倾家荡产亦在所不惜。
-
节纹
节纹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足大趾跖侧,大趾根与跖部相接之横纹中央。主治癫痫。一般直刺0.2~0.3寸;可灸。
-
耳背脾
概述:耳背脾(ěrbèipǐP3spleenofposteriorsurface)为耳背穴位名。在耳背中央部。标准定位:耳背脾在耳背中央部。耳背脾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区。主治病症:耳背脾主治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
肝穴
肝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无名指掌侧,近侧指节横纹之中央点。左右计2穴。主治头痛、胸痛、胆道蛔虫症。一般针0.3~0.5寸。年老体弱、孕妇、心功能代偿不全者禁针。
-
明黄穴
明黄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大腿内侧正中央。主治肝硬化、肝炎、消化不良等。针刺1.5~2.5寸。
-
灰中苔
灰中苔为舌象。指舌中央见灰色苔。多见于寒热夹杂的吐蛔症,伴有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等证。宜安蛔止痛。亦有见于实热里证者(见《伤寒舌鉴》)。
-
垂唇
垂唇亦称口丘、围口部。系有刺胞动物水螅型在口盘中央包围开口的部分,呈锥形隆起。其表层(外胚层)的刺细胞显著多于水螅体的其他部分,生活时大多呈现白色。由于上皮肌细胞很发达,所以摄食时伸缩自如,垂唇显著突出的部分称为吻(probosc-is)。
-
胃腔
〔1〕胃腔是海绵动物体中央的内腔,其壁是胃层。体壁有无数散在的小孔,水流经由小孔进入胃腔,并以上端的大孔排出体外。〔2〕胃腔也指其它后生动物胃的内腔。在这种情况下而不使用胃腔(zoogastre)这一名词。腔肠动物的腔肠大致与此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