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轮赤豆·脾虚肝旺证
定义:风 赤豆·脾虚肝旺证(wind-wheelredbean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liverhyperactivity)是指脾虚肝旺,以黑睛赤豆反复发作,时隐时现,眼畏光涩痛随之起伏,迁延难愈,颈部可触及痰核,甚则累累成串,面白食少,胸胁胀满,大便溏泻,舌淡苔薄,脉弱或舌苔白腻为常见症的风 赤豆证候。
-
羊肝饼
《医便》卷五:组成:黑羯羊肝1具(去筋膜,切成方寸块,中间割开相连),白术1两,(小米泔浸1宿,切成咀,陈壁上炒黄色,为细末1两),左顾大牡蛎1个(重1斤者,炭火煅通红,候冷,为细末1两),真黄蜡1两(溶化开,入前药2味搅匀,乘热成饼,照肝块数目如肝块大,其饼重2钱,小者重1钱5分)。女人血痕,发热瘦弱。
-
迎风洒泪症
迎风洒泪症病证名。系指遇风即泪出之病证。《银海精微》:“迎风洒泪者何也?是亦脑冷迎风泪遂出,拭却还生,夏月即少,冬月即多,后若经二、三年间,不以冬夏皆有。此疾乃泪通于肝,肝属木,目乃肝之外候,为肝虚风动则泪流,故迎风泪出。”证治参见迎风冷泪条。
-
决明夜灵散
概述:决明夜灵散为方剂名,出自《原机启微》卷下方。处方:石决明粉、夜明砂粉各二钱,生猪肝一两。石决明(另研)夜明砂(另研)各6克猪肝30克(生用,不食猪者,以白羯羊肝代)功能主治:主治夜盲症。上二药和匀,以竹刀切猪肝作两片,将药末铺在一片肝上,以另一片合之,麻皮缠定,不使药末漏出。
-
布-加氏综合症
布-加氏综合征是指下腔静脉狭窄、阻塞并(或)肝静脉狭窄、阻塞的病变。用药原则1.此症主要手术治疗,部分病例可行放射介入血管内支撑治疗,手术后病人长期口服潘生丁、肠溶阿斯匹林等药。在浮肿、腹水重的病人可用“C”项药物。疗效评价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下腔静脉并(或)肝静脉恢复通畅。
-
罢极之本
罢极之本(píjizhiben)人体器官名。因肝主筋,筋司运动,所以说疲劳的根本在肝。《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王冰注:“夫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素问绍识》:“罢极当作四极,四极即四肢,肝其充在筋,故云四极之本。”
-
风木之脏
风木之脏为人体器官名。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气中属风,故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临床上肝阳易上亢化风,表现为震颤、动摇、抽搐、眩晕等类似于自然界风吹木动的病候,故内风证每与肝的病变有关。
-
真人明目丸
《医方考》卷五:方名:真人明目丸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等分。功效:明目。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肾主目之瞳子,肾水虚竭,故今目昏;是方也,生地所以凉肝,熟地所以补肾,乃川椒者,味辛而热,可以疗肝肾之痹气,痹气者,湿热着而不散之气也。
-
肝体阴用阳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又主筋而司运动,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其作用属阳。肝体阴用阳指肝脏实体属阴而其功能属阳。《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
肝志怒
肝志怒生理学名词。指怒为肝志。肝为将军之官,其气易急,实则易怒;肝之气血过盛则怒,虚则恐。怒伤肝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志为怒,怒伤肝。”《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
文昌鱼型循环系
文昌鱼型循环系是文昌鱼的血管系,是闭锁血管系。背大动脉的一支分布于消化管之后,再集合形成肝门静脉入肝,经肝静脉与主静脉汇合入腹大静脉。与环节动物型循环系的主要不同点是背腹大血管中的血流方向完全相反和伴随肝脏的出现而有肝门脉系存在。在这个型中没有在鳃呼吸型循环系中及肺呼吸型循环系中所见的肾门脉。
-
阳物细小
概述:阳物细小为症状名。是指阴茎短而细小之症。病因病机:多因肝气不足所致。治疗:《辨证录·种嗣门》:“欲使小者增大,要非补肝不可。然而肾为肝之母,心为肝之子,补肝而不补其肾,则肝之气无所生,补肝而不补其心,则肝之气有所耗,皆不能助肝以伸其筋,助筋以壮其势,故必三经同补。”用夺天丹、展阳神丹等方。
-
肝阴
肝阴是指肝之阴气,与肝阳相对而言,肝之滋养、宁静、柔润的一面,并能制约过亢的肝阳。肝阴指肝的阴血和阴液。肝阴与肝阳相互为用,保持阴阳的协调。肝气太过,肝阳偏亢,可以耗伤肝阴;肝阴不足,则可引起肝阳上亢。
-
肝恶风
风气偏盛易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肝风病证,出现眩晕、抽掣等症,肝气、肝阳、肝火易于亢而化风,肝恶风用以说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肝为风木之脏,风气偏盛易引动肝风,出现眩晕、抽搐、动摇等动风之症,故恶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恶,肝恶风。”
-
升肝舒郁汤
《衷中参西》上册:组成:生黄耆6钱,当归3钱,知母3钱,柴胡1钱5分,生明乳香3钱,生明没药3钱,川芎1钱5分。因忆《傅氏女科》有治阴挺之方,其证得之产后,因平时过怒伤肝,产时又努力太过,自产门下坠一片,似筋非筋,似肉非肉,用升补肝气之药,其证可愈。数剂即见消,十剂痊愈。
-
光明夜灵散
处方:石决明(煅复煮)2钱,夜明砂(另研)2钱,猪肝1两(生用,如不食猪,以白羯羊肝代之亦可)。制法:上药和匀,以竹刀切肝作2片,以药铺1片,以1片合之,用皮纸包住,又用麻皮缠定,勿令药出,淘米泔水1大碗贮瓷罐内,不犯铁器,入肝药于中煮至小半碗。功能主治:目至夜便昏,虽有灯月,亦不能视。
-
血室涩痛症
出《银海精微》。血室涩痛症的病因:多由肝热,阴虚火炎,肝虚血少引起。谓妇女每至月经时眼感涩痛,或曾患眼疾,如赤痛生翳等,至经期则复发或加重。血室涩痛症的治疗:由肝热所致者,宜清肝泻热,用龙胆泻汤加减;由阴虚火炎所致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由肝虚血少所致者,宜养肝补血,用归芍地黄汤加减。
-
目(目巟)(目巟)
目(目巟)(目巟)证名。《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视物昏暗,故谓之(目巟)(目巟)也。”《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虚则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又《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治宜补肝明目,滋补肝肾。方用青羊肝散、一贯煎加减。参见目昏条。
-
动物肝粥
处方:动物肝(猪肝、羊肝、牛肝、鸡肝均可)100~150克粳米100克葱姜油盐各适量制法:将动物肝洗净切成小块,与粳米、葱、姜、油、盐一起加水约700克,煮成粥,待肝熟粥稠即可食。功能主治:补肝,养血明目。适用于气血虚弱所致的贫血、夜盲症、疳眼、目昏眼花等。摘录:《粥·炖品·饮料》
-
三台救命汤
《辨证录》卷三:方名:三台救命汤组成:熟地半斤,麦冬3两,丹皮2两。主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吐血久而未止,或半月一吐,或1月一吐,或3月数吐,或终年频吐,虽未咳嗽,但吐痰不已。各家论述:熟地补肾以滋肝,麦冬清肺以制肝,丹皮去肝中浮游之火,又能引上焦之火以下归于肾脏,使血归经也。
-
血浆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血浆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holesterolestertransferprotein,CETP)又称为脂质转运蛋白(lipidtransferprotein,LTP),从血浆d>1.21g/ml组份中精制得到,CETP的非极性氨基酸残基高达45%,是一种疏水性蛋白质,很容易被氧化而失活。最近已阐明其基因结构,存在于第16染色体,与LCAT的基因靠近。
-
目连劄
目连劄为症状名。又名眼睫连劄。《小儿药证直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治宜清肝祛风,用柴胡清肝散。如目劄面青,食少体倦,为肝气乘脾,宜平肝健脾,用五味异功散加白芍、柴胡、生姜,实者去参,加赤芍、羌活、蝎梢。
-
心肝双解饮
《石室秘录》卷三:组成:白芍3钱,当归5钱。主治:肝气不足,损伤心气,心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无火,加肉桂1钱。各家论述:方中芍药平肝,又能生肝之血,与当归同用,更有奇功。栀子、肉桂,皆是清肝助肝之神品。肝气既平,则心气亦定,子母有关切之谊,母安而子未有不安者,此心肝两治之妙法也。
-
极低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大小为30-80nm,含有甘油三酯、胆固醇、胆固醇酯和磷脂,TG占50%左右,蛋白质部分为ApoAⅠ、AⅣ、B100、C、E等。ApoB100全部由肝合成,肝合成的VLDL分泌后经静脉进入血液,再由VLDL内ApoCⅡ激活LPL,并水解其内的TG。
-
怒气肋痛
怒气肋痛证名。因恼怒伤肝,气郁胁肋而致肋痛。见《春脚集·胸肋部》。治宜舒肝理气,用香附、川芎、当归、柴胡、青皮等药。参见肝郁胁痛、肝气胁痛条。
-
目风肿
目风肿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为肝之外候,肝虚不足,为冷热之气所干,故气上冲于目,外复遇风冷所击,冷热相搏而令睑内结肿,或如杏核大,或如酸枣之状,肿而因风所发,故谓之风肿”。方用一贯煎与银翘散加减化裁。参见目疡:目疡为病名。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服用加减四物汤,并可外用眼疮药掺患处。
-
开刺
开刺即关刺,出自《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曰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目风泪出
目风泪出为症状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若被风邪伤肝,肝气不足,故令目泪出。”即迎风流泪。迎风流泪多由肝肾不足或肝经郁热所致。症见遇风流泪,甚者泪下如雨。临床有流冷泪和流热泪之分。
-
渊刺
渊刺即关刺。关刺为古刺法名,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一日岂刺。”指刺左右四肢关节附近筋的近端,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不可出血,因其刺处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阴中有阳
阴中有阳是指与“阳中有阴”同指阴阳之间的互相包含和互根互用关系。出《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从阴阳的互根关系而言,“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如夏至乃阳盛之时而一阴生,冬至乃阴盛之时而一阳生,都说明阴阳因其互根关系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
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由于母脏病变累及子脏的病机传变。如木生火,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如果由肝病的传变发展而引起心病,称为母病及子。如肝木为母,心火为子,肝阳上亢,可发展为心火亢盛;又如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胃虚弱,也可累及肺气不足。
-
睛动
《保赤存真》卷四:“目为肝窍,肝藏血,血不足则肝火内生,故睛动。”治宜养血清肝,用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若肝经血燥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其化源;若愈后惊悸不寐,或睡中咬牙,睛动者,为血虚所致,宜归脾汤加茯苓、五味子补血。
-
桃仁雄黄膏
《金鉴》卷四十九:方名:桃仁雄黄膏组成:桃仁、雄黄末。主治:阴痒。用法用量:桃仁研膏,合雄黄末,鸡肝切片,蘸药纳户中。其虫一闻肝腥,皆钻肝内吮食,将肝提出,其病即愈。
-
阳中有阴
阳中有阴是指与“阴中有阳”同指阴阳之间的互相包含和互根互用关系。出《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从阴阳的互根关系而言,“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如夏至乃阳盛之时而一阴生,冬至乃阴盛之时而一阳生,都说明阴阳因其互根关系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
肝欲酸
肝欲酸生理学名词。酸入肝经,有补肝作用,故肝喜酸。出《素问·五脏生成》。《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
岂刺
岂刺为古刺法。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日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肝火不得卧
肝火扰动心神所致的不寐症。见《症因脉治》卷三。其证胁肋时胀,夜卧常惊,口渴多饮,腹大如怀,小腹季胁牵引作痛,痛连阴器。治宜平肝清火,用疏肝散,四物汤加山栀、川连,龙胆泻肝汤,家秘肝肾丸等方。
-
阴肿疝气
概述:阴肿疝气为病证名。出《婴童百问》。病因病机:多属肝肾气虚,及坐卧寒湿之地,冷气凝滞,或啼叫怒气,闭击于下,结聚不散而成;亦有因肝经湿热下注阴器所致者。辨证论治:寒气凝滞的表现为阴囊清冷;湿热下注的表现为红肿痛甚。前者治宜理气散寒,兼以利尿,用五苓散;后者治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
-
谷氨酸盐脱氢酶
英文名:glutamatedehydrogenase别名:谷氨酸脱氢酶,GLDH正常值:酶速率法(37℃):0~化验结果意义:升高:肝炎、酒精性肝损害、阻塞性黄疸、肝性脑病、瘀血肝、肝癌、转移性肝癌等。
-
乌轮赤晕
乌轮赤晕为症状名。《银海精微》:“乌轮赤晕,刺痛浮肿,此肝热也。”即抱轮红。治宜清肝泻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参见抱轮红:抱轮红为症状名。又名赤带抱轮、乌轮赤晕、白睛抱红。多由肝肺实热或阴虚火炎所致。《原机启微》:“(眼的)黑白之间,赤环如带,谓之抱轮红。”症见沿黑睛缘之白睛深层,环绕一带细直模糊红赤血丝,压之红赤不退,推之血丝不移。相当于今之睫状充血。常见于瞳神、黑睛以及白睛深层的疾病。宜结合眼部及全身证候辨证论治。
-
抑木扶土法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
-
石胆酸
概述:石胆酸(LCA)是胆酸与石胆酸在肝内合成的结合胆酸,是主要的胆酸成分之一,其含量变化在肝脏病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石胆酸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石胆酸分类:血液生化检查脂类测定取材:血液石胆酸的测定原理:同气相色谱法原理测定。操作方法:同气相色谱法原理测定。正常值:气相色谱法(GC):0~
-
肝连丸
处方:白羊子肝1副(勿令下水)。功能主治:大眦赤脉传睛,常壅涩,看物不准。用法用量:以线结定总筋,吊起高处,滤干血水,轻轻刮去外膜,可将置于平木板上,以竹刀割下肝,筋膜不用;肝、粉和为丸。每服50丸,以茶送下。摘录:《银海精微》卷上
-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为证候名,又称肝气郁,简称肝郁。肝有疏泄的功能,性喜升发和疏泄,如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或因其他原因影响气机升发和疏泄,均可引致肝郁之证。表现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胁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气上逆于咽喉,使咽中似有异物梗阻的感觉。在妇女还可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
滋阴疏肝
滋阴疏肝为治法。又称和肝。指用具有滋阴养肝、理气疏肝作用的方药,治疗肝虚气郁的治法。临床多用于胁肋窜痛,胸腹胀闷,吞酸吐苦,舌无津液,咽喉干燥,脉弦细或虚弦等肝肾阴虚,气滞不行证候。常用方如一贯煎。
-
肝火五更泄泻
肝火五更泄泻病证名。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逆化火所致五更泄泻。见《症因脉治·肝火五更泄泻》。其证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汛、急欲登厕,一泻而止。脉多弦数或洪大。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柴胡栀连汤、左金丸、栀连戊己汤等方。
-
定光廓
定光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据相应脏腑的功能予以命名。《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经引髓海,络连肝膈…主血脉舒收,舒则敷荣,敛生内照,曰定光廓。”因肝肾同源,肾水充足则肝血也充实,肝开窍于目,故目也能得以明视万物。
-
孤脏
孤脏人体器官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张志聪注:“四时之脉,止合四脏,而脾脏之脉各王四季月十八日,不得独主于时,故为孤脏。”肾主水,为阴脏,心、肝二脏为阳脏,一阴二阳,故称之。《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水,故不能冻栗。”
-
集
组成集的每个事物称为该集的元素。例如,中医脏腑理论中的“脏”,即是一个由“心”、“肝”、“脾”、“肺”、“肾”组合而成的“集”,称为“五脏”;同理,“腑”也是由“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的“集”,称为“六腑”。
-
龙烟
龙烟为气功术语。肝的代名词。《简易方》:“肝名龙烟。”《黄庭内景经·心神章》:“肝神龙烟字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