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叉神经
眶内神经(上面观)上颔神经:上颔神经maxillarynerve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进入海绵窦外侧壁,经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上牙槽中、前支分别在眶下沟及眶下管内发自眶下神经,三支互相吻合形成上牙槽丛,分支分布于上颌牙齿及牙龈。下牙槽神经中的运动纤维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
三叉神经损害
继发性的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有异位动脉或静脉、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对三叉神经根的压迫、扭转,桥小脑角或半月节部位的肿瘤,蛛网膜炎所致的粘连、增厚、颅骨肿瘤、转移癌等。疼痛发作时伴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涎。以胆脂瘤多见,脑膜瘤、听神经瘤等次之,后两者其它颅神经受累,共济失调及颅内压增高表现较明显。
-
三叉神经鞘瘤切除术
手术名称:三叉神经鞘瘤切除术分类:神经外科/颅内肿瘤手术/颅底肿瘤手术ICD编码:04.0701概述:三叉神经鞘瘤按其部位通常分为中颅窝型、后颅窝型和哑铃型,可分别经颞下入路、枕下入路和颞下-小脑幕或颞下-枕下联合入路切除。切除蝶骨翼、眶顶和眶外侧壁。最后磨除岩尖,切开小脑幕,显露切除小脑桥脑角的肿瘤。
-
眶下神经抽出术
运动根较细,由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出脑桥后紧贴于半月神经节的下面,进入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4.口内切口,窦顶撕脱:在患侧尖牙凹颊黏膜移行皱襞上作一长约4cm的切口,直至骨面,向上分离,掀起面颊软组织,暴露眶下神经血管束,按“口内切口,眶下撕脱”法撕脱眶下神经末梢支,结扎眶下血管。
-
眶下神经撕脱术
运动根较细,由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出脑桥后紧贴于半月神经节的下面,进入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4.口内切口,窦顶撕脱:在患侧尖牙凹颊黏膜移行皱襞上作一长约4cm的切口,直至骨面,向上分离,掀起面颊软组织,暴露眶下神经血管束,按“口内切口,眶下撕脱”法撕脱眶下神经末梢支,结扎眶下血管。
-
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
名称: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适应证: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适用于:1.经严格、正规药物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准备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术前面部备皮。2.三叉神经第Ⅰ支、第Ⅱ支疼痛者,从卵圆孔外侧进针最好。红斑的出现是观察射频治疗是否成功地限于受累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客观标志之一。
-
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
名称: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适应证: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适用于:1.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以及患者不愿意或不耐受长期药物治疗的三叉神经痛。4.急性疼痛一般不首选外科手术治疗。3.电灼并切断岩静脉,分离桥脑小脑角附近的蛛网膜,清楚暴露三叉神经根部和周围的血管,辨别“责任血管”。
-
三叉神经良性肿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
(2)临近结构受侵犯表现:包括颅神经、脑干、小脑受压迫产生的症状,如肿瘤位于颅后窝者可逐渐出现复视、周围性面肌麻痹和进行性耳聋,晚期可有小脑症状、颅内压增高和后组颅神经症状;4.术中用药:激素、脱水药、抗菌药物。8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颅CT或MRI扫描,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等。
-
三叉神经良性肿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基本信息:《三叉神经良性肿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由卫生部于2010年11月5日《关于印发颅骨凹陷性骨折等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75号)印发。:第一诊断为三叉神经良性肿瘤(ICD-10:D33)。: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颅CT或MRI扫描,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等。
-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sensoryrootsectionofthetrigeminalnerve分类:神经外科/疼痛的外科治疗ICD编码:04.0201概述: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由Dandy首先倡用,又名Dandy手术,在小脑桥脑角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不易损伤运动根,可保留面部部分触觉,复发率少(为4.7%~麻醉和体位:以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为主。侧卧位或俯侧卧位,头抬高15°。
-
Dandy手术
sensoryrootsectionofthetrigeminalnerve分类:神经外科/疼痛的外科治疗ICD编码:04.0201概述: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由Dandy首先倡用,又名Dandy手术,在小脑桥脑角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不易损伤运动根,可保留面部部分触觉,复发率少(为4.7%~麻醉和体位:以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为主。侧卧位或俯侧卧位,头抬高15°。
-
下牙槽神经切断撕脱术
手术名称:下牙槽神经撕脱术别名:下牙槽神经切断撕脱术分类:口腔科/口腔颌面部神经肌肉手术/三叉神经末梢支撕脱术ICD编码:04.0202概述:下牙槽神经撕脱术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口内切口取半卧位为宜。对于颏孔已显露,下颌角部开窗后下牙槽神经也显露的病人,要尽可能将二者之间的一段神经全部抽除。
-
下牙槽神经撕脱术
手术名称:下牙槽神经撕脱术别名:下牙槽神经切断撕脱术分类:口腔科/口腔颌面部神经肌肉手术/三叉神经末梢支撕脱术ICD编码:04.0202概述:下牙槽神经撕脱术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口内切口取半卧位为宜。对于颏孔已显露,下颌角部开窗后下牙槽神经也显露的病人,要尽可能将二者之间的一段神经全部抽除。
-
三叉神经半月节热凝术
至1974年Sweet和Wepsie改用射频电流、温控定量灶性破坏三叉神经半月节或后根的痛觉纤维,治疗三叉神经痛,有90%病人立即止痛和获得治愈,在欧美已被广泛应用,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手段。在进入卵圆孔时常有穿破筋膜或肌腱的感觉,穿刺固有膜时,有小的突破感。卵圆孔进针时,避免从外侧1/3进入,以免深刺入颞叶;
-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至1974年Sweet和Wepsie改用射频电流、温控定量灶性破坏三叉神经半月节或后根的痛觉纤维,治疗三叉神经痛,有90%病人立即止痛和获得治愈,在欧美已被广泛应用,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手段。在进入卵圆孔时常有穿破筋膜或肌腱的感觉,穿刺固有膜时,有小的突破感。卵圆孔进针时,避免从外侧1/3进入,以免深刺入颞叶;
-
咀嚼肌
咀嚼肌是上提下颌骨、使口闭合的一组头肌。咬肌位于下颌角的外面,起于颧弓下缘及内面,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由三叉神经支配,作用是上提下颌骨。颌面部肌肉可分为咀嚼肌及表情肌两类。咀嚼肌又分为升颌肌群和降颌肌群两组。作用:咬肌、颞肌、翼内肌为闭口肌,能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牙齿互相咬台;
-
躯体感觉障碍
(2)头面部痛温觉触觉传导径路:皮肤黏膜痛温和触觉周围感觉器(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纤维终止于此)和感觉主核(触觉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区。
-
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2019年版)
(3)凝血功能。3天切口换药,注意观察切口渗出情况。(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1.部分患者受血性脑脊液刺激或对减压垫棉或其他材料有排异反应,术后出现长时间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情况,需要行腰椎穿刺,如果确诊为颅内感染需有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doc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表单.
-
Sj-qvist手术
手术名称:延髓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分类:神经外科/疼痛的外科治疗ICD编码:04.0202概述:延髓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又名Sj-qvist手术。第1支终止于尾侧核中部,位于第二颈节平面;术后处理:颅后窝开颅后,如脑干或后组颅神经损伤,常至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术后应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
延髓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
手术名称:延髓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分类:神经外科/疼痛的外科治疗ICD编码:04.0202概述:延髓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又名Sj-qvist手术。第1支终止于尾侧核中部,位于第二颈节平面;术后处理:颅后窝开颅后,如脑干或后组颅神经损伤,常至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术后应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
Horton综合征
概述:丛集性头痛(clusterheadache,CH)以往又称组织胺性头痛、睫状神经痛、蝶腭神经痛、偏头痛性神经痛、Horton综合征。2次,有的患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春秋季多见。相关药品:硝酸甘油、甘油、组胺、麦角胺、舒马普坦、泼尼松、甲泼尼龙、泼尼松龙、氧、氟桂利嗪、桂利嗪、丙戊酸钠、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多卡因
-
蝶腭神经痛
概述:丛集性头痛(clusterheadache,CH)以往又称组织胺性头痛、睫状神经痛、蝶腭神经痛、偏头痛性神经痛、Horton综合征。2次,有的患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春秋季多见。相关药品:硝酸甘油、甘油、组胺、麦角胺、舒马普坦、泼尼松、甲泼尼龙、泼尼松龙、氧、氟桂利嗪、桂利嗪、丙戊酸钠、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多卡因
-
丛集性头痛
概述:丛集性头痛(clusterheadache,CH)以往又称组织胺性头痛、睫状神经痛、蝶腭神经痛、偏头痛性神经痛、Horton综合征。2次,有的患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春秋季多见。相关药品:硝酸甘油、甘油、组胺、麦角胺、舒马普坦、泼尼松、甲泼尼龙、泼尼松龙、氧、氟桂利嗪、桂利嗪、丙戊酸钠、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多卡因
-
睫状神经痛
概述:丛集性头痛(clusterheadache,CH)以往又称组织胺性头痛、睫状神经痛、蝶腭神经痛、偏头痛性神经痛、Horton综合征。2次,有的患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春秋季多见。相关药品:硝酸甘油、甘油、组胺、麦角胺、舒马普坦、泼尼松、甲泼尼龙、泼尼松龙、氧、氟桂利嗪、桂利嗪、丙戊酸钠、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多卡因
-
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2009年版)
基本信息:《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2009年版)》由卫生部于2009年9月04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40号)印发。4.患者一般情况好,无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器质性病变,能够耐受全麻手术。2.术后1天切口换药,注意观察切口渗出情况。
-
组织胺性头痛
概述:丛集性头痛(clusterheadache,CH)以往又称组织胺性头痛、睫状神经痛、蝶腭神经痛、偏头痛性神经痛、Horton综合征。2次,有的患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春秋季多见。相关药品:硝酸甘油、甘油、组胺、麦角胺、舒马普坦、泼尼松、甲泼尼龙、泼尼松龙、氧、氟桂利嗪、桂利嗪、丙戊酸钠、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多卡因
-
偏头痛性神经痛
概述:丛集性头痛(clusterheadache,CH)以往又称组织胺性头痛、睫状神经痛、蝶腭神经痛、偏头痛性神经痛、Horton综合征。2次,有的患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春秋季多见。相关药品:硝酸甘油、甘油、组胺、麦角胺、舒马普坦、泼尼松、甲泼尼龙、泼尼松龙、氧、氟桂利嗪、桂利嗪、丙戊酸钠、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多卡因
-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手术名称: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别名: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分类:神经外科/颅内肿瘤手术/幕下肿瘤手术/听神经瘤手术ICD编码:04.0102概述:听神经瘤为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8%~耳蜗神经解剖保留率68%,功能保留率39%。小脑桥脑角前界是颞骨岩部、岩上窦、三叉神经;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手术名称: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别名: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分类:神经外科/颅内肿瘤手术/幕下肿瘤手术/听神经瘤手术ICD编码:04.0102概述:听神经瘤为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8%~耳蜗神经解剖保留率68%,功能保留率39%。小脑桥脑角前界是颞骨岩部、岩上窦、三叉神经;
-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许多研究统计表明,带状疱疹眼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受累者可占9%~荧光素呈中等着色,虎红染色鲜艳。(6)盘状角膜基质炎:数月后上皮下浸润可向基质深部发展,形成富于新生血管的角膜基质炎或盘状角膜基质炎。实验室检查:上皮刮片:急性期进行结膜及角膜上皮刮片查巨噬细胞及核内嗜酸性包涵体,但不能和HSV相区别。
-
神经麻痹性角膜炎
因炎症、外伤、肿瘤压迫、手术损伤等原因使三叉神经受损,角膜知觉即告丧失,对外来机械性损伤失去防禦反应,在营养代谢发生障碍的基础上,一旦上皮受损脱落,很易遭至感染,引起神经麻痹性角膜炎。如已演变成性角膜溃疡,则按角膜溃疡病原则处理。2、局部用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眼垫包眼;4、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
-
颞下窝进路翻转颧面复合组织瓣手术
②颞下窝颅中窝深层显露:切去颌内动脉、颊神经、翼外肌、翼外板,并将上颌窦后外壁部分切除,则可显露三叉神经下颌板主干及其分支、翼内肌、翼腭裂等。2.原发于上颌窦或上牙槽的肿瘤,极易侵犯翼腭窝,该区不宜分离,宜于颅内切断三叉神经上颌支后,在翼突相应颅内面之鞍旁切开骨质、使翼腭窝区能得到整块切除。
-
眼睑带状疱疹
概述:眼睑带状疱疹(herpeszoster)典型的病变多在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各分支(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状神经)或第三主支各分支(比较少见)的皮肤分布区域,发生群集性水疱样皮疹。⑵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木通6g、车前子6g、当归6g、柴胡6g、黄芩9g、山栀子9g、生地9g、析蓝根9g、大清叶9g、甘草3g。
-
颞下窝径路翻转颧面复合组织瓣手术
②颞下窝颅中窝深层显露:切去颌内动脉、颊神经、翼外肌、翼外板,并将上颌窦后外壁部分切除,则可显露三叉神经下颌板主干及其分支、翼内肌、翼腭裂等。2.原发于上颌窦或上牙槽的肿瘤,极易侵犯翼腭窝,该区不宜分离,宜于颅内切断三叉神经上颌支后,在翼突相应颅内面之鞍旁切开骨质、使翼腭窝区能得到整块切除。
-
颞下窝入路翻转颧面复合组织瓣手术
②颞下窝颅中窝深层显露:切去颌内动脉、颊神经、翼外肌、翼外板,并将上颌窦后外壁部分切除,则可显露三叉神经下颌板主干及其分支、翼内肌、翼腭裂等。2.原发于上颌窦或上牙槽的肿瘤,极易侵犯翼腭窝,该区不宜分离,宜于颅内切断三叉神经上颌支后,在翼突相应颅内面之鞍旁切开骨质、使翼腭窝区能得到整块切除。
-
浅感觉传导通路
轴突经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后,其中传导触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而传导痛、温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二者均为第二级神经元,换元后的纤维交叉至对边上行,组成三叉丘系,经脑干各部止于丘脑外侧核的腹后部(第三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
利扎曲普坦
利扎曲普坦说明书:药品名称:利扎曲普坦英文名称:Rizatriptan分类:神经系统药物抗偏头痛药物剂型:每片含利扎曲普坦5mg,10mg。表观分布容积为91~少量的代谢物对5-羟色胺受体具有母体药物的活性。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低到10ml/min)的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利扎曲普坦AUC无显著差别。
-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损害
病因病理病机:常见的病因有动眼、滑车与外展神经本身炎症而致的麻痹,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继发于头面部急、慢性炎症而引起海绵窦血栓形成,眶上裂与眶尖综合征,颅内动脉瘤,颅内肿瘤,其它如结核、霉菌、梅毒与化脓性炎症引起的颅底脑膜炎等。滑车神经麻痹时,如不进行复视检查则不易识别。
-
副交感神经功能不足
概述:副交感神经功能不足是由各种原因所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低而表现出的临床综合病征,主要表现为麻痹性瞳孔散大、排尿障碍和阳萎。(2)脊髓病变:急性脊髓炎、外伤、脊髓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颅脑CT及MRI可明确诊断。40岁之间,女性多,病灶多发,病程常有缓解和复发,亚急性起病多,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
-
三叉神经痛病变性骨腔刮治术
手术名称:三叉神经痛病理性骨腔刮治术别名:三叉神经痛病理骨腔搔刮术;三叉神经分布(图10.7.7-1)。适应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过物理检查、X线照片、局麻制止发作等,确定扳击点,找到病变性骨腔后,则施行病变性骨腔刮治术。2.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并仔细检查牙槽窝壁,以发现病变骨腔或骨性瘘道。
-
三叉神经痛病变性骨腔刮除术
手术名称:三叉神经痛病理性骨腔刮治术别名:三叉神经痛病理骨腔搔刮术;三叉神经分布(图10.7.7-1)。适应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过物理检查、X线照片、局麻制止发作等,确定扳击点,找到病变性骨腔后,则施行病变性骨腔刮治术。2.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并仔细检查牙槽窝壁,以发现病变骨腔或骨性瘘道。
-
眼部带状疱疹
病因病理病机:眼部带状疱疹是一种性质较为严重的睑皮肤病,由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或某一分支受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眼部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眼部带状疱疹常发生于三叉神经之第一支(眼支),分布在有发的头皮、前额与上睑的皮肤;常并发角膜炎和虹膜睫状体炎,影响视力,偶而也发生眼肌麻痹。
-
听神经鞘瘤
概述:听神经鞘瘤(Acousticneurinoma)占颅内肿瘤的7.79%~诊断:有典型桥小脑角综合征和内耳道扩大者,即可确诊。脑干移位,压在对侧天幕切迹时则可出现同侧锥体束征及感觉减退。肿瘤向下发展,压迫第9、10、11颅神经,可引起吞咽困难,进食呛咳、声音嘶哑、同侧咽反射减退或消失、软腭麻痹、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乏力。
-
三叉神经痛病理骨腔搔刮术
手术名称:三叉神经痛病理性骨腔刮治术别名:三叉神经痛病理骨腔搔刮术;三叉神经分布(图10.7.7-1)。适应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过物理检查、X线照片、局麻制止发作等,确定扳击点,找到病变性骨腔后,则施行病变性骨腔刮治术。2.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并仔细检查牙槽窝壁,以发现病变骨腔或骨性瘘道。
-
三叉神经痛病理性骨腔刮治术
手术名称:三叉神经痛病理性骨腔刮治术别名:三叉神经痛病理骨腔搔刮术;三叉神经分布(图10.7.7-1)。适应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过物理检查、X线照片、局麻制止发作等,确定扳击点,找到病变性骨腔后,则施行病变性骨腔刮治术。2.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并仔细检查牙槽窝壁,以发现病变骨腔或骨性瘘道。
-
Tolsa–Hunt氏综合征
如动脉瘤不继续扩张而出现血栓形成时眼肌麻痹症状也可能因而减轻,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几乎伴有瞳孔扩大或固定、患侧眼痛或头痛、患侧眼睑下垂。眶上裂综合征表现为动眼、滑车和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眼支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局部炎症性表现。(六)眼外肌营养不良症(ocularmucledystrophy)为罕见遗传性疾病。
-
眼带状疱疹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眼带状疱疹是带状疱疹的一个特殊类型,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引起,以眼部群集性水疱和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2周内解除疼痛,卡马西平、氯普噻吨、罗通定等皆可试用。(七)中医中药治疗热盛者清火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若有继发感染,可用新霉素软膏外擦。
-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手术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第1、2支位于硬脑膜下,实际上是在海绵窦之外,只有外展神经位于海绵窦内(图4.4.2.7-2),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影像学表现见图4.4.2.7-3,4.4.2.7-4。同样在做椎动脉造影时压迫病侧的颈动脉以观察椎-基底动脉系统通过后交通动脉充盈病侧颈动脉的情况。如鼻旁窦被敞开需加以封闭。
-
Dolenc手术
麻醉和体位:常规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在以上三点之间用微型钻磨除颈内动脉管的前上壁和颈内动脉与耳咽管之间的骨质,暴露出岩骨段的颈内动脉,以便必要时在颈内动脉进入海绵窦之前,将其临时阻断。吞咽障碍病人,食物易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必须在完全清醒后,试行少量进食,证明无问题时方可进食。
-
太田痣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太田痣起源于真皮黑素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黑素细胞散布在真皮胶原纤维束之间,位置较深,在面部主要分布于三叉神经1.2.3.枝,同时在口腔粘膜,头项部,后枕部,两颞侧皮肤,左侧耳廓,左上眼眶骨壁皮质处也有同样褐蓝色素斑。但需与黄褐斑、咖啡斑、鲜红斑痣、蓝痣、蒙古斑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