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序标本
治序标本辨证论治术语。指根据病气标本缓急决定治疗先后次序。可先本后标,或先标后本,或标本同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知标与本,用之不殆。”参标本、标而本之、本而标之、标本同治条。
-
本草图经
概述:《本草图经》为书名。原书已佚,佚文及图见于《证类本草》,现有辑佚排印本。《新修本草图经》25卷,目录1卷和《新修本草图》7卷,是在编写本书时广泛征集来自全国各地所产药物绘制的形态图及文字说明。图经部分则是药物的形态、采药及炮炙。书中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
滇南本草
明·兰茂撰。约撰于15世纪中期。其中《云南丛书》本共收药物279种,大致属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特产药品,多为一般本草著作所未收载者,并附治疗验案和经验方。1973年起,《滇南本草》整理组将本书重新整理,作了必要的校勘,并对每种药物的科属、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分、附注等内容作了补充。
-
痘疹金镜录
又名《痘疹全婴金镜录》、《幼科痘疹金镜录》。明·翁仲仁撰。刊于1519年,原刊本已不复见,现存者均为本书的增补或改订本,故名称颇多。三卷本如《痘疹金镜录真本》。四卷本为《增补痘疹金镜录》(又名《增补痘疹玉髓金镜录》),其卷一为儿科病症歌赋二十余首;卷二——三为痘疹的辨证论治。卷四痘科治疗方剂。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为书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为卷)。宋·郭思编。作者取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内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其中医论一篇,系摘录《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关病机、制药等内容编成。本书除木刻本外,另有陕西耀县药王山的石刻拓印本。
-
幼科痘疹金镜录
《幼科痘疹金镜录》即《痘疹金镜录》。明·翁仲仁撰。刊于1579年,原刊本未见,现存者均为本书的增补或改订本,故名称颇多。卷数有3卷本、4卷本不一。卷上、中为痘病证治及歌赋;4卷本如《增补痘疹金镜录》(又名《增补痘疹玉髓金镜录》),其卷一为儿科病症歌赋二十余首;卷四为痘科治疗方剂。选方尚平稳,故流传较广。
-
校勘学
校勘学是研究文献校勘的理论和方法的专门学科。校勘之法,可大别为内证、外证。近人陈垣将校勘方法归纳为对校、他校、本校、理校四个方面。古代重儒轻医,医籍校勘有限,运用校勘学整理古典医籍,是当代中医文献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
注解伤寒论
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时,盛赞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经)、素(问)、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全书注解比较详明,能够阐析仲景辨证论治之理,立法处方之趣,对后世伤寒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
关于卫生系统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的若干规定
第九条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离职或者退休三年内,不得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的聘任,或者个人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本部门、本单位的纪检监察机构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本规定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四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素问直讲
《素问直讲》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清·高亿注。刊于1867年。本书为《素问》全注本。每篇首记大意,次分段引录原文,其后分注、浅讲二项。其中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七十三两篇,谓得自三峰山道士原本,与通行本之《素问遗篇》不同,亦属本书特点之一。有一定参考价值。
-
伤寒论集成
《伤寒论集成》为伤寒著作。日本·山田正珍撰于1789年。作者据宋·高保衡、林忆的《伤寒论》校订本,广泛参阅古今《伤寒论》注本(包括日本医家的几种注本),予以辨析、选注、删繁、考订,并将所有条文编列序号,计408条,又依《玉函经》补充了1条,共409条。解放后有排印本。现存日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
-
外科理例
《外科理例》为外科著作。明·汪机撰于1519年。作者广辑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薛己等疡科医论,结合临证心得,列医论154篇,选方265首及个人治验,详述外科诸证。书中阐析发病原因、病机、治则之要,倡“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反对滥用刀针,主张外病内治。诊断强调详审脉证,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
-
图注八十一难经
《图注八十一难经》医经著作。八卷(又有四卷本,内容同)。明·张世贤注。张氏鉴于《难经》一书文义隐奥,以前各代学者而前代注本中,除诠解文义外,附图解较少。故重新为之增绘图表,使每难一图,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蕴义。刊本又多与张氏注释的《图注叔和脉诀》合刊(称《图注难经脉诀》),故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
仁斋小儿方论
《仁斋小儿方论》为儿科著作。宋·杨士瀛撰。本书将小儿诸病分为:初生、变蒸、惊、中风、疳、积、热、伤寒、痰嗽、脾胃、丹毒、杂证诸门,每门各列疾病子目,分别介绍证治与方论。现存复刻本及丛书本。
-
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
承办人的回避,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决定。附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监督文书违法案件移送书()卫医移字()第号----------------------------------------------:我们受理了一案,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该案不属于我机关管辖,现移送给你单位进行审理。
-
验方新编
概述:《验方新编》为中医方剂著作。清·鲍相璈撰。刊于1846年。主要内容:作者广泛收集内科杂病、妇科、小儿科、外科急救及时症等方面的验方。共分99门,分别介绍其主治和临床应用。现存版本:刊本种类颇多,除八卷本外,另有十六卷本、十八卷本、二十四卷等,均系以原书为基础,或调整卷数,或增补内容。
-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保障。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因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在一地受到处理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实再次受到处理。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
金匮方论衍义
《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著作。元·赵以德撰。撰年不详。清·周扬俊评介赵氏注本“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见《金匮玉函经二注序》)。后世注释《金匮要略》的医家,颇多引录赵氏的见解。原编删去林忆整理本25篇中最后三篇,是现存《金匮要略》较早的全注本。
-
上清紫庭追痨仙方论
《上清紫庭追痨仙方论》为书名,即《急救仙方》的《道藏》本的第10~11卷卷名。北宋时作品。撰年不详。本书原是道教徒抄录的若干种方书的汇编,现有《四库全书》本和《道藏》本二种。内容有发背、疔疮、眼科、痔证、杂疮与杂证(包括内、妇、儿科)的一些治疗方剂。7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卷8、卷9与四库本略同。
-
理虚元鉴
理虚元鉴虚劳(结核病)治疗专书。明·汪绮石撰。即虚劳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并分为阳虚与阴虚二种类型的理论。卷下记述虚劳方剂及其药物应用等。汪氏治虚劳,阴虚主清金保肺,阳虚主建中扶脾。对虚劳的辨证、审脉、立法、处方均有独到之处。现存乾隆等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逆取
逆取为临床取穴法之一。即在本治标,在标治本的远取法。《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凡刺之方,必别阴阳,逆从得施,标本相移。逆取为指一种治法。即反佐法。《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王冰注:“反佐取之,是为逆取。寒病治以寒,热病治以热,是为逆取。”
-
伤寒标本
伤寒标本指伤寒的本证、标证及其受病的先后情况。明·陶华《伤寒家秘的本》卷二:“…参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为书名。上卷叙述病证,自伤风、伤寒、中暑、中湿、至食复、劳复共44则;本书卷上有传染一则,以示伤寒与疫疠的区别;在治法上用双解散、益元散等方以补充仲景治法之未备。
-
幼科铁镜
《幼科铁镜》为儿科著作。清·夏鼎撰。卷1主要论述小儿科医生应注意的事项和推拿疗法的具体应用;卷2论面部望诊及初生儿疾病;卷3论惊痫诸症;卷4论麻疹、伤寒、疟、痢诸病;本书对儿科的推拿疗法颇为重视,并阐述了作者本人的经验与见解;对于指纹望诊和惊病的各种名目等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建国后有排印本。
-
兰台轨范
《兰台轨范》为综合性医书。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卷1通治方;8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本,宋以后诸方则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为多数医家所赞许。
-
伤寒贯珠集
概述:《伤寒贯珠集》为伤寒著作。清·尤怡编撰。刊于1810年。以伤寒治则为纲,类列原文。2论太阳证,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等法;卷5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7论少阴诸法,少阴脉证及清、下、温法,生死法等;卷8论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清法、温法、病禁、简误、瘥后诸病等法。
-
博济方
《博济方》医方著作。原名《王氏博济方》。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五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每门之前或有短论,概括该门病证特点和治则。
-
旅舍备要方
《旅舍备要方》医方著作。宋·董汲撰。约成书于11世纪末。原书共载医方100余首,于明代失传。本书系作者为行旅之间急病患者所提供的简易验方。其最大特点是简单、方便而又卓有效验。分为斑疹、痰证、霍乱、腰痛、眼、耳、口、齿、妇人、小儿疮科及杂伤等12类。1949年后有《董汲医学论著三种》排印本。
-
伤寒溯源集
《伤寒溯源集》为伤寒著作。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10卷,22篇。清·钱潢撰于1707年。钱氏鉴于世传的《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由于作者以勤奋认真的治学态度,“直溯源流,深穷根柢,推求《灵》、《素》,辨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见自序),故在注本中有一定的影响。
-
悟真篇
《悟真篇》气功内丹术专著。北宋张伯端撰。五言一首,以象太乙;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本书继承《周易参同契》之学,融儒道释三家内修之说为一炉,详论内丹由初生到丹成之修炼经过与方法,叙述全面、准确,是内丹术重要经典之一。收入《道藏》。
-
进口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行政许可申请表
受理编号:卫食无国标申字()第号受理日期:年月日进口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行政许可申请表产品中文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填表说明1.本表申报内容及所有申报资料均须打印。□4.企业标准及检验方法;□8.安全性评估资料或其他有助于评估的资料;□9.附有标签的最小销售包装的进口食品样品。
-
南病别鉴
《南病别鉴》温病学著作。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宋氏辑注本书,在分析温热、湿热两种热病的辨证和论治方面颇有条理,书末所附宋氏个人所撰《辨证要略》,亦颇有见地。现存自刻初刊本及多种清刻本。
-
藏府标本药式
本书主要根据《灵枢·经脉》所述各脏腑的本病、标病、证候和在治疗上所用的虚补、实泄等法则,对所使用的药物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如肺病实证用泻法,肺病虚证用补法,泻法、补法又分各种情况,各选用适当药物。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据赵双湖《医学指归》录出)及张山雷补注本(改名《藏府标本药式补正》)。
-
帛书经脉
内容记载十一脉,因名《帛书经脉》,或名《十一脉灸经》。《帛书经脉》有三种版本,近人又分别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分甲种本、乙种本两种)。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经脉学文献,为研究经络学说的形成历史提供了原始的实物根据。载于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十二病方》中。
-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为书名。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等五种合为一卷;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为有关经脉的最早文献,亦称《帛书经脉》,可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相印证。
-
元亨疗马集
《元亨疗马集》为兽医学著作。现存有4卷本、5卷本、6卷本,其内容也互有调整。书中记述了马的外形(相马)、马病的诊断、证候、针灸穴位、疗法、药物处方等,并附有马病图及穴位图。书中还选录了很多古兽医著作(如《伯乐针经》之类)的佚文,此书又多与《元亨疗牛集》2卷,《驼经》1卷合刻,称为《元亨疗牛马驼集》。
-
元亨疗牛集
《元亨疗马集》为兽医学著作。现存有4卷本、5卷本、6卷本,其内容也互有调整。书中记述了马的外形(相马)、马病的诊断、证候、针灸穴位、疗法、药物处方等,并附有马病图及穴位图。书中还选录了很多古兽医著作(如《伯乐针经》之类)的佚文,此书又多与《元亨疗牛集》2卷,《驼经》1卷合刻,称为《元亨疗牛马驼集》。
-
马培之外科医案
《马培之外科医案》为外科著作。故本书虽为外科医案,却不难看出实为融贯众科以为辅助。作者长于外科,书中记述疔毒、瘰疬、流注等42种外科病症的治疗。对其中的主要病种,分析病因、病理、病变,并根据不同病情采用补、散、发、清等各种治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与发展。清·马培之撰于1893年。
-
王氏博济方
《王氏博济方》即《博济方》。作者原收辑医方7000余首,此书系从中选录五百余方编撰而成。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5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
-
伤寒微旨论
《伤寒微旨论》为伤寒著作。全书自伤寒源至劳复证共十五篇,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用药和某些病证的证治,并附方论、治案。所用方剂不限于《伤寒论》方,多为自拟方。所设汗、下、温中诸法均依立春后至清明前;清明后至芒种前;但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批评韩氏“将温暑作伤寒立论”,应予注意。
-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金匮著作。黄竹斋撰于1925年。编者选辑前人有关《金匮要略》的注文,整理归纳为集注本,并逐条加以论述。故本书具有资料汇编性质。编者对前人一些论点不当的注文亦不加批判地予以录引,缺乏个人见解。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胎产集要
《胎产集要》产科著作。三卷。清·黄惕斋辑。刊于1756年。本书系据《达生篇》增补改编而成。分述胎前、临产和产后等多种病证。现存二十种清刊本,1933年出铅印本。
-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为医案著作。刊于1929年。上集为风寒、暑、湿、燥、火、四时六淫病案;下集为温疫、喉痧、白喉、霍乱、痢疫、瘄疫六种传染病案。案后由何廉臣另加按语评述,对如何掌握这些病证的病机和辨证治疗,有一定的启发。该书分类较有特色,所收验案均为急性热病,是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医案专辑。
-
实脾汤
《嵩崖尊生》卷十三(三让堂本):方名:实脾汤组成:白术2钱,人参2钱,肉果1钱半,茯苓1钱,白芍1钱,陈皮1钱,炮附8分,炙草7分,升麻5分。主治:久泻脱肛。附注:本方方名,原书锦章书局本作 白术汤。
-
寿世保元
概述:《寿世保元》为中医综合性著作。明·龚廷贤撰。约成书于17世纪初期。主要内容:卷1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10分述各科病证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现存版本:本书自问世以来流行甚广,刊本达数十种之多。建国后有排印本。
-
金匮要略心典
概述:《金匮要略心典》为金匮著作。简称《金匮心典》,清·尤怡纂注。书成于1729年。主要内容: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颇有心得,纂注时力求得《金匮》之妙谛,发仲景之心声,故名“心典”。作者删去原书的最后三篇,阐述仲景原文的精义。并改正原文传写之误,删略后人增添的内容,可称《金匮要略》注本中较好的一种。
-
达生篇
《达生篇》产科著作。清·亟斋居士撰。刊于1715年。内容有原生、临产、真诀条辨等14篇及格言、方药等。作者主张临产时沉着镇静,掌握“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尽可能不服药或少服药,符合产科卫生和临产规律。所论多为经验之谈。本书文字通俗,内容简要,切于实用,故复刻刊本颇多,流传较广。
-
疠疡机要
概述:《疠疡机要》为麻风专著。明·薛己撰。约刊于16世纪中叶。主要内容:本书对麻风病的本症、变症、兼症与类症的辨证治疗等予以全面阐论和辨析。尤其可贵的是本书收载麻风病治疗验案较多论述病候,条目比较清晰。现存版本:现有《薛氏医案》本。
-
古今名医方论
《古今名医方论》为方书。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现存多种精刻本,多种石印本,1949年后有铅印本。
-
阴证略例
概述:《阴证略例》为医论著作。元·王好古撰于1236年。全书叙述阴证颇详,首列《内经》阴阳脉例,次叙张洁古及作者的内伤三阴例,续举伊尹、扁鹊、张仲景、许叔微、韩祗和诸例,证方俱备,有论有辨,审证用药,颇有条理,书末附作者治验。本书所述虽为阴证伤寒而设,亦可作为研究内科杂病阴证的参考。
-
贴凹散
《幼幼新书》(古籍本)卷九引《张氏家传》:方名:贴凹散组成:石燕2个(烧红醋淬干为度),艾心叶7个,朱砂皂子大,蓖麻子7粒。主治:急慢惊风。用法用量:每用1钱,薄荷汁调贴山根上凹中。睡着候鼻尖汗出安。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本方方名,原书人卫本作 神效贴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