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孢子体
1产生孢子进行无性生殖的世代称为孢子体世代(sporophyticgeneration),这个世代的生物体称为孢子体。在孢子形成中,一般伴有减数分裂。孢子体(核相2n)和配子体(核相n),在生活史上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罗延俊译)2如苔藓类中,尤其是孢子囊为大形的,以至植物体几乎为孢子囊所占有的孢子体而言。
-
蕨类植物门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又称羊齿植物。它和苔藓植物一样,都具有明显根、茎、叶的分化和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生殖产生孢子囊和孢子,有性生殖时,产性精子器和颈卵器,受精卵发育成胚。(一)孢子体发达,出现了真根和维管组织。但有少数蕨类(如卷柏和水生真蕨)配子体在孢子内部发育,趋嚮于失去独立生活的方嚮发展。
-
褐藻门
褐藻门的分类与分布褐藻门(Phaeophyta)约有250属,1500种。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或卵式生殖。水云属的配子体与孢子体的形态构造相同,为明显的同形世代交替植物。4米,分固着器、柄和带片三部分。雄配子体产生具精子的精子囊;此外,还可从马尾藻等褐藻中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氯化钾、褐藻淀粉等食品或医药工业原料。
-
蕨类植物的世代交替
孢子体是二倍体,地下有根状茎向下着生许多不定根,向上生长羽状的叶片,有些叶片(孢子叶)的背面着生许多集合成群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有几个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16~原叶体是绿色、自养,大小一般不超过1/2厘米,每个原叶体向地面产生几个颈卵器(雌配子囊)和一些精子器(雄配子囊)。
-
世代交替
植物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二倍体世代),和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单倍体世代)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叫世代交替。(2)异型(不等世代型)世代交替:指生活史中孢子体和配子体在形态、大小、构造和独立生活等方面均有区别。种子植物型世代交替,孢子体发达,配子体非常简化,寄生于孢子体上不能独立生活等。
-
植物生活史
通常合子迅速减数分裂,而回到单倍体的菌丝体时期,在真菌的生活史中,双相核的细胞是一个合子而不是一个营养体,只有核相交替,而没有世代交替现象。蕨类植物的生活史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一样,也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生殖产生孢子囊和孢子,有性生殖时产生多细胞的精子器和颈卵器。
-
苔藓植物
^^藻的卵囊与精子囊的构造可与苔藓植物的颈卵器和精子器相比拟。地钱主要以胞芽进行营养繁殖。有性生殖时,分别在雌雄配子体上产生伞形有柄的雌器托(颈卵器托)和雄器托(精子器托)。孢蒴成熟后开裂,孢子借弹丝的力量散出,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成雌性或雄性的原丝体,进而发育成新的雌、雄配子体(叶状体)。
-
苔藓植物门
苔藓植物在有性生殖时,在配子体(n)上产生多细胞构成的精子器(antheridium)和颈卵器(archegonium)。精子器产生精于,精子有两条鞭毛借水游到颈卵器内,与卵结合,卵细胞受精后成为合子(2n),合子在颈卵器内发育成胚,胚依靠配子体的营养发育成孢子体(2n),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配子体上。
-
无孢子生殖
即不经过孢子阶段,可以从孢子体的营养细胞直接形成原丝体或原叶体的现象,见于葫芦藓属、少脉鳞毛蕨属、耳羽岩蕨属、紫萁属、蹄盖蕨属、荷叶蕨属、日本鸟毛蕨等植物中。在种子植物中,由二倍体珠心细胞形成胚囊时(硬质早熟禾、日本山柳菊),也称为无孢子生殖,但与从珠心细胞产生胚的不定胚形成是有区别的。
-
红藻门
藻体的任何一个营养细胞,都可转变为精子囊,其原生质体分裂形成64个精子。合子经过减数分裂和普通分裂,形成8个单倍的果胞子;精子由受精丝进入果胞与卵结合。产孢丝末端形成果孢子囊,每个囊内有2核,同时支持细胞与四周的细胞融合成孢子囊团块,总称为囊果(即果孢子体),果孢子萌发,形成二倍体的四分孢子体。
-
种子植物的世代交替
由上述可知,被子植物的孢子体世代包括:种子萌发长成植株,到开花时雌蕊中的胚囊母细胞的形成和雄蕊中花粉母细胞形成为止的这一阶段,配子体世代是从胚囊母细胞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大孢子(未成熟胚囊)和小孢子(未成熟花粉粒)开始直到成熟胚囊和成熟花粉粒形成为止的整个阶段。
-
裸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的进化特征裸子植物(Gymnospermae)与蕨类植物一样保留着颈卵器,具维管组织,生活史中具明显的世代交替且孢子体发达。小孢子叶聚生成小孢子叶球,每个小孢子叶上着生2-多数小孢子囊;大孢子经多次分裂发育成雌配子体(胚囊),其中胚乳占了大部分,近珠孔端产生2至多个结构简化的颈卵器。
-
孢子体不亲和性
孢子体不亲和性是同型不亲和性的一种类型,亦称为整体不亲和性。例如把产生花粉的亲本的不亲和性基因的基因型记为S1S2,把特有雌蕊的基因型记为S1S3,不论花粉的基因型是S1还是S2,在S1S3基因型的柱头上花粉的发芽总是受到抑制。已知在菊科、十字花科等植物中有这种现象。
-
整体不亲和性
孢子体不亲和性是同型不亲和性的一种类型,亦称为整体不亲和性。例如把产生花粉的亲本的不亲和性基因的基因型记为S1S2,把特有雌蕊的基因型记为S1S3,不论花粉的基因型是S1还是S2,在S1S3基因型的柱头上花粉的发芽总是受到抑制。已知在菊科、十字花科等植物中有这种现象。
-
贝氏等孢球虫
贝氏等孢球虫也与旅游者腹泻有关。成熟的卵囊为感染期,卵囊污染食物或饮水,继而侵入人体,在小肠中脱囊,释出子孢子,后者侵入粘膜细胞开始生活史过程,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子孢子发育成为滋养体,经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可以释出不同数量的裂殖子而后侵入邻近的上皮细胞。
-
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进化和最繁茂的类群。受精卵吸收胚乳的营养形成胚,再发育成种子,种子成熟后才脱离原来植物体,因此更加适应于陆地生长。种子植物的胚珠(相当于蕨类植物的大孢子囊)是裸露着生的称为裸子植物,胚珠包被于子房壁内的称为被子植物。
-
孢子或中间减数分裂
孢子或中间减数分裂所有的植物都属于此种减数分裂的生物,减数分裂发生在一个既与配子形成无关、又与受精作用无关的阶段。当雄性配子(如花粉粒)和雌配子(卵)结合开始新的生命周期时,二倍体的合子经过有丝分裂发育成一个二倍体的孢子体(diploidsporophyte)。单倍体的配子体通过有丝分裂产生配子。
-
维管束植物
通常认为只有由绿藻类发展而来的类群才有维管束,这种归类方法,进行系统分类困难较少,所以多把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都包括在一起使用。孢子体生活于陆地,有维管束,地上部从茎分化出叶,叶上产生孢子,最后孢子叶按一定程序集结成花。雄配子有二至多数尾鞭型鞭毛,不久消失,由花粉管完成直接受精。
-
中间减数分裂
孢子或中间减数分裂(Sporicorintermediatemeiosis)所有的植物都属于此种减数分裂的生物,减数分裂发生在一个既与配子形成无关、又与受精作用无关的阶段。当雄性配子(如花粉粒)和雌配子(卵)结合开始新的生命周期时,二倍体的合子经过有丝分裂发育成一个二倍体的孢子体(diploidsporophyte)。
-
无配子生殖
成减数分裂的无性生殖(meioticapogamy,德generativeApogamie)是指从单倍核的配子体卵细胞以外的细胞发育起来的,以助细胞(某种羽衣草或水玉簪属)、反足细胞(韮莱)和原叶体细胞〔日本铁角蕨(Aspleniumniponicum)、Nephro-lepis〕为起源的植物以及蕨类植物的旱蕨属的Pell-aeaviridis,一般都是以这种方法生殖的。
-
苔藓植物的世代交替
配子体独立生活。在有水的条件下,精子游入颈卵器与卵融合,形成合子,合子在颈卵器中发育成胚,由胚进一步长成孢子体(孢蒴及蒴柄)寄生在雌枝上。孢蒴成熟时,其中的孢子母细胞行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先长成丝状叫原丝体(幼小配子体),由原丝体上再生出形态上具茎和叶的配子体。
-
石松亚门
石松亚门(Lycopophytina)孢子体有真根,茎多为二叉分枝,通常具原生中柱。本亚门植物在石炭纪时最为繁盛,有高大乔木及草本,后绝大多数相继绝灭,现存的只有石松目和卷柏目,均为草本。石杉科的蛇足石杉(Huperziaserrata(Thunb.)Trev.)分布几遍全国,全草含生物碱,对治疗老年性痴呆有较好效果。
-
抗虫药
抗虫药指能杀死或驱赶人体内寄生虫的药物,一般分抗疟药和驱虫药。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蚊子在吸人血时,把疟虫孢子体带进人体血液而使人发病。古老杀疟虫药是奎宁,又名金鸡纳霜,片剂0.3g,针剂0.25mL。常用驱虫药有驱蛔灵和灭绦灵。任何抗虫药或多或少有毒,对人体都有副反应,反应大小因人而异。
-
雌器苞
雌器苞是藓类保护生殖器官的变态叶,密集着生于茎顶部,与着生于下部的普通叶形态不同,成为种的分类特征。围裹颈卵器的器苞称雌器苞(perichaetialie-af),围裹精子器的器苞称雄器苞(perigonialleaf)以后雌器苞围裹孢子体起着保护作用。
-
贝栖相
贝栖相是紫菜属(Porphyra)和红毛菜属(Bangia)藻类生活史中的一个时期,相当于复相孢子体,主要是指在贝壳中生活的丝状体(壳斑藻)。
-
松叶蕨亚门
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松叶蕨亚门植物也叫裸蕨类,是原始的陆生植物类群。孢子体仅有假根,气生茎二叉分枝,叶为小型叶,无叶脉或仅有单一叶脉,孢子囊2-3枚聚生于枝端或叶腋,孢子同型。本亚门植物大多已绝迹,现存仅1目1科2属,我国只有松叶蕨属(Psilotum)的松叶蕨(P.nudum(L.
-
水韭亚门
水韭亚门(Isoephytina)孢子体为草本,茎粗短块状,具原生中柱。叶线形丛生似韭菜,具叶舌。孢子有大小之分。水韭亚门现仅存水韭属(Isoetes),约有50余种,绝大多数为水生或沼生。我国有3种,其中中华水韭(I.sinensisPalmer),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稀见,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
单倍性植物
单倍性植物是二倍性植物或单元二倍性植物的对应词。在一个生活史中,只有单元的配子体发达,孢子体仅是合子的植物是为单倍性植物。生活史用dH来表示,因此虽有单元或双元的核相交替,但因由于多倍接合子很快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形成多倍世代,没有世代交替( 藻,水绵)。
-
鸡冠菜
拼音名:JīGuānCài别名:凤尾菜来源:药材基源:为红翎菜科植物鸡冠菜的藻体。四分孢子体平而光滑。有的藻体非常粗糙并具疣状突起或短的刺突。这种形状的藻体大部分具有囊果或精子囊,有时亦具褐色的斑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在潮间带的岩礁上。性味:咸;平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软坚。主肺热咳嗽;
-
产孢丝
产孢丝指红藻类果孢受精后由其直接生出的细胞丝,或从以连络枝连接的助细胞产生的细胞丝。有的在产孢丝顶端形成果孢子,有的是构成产孢丝的全部细胞变成果孢子。从生活史来看,相当于果孢子体。
-
无性世代
无性世代主要是指植物在二环型的生活史中,以孢子体为生活主体的世代。为有性世代的对应词。是从受精后的合子开始,直到孢子形成前发生减数分裂时为止这一期间。在高等植物中,也有不少相当于无性世代而具有两性区别的〔雌雄异株植物,桃叶珊瑚属的东瀛珊瑚(Aucubajaponica)、菠菜等〕;
-
孢子
孢子是真菌和植物作为无性生殖的方式所形成的生殖细胞。异形孢子通常有大、小和雌、雄分化,大孢子产生雌配子体,小孢子产生雄配子体。如分生孢子(曲霉)、孢囊孢子(根霉)、游动孢子(绿藻)、单孢子(红藻)、内生孢子(蓝藻)、粉孢子(子囊菌)、芽生孢子(酿酒酵母)、厚垣孢子(黑粉菌)等。
-
裸蕨亚门
裸蕨亚门是蕨类植物门的1个亚门。又称松叶蕨亚门,孢子体不具根,茎分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前者又名根状茎,匍匐状,褐色,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一般含有菌根真菌,嚮上面长出的绿色地上茎,又称气生茎直立或下垂,多二叉分枝,茎表面的皮层有数行含叶绿素的细胞,使茎呈绿色,除有支持和输导的作用外,还进行光合作用;
-
孢子复原
孢子复原指生物体在其生活史中孢子形成时期进行减数分裂,而产生单倍体孢子的过程。这种单倍体的配子体形成配子进行有性生殖,然后再形成二倍体的孢子体。在某些叶状植物和一般的高等植物中都可见到这种情况。
-
真蕨亚门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孢子体发达。根据孢子囊的发育方式、结构及着生位置等,可分为厚囊蕨纲、原始薄囊蕨纲和薄囊蕨纲。孢子囊穗自不育叶基部生出。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fokiensisHieron),羽状复叶幼时拳卷,螺旋排列成莲座状。孢子囊壁仅一层细胞,有各式环带。(1)凤尾蕨科(Pteridaceae)陆生大中型植物。
-
地梭罗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D SuōLu 别名:地浮萍、一团云(《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地钱科植物地钱的全体。雌雄异体,长大后各生伞状的雌托和雄托;雄托上面着生雄器,内生有纤毛的精子;原叶体近中肋处能发生杯状体,内生胚芽,营无性生殖。生境分布:生于湿地。②治刀伤、骨折:地梭罗捣绒包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