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宗必读
《医宗必读》综合性医书。图说部分根据《内经》列述人体骨度部位及脏腑、生理等。卷二为新著四言脉诀、脉法心参及色诊三篇,提纲挈领地阐述中医的脉学、诊法。卷三-四本草征要,系选录《本草纲目》部分药物的有关内容,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详予注释。卷五-十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3种病证的因证及治疗,并附医案。
-
七疝
1.《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马莳注:“七疝乃五脏疝及狐疝、 疝也。”2.《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者,厥疝、癓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3.《儒门事亲》卷二:“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 疝,是谓七疝。”
-
外感短气
如脉紧为寒邪,洪数为风热,躁疾为燥邪,弦急为肝胆邪逆。虚证常兼见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头眩乏力等症,多由体气素虚或病后真元耗损所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石室秘录》:“盖短气乃肾气虚耗,气冲于上焦,壅塞于肺经,症似有余而实不足。”
-
虚中
是指元气虚衰,以猝然昏倒,舌謇语涩,痰壅,口眼斜等为常见症的类中风。病因病机:《医宗必读·类中风》:“虚中,东垣以卒倒昏愦,皆属气虚。治疗:《类证治裁·中风》:“虚中,皆属气虚,烦劳气陷,补中汤;房劳精脱,生脉补精汤。”治宜益气为主。气虚有痰者,《丹溪心法》用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
-
虚胀
胀病之一。治宜健脾理气,用四君子汤去白术加木香、泽泻、当归、芍药。”病起于中年之后,及素多劳伤,其证或兼大便溏滑,或脉息弦虚,或声色憔悴,或因病后,或因攻击太过而反致胀满,皆属虚胀。脾虚兼寒者,用理中汤、温胃饮、五君子煎。肾虚兼寒者,用理阴煎或八味地黄丸,甚者加减金匮肾气汤。
-
虚痨
虚痨病名。见《医宗必读》卷六。即虚劳。详该条。
-
小肠疝
小肠疝为病证名,见《杂病证治类方》卷六。指因风寒袭致少腹痛引睾丸之病证。《医宗必读》卷八:“小肠疝,小肠之病,小腹痛引睾丸,必连腰背而痛。”治宜温化行气,可用茴香、川楝、吴茱萸、陈皮、马兰花、芫荽煎服。
-
乙癸同源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为五脏相关理论之一。是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认为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为乙癸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
-
阳虚水泛
脾肾阳虚,尤以肾阳(命门火)虚,温运失职,水液运行障碍,而泛滥于脏腑与躯体之间成为水肿、痰饮等证。病因病机:《医宗必读》:“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治疗:治宜通阳利水或温肾行水。
-
眼昏
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眼昏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中食
中食为病证名,类中风之一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食中。见《医宗必读·类中风》。多由醉饱过度,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食滞于中,胃气不行,升降不通所致。症见忽然昏倒,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胸膈满闷等。先用姜盐汤探吐,再服疏邪化滞、理气和胃之剂。方用藿香正气散、神术散、平胃散等。
-
中寒
2.寒邪直中三阴;3.中焦虚寒。《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症见恶寒身蜷,手足厥冷,遍身疼痛,面如刀刮,口吐冷涎,下利,无热,不渴,小便清白等。《古今医鉴·中寒》:“如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或加霍香正气散同服;甚者倍附子。”
-
本草征要
《本草征要》为药物学著作。卷二为《四言脉诀》,补原着之缺略,正传本之差讹,仍旧者十之二三,新改者十之七八,并以〈脉法心参〉附于后,记临症之得乎心而应乎手者与得乎心而不能喻诸口者,一一详加记载,而以色诊附焉。第二卷为形体部分与专科,即分头、面、七窍、四肢、百骸以及外科、伤科、女科、儿科等。
-
暑中
病因病机:因夏季酷热,猝中暑邪所致。症状:症见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或渴。《医学心悟·类中风》:“暑中,暑气逼迫,卒然昏倒,自汗面垢,昏不知人。急用《备急千金要方》消暑丸灌之…灌醒后,以益元散清之,或以四味香薷饮去厚朴加丹参、茯苓、黄连治之。
-
实肿
为水肿病属实者。实肿的病因病机:多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而致,起病急速,来势多暴。实肿的辨证:《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阳证多热,热证多实。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为实;实肿的治疗:实肿治宜祛邪为主,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祛瘀等法。实肿的分类:实肿有气肿、血肿、热水肿、风肿、湿肿之分。
-
实胀
证以先胀于内,后胀于外,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气色红亮,声音高爽为特点。用木香、沉香、砂仁、枳实、厚朴、苍术、大腹皮以治脾;木通、防己、茯苓、车前、泽泻、猪苓以利小便;麻黄、防风、羌活、葛根以发汗。如气壮能食,年少新病,大黄芒硝皆可应用(见《张氏医通·鼓胀》)。《证治汇补·胀满章》:“实胀宜下。
-
湿中
见《医宗必读·类中风》。症状:痰湿酿热生风而致突然昏仆之证。病因病机及治疗:《医学心悟·类中风》:“湿中者,即痰中也。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则湿从内受。或山岚瘴气,久雨阴晦,或远行涉水,坐卧湿地,则湿从外受。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卒然昏倒无知也。苍白二陈汤主之。”
-
肾主先天
肾主先天是指肾藏精,人的生殖发育,须赖肾脏精气的作用,故称。从生殖机能到男女生殖之精形成胚胎,以及身体的发育成长,防病、抗病,肾都起着重要作用。故《医宗必读》日:“先天之本在肾。”
-
少气
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 ^^溪医述·病症辨异》:“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亦有因外邪、水饮等所致者。《类证治裁·喘症》谓呼吸促而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其证有二:一属支饮,症见短气有微饮,治宜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方。
-
气虚痿
气虚痿为病证名。痿证之一。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多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或久病脾胃气虚,不能充养肌体所致。治以补脾益气为主。有虚热者,用补气和中汤。《医宗必读·痿》:“气虚,四君子汤合二妙散。”《张氏医通·痿痹门》:“肥白人脉沉缓或滑,恶心,胸膈不利,属气虚有痰,六君子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
-
脾遗
脾遗病名。因脾病而致遗精。《医宗必读》:“脾病而遗者,色黄肉消,四肢懈惰。”宜健脾固精。可用补中益气汤合聚精丸、水陆二仙丹加减。参见遗精条。
-
呕
呕吐(vomiting)为病证名。呕吐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此事难知·呕吐哕胃所主各有治平》:“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
-
目昏昧
见《审视瑶函》。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昏昧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目昏
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昏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目昏的治疗:宜结合眼部及全身情况辨证论治。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者,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李中梓
李中梓为明代医学家。其父李尚衮为兵部主事。初习举子业,后因多病而自学并攻研医学,读书无数,尤注重张仲景、张元素之学。与明代名家如王肯堂、秦昌遇、喻嘉言等交善。其著作多为初学者所喜爱,计有《内经知要》二卷、《医宗必读》十卷、《诊家正眼》二卷、《本草通玄》及《病机沙篆》,后三种曾合为《士材三书》。
-
冷涎泛
冷涎泛病证名。因胃有寒痰,遇冷即发的呕吐证。又名冷涎呕吐、冷痫。《医宗必读·呕吐哕》:“痰饮者,遇冷即发,俗名冷涎泛。”其治先以姜苏汤送灵砂丹,继以顺气之药。详冷涎呕吐条。
-
老人腰痛
老人腰痛为病证名。见《医宗必读·腰痛》。《临证指南医案·腰腿足痛》龚商年按:“有老年腰痛者,他人但撮几味通用补肾药以治,先生独想及奇经之脉隶于肝肾,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当归、苁蓉、薄桂、小茴以温养下焦。”也可选用二至丸、右归丸等方,或外用摩腰膏热摩腰部。
-
惊伤胁痛
惊伤胁痛病证名。因受惊、肝气阻滞所致的胁痛。见《医宗必读·心腹诸痛》。治宜通阳疏肝理气,用桂枝汤加减(《类证普济本事方》)。
-
积痢
积痢病名。由食积内阻所致的痢疾。见《普济本事方·脏腑泄滑及诸痢》。又称饮食内伤痢。证见下痢赤白,或色黄如脓,或如鱼肠,或鹜溏鲊臭,脐腹撮痛,痛则痢下,痢下则痛减。治宜化积消导。《医宗必读·痢疾》:“积者,湿热食痰也,法当下之。方用灵砂丹、胃苓散、保和丸、通元二八丹,治脾汤等。参见痢疾、寒积痢等条。
-
火中
是指心火盛实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言语不出,口眼斜,瘫痪,面赤,烦渴,便秘等为常见症的类中风。病因病机:《医学心悟·类中风》:“一曰火中…治疗:心火盛实者,治宜清心泻火,宣窍宁神,方用牛黄清心丸、凉膈散等。若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宜滋水以敛火,选用六味地黄丸或灭火汤。
-
肝痿
痿证之一。《医宗必读·痿》:“肝痿者,筋痿也。”肝痿的病因病机:由于肝热内盛,阴血不足,筋膜干枯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肝痿的症状:证见肢体筋急拘挛,渐至痿弱不能运动,伴有口苦、爪枯等症。选用补阴丸、家秘肝肾丸,或补血荣筋丸、紫葳汤等方。
-
肺热痿
肺热痿痿证之一。见《医宗必读·痿》。即皮毛痿。详该条。
-
顶巅痛
头顶部疼痛。《丹溪心法·头痛》:“顶巅痛,宜藁本、防风、柴胡。”《医宗必读·头痛》:“太阳、厥阴巅顶痛,宜来复丹。”《证治汇补·头痛》:“巅顶痛属肾。”治用三才汤加牡蛎、龟板等。
-
倍苓丸
方出《医宗必读》卷九,名见《会约》卷十三处方五倍子2两,茯苓4两。功能主治肾虚不固之遗精。用法用量为丸服。各家论述《会约》:凡用秘涩药能通而后能秘,此方茯苓倍于五倍,能泻能收,是以尽其妙也。
-
代抵当汤
用法用量:水煎,瘀血在上,食后服;摘录:《医宗必读)卷八《血证论》卷八方之代抵当汤:组成:大黄(酒炒)、莪术、红花各一钱,山甲珠三片,桃仁、丹皮、当归、夜明砂各三钱,牛膝二钱。主治蓄血及妇女经闭实证。《嵩崖尊生》卷八方之代抵当汤:处方:当归2钱,白芍2钱,熟地2钱,川芎1钱,山甲2钱,花蕊石1钱。
-
鸡金散
《医宗必读》卷七:鸡金散:处方:鸡内金1具(焙),真沉香2钱,砂仁3钱,陈香橼(去白)5钱。功能主治:鼓胀肿满,小儿疳积。用法用量:每用1钱5分,生姜汤送下,虚者人参汤送下。注意:虚火者忌服。摘录:《仙拈集》卷二引《医林》《疡科选粹》卷四:组成:鸡内金1钱,绿豆粉、轻粉、冰片3厘。主治:下疳。
-
加味通心散
《医宗必读》卷八:加味通心散:处方:瞿麦穗、木通(去皮)、栀子(去壳)、黄芩、连翘、甘草、枳壳(去瓤)、川楝子(去核)、归尾、桃仁(去皮尖,炒)、山楂各等分。功能主治:(疒贵)癃疝,内有脓血,小便不通。用法用量:每服3钱,灯心、车前草煎汤,空心调下。主治:小肠疝痛,水道不通。制备方法:上为散。
-
橘杏汤
处方:杏仁(汤泡,去皮尖,炒黄)5钱,橘红(去白,净)2钱半。功能主治:脉浮,气秘。用法用量:水1钟,加生姜3片,水煎7分服。若脉沉为血秘,以桃仁代杏仁。摘录:《医宗必读》卷九
-
凉胃汤
《喉科紫珍集》卷下:凉胃汤:处方:川黄连8分,甘草8分,藿香1钱,丹皮1钱,桔梗7分,升麻7分,连翘1钱,生地黄8分,石膏2匙,黑山栀1钱,白芍药7分,条芩1钱。功能主治:阳明火热上攻,牙龈肿痛,牙疼摇动,黑烂脱落。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服。主治:脾胃有热,消谷善饥,溺色黄赤。
-
润肺饮
处方:贝母(糯米拌炒)天花粉各9克桔梗3克甘草1.5克麦门冬(去心)橘红(去白)茯苓(去皮)各4.5克知母(酒炒)2.1克生地黄7.5克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治肺有燥痰,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其痰涩而难出者。各家论述:方中沙参、麦冬养阴滋肺,地骨清肺中虚热,生地凉血育阴,归尾活血通络,引血下行。
-
新制阴阳攻积丸
别名:攻积丸(《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处方:吴茱萸(炮)干姜(炒)官桂(去皮)川乌(炮)各30克黄连(炒)半夏(洗)橘红茯苓槟榔厚朴(炒)枳实(炒)菖蒲(忌铁)玄胡索(炒)人参(去芦)沉香琥珀(另研)桔梗各2.4克巴霜(另研)15克制法:上为细末。治五积六聚,七症八瘕,痃癖虫积,痰食。
-
脉痹
概述:脉痹:1.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本病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急性发作期等疾患。《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治宜茯神汤、赤茯苓汤、秦艽汤、紫石英散、犀角散、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方。
-
元戟膏
方出《医宗必读》卷七,名见《仙拈集》卷一:别名:调敷散组成: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主治:腹满如石,或阴囊肿大。用法用量:覆贴肿处,以软帛裹住。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酽醋调面和药,摊绵纸上。附注:调敷散(《医级》卷八)。先用甘草嚼,后用此。
-
走哺人参汤
《医宗必读》卷十:组成:人参3钱,黄芩3钱,知母3钱,葳蕤3钱,芦根半两,竹茹半两,白术半两,栀子仁半两,陈皮半两,石膏(煅)1两。主治:大小便不通,下焦实热。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一钟半,煎7分服。
-
神芎散
《宣明论》卷三:方名:神芎散组成:川芎2钱,郁金2钱,荆芥穗、薄荷叶、红豆各等分。主治:风热上攻,头目眩痛,上壅鼻塞眼昏,并牙齿闷痛。《医宗必读》卷八:方名:神芎散组成:青黛2钱5分,蔓荆子1钱2分,川芎1钱2分,郁金1钱,芒消1钱,石膏1钱5分,细辛根1钱,薄荷叶2钱,红豆1粒。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新定拯阴理劳汤
《医宗必读》卷六:方名:新定拯阴理劳汤别名:拯阴汤、救阴理劳汤、拯阴理劳汤组成:牡丹皮1钱,当归身1钱(酒洗),麦门冬1钱(去心),甘草(炙)4分,苡仁3钱,白芍药7分(酒炒),北五味3分,人参6分,莲子3钱(不去皮),橘红1钱,生地黄2钱(忌铜铁器,酒、姜水炒透)。嗽者,湿痰也,加半夏、茯苓;不寐,加枣仁;
-
新定清宁膏
《医宗必读》卷六:方名:新定清宁膏别名:清金宁嗽膏、清宁膏组成:麦门冬(去心)10两,生地黄(酒炒)10两,广橘红3两,桔梗2两,甘草2两,龙眼肉8两。主治:劳嗽吐血。制备方法:上煎成膏,以苡仁8两(淘净炒熟),川贝母2两(糯米拌炒,米熟去米),真苏州薄荷叶(净)5钱,忌火,俱为细末,拌匀煎膏。
-
李念莪
李念莪即李中梓。李中梓为明代医学家。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生平著作较多,行世的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等,影响甚广。所著《铜人穴经》,惜已失传。
-
心肾阳虚
心肾阳虚为证候名。脾肾阳虚,尤以肾阳(命门火)虚,温运失职,水液运行障碍,而泛滥于脏腑与躯体之间成为水肿、痰饮等证。《医宗必读》:“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治宜通阳利水或温肾行水。
-
目𥇀𥇀
出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目茫茫即目昏。见《素问玄机原病式》。 ^^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者,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