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
《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③脸色,面部表情。《素问·解精微论》:“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笔花医镜·肾部》:“好以之流,先竭肾水。”
-
经色
经色(menstrualcolor)为生理学名词。是指经血的颜色,正常多为暗红色。开始色较浅,以后逐渐加深,最后又转为淡红色而净。如有病理变化,经色也会相应的改变,以作临床辨证的参考。如色淡多气虚、血虚;紫红、深红多血热;紫黯多血瘀;黑黯多寒凝;鲜红多虚热,红夹黄色多湿热,色杂夹带多为湿毒等。
-
病色相克
指病情与面部所现征象相矛盾。病色相克是古人根据五行生克理论来分析患者的面色,以判断病情顺逆推测疾病预后的诊断方法。病色相克,一般属逆证。肝病见黄色、心病见白色,脾病见黑色、肺病见青色、肾病见赤色,均是“病克色”。但这种相克临证运用不能过于机械,只能作为临床辨证的参考。
-
可见光
760nm的电磁辐射。是电磁波的一小部分,通常以白光形态发射。以黄、绿二色含能量最大,太阳光中以黄、绿二色最丰富。人类神经对红、绿、蓝三色最为敏感,视神经由反应此三色的三组神经所构成。超出可见光波长范围的光波如紫外线、红外线等,不能引起人的肉眼视觉,可用一定技术手段感测。
-
面色苍黑
面色苍黑证名。面黑枯暗如尘。见《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提示病情危重。《素问·脉要精微论》:“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类经·脉色类》:“重漆之色,光彩而润,地之苍黑、枯暗如尘,此水色之善恶也。”参见面部黧黑条。
-
痘疮见形
痘疮见形又名见点、放点、见苗。发热三日见点,热减身和,不渴不烦,颗粒稀疏,其痘先自头面渐至周身而出,色红润,顶尖圆者为顺证。发热一日或半日即见点,一齐涌出,点不分明,平塌不起,出而复隐,痘色紫黑,干枯不润者为逆证。痘色虽红而滞暗,或痘虽稀疏而色浅淡,隐于皮肤不透出而精神倦怠者为险证。
-
见苗
见苗为症状名。即痘疮见形。小儿出痘,一般发热三日后见点,热势较缓,皮肤上即见淡红色的痘疹,光泽稀落深藏于皮肤内,摸之有坚实感。其痘先自头面渐至周身而出,色红润,顶尖圆者为顺证。3.痘已见形,身仍发热,痘稠密,粘连不分,痘色虽红而滞黯,或痘虽稀疏而色浅淡,隐于皮肤不透出而精神倦怠者为险证。
-
见点
见点为症状名,为痘疮始出的迹象。出《证治准绳·幼科》。即痘疮见形。又名见点、放点、见苗。1.发热三日见点,热减身和,不渴不烦,颗粒稀疏。其痘先自头面渐至周身而出,色红润,顶尖圆者为顺证。3.痘已见形,身仍发热,痘稠密,粘连不分,痘色虽红而滞黯,或痘虽稀疏而色浅淡,隐于皮肤不透出而精神倦怠者为险证。
-
纹色
纹色(colorofvenule)是指小儿指纹的颜色。见《四诊抉微》卷三。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时因中恶,黄即困脾端。”脉纹的颜色一般能反映病情的寒热虚实。淡红者为虚寒;纹色青紫,多见于肝热生风,或伤食痰阻,亦主惊,主痛,主抽搐,多实证;指纹色淡,多见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虚证。
-
丘疹
定义:丘疹(papule)为症状名。是指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皮肤损害直径小于0.5cm的表现。斑疹、丘疹同时并见称斑丘疹。丘疹可发生于表皮内(如扁平疣),亦可发生在真皮上部;有炎性的,亦可为非炎性的;形状、大小、硬度、颜色均呈多样。丘疹急性者色红,多属风热或血热;慢性者呈正常皮色或深暗色,为气滞或血瘀。
-
癊黄
《外台秘要》卷四:“病源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癊黄也。《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色青次却色赤,或经下后,头发自落,吃食渐少,吐逆心烦,睡则梦与鬼交,气力虚乏,或食物难消。如是小便赤涩,鼻中煤生,齿焦眼黑,不堪医也。”治疗外用点烙法,内服桑螵蛸方。
-
白兰瓜羹
概述:白兰瓜羹以白兰瓜、黄桂、白糖、橘子、樱桃、鸡蛋清为主要原料,具有清热生津,止渴利尿的功效,适用于肝胆火盛引起不适者。热性病患者津伤口渴者宜食。特点: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形色美观。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相胜之脉
相胜之脉诊断学名词。指色与脉相克(脉克色)之脉象。例如面色白而得数脉,面色赤而得沉脉之类。说明病情笃重,预后不佳。《难经·十三难》:“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
-
丘疱疹
定义:丘疱疹(papulovesicle)为症状名,是指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的表现。斑疹、丘疹同时并见称斑丘疹。疹色可与皮肤颜色相同,亦可发红。丘疹可发生于表皮内(如扁平疣),亦可发生在真皮上部;形状、大小、硬度、颜色均呈多样。丘疹急性者色红,多属风热或血热;慢性者呈正常皮色或深暗色,为气滞或血瘀。
-
疔疮急候
疔疮急候证候名。疔肿之出现急而险恶之证候。《外科证治准绳》卷二疔疮:“急者五日色微青小紧,六日色深青大紧,七日色黑其形如鱼脐,或如灸疮之状,皆急之候也。”泛指出现上述症状为疔疮险恶之征兆。
-
扁平丘疹
定义:扁平丘疹(planuspapule)为症状名,是指顶端扁平的丘疹。斑疹、丘疹同时并见称斑丘疹。疹色可与皮肤颜色相同,亦可发红。丘疹可发生于表皮内(如扁平疣),亦可发生在真皮上部;形状、大小、硬度、颜色均呈多样。丘疹急性者色红,多属风热或血热;慢性者呈正常皮色或深暗色,为气滞或血瘀。
-
望齿
望齿望诊内容之一。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的经脉络于龈,故望可了解肾和胃的病变。清代温病学者对验齿辨病有所创见,认为齿的润泽枯燥,反映了肾液、胃津的变化;齿的有垢无垢,反映胃浊、胃阴的情况。这对温病辨证,有一定临床意义。牙龈肿者多属胃火,陷者多属虚证。临床牙龈形色的变化,与月经、妊娠亦有一定的关系。
-
水龙(饣其)子
《饮膳正要》卷一:组成:羊肉2脚子(熟,切作乞马),白面6斤(切作钱眼[饣其]子),鸡子10个,山药1斤,糟姜4两,胡萝卜5个,瓜齑2两(各切细),三色弹儿(内一色肉弹儿,外二色粉,鸡子弹儿)。功效:补中益气。用法用量:上药用清汁,下胡椒2两,盐、醋调服。
-
斑块
定义:斑块(plaque)为症状名,是指丘疹相互融合,皮肤损害成片状扁平隆起的表现。斑疹、丘疹同时并见称斑丘疹。疹色可与皮肤颜色相同,亦可发红。丘疹可发生于表皮内(如扁平疣),亦可发生在真皮上部;形状、大小、硬度、颜色均呈多样。丘疹急性者色红,多属风热或血热;慢性者呈正常皮色或深暗色,为气滞或血瘀。
-
气色
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的有无盛衰决定了色的泽夭枯荣、有神无神,故可由此诊察内脏精气的盛衰、存亡,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
白牡丹
白牡丹是花朵形白茶之一。采自大白茶品种者,称大白;根据气候条件,采用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历时50-60小时,不少于36小时,也不宜超过72小时。当萎凋叶毫色发白、叶尖翘起、含水率约30-35%时要进行并筛,促进叶缘垂卷,防止叶面贴筛呈平板状。中、低级叶堆放,叶堆厚10-15cm,促进叶态与叶色形成。
-
马耳还阳
马耳还阳此药为苦苣苔科植物珊瑚苣苔(Corallodiscuscordatulus)的全草。因它的叶形似马的耳朵,故得此名。珊瑚芭苔为多年生草本。花茎2—4条,花茎及花序上都有锈色毛。分布于新华、盘龙、九冲、阳日等地。生长于海拔5刃—900米的山坡林下岩石缝中。该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劳伤、痰血阻滞、刀伤等
-
原蚕蛾散
《普济方》卷一一一引《圣惠》:方名:原蚕蛾散组成:原蚕蛾(炒)1分,白僵蚕(炒)半两,蝉蜕(炒)1两,地龙(白色少泥者,微炒)1两。主治:白虎风,昼夜游走疼痛。若其夜痛甚难治,痛缓即易治,来日待病人起后,取脯看必有异色者。脯色青黯,每服4钱匕,温酒或米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散。
-
糖水染色樱桃
糖水染色樱桃制作方法1.分枝:将结在一起的樱桃分成单枝,并剔出带机械伤、病虫害等不合格果。2.分级:按果实大小分成三级,即3~6.1克以上。3.漂洗:在清水中漂洗干净,沥干水分。(2)染色方法:将染色液倒入夹层锅中加热至75℃,再将25千克樱桃装于尼龙网袋中,连袋浸入染液,加热5~7.排气及密封:抽气密封:400~
-
五变刺
五变刺为古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有二义:1.指根据四季变化与五输穴相互配合进行针刺的方法。即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病变于色(气色、脉色)者,取之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
铁痧
铁痧病名。痧证而见头面四肢色黑如锅煤色者。《痧症全书》卷中:“铁痧,头面手足十指如锅煤色,不治,以血凝也,或用火酒擦身法,委中刺出紫黑血两茶杯,竟有立愈者。”参见痧、痧气条。
-
标志色
动物的色彩中无论是警戒色或识别色、威吓色都是与四周的鲜明的色彩截然不同,而正是由于色彩的鲜明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三种颜色的综合称为标志色。有的对标志色和识别色大致作为同义词来使用。
-
口唇淡白
口唇淡白为症状名。指嘴唇缺乏血色而发白的表现。上下口唇缺乏血色而发白,亦有称为“唇色无华”、“唇色苍白”。口唇淡白常与面色苍白同时存在,主要见于虚寒证与血虚证。如《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云:“白为寒。”《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亦云:“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
-
鸡冠蚬肉外障
鸡冠蚬肉外障病名。系指脾眦之间障翳色紫如肉,形类鸡冠蚬肉的病证。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奚魁蚬肉。多因脾胃积热,肝风上冲于目所致。证见其形色如鸡冠之蚬肉,色紫如肉状,好发于脾眦之间,侵及气 而遮盖视力。治宜运用眼科之劆洗祛瘀法去之。或以祛风泻热,方用石决明散加减。
-
香粉
《千金翼》卷五:方名:香粉组成:白附子1两,茯苓1两,白术1两,白芷1两,白敛1两,白檀1两,沉香2两,青木香2两,鸡舌香2两,零陵香2两,丁香2两,藿香2两,麝香1分,粉英6升。用法用量:上药各为细末,取色青黑者,贮粉囊中,置大盒子内,以白粉覆之,密闭7日后取之,粉香至盛而色白。
-
神效追命散
《续本事》卷二:方名:神效追命散组成:川大黄(实者)半斤,皂角刺半斤,川郁金5两。用法用量:每服3大钱,用真大枫子油入无灰酒温调药末,临睡时服。脏腑转时,只就地上取下虫,如疾多年,其虫色黑,日近者,其虫色赤,隔2-3日再服,直候无虫,方是病愈,即止其药,只服平常风药及诸补药。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青黑为痛
青黑为痛诊断学名词,为五色主痛之一。出《灵枢·五色》。青色和黑色多主痛证。血脉凝滞,寒邪凝结,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其色青黑。《望诊遵经》:“鼻头色青,腹中痛,青黑甚者,痛甚为挛。面青唇口撮者,疼痛方殷也,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心肝痛。”
-
脏主冬
谓脏病应主刺与冬相应的井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主冬,冬刺井;又:“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
疔疮缓候
疔疮缓候证候名。疔肿之临床症状趋于平稳之证候。《外科证治准绳》卷二:“缓者一日,疮顶疱色微白,二日,疱色大白,三日,色微紫,四日,色真紫,皆缓之候也。”泛指出现上述证候则为疔疮趋于平稳之征兆。
-
薄泽
薄泽诊断学名词。为望诊内容之一。指色泽浮薄明亮。多主病在表属阳。《灵枢·五色》:“薄泽为风。”张景岳注:“风病在阳,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泽。”又《灵枢·卫气失常》:“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
-
微甚
微甚①相气十法之一。即通过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浅淡以了解疾病的虚实的方法。《望诊遵经》:“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②形容同类性质的脉象的差异程度。如浮脉有微浮、甚浮;数脉有微数、甚数等。
-
目眵
《西方子明堂灸经》:“阳白主目眵。”《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上液之道,腑脏有热,气熏于肝,冲发于目眦睑,使液道热涩,滞结成眵也”。眼科问诊时,常问有否目眵,属骤起或常有;量多量少,眵多粘睫或仅限于眦头;由此可以了解肺热之虚实,以及是否兼夹湿邪等。一般治宜泻肝胆火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经间期出血·湿热蕴结证
经间期出血·湿热蕴结证(intermenstrualbleedingwithsyndromeofaccumulationandbindingofdamp-heat)是指湿热内蕴,于经间期损伤冲任,以致经间期出血,量稍多,色深红,质黏稠,无血块,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细弦或滑数为常见症的经间期出血证候。
-
安化云台山种
安化云台山种是茶树有性群体品种之一。安化云台山种属灌木型,中叶类,一般叶长8-10cm,叶宽3-4.5cm,叶片有长椭圆、椭圆或卵圆等多种形状,其中椭圆居多,叶脉8对左右,大多数叶片平展,叶肉肥厚,叶面隆起,叶质较柔软,色绿富光泽。其中有部分大叶类型,以原产地云台山居多,因此也有云台山大叶种之称。属中生种。
-
益气止淋汤
处方:泡参杜仲续断各9克制益智茯苓各6克炒前仁甘草捎各4.5克升麻2.4克功能主治:补气升提。治妊娠数月,小便频数而痛,尿量不减,色白,有时呈淡蓝色,欲解不能,腰部作胀,舌淡苔正常,脉缓无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
-
利肝解湿汤
处方:白芍2两,茯苓1两,干鸡冠花5钱,炒栀子3钱。功能主治:解肝中之火,利膀胱之水。主妇人肝经湿热,带下色青,甚则色绿,如绿豆汁,稠粘不断,其气亦腥。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十一
-
脉说
《脉说》脉学著作。清·叶霖撰。上卷选取《内经》、《难经》、《脉经》等有关论脉部分加以阐释,结合临床实际,每发新义。并分别论述脉机、妇人脉法、幼儿诊法、奇经八脉、脉色兼察等。所附察色节要,多采石芾南之说。下卷列举分析30种脉象,末附清脉、浊脉。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和《三三医书》本。
-
胡芦丸
处方:苍耳(5月5日采,9蒸9晒)2两,左缠藤(取嫩叶,晒干)2两,胡芦巴2两(1两同海金沙炒赤色,去沙不用;1两同去壳巴豆14粒炒巴豆色赤,去豆不用)。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功能主治:风毒脚气。用法用量:每服40丸,盐汤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二四一引仁存方
-
玉粒分经
玉粒分经为病证名。亦作玉粒分精。《证治准绳·杂病》:“此证或生于睥,或生于气 。生于睥者,湿热为重,由土之燥滞。其形圆小而颗坚,色淡黄或白肉色。初起不疼,治亦易退,亦有轻而自愈者。”治法:发于睑内者,宜清热泻脾,用清脾散加减;生于白睛者,宜清泻肺热,用泻白散加减。
-
花椒根
《*辞典》:花椒根:出处:《纲目》拼音名:HuāJiāoGēn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根。化学成份:同属植物香椒子根皮含茵芋碱、小檗碱、马栗树皮素二甲醚。性味:《纲目》:辛,热,微毒。功能主治:①《纲目》:肾与膀胱虚冷,血淋色瘀者,煎汤细饮,色鲜者勿服。②《本草从新》:杀虫。煎汤洗脚气及湿疮。
-
青皮白口
青皮白口是指青皮药材外色青褐、内色黄白的优质品。
-
脑烁
脑烁病证名。《千金翼》作“脑烁疽”。本病属于脑疽之虚证,色暗不溃,硬不见脓,溃破不敛。《灵枢·痈疽》:“阳留不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参见有头疽、脑疽条。
-
圜直
圜(yuá,音圆)直人体部位名。指人中沟部位。《灵枢·五色》:“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李念莪注:“圜直,指人中水沟穴也。人中有边圜而直者,故人中色见,主阴茎作痛。”
-
经期延长·湿热蕴结证
经期延长·湿热蕴结证(menostaxiswithsyndromeofaccumulationandbindingofdamp-heat)是指湿热内蕴,扰于冲任,经血失约,以经行8~15天始净,量少色暗如酱,混杂黏液,气味秽臭,腰腹胀痛,平素带多色黄有臭味,舌正常或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经期延长证候。
-
爪
爪为解剖结构名。指甲。《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