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要
真要正确、珍贵的理论、方法或技能。《素问·天元纪大论》:“谨奉天道,请言真要。”王冰注:“明言天道,至真之要旨也。”
-
急者缓之
急者缓之为治则之一。指对拘急强直的病症,运用使其平息缓解的方法治疗。如因肝肾不足,阴布潜阳所致的抽搐,用滋补肝肾、熄风渚阳的方法进纾治疗。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失论》。指对拘急强直之证如口噤项强、手足拘挛等,应使其舒展缓弛。具体治法应辨证论治。
-
五胜
五胜为五行学说术语。指五行的更胜。《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王冰注:“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湿,酸咸甘辛苦相胜而法。”即治疗按五行的相克规律调治。
-
温气
温气①指阳气。《素问·调经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②指邪热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
-
温法
温法又称"祛寒法","温里法",为治疗八法之一,是指用温热药或有补阳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治疗寒证的方法。本法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温经散寒等作用。本法一般不适用于热证,阴虚证、真热假寒者尤忌。《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劳者温之”。具体方法有温中祛寒、湿经祛寒、回阳救逆。
-
味
概述:味:1.味觉能感受药物的真实味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食味”,“味伤形。”气味·味:“味”意指气味。单方独味。方剂配伍中,药物一种称一味,二种称二味…《本草纲目》:“治肺热似火燎,…宜一味黄芩汤。”《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王气
王气为生理学名词。王通旺。王气指当旺之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
泄注赤白
泄注赤白证名。便下赤白粘冻。《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泄注赤白。”详见赤白痢条。
-
外治法
概述:外治法(externaltherapy)为治法,简称外治,或名外取。是指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
-
外治
概述:外治:1.外治法;《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
血泄
《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倘火盛伤阴,小便短赤带血,目眩耳鸣,腰腿酸软,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宜滋阴清火,凉血止血,方用保阴煎、知柏地黄丸合小蓟饮子。
-
血变
2.血分的病变。《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候之于颜,…《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民病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
-
胸中烦热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类经·运气》:“胸中烦热、嗌干等证,皆君火上炎,肺金受伤也。”身热退后,胸中烦热,或兼呕恶咳逆,为余热内恋,治宜清热除烦,益气生津,用竹叶石膏汤。胸中烦热,兼手足心热,为五心烦热,属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用生料六味丸加减(见《中医临证备要·胸胁腋乳症状》)。
-
胸膈不利
胸膈不利病证名。指胸与横隔部滞塞堵闷。《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
-
幽
幽①阴气盛极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阴交尽故曰幽。”《素问·天元纪大论》:“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明,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伤寒论·序》:“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伤寒论·序》:“阴阳会通,玄冥幽微。”
-
幽明
幽明气象学术语。太阴与少阴交尽,为阴之极,所以叫幽;太阳与少阳合明,为阳之极,所以叫明。幽明的交替变化,形成寒暑的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相合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
小
《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灵枢·卫气失常》:“六岁已上为小。”⑹指小针。⑺脉象名。《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小实而坚,病在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素问·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
项似拔
项似拔病证名。颈项部如象要被拔出断裂。《素问·至真要大论》:“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
-
下者举之
下者举之为中医治则之一。下,指下陷或下脱病证;举,指升提的治法。指气虚下陷的病症应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方法治疗来升提中气。例如气虚下陷引起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泄泻,当升阳益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针灸常选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百会、合谷等穴,以升阳益气。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
下者不以偶
下者不以偶为古代用药的一种法则。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运用攻下、逐水等治法时一般不用偶方,取其力专而效速。
-
下迫
下迫为病状名,指急欲大便而又排便不畅的窘迫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类经·疾病类》注云:“下迫,后重里急迫痛也。”
-
下
王冰注:“下,谓下焦肝肾气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22]指用泻下攻逐的药物以通利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灵枢·通天》:“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
-
喜呕
喜呕病证名。即善呕。《素问·至真要大论》:“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
-
嘻嘻
嘻嘻喜笑轻率自得貌。《素问·至真要大论》:“粗工嘻嘻,以为可攻,言热未已,寒病复起。”
-
愠愠
愠愠①郁闷不舒。《素问·玉机真脏论》:“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②通“蕴”。蕴积,蕴蓄。《素问·至真要大论》:“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
-
远者偶之
远者偶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用药法则。对病变部位在下在里,或在病程较长的病证,应使用药味较多或药性较猛的方剂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张景岳注:“远者为下为阴,用其重而急也。”
-
远近
远近①指距离的长短。《灵枢·经水》:“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素问·汤液醪醴论》:“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以经络脏腑言,则经络近脏腑远;《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治所为故也。”察其散抟,以适远近。”
-
浴
浴①洗澡。《素问·五脏生成》:“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②形容汗出多。《灵枢·百病始生》:“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③治法之一。用药煎水洗患部或全身。多用于风寒、跌仆初期,以达到发散外邪,通经活脉,化瘀止痛的目的。《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
-
郁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郁冒不仁,言寒气乘虚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昏更重。”参见厥证,郁厥、血厥条。
-
右间气
右间气为运气术语。指客气六步运动中,位于司天,在泉右侧的二气。参见间气:间气为六气分治,在上者谓之司天,在下者谓之在泉,其余四气分司左右,称为间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又“间气者,纪步也。”谓间气以步为纪。如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
-
行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度者,怕以制日月之行也。”《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灵枢·五变》:“夫天之生风也,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素问·至真要大论》:“逸者行之。”《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
微者逆之
微者逆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轻浅单纯的病症,可逆其病气而治之。参见“正治”: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适用于疾病的征象和本质相一致的病症。因其是逆疾病的征象而治,故又称逆治。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
-
隐曲之疾
隐曲之疾即前后二阴之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湿客下焦,发而濡泄,及为肿,隐曲之疾。”王冰注:“隐曲之疾谓隐敝委曲之处病也。”
-
饮
悬饮是因饮邪停留于胁肋部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
-
引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收引:引意指收引。《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之引针,即针刺完毕,慢慢地拔出针。即导引气下行而缓解胁痛。又中药方剂中称所谓引经药或起调和作用的药为引子、引药,也就是使药。
-
阴中之至阴
谓以腹背二者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肝、脾、肾三脏具在于腹,如以三脏分阴阳,则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如脾气虚弱,失却运化水湿的能力,即会导致水肿的发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其背俞为脾俞,募穴为章门。
-
阴中
阴中为人体器官名。指外生殖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为阴股。”《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
阴处
概述:阴处:1.伏居于地下而未出地面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暗处·阴处:阴处是指暗处。《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阴处反明。”前阴部位·阴处:阴处是指前阴部位。
-
因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黄帝内经灵枢·贼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也。”《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时而调气血。”
-
逸者行之
逸者行之治则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由于过于安逸造成气脉凝滞、运动障碍之类的病证,可用行气活血通络的方法,使其通畅。
-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则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语。后人简称为益火消阴或扶阳追阴。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常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出现阴盛寒证者。症见腰脊酸痛、脚软身冷、阳痿滑泄、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清长,舌淡体胖、脉沉细数等。法当温补肾阳,消除阴寒。用肾气丸、右归饮治疗。
-
抑者散之
抑者散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对郁积壅滞的病证采用行散的治疗方法。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异者从之
异者从之治疗学术语。指主客气不同时,用从治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必要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
一阴
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本经多血少气。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
腰脽
腰脽人体部位名。指腰部及臀部。《素问·至真要大论》:“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利。”
-
阳躁
概述:阳躁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痱,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支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阴躁多因阴火炎上或阴盛格阳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外热身躁曰躁,故躁者,并身外热躁也…
-
阳明
概述:阳明:1.经脉名称之一;与太阴经互为表里。《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阳合明。”阳气最盛·阳明:阳明是指阴阳学说中指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阳气最盛。《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眼昏
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眼昏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眼暗
见《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亦作眼闇,即目昏。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眼暗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者,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温者清之
温者清之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偏于温热的病证,应用清凉的方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