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氏医通
清·张璐撰于1695年。此书取法于《证治准绳》,而较之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书中以病症分门,列专方三卷,并有方解。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主病。1949年后有排印本。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源》、《诊宗三昧》、《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七种。
-
三花神祐丸
《宣明论》卷八:方名:三花神祐丸别名:神祐丸组成:甘遂半两,大戟半两,芫花(醋拌湿,炒)半两,牵牛2两,大黄1两(为细末),轻粉1钱。各家论述:1.《医方考》:甘遂能达痰涎窠匿之处,大戟、芫花能下十二经之饮,黑丑亦逐饮之物,大黄乃推荡之剂,佐以轻粉者,取其无窍不入,且逐风痰积热,而解诸药之辛烈耳。
-
导赤各半汤
功能主治:《伤寒六书》卷三方之导赤各半汤主治伤寒经证,心下不硬,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身无寒热,热传手少阴心,心火上而逼肺,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唇赤焦,舌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用法用量:导赤泻心汤(《张氏医通》卷十三)、导赤泻心各半汤(《寒温条辨》卷五)。
-
关泉廓
泽廓的别名·关泉廓:《证治准绳·杂病》认为即兑廓,络通下焦,“肾与下焦相为脏腑,关主阴精化生之源,故曰关泉廓”。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小乌沉汤
气闪血瘀,心腹刺痛。各家论述:1.《张氏医通》:此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乌沉汤之变法,中去参、姜,而易香附,其破气之力虽峻,而功力稍逊,故以小字加之,立方之意微矣。按:本方名小乌沉汤,但方中无沉香,疑脱,《张氏医通》本方用法:三味水煎,即用药汁磨沉香五分,入盐一字,热服。
-
抱阳廓
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见《银海精微》。《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移痘丹
《张氏医通》卷十五引《麻城家秘》:方名:移痘丹组成:守宫10枚(去头足,配辰砂1钱,阴干),珍珠1钱,茯神1钱,远志肉1钱,琥珀5分。功效:痘出目中,初见点时,用此移之。用法用量:每服1钱2分,欲移在手足,官桂、威灵仙煎汤送下;欲专移在足,牛膝、木瓜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紫草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
清热透肌汤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名:清热透肌汤组成:黑参、石膏、鼠粘子、荆芥、防风、前胡、葛根、杏仁各等分,生甘草减半。主治:小儿麻疹未透,热甚而咳。用法用量:水煎,热服。
-
起痔汤
《外科正宗》卷八:方名:起痔汤别名:落痔汤组成:黄连1两,黄柏1两,黄芩1两,大黄1两,防风1两,荆芥1两,栀子1两,槐角1两,苦参1两,甘草1两,朴消5钱。待痔落之后,换搽生肌散。《增补内经拾遗》卷四:方名:起痔汤组成:黄芩1两,槐花1两,防风1两,栀子1两,苦参1两,黄连1两,黄柏1两,大黄1两,芒消半两。
-
山牛汤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名:山牛汤组成:土茯苓4两,忍冬3钱,防风1钱,天麻1钱,黑参1钱,辛夷仁6分,川芎6分,黑豆49粒,芽茶1撮。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余与气血两补之剂,数日无寸效。病者曰:尝患梅疮而后头痛时发。附注:方中土茯苓,《梅疮证治》作 萆薢。
-
彭祖麋角丸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名:彭祖麋角丸组成:麋角1对(炙黄),槟榔(上2味另捣,取净末)2两,通草2两,秦艽2两,人参2两,菟丝子(酒浸,别捣)2两,肉苁蓉(酒浸,去腐)2两,甘草2两(预散)。槟榔行腹内而破阴中之滞,兼通草、秦艽通血脉而运周身之气,菟丝、苁蓉填补肾脏,人参以助诸味之力也。
-
硼砂丹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名:硼砂丹组成:硼砂(生研)1钱,白矾(生研)1钱,西牛黄1分,人爪甲(焙脆,研)1分。功效:涌顽痰。主治:缠喉风,风热喉痹。用法用量:噙化。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以烂白霜梅肉3钱研糊作丸,分作4丸。
-
酥蜜膏酒
《外台》卷十引《删繁方》:方名:酥蜜膏酒别名:酥蜜膏组成:酥1升,崖蜜1升,饴糖1升,生姜汁1升,生百部汁1升,大枣肉(研为脂)1升,杏仁(去皮尖)1升(研),柑皮5具(末)。主治:肺虚寒,厉风所伤,声音嘶塞,气息喘惫,咳唾。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肺窍为风寒所袭而致喘咳上气,语声嘶塞。
-
增损流气饮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名:增损流气饮组成:半夏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甘草(炙)5分,苏叶7分,香附7分,槟榔(大便溏去之)7分,木香7分,大腹皮7分,枳壳7分,桔梗7分,人参1钱5分,肉桂8分,厚朴(姜制)8分,生姜7片,红枣2枚(擘)。主治:诸气郁滞,胸膈痞满,面目浮肿。用法用量:水煎,热服。
-
瘦胎饮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方名:瘦胎饮别名:瘦胎散组成:益母草1钱,白芍1钱,香附1钱,枳壳1钱,砂仁1钱,甘草1钱,当归1钱5分,益智仁1钱5分。主治:5-6月胎气不和,肚腹膨胀,腰腹疼痛,不思饮食,劳倦殊甚。《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名:瘦胎饮别名:枳壳散组成:黄芩1两(酒炒),白术1两,枳壳(炒)7钱半。
-
清咽滋肺汤
《麻疹专论》:方名:清咽滋肺汤组成:荆芥2.4g,牛蒡子2.4g,前胡2.4g,贝母(去心)3g,玄参3g,麦冬3g,马兜铃3g,栝楼仁3g,桑叶3g,枇杷叶3g,沙参3g,地骨皮3g,薄荷0.9g。《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名:清咽滋肺汤组成:黑参、鼠粘子、荆齐、葳蕤、贝母(去心)、栝楼根、马兜铃、桔梗、麦门冬各等分,甘草减半。
-
乌蝎六君子汤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名:乌蝎六君子汤组成:六君子场加川乌、蝎尾、神曲。主治:小儿慢脾风,内钓。用法用量:面糊为丸服。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乌蝎六君子丸。
-
乌金丹
方出《本草纲目》卷七引《千金》,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方名:乌金丹组成:墨。用法用量:临用以龟尿磨搽,则黑透须根,经月不白,不伤须。制备方法:嵌入大红凤仙梗中,仍将剜下者掩扎好,以泥涂之,有花摘去,勿令结子,候两月余,自环取出;将猪鬃唾湿,蘸麝香细末,捻入鼻孔,其尿即出;
-
散血消胀汤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名:散血消胀汤组成:归尾1钱5分,五灵脂6分,官桂6分,乌药6分,甘草(炙)6分,木香6分,川芎1钱2分,半夏8分,蓬术(煨)8分,紫苏3分,砂仁1钱(炒),生姜5片。主治:血胀。小便多,大便溏黑光亮。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温服。
-
动物制剂
中药的动物制剂起源较早。其他动物制品,如牛、羊、猪、兔的肝脏制品治疗夜盲症等,以及用人胎盘制品治疗虚弱症等。痘苗预防天花,也源于我国。相传宋真宗(997-10I6年间),就有“人痘”的接种,至16世纪下半叶,“人痘”接种已普遍应用。1695年《张氏医通》中记载有“痘浆”和“旱苗”(干痘苗)等制品。
-
邵荣世
邵荣世,1943年7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学医时间:1960年从医时间:1966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东垣、张璐、张泽生。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张氏医通》、《张聿青医案》、《丁甘仁医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传统医德
在中国医学史上,几乎所有医学著作都不同程度地论述医德,如《黄帝内经》中的“疏五过论”与“征四失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医家十要》、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张璐的《张氏医通·医门十戒》等。阿拉伯的《迈蒙尼提斯祷文》也是很有影响的传统医德专著。
-
三伏贴
三伏贴的由来:膏药治病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就有,然而,三伏贴最早源自清代《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发疱治疗冷哮。这种三伏贴可以提升阳气,最后达到“冬病夏治”之目的。三伏贴的主要功效为防治冬季容易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
二便色白
二便色白为病证名。见《张氏医通·婴儿门》。又名大小便白。小儿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顷,变成泔浊者,为脾胃湿热;若大便泔白色,或如鱼冻,或呈红黄黑色者,为湿热积滞所致。治宜理脾消滞,去湿热,节饮食。用胃苓汤加减。日久气虚,伴有神疲,少气者,用肥儿丸,或六君子汤,腹痛加木香。
-
目裹
目裹即眼睑。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又名眼胞、睑、胞睑、睑胞、睥、目胞、睑皮、眼皮。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为眼的最外部分,分上睑、下睑。故称上胞、下睑。眼睑能开合,具有保护眼珠及眼眶的作用。又脾与胃相表里,故目之“上下胞,其上属脾,而下属胃”(《张氏医通》卷八)。
-
下体痛
下体痛为病证名,指痛在下身者。见《张氏医通·身体痛》。多由湿热相搏下注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可用黄柏、苍术等煎服。若小便不利者,宜用五苓散、二妙丸等方。
-
大小便白
大小便白出自《明医杂著》,即《张氏医通·婴儿门》记载的二便色白。小儿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顷,变成泔浊者,为脾胃湿热;若大便泔白色,或如鱼冻,或呈红黄黑色者,为湿热积滞所致。治宜理脾消滞,去湿热,节饮食。用胃苓汤加减。日久气虚,伴有神疲,少气者,用肥儿丸,或六君子汤,腹痛加木香。
-
大鼠粘子汤
概述:大鼠粘子汤为方剂名,出自《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处方:牛蒡子一钱半,当归七分,黄芪、连翘各一钱,柴胡、黄芩、地骨皮各八分,甘草五分。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水痘,色红根散、不长发。
-
口咸
口咸为症状名,指自觉口中有咸味的表现。《医学正传·口病》:“肾热则口咸。”《张氏医通》卷七:“口咸,肾液上乘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乌鲗骨。”《奇效良方·口舌门》:“五脏之气偏,由是诸疾生焉。属虚寒者,用附桂八味丸加五味子,属肾热者,用滋肾丸。
-
口噤
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又称撮口。口噤可见于中风、痉病、惊厥等疾患。口噤的病因病机:口噤可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痰凝气滞,瘀阻经络所致。由气血凝结于牙关筋脉,不能活动,以苏合丸或生南星为末擦牙或以郁金、藜芦末搐鼻或针人中颊车。”风邪乘虚人其筋则挛,故令口眼斜,牙关急而口噤也。
-
千金竹叶汤
概述:千金竹叶汤为方剂名,出自《张氏医通》卷十六方。即《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方记载的竹叶汤。别名:千金竹叶汤处方:竹叶、小麦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两,茯苓、黄芩、麦门冬各二两,人参一两半,生姜五两,天花粉、半夏、甘草各一两。功能主治:主治五心烦热,手足烦疼,口干唇燥,胸中热。
-
历节风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历节风之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方论》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在下加牛膝、防己;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汤等方。
-
不识人
不识人为症状名,指神志失常的严重症状。《辨证录·中风门》:“人有身忽猝倒,两目紧闭,昏晕,不识人,即子孙亦不相识。”《张氏医通·狂》:“热入血室,发狂不识人,小柴胡加犀角、生地黄。”《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伤寒阳明病,热极则日晡潮热,甚则不识人,循衣摸床,独语如见鬼状,法当大承气汤下之。”
-
薏苡败酱汤
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见《张氏医通》卷十四:方名:薏苡败酱汤别名:薏米败酱汤组成:牡丹2两,甘草2两,败酱2两,生姜2两,茯苓2两,薏苡仁3两,桔梗3两,麦门冬3两,丹参4两,芍药4两,生地黄5两。主治:肠痈。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附注:薏米败酱汤(《集成良方三百种》卷下)。
-
开内障眼
开内障眼为古代眼科手术方法,出自《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三十三。金针开内障出自《张氏医通》卷八。此法源于《外台秘要》的金篦治疗内障法。适用于圆翳内障翳定障老,光感、色觉正常者。系用特制的拨障针,将混浊之黄精(晶状体)拨离原位,置于眼珠内之前下方(玻璃体前下方近锯齿缘,贴附球壁)。
-
气轮桔落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白珠红肿,长垂若舌卷下舐。”出《证治准绳·杂病》。多因火毒攻目,瘀滞已甚,血胀无所从出,遂致壅遏于白睛而成。《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眦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散瘀,方用宣明丸加减。
-
气散腹胀
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膨胀,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滴,局方七气汤。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济生肾气丸。”
-
化癍汤
概述:化癍汤为方剂名,即化斑汤。《温病条辨》卷一方之化斑汤:组成: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玄参各三钱,犀角二钱,粳米一合。《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之化斑汤:组成:玄参二钱,牛蒡子一钱,柴胡、木通各八分,荆芥、防风各六分,连翘、枳壳各七分,蝉蜕五分,生甘草四分,灯心二十茎,淡竹叶十五片。
-
水疡
水疡为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张氏医通》卷八:“忽然一珠,生于睥眦气 之间者多,若在风 ,目必破损。有虚实大小之殊,实者小而痛甚,虚者大而痛缓,状如黑豆,亦有横长而圆者,头风人多有此患,清空膏选用。”据诸家记载,本病“与木疳相似,但部分稍异,色亦不同,黑者属水”(《审视瑶函》)。
-
归芪饮
概述:归芪饮为方剂名,出自《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别名:四神汤。组成:当归八钱,黄芪、金银花各五钱,甘草三钱。用法用量:水、酒各半煎,分三次热服。功能主治:主治脑疽背痈,毒盛焮肿,及虚入肛门发毒。在上者加升麻三分;在下者加牛膝三钱。
-
目珠子脱出
目珠子脱出为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珠突出眶证又名目珠子脱出、肝胀。见《证治准绳·杂病》。多由热盛火炽,外伤等致目珠暴然突出于眼眶,“与鹘眼证因滞而慢慢胀出者不同”(《张氏医通》卷八)。由火热所致者,宜清热泻火,用清凉膏加减;
-
白睛红赤
白睛红赤多见于风热侵于白睛表层的疾患。‘《张氏医通》卷八:“目赤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一般因于风火邪毒入侵者,多见目赤肿痛;目的是了解发病的原因,是属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倦饮食及外伤中的何种因素。《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五:“飞血者,谓赤脉散于白睛之上是也。常见于风火眼、火疳等多种眼病。
-
潮热
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人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气血两虚,无汗潮热者,以逍遥散。”《类证活人书·问伤寒疟状》:“问伤寒疟状,有阳明证,病人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而脉浮虚者与桂枝汤,脉实者宜承气汤。”
-
白虎化癍汤
概述:白虎化癍汤为方剂名,出自《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组成:石膏、知母、甘草、蝉蜕、麻黄、大黄、黄芩、连翘、玄参、竹叶。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痘为火郁,不得透发。
-
头晌
头晌为症状名。《四科简效方·内科通治》:“头晌即脑鸣也。”《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有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曰天蚁者,宜茶子末吹鼻,效。”《张氏医通·诸痛门》:“头内如虫蛀响者,名天白蚁,多属于火,亦有因痰湿在上者。肥人皆属湿痰,半夏、茯苓、枳实、黄连、天麻、胆星、苍术、黄柏、芽茶之类。
-
兰香饮子
概述:兰香饮子为方剂名,出自《张氏医通》卷十六方。组成:生石膏、知母、炙甘草、人参、甘草、兰香、防风、升麻、桔梗、连翘、半夏、白豆蔻。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消中能食而瘦,大渴便秘。
-
芎归鳖甲饮
概述:芎归鳖甲饮为方剂名,出自《张氏医通》卷十六方。组成:当归身、白芍药、川芎、茯苓、半夏、橘皮、鳖甲、乌梅、姜、枣(一方有青皮)。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劳疟久不止,或暂止复来。运用:若寒多,加草果;热多,加柴胡;胃虚食少,加人参、白术;汗多,加黄芪、甘草。
-
脑鸣
《中医药学名词》(2004):脑鸣又称“头中鸣响”。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有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曰天蚁者,宜茶子末吹鼻,效。”《张氏医通·诸痛门》:“头内如虫蛀响者,名天白蚁,多属于火,亦有因痰湿在上者。肥人皆属湿痰,半夏、茯苓、枳实、黄连、天麻、胆星、苍术、黄柏、芽茶之类。
-
夹惊伤寒
夹惊伤寒为病证名。又名伤寒夹惊。小儿因惊又感寒邪,或因伤寒郁久化热,热极风生而邪乘于心,发为搐搦者。《幼幼新书》:“伤寒惊搐即生涎,胃热乘虚遍体斑。其症多兼壮热,头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用羌活汤(《张氏医通》:羌活、防风、荆芥、紫苏、川芎、赤芍、枳壳、山楂、木通、甘草、葱白、生姜)。
-
虫积腹胀
虫积腹胀为病证名。治宜驱虫为主。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古今医统大全》卷六:“九虫积,腹中不时作块痛,面青,口吐清水。”亦可用化虫丸、平安万应丸、乌梅丸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