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要略方论
东汉·张机撰。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魏晋时经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所述病证包括内伤杂病方面有: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等40多种病证;外科方面有痈肿、肠痈、刀斧伤、浸淫疮等病证;此外还记述了急救卒死、脏腑经络病脉及饮食禁忌等。
-
甘草麻黄汤
概述:甘草麻黄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身体面目悉肿,腰以上肿甚,身微热,口不渴,无汗,小便不利者。附注:麻黄汤(《千金翼方》卷十九)、麻黄甘草汤(《三因》卷十四)、二物汤(《普济方》卷三八六)、麻甘汤(《医学入门》卷七)、走马通圣散(《金匮要略今释》卷五引《秘传经验方》)。
-
升麻鳖甲汤
概述:升麻鳖甲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升麻28克当归14克蜀椒(炒去汗)14克甘草28克鳖甲1片(手指大,炙)雄黄7克(研)功能主治:主治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用法用量:水煎顿服,老人小儿分二次服,取汗。阴毒去椒、黄者,太阴主内,不能透表,恐反助疠毒也。
-
生姜半夏汤
半夏9克生姜汁15毫升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功在和胃化饮,降逆止呕。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组成:半夏((口父)咀)3钱,生姜(切片)3钱。
-
乌头赤石脂丸
别名:乌头赤石脂丸赤石脂丸(《金匮要略》卷上)、乌头丸(《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上五味,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治阴寒固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摘录:《金匮要略方论》方《外台秘要》卷七引《范汪方》之乌头赤石脂丸:方名:乌头赤石脂丸组成:赤石脂、干姜、桂心、椒(汗)、乌头(炮)各等分。
-
乌头煎
治寒疝,绕脐腹痛,恶寒不欲食,发则冷汗出,手足厥冷,脉沉紧。附注:大乌头煎(《金匮》卷上)、大乌头汤(《三因》卷七)。摘录:《金匮要略方论》方《永乐大典》卷九一○引《风科集验方》之乌头煎:方名:乌头煎组成:乌头5枚(生,去皮脐),桂心4两,大黄3两,甘草(炙)3两,赤芍药2两,当归(去芦)2两。
-
下瘀血汤
概述:下瘀血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临床应用:腹痛:《汉方新解》引《腹证奇览》:余旧在东都时,一男子三十四五岁,大腹痛、脐下痛者三年,百药无效。2.《金匮要略心典》:大黄、桃仁、(庶虫)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使骤发,恐伤上二焦也。酒煎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疾惟恐不尽也。
-
小半夏汤
半夏18克生姜15克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小半夏汤功在和胃降逆,消痰蠲饮,治饮停心下,呕吐不渴,心下痞闷。予中药旋覆代赭汤、泻心汤、左金丸等加减以及益气养阴,生津和胃等剂治疗亦无效。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或积吐,粥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
-
茵陈五苓散
其中,《金匮要略》方为常用方,组成为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心)五分,具有润气分燥热,清热祛湿的功效,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偏湿重者。《普济方》卷一三二方之茵陈五苓散:方名:茵陈五苓散组成:生料五苓散1两加茵陈半两,车前子1钱,木通1钱,柴胡1钱半。用法用量:水煎,热服。
-
竹皮大丸
生竹茹15克石膏15克桂枝7.5克甘草18克白薇7.5克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枣肉和丸,弹子大功能主治:功能清热止呕,安中益气。白薇清虚热;5.《金匮发微》:竹茹、石膏以清胆胃之逆,三倍甘草以和中气,减半桂枝、白薇以略扶中阳而清里热,更用枣和丸以扶脾而建中,但令胃热除而谷食增,则生血之源既富,胆胃之上逆自平矣。
-
走马汤
别名:走马汤、走马散、外台走马汤处方:巴豆2枚(去心皮,熬),杏仁1枚(去尖皮)。功能主治:引张仲景:寒疝;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用法用量:走马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走马散(《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外台走马汤(《金匮要略方论》卷上附方)。
-
口唇青紫
口唇青紫为症状名,指嘴唇失去红润光泽之感而发青发紫,甚至呈黯紫色的表现。为血瘀所致,多见于心气虚、心阳虚或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人。《金匮要略方论》载有“唇口青”一症,视为危候。
-
已椒苈黄丸
概述:已椒苈黄丸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即《金匮要略方论》方记载的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别名:己椒苈黄丸处方: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各一两。功能主治:功能攻逐水饮,利水通便。治水饮停聚,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舌干燥,脉沉弦;近代也用于肝硬化腹水、心肾疾患水肿属实证者。
-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概述: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组成: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茯苓各四两,芒硝三合。功能主治:主治膈间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服木防己汤,虽好转,但三日复发,复与木防已汤而不愈者。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又名《伤寒卒病论》。约撰于3世纪初。本书曾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计有《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金匮玉函经》8卷等三种传本。
-
风懿
《医门法律·中风门》:“按风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要略方论》不重举其证,意可知矣。”风懿的治疗:《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风懿,亦名风癔,其病亦在脏腑间,由痰水制火,闭塞心窍,故猝然昏倒,舌强不言,喉中窒塞,噫噫有声是也。但此症有汗身软者可治,无汗身直者不易治。”
-
心虫
心虫即蛔虫。《内经》称蛟蛕;《金匮要略方论》称蚘虫;《诸病源候论》又称长虫。蛔虫寄生人体中,称蛔虫病。虫痛攻心,相似于胆道蛔虫症;并可有面色 白或黄白相间或有虫斑,消瘦,呕吐清水或蛔虫等。治疗以驱虫为主,脾胃虚弱,或夹积滞者,兼用健脾、消导等法。方用乌梅丸、化虫丸、万应丸等。
-
甘李根白皮
概述:甘李根白皮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即《名医别录》记载的李根皮的别名。性味归经:苦、咸,寒。入心、肝、肾经。功能主治:清热,止渴,降逆,下气,解毒。1.治消渴烦热,奔豚气逆,痢疾,赤白带下,热淋。2.煎水含漱治齿痛;烧存性,研末调敷小儿丹毒。
-
甘姜苓术汤
概述:甘姜苓术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即《金匮要略方论》记载的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别名。阳气不行而致的胞痹证,症见少腹膀胱胀痛,小便不通。
-
本经序疏要
《本经序疏要》为书名。即《本经疏证》所附。清·邹澍撰。刊于1832年。附《本经续疏》6卷,《本经序疏要》8卷。本书以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书医方中药物配伍的理论来注疏《神农本草经》。其中《疏证》载药物173种,《续疏》载药142种,共315种。解放后有排印本。
-
瓜瓣
概述:瓜瓣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为《新修本草》记载的冬瓜子之别名。别名:白瓜子、瓜瓣。Cogn.的种子。性味归经:甘,凉。入肺、大肠、小肠经。功能主治:清肺,化痰,利湿,排脓。1.治肺热咳嗽痰多,肺痈,肠痈。2.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湿热带下。化学成分:本品含皂苷、脂肪、瓜氨酸、蛋白质等。
-
头风散
概述:头风散为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方,即《金匮要略方论》方记载的头风摩散的别名。别名:头风散、附子摩头散。组成:炮附子一枚,食盐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沐头后,取一方寸匕,涂摩痛处,令药力行。功能主治:主治头风,头痛时发时止属寒证者。
-
竹皮
概述:竹皮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即《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竹茹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凉。主治胃热呕吐、呃逆,虚烦不寐,妊娠恶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小儿热痫;亦治吐血,衄血,崩漏。化学成分:竹茹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丁香醛、对苯二甲酸-β-羟乙基甲基酯等。药理作用:本品可抗菌,抑制酶活性。
-
阴狐疝
概述:阴狐疝为病名。俗称小肠气。病因病机: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辨证论治:治宜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为主。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炒花椒
用于脘腹寒痛,寒湿泄泻,虫积腹痛或吐蛔。如治女阴溃疡、漆疮、过敏性皮炎、疥虫感染的一扫光(《串雅内》);治疗妇人阴痒不可忍的椒茱汤(《医级》)。炒后可减毒,辛散作用稍缓,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如治胸中大寒痛、呕吐不能食的大建中汤(《金匮要略方论》);治胸中气满,心痛引背的蜀椒丸(《外台秘要》);
-
金匮要略
概述:《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
鹜溏
注解:鹜溏为病证名。又名寒泄、寒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名木敛。”《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鹜溏中,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所以澄彻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附子理中汤。”《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鹜溏者,水粪并趋大肠也。
-
王旭高医书六种
《王旭高医书六种》为医学丛书,清·王泰林编撰。包括《退思集类方歌诀》、《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增订医方歌诀》、《医方歌括》、《薛氏湿热论歌诀》、《西溪书屋夜话录》。《湿热论歌诀》系据薛生白原作改编。《西溪书屋夜话录》概括论述肝病证治及用药大法。其中所论肝气、肝风、肝火的病机、病证与治则很有特色。
-
血寒经迟
概述:血寒经迟为病证名。出《景岳全书·妇人规》。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方论》):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人参、肉桂、吴茱萸、丹皮、阿胶、半夏、麦门冬、生姜)。若见经血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面色 白,头晕气短,腰酸乏力等,则为冲任虚寒,血行无力所致,宜温经养血,方用大营煎。
-
血便
概述:血便为病证名:1.大便下血;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又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倘火盛伤阴,小便短赤带血,目眩耳鸣,腰腿酸软,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宜滋阴清火,凉血止血,方用保阴煎、知柏地黄丸合小蓟饮子。
-
虚肿
是指肿势平坦,根盘散漫的表现。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见《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虚肿的辨证:《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阴证多寒,寒证多虚。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为虚;色悴声短为虚。虚肿的分类:虚肿有脾虚身肿、肝肾虚肿、肺虚身肿等。用实脾饮、参苓白术散、真武汤、《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等方。
-
厌黄
厌黄为病证名。治用灸烙法,内服大黄汤等方。《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爪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爪黄之病,口苦舌干,身体急强,面目俱黄,行履不得,言语狂乱,四肢疼痛,发即便走。”《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仲景全书
汉·张仲景等撰述·《仲景全书》:《仲景全书》为26卷本。明·赵开美校刻,初刊于16世纪末。包括张卿子参注《集注伤寒论》(又名《张卿子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伤寒类证》3卷,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又名《伤寒明理药方论》)3卷及清·曹乐斋《运气掌诀录》1卷,共5种。现存明刻本、清刻本及铅印本。
-
中寒便血
指脾虚中寒,统摄失权所致的大便下血。宜附子理中倍炮姜加酒连。”《金匮要略方论》黄土汤、黑神散、胶艾汤、熟附子丸等方亦可选用。《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
-
治未病
概述:治未病为治则。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治未病有预防疾病的含意。《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上工救其萌芽”。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和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及早防治。
-
伤寒金匮条辨
《伤寒金匮条辨》为伤寒著作。二十三卷。李彦师编著。作者遵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仍合为一书,用注释、互相参证等方法,具体领会张仲景对于急慢性病的医疗观点和辨证治法,注文比较简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随文训释或强作解释,可供研究《伤寒杂病论》参考。
-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为药物学著作。清·周岩撰。刊于1904年。本书主要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二书立方之义,就128种药物的药性进行了讨论,认为《神农本草经》等书是经典,不能轻易改动,并对李时珍、刘若金、邹润安、徐大椿、陈念祖等医药学家所述药性理论提出了某些不同的见解。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田宗汉
田宗汉即田云槎。汉川(今湖北汉阳)人。又有所创见,如以伏阴说论夏秋之伏阴证及下利、呃逆转筋之疾,认为系春夏受阴寒湿邪侵袭而成。根据《伤寒》、《金匮要略方论》论述,撰成《伏阴论》(又名《医寄伏阴论》)一书(1888),认为此证为先有阴霾天气,淫雨连绵,人感受阴寒雨邪而致,病象多寒,故名“伏阴”。
-
水黄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水黄者,身面青黄,脚膝浮肿,心腹胀满,上气烦闷,语声不出。”《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疟母
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但寒不热的称“牝疟”;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溺死
《金匮要略·杂疗方》曾有溺死救治之载述。《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人为水所没溺,水从孔窍入,灌注府脏,其气壅闭,故死。王肯堂在《金匮要略方论》治溺死的基础上有所补阐。(《证治准绳·杂病》)《寿世保元·五绝》:“救溺水死者,先以刀斡开溺者口,横放箸一只,令其牙啣之,使可出水。
-
半夏麻黄丸
概述:半夏麻黄丸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方解:方中麻黄通太阳以泄水气;各家论述:1.《伤寒补正》:《伤寒论》心下悸用桂枝以宣心阳、用茯芩以利水邪,此用半夏、麻黄非故歧而二之也。2.《伤寒论注》:徐彬曰,阴邪者,痰饮也,故以半夏主之,而合麻黄,老痰非麻黄不去也。
-
浸淫疮
出《金匮要略方论》。浸淫疮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泛发性湿疹。浸淫疮的病因病机:由心火脾湿,凝滞不散,复感风邪,郁于肌肤而成。浸淫疮的症状: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止,搔破流黄水、浸淫成片,甚者身热。浸淫疮的治疗:浸淫疮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可内服升麻消毒饮或消风散。外用黄连粉或青蛤散敷之。详见湿疮条。
-
火黄
火黄为病证名。如无黑点,可服紫草汤。古代亦称黄瘅。《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黄汗
黄汗在《金匮要略方论》属水气篇而与风水、历节等不同,并指出:黄汗“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后血
后血的病因病机: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后血的分类:《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痢疾亦见血便应予区别。
-
高保衡
高保衡宋代医学家。熙宁(1068-1085)年间为朝奉郎国子博士,太子右赞善大夫。精通医学,深明方药病机,曾在校正医书局任职,参加校正《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医书。神宗尝下诏赐绯鱼加上骑都尉。
-
风中府
风中府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腑”(《金匮要略方论》)。病情较中脏略轻。症见猝然昏倒,苏醒后可见半身不遂,口眼 斜,言语困难,或伴有大小便不通等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
-
风癔
《医门法律·中风门》:“按风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要略方论》不重举其证,意可知矣。”《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风懿,亦名风癔,其病亦在脏腑间,由痰水制火,闭塞心窍,故猝然昏倒,舌强不言,喉中窒塞,噫噫有声是也。但此症有汗身软者可治,无汗身直者不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