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藏
汇辑成“藏”,则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凡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初具规模,称《开元道藏》,并编有《三洞琼纲》目录。现存本即明刻本。《道藏》规模仅次于《四库全书》,内容庞杂,包罗甚广,除道教教义,教规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医学、养生、生物、化学、中药学等,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
-
三元参赞延寿书
《三元参赞延寿书》为养生学著作名。元代李鹏飞撰于至元辛卯(至元无辛卯,辛卯为1351年)。书中也杂有不少封建迷信糟粕。现有《道藏》及明·胡文焕《寿养丛书》本。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集于1291年。作者自谓:宋咸淳四年(1268年)在杭州受官道人之教,始知人的年寿应有天元、地元、人元。卷二为地元之寿,律人起居有常;
-
张伯端
张伯端北宋著名道士、气功养生家。后坐累充军岭南,随陆诜自桂林转成都,自谓遇异人授以金液还丹诀,修炼于汉阴山中。所著《悟真篇》为内丹重要经典。另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法·丹诀》、《金丹四百字》。收入《道藏》第114册、《道藏辑要》奎集一。又《悟真外篇》、《紫阳真人词》等亦署其名。
-
入药镜
《入药镜》为气功著作。此书以三字诀形式写成,记述了内气贯通任督二脉之过程、内丹功修练阶段与步骤,并介绍意守命门之法、月节律与练功之关系、练功偏差之预防等内容。现存《道藏》之《解注崔公入药镜》注本、《道藏辑要》之《入药镜合解》注本;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全真秘要》注释排印本。
-
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道教著作。天禧三年(1019年)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撮其精要,包括经教宗旨、仙真位籍、斋戒科仪、服食炼气、养神守一、内外丹法、方药符图、赞颂诗词、神仙传记等,辑成本书。其中收存了大量汉唐以来的养生文献。收入《道藏》第677至702册,《道藏辑要》参集、井集及《四部丛刊》。
-
备急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证类本草
概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中药著作,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主要内容:《证类本草》是在掌禹锡《嘉祐本草》和苏颂《本草图经》基础上,收集民间验方,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佛书道藏中的有关本草学记载,整理编著而成的。本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方3000余首。
-
修真十书
《修真十书》养生、气功丛书。编者不详。本书收集了隋唐两宋时期数十种气功、养生著作,从各个方面记述了元代以前养生、气功、导引、内丹的理论与功法,内容极为丰富,尤为古代气功学术的一大专集。收入《道藏》第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三十一册。
-
俞正燮
俞正燮(1775~新安黟县人,据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癸巳类稿》的出版说明介绍:“俞氏上承他的乡先辈江永、戴震诸人的余绪,并扩展了考据的范围。撰《癸巳类稿》(1833年)、《癸巳存稿》(1847年),在《类稿》中有《持素脉篇》、《持素持篇》、《持素正篇》、《持素目录序》等四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的摘要注释。
-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药学著作。又名《新编证类图注本草》。四十二卷。题名宋·许洪校。这是将唐慎微《证类本草》和寇宗奭《本草衍义》加以合纂的一种改编本。现存元刻本、《道藏》本。
-
摄生纂录
《摄生纂录》养生专著名。撰者不详。约成书于宋。一卷,分导引、调气、居处、行旅等四篇。所述气功、养生内容大多实用,也有少量荒诞不经之说。收入《道藏》第321册。
-
摄生消息论
《摄生消息论》养生学著作。元·丘处机撰。本书既有道家观点,又有儒家论述。书中据《内经》养生意旨,结合个人心得,针对春、夏、秋、冬四时的防病调摄原则与方法等分别作了简要的论述,尤偏重于老年养生。现有《丛书集成》、《学海类编选录养生类九种》、《道藏精华录百种》本等。
-
上清黄庭外景经
《上清黄庭外景经》养生学著作名。有说为东晋魏华存所传,所称《黄庭经》即指此书,后人仿其推衍而出《内景经》。三卷,24章。基本内容和观点为《上清黄庭内景经》相似。书圣王羲之曾写此经以换鹅。收入《道藏》和《云笈七签》。有梁丘子、务成子注本。
-
上清黄庭内景经
《上清黄庭内景经》养生学著作名。务成子解题说:“此经以虚无为主,故用‘黄庭’标之耳。内景又作“内境”,即身内五脏六腑之脏象。本书继承《太平经》和《老子河上公章句》五脏有神说,以论五脏六腑神的形式,详论五脏六腑功能,阐述了养生内修的基本理论。收入《道藏》和《云笈七签》。有多种注本。
-
女丹合编
《女丹合编》气功丛书名。清·贺龙骧辑。丛书编入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重刻《道藏辑要》。
-
急救仙方
《急救仙方》方书。北宋时作品。撰年撰人均无考。本书原是道教徒抄录的若干种方书的汇编,现有《四库全书》本和《道藏》本二种。内容有发背、疔疮、眼科、痔证、杂疮和杂证(包括内、妇、儿科)的一些治疗方剂。卷六-七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卷九痔疮;卷十-十一为《上清紫(疒廷)追痨仙方论》;
-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
概述: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1.气功功法;各诀虽然名目不同,但大体都有吸气、呼气、咽唾、咽气,配合闭目、闭气、按摩、握固等法。全书共收服气功法要诀15种,依次为进取诀、淘气诀、调气诀、咽气诀、行气诀、炼气诀、委气诀、闭气诀、布气诀、六气诀、调气液诀、食饮调护诀、休粮诀、守真诀、服气胎息诀。
-
道枢
《道枢》道教炼养类书名。书中举凡教旨、阴符、黄庭、太极、坐忘、容成、内德、玄纲、神景、周天、水火、坎离、铅汞、三元、四神、五戒、七返、八琼、九仙、服气、炼精、归根、观空、内想、指玄、返真、金丹、胎息、圣胎等,均辑为专篇,并列诸家学说。收入《道藏》第641至648册。
-
保生铭
保生铭养生专篇。相传为唐·孙思邈述。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咸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收入《道藏》第五百七十一册。
-
斑龙黑白二神丹
处方:鹿茸2两(酥炙),陈皮2两,当归4两(酒洗净),地黄8两(取汁为膏),茯神2两,钟乳粉1两(水飞),人参4两,柏子仁2两,枸杞子2两,麦门冬1两,生地黄、白术2两,沉香5钱。功能主治:美颜色,和五脏,壮精神,美须发,补羸瘦。主虚损怯症,五劳七伤,气血俱虚,颜色憔悴。摘录:《遵生八笺》卷十七引《道藏》
-
冷饮子
处方:茴香3分(夏用根,冬用子),远志3分(去心),附子2颗(炮),桑螵蛸20枚,泽泻2分,萆薢3分,玉苁蓉3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避瘟疫时灾,兼补下元。主用法用量:分作2帖,大羊肾1具(去脂膜),用水1碗半煎,露1宿,空心冷服,每季吃4帖。摘录:《遵生八笺》卷十八引《道藏经》
-
灵宝辟瘟丹
处方:苍术1斤,降香4两,雄黄2两,朱砂1两,硫黄1两,消石1两,柏叶8两,菖蒲根4两,丹参3两,桂皮2两,藿香2两,白芷4两,桃头4两(5月5日午时收),雄狐黄2两,蕲艾4两,商陆根2两,大黄2两,羌活2两,独活2两,雌黄1两,赤小豆2两,仙茅2两,唵叭香(无亦可免)。功能主治:辟瘟。摘录:《遵生八笺》卷四引《道藏》
-
上清紫庭追痨仙方论
《上清紫庭追痨仙方论》为书名,即《急救仙方》的《道藏》本的第10~11卷卷名。北宋时作品。撰年不详。本书原是道教徒抄录的若干种方书的汇编,现有《四库全书》本和《道藏》本二种。内容有发背、疔疮、眼科、痔证、杂疮与杂证(包括内、妇、儿科)的一些治疗方剂。7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卷8、卷9与四库本略同。
-
太清调气法
太清调气法为气功功法。通过吐纳以引动“内气”运行,增强生理功能的一种静功锻炼方法。见于明·《道藏·太清调气经》。其功法为:在闲暇时,取静室无人处,散发、宽衣、覆被、正身仰卧,舒展两手,即行调气,以鼻吸气,以口吐气。以关节通、毛孔开,遍身润汗出为度,得汗后,将息良久,乃起床于无风处徐徐散步。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概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中药著作,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主要内容:《证类本草》是在掌禹锡《嘉祐本草》和苏颂《本草图经》基础上,收集民间验方,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佛书道藏中的有关本草学记载,整理编著而成的。本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方3000余首。
-
秘传外科方
《秘传外科方》,外科著作。本书继承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的外科学经验,收集了民间治疮疡、杂病的单方和验方,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兼有妇、儿、五官科的论治经验,其中大部分是未见经传的,不少方剂和治法成为后世外科的传统方药和方法。后因兵火,所汇方书多散失,仅存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
-
混俗颐生录
《混俗颐生录》养生专著。宋·刘词撰。二卷,凡10篇。作者本着普及养生知识的宗旨,选录“历试有验之言”编撰成书。全书分述了饮食、饮酒、患劳、患风、户内、禁忌及春夏秋冬四时等方面的养生原则与方法。收入《道藏·洞神部》573册。
-
服食
服食养生术语。指服食药饵以求长生。《论衡·道虚》:“闻为道者,服金玉之精,食紫芝之英。”自秦汉至唐代,服食盛行,又以服食丹药者尤众。历代所载服食专著甚多,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方》等20余种,《通志·艺文略》著录用《服饵保真要诀》、《古今服食药方》等48种、八十六卷。
-
震灵丹
醋淬不计遍.大治男子真元衰惫,五劳七伤,脐腹泠疼,肢体酸痛,上盛下虚,头目晕眩,心神恍惚,血气衰微,及中风瘫缓,手足不遂,筋骨拘挛,腰膝沉重,容枯肌瘦,目暗耳聋,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心肾不足,精滑梦遗,膀胱疝坠,小肠淋沥,夜多盗汗,久泻久痢,呕吐不食,八风五痹,一切沉寒痼冷,服之如神。
-
五禽戏
如传为华佗弟子吴普所撰《太上老君养生诀》(收入《道藏》)与南梁《养性延命录》及明《万育仙书》等著作对五禽戏的具体动作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述,后者还有附图。5.抬头望月双腿前伸坐于床上,双臂下垂,手作尖爪,尖爪向后放于两髋侧,上身向左斜转45度,面向左前,右手由右髋侧向外前方划弧高举横放于额前,抬头仰望。
-
悟真篇
《悟真篇》气功内丹术专著。北宋张伯端撰。五言一首,以象太乙;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本书继承《周易参同契》之学,融儒道释三家内修之说为一炉,详论内丹由初生到丹成之修炼经过与方法,叙述全面、准确,是内丹术重要经典之一。收入《道藏》。
-
许逊
许逊为晋代医生。字敬之。汝南(今属河南)人,学道于吴猛,善养生术。治病常兼用符咒等。著《灵剑子》并附《道引子午记》一卷,现有《道藏》本行世。
-
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气功专著名。传为明·尹真人述,其弟子所录。全书分元、亨、利、贞四集。全书汇融道、佛、儒各家之说,以图配文,阐述道家内炼理论及具体功法,而其大要归于道教。书中论述内丹颇为详细,强调性命双修。本书内容丰富,阐述详切,绘图精工,为后学所称道,较有影响。收入《道藏精华录》第9册。
-
养性延命录
《养性延命录》养生专著名。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撰。全书分上、下两卷。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等3篇。作者总结了古人的养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养生医药知识,论述了养生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书中还收存了五禽戏,六字诀等珍贵养生文献。收入《道藏》572册,《云笈七签》摘入卷三十二。
-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养生专著。本书大旨是参合“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而会归于一,能“妙契大道”,故名。后代名家亦多本内丹、外丹、房中等说注释之。在唐代被推为内丹要籍,认为本书借助八卦学说等,论述了阴阳为作丹的根基、大丹乃阴阳的作用、火候是阴阳变化的表象等内丹术的重大理论问题。
-
许敬之
许敬之即许逊。许逊为晋代医生。字敬之。汝南(今属河南)人,学道于吴猛,善养生术。治病常兼用符咒等。著《灵剑子》并附《道引子午记》一卷,现有《道藏》本行世。
-
三元延寿参赞书
《三元延寿参赞书》为养生著作名。元代李鹏飞撰,五卷。载于《道藏·洞神部》深字号544册。刊本极少。书中养生延寿之说即人的寿命有三元:天元、地元、人元之三元。认为纵欲则天元减;情志过度则地元减;饮食不节则人元减。提出养生延年须精气不耗、起居有常、饮食有度。
-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著作名。简称《阴符经》。传本有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之上、中、下三篇者。但多认为系道教修养之术,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又《悟真篇》:“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本书注本浩繁,《道藏》第54至58册中,收有二十余种。
-
唐慎微
唐慎微为宋代药学家。该书总结前代药物学成就,举凡经史百家,佛书道藏中有关医药记载,均加择录,收药达一千七百四十六条。其书初成于元丰五年(1082年)前后,后经陆续增补,约于元符元年至大观二年(1098-1108年)间定稿,由艾晟校补刊行,名《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
-
彭祖摄生养性论
彭祖摄生养性论养生专篇。阐述了神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及养生方法。全篇宗旨在清静养神,摄精爱气。收入《道藏》第572册。
-
葛玄
葛玄(164-244年)养生家、炼丹方士。丹阳句容人。葛洪从祖父。慕长生久视之道,从左慈处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传弟子郑隐,再传葛洪。人称“葛仙公”、“太极左仙公”。宋崇宁三年封“冲应真人”,淳祐三年封“冲应孚佑真君”。撰有《浮黎鼻祖金华秘诀》一卷,收入《道藏精华录一百种》。
-
摄生三要
《摄生三要》养生专著名。作者认为聚精、养气、存神为摄生的三大纲要,故名,并以此分卷论述。谓聚精的要点有五:寡欲、节劳、息怒、戒酒、慎味。养气起自调息,息调而胎息成,则可延年长寿。“检尽万卷丹经,总不出此玄机,摄生之要,尽在此矣。”收入《道藏精华录百种》第二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