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病
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参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太阳中风为病名。《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由外感寒邪所致。仲景用麻黄汤者,专以发太阳经无汗之伤寒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再传
概述:再传即再经。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
-
再经
概述:再经指伤寒六经病证中,一经病证未愈,又传入他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
-
太阳病辨证
太阳病是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病变部位主要在肌表,或循经入于膀胱之腑,根据受邪后反应不同,可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经证为风寒外束肌表,营卫失调,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辨证要点。《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仲景用麻黄汤者,专以发太阳经无汗之伤寒也。”
-
伤寒蓄水证
伤寒蓄水证为病证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过经
过经指伤寒已经过了太阳病阶段。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为太阳过经而传入少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
六经病
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
-
三阳病
概述:三阳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伤寒表证
《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阳阳明合病者,谓太阳阳明两经皆有见证也,以两经见证之中,有喘而胸满之证,是太阳之表邪偏重于阳明也。”关于太阳病、阳明病、合病:太阳病: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
-
六经辨证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三阴经病证为伤寒后期,或寒邪直中而伤及脏腑的证候,因此多属内伤杂病范畴。
-
少阳病
《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参见太阳病、阳明病、寒热往来:太阳病为病名,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太阳痉
身热足寒,项强恶寒,头热,面肿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太阳痉也。”《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
伤寒蓄血证
伤寒蓄血证为病证名。《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注解伤寒论》卷三:“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寒于内,故令作喘。”
-
太阳蓄血证
概述:太阳蓄血证(Taiyangdiseasewithstagnatedbloodsyndrome)为病证名。是指太阳病早期,表邪入里,侵入血分,瘀血与热邪互结,以发狂,下血,少腹硬满,身黄,小便自利,脉沉结等为常见症的蓄血证。即伤寒蓄血证。症状及治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
风寒束表
风寒束表为证候名。参见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
-
太阳表实证
太阳表实证为病证名,太阳经证之一。参见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
-
外感结胸
外感结胸为病证名。多因太阳病、太少并病误下,表热内陷或实邪传里,与胸中水饮互结而成。《景岳全书·伤寒典下》:“有不因误下而实邪传里,心下鞕满,痛连小腹而不可近,或燥渴谵妄,大便鞕,脉来沉实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汤所正宜也。”本病因证候、病情不同,有大结胸、小结胸、寒结胸、热结胸、水结胸、血结胸等。
-
心下痛
亦称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膈内拒痛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大陷胸汤主之。”此条明示误下后导致正邪相搏于胸膈间,而产生疼痛拒按,又以邪气结滞为主。《医学衷中参西录·太阳病大陷胸汤证》:“膈内拒痛者,胸中大气与痰火凝结之气,互相撑胀而作痛,按之则其痛益甚,是以拒按也。”
-
结胸证
又称热实结胸证,是指表邪内陷,化热入里,与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以心下硬满而痛,甚或痛不可近,发热不高,便秘,心中懊 ,短气,烦躁欲饮,但头汗出,舌燥,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结胸之一。又称寒结胸。辨证论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
结胸
又称热实结胸证,是指表邪内陷,化热入里,与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以心下硬满而痛,甚或痛不可近,发热不高,便秘,心中懊 ,短气,烦躁欲饮,但头汗出,舌燥,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结胸之一。又称寒结胸。辨证论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
内烦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伏热内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因血虚烦渴,至夜躁热尤甚者,当归补血汤。病后余热欲吐,虚烦不安者,人参竹叶汤、竹茹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
坏病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鞭,下利不止;若脉虚数,人羸弱,或见烦热、口干、舌燥者,此为虚证,不可下,以人参三白汤,或小柴胡汤增损治之。若虚烦少气者,宜人参竹叶汤。虚烦不得眠者,宜参胡温胆汤。
-
表虚证
指风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之气不和所致的表证,以恶风,自汗,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虚者,或为多汗,或为肉战,或为怯寒。”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治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牡蛎散之属。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
-
热结膀胱
热结膀胱为证候名。“膀胱”指下焦部位,热结膀胱指热邪与瘀血相搏,瘀热互结于下焦,致小腹硬满,神志如狂的病理变化。膀胱被邪热困扰,出现血热搏结的实证。膀胱为足太阳经之腑,伤寒太阳病不解,化热入里,与血相搏,结于膀胱,症见下腹部硬满、拘急不舒、小便自利、发热而不恶寒、神志如狂等。
-
表实证
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气郁遏,腠理闭塞,以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体疼痛,脉浮紧为常见症的证候。《景岳全书·传忠录》:“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治宜解表发汗,用麻黄汤等方。表证多由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所引起。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
-
小腹满
小腹满为病证名,指脐下部胀满,一名少腹满。见《景岳全书·杂证谟》。《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可因肺热气壅、热结膀胱、水道阻塞、气虚、气滞、阴液不足、肾阳虚衰、转胞等所致。《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医林绳墨·臌胀》:“由山岚蛊毒之气,因感人腹,聚而不散,结为腹满之症。
-
传经尽
传经尽指病邪在某经传变至尽。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观察疾病的传经与否,决定于脉证有无变化。
-
少腹急结
患者下腹部板滞、坚硬。少腹急结为下焦蓄血的主要症状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参见伤寒蓄血:伤寒蓄血证为病证名。指太阳蓄血证。
-
误下
误下治疗学术语。指误用泻下之法治疗不应泻下的病证。往往使病情加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
表证
表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表实证:表实证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气郁遏,腠理闭塞,以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体疼痛,脉浮紧为常见症的证候。即风热侵袭肌表,以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皮肤红肿灼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
-
大陷胸汤
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表未解,医反下之,以致邪热内陷,饮热互结而成的结胸,短气躁烦,心中懊 ,心下痛,按之不硬,脉沉而紧者;近代也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大黄陷热结,甘遂攻水结,佐以芒消之监制二者之苦,不令直行而下,使其引入硬满之处,软坚破结,导去热邪。
-
外感三消
外感三消为病证名。参见燥火三消、湿火三消、消渴:燥火三消为病证名。指由于湿热郁久,化火转燥而成的三消证。湿火伤肺为上消。湿火伤胃为中消,证见多食易饥,面黄身肿,关脉数大,宜用加味清胃汤;湿火伤小肠、膀胱为下消,证见小便频数,如膏如油,或如米泔,其味甜,尺脉数大,宜用导赤各半汤、益元散等方。
-
伏热
《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风温为病名。
-
过经不解
过经不解指过了传经的日期,病仍未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
冒家
冒家指平素患有头目眩晕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
无汗
即没有出汗,指当汗出而不汗出的表现。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赤水玄珠·汗门》引丹溪曰:“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伤寒明理论·无汗》:“诸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
-
心下急
心下急为症状名。指心窝部有迫急不舒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变证
变证是指由于治疗、调养失当等因素,使病情变重、变复杂,或不按其本来规律发展而出现异常变化的证候。多因误治或邪盛正衰所致。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所指即为误下引起的变证。
-
大汗出
大汗出为症状名,即大量出汗之意。《古今医鉴·自汗盗汗》以久病气血两虚,大汗如雨不止,有虚脱危险。《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
太阳表虚证
太阳表虚证为病证名,太阳经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
肤润
肤润证名。即肌肉瞤动。为伤寒误治形成坏病,阳气不足之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参筋惕肉瞤条。
-
风温
3.发汗已,身灼热者。风温·胃热伤阴证:风温·胃热伤阴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stomachheatinjuringyin)是指胃热炽盛,耗伤阴液,以身热自汗,面赤,神昏,身重难以转侧,喜睡,鼻鼾,语言不利,苔黄燥,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为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治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
项背强几几
由病邪在表,津液不达,太阳经脉拘急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宜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伤寒明理论》卷上)。参见项背强、项脊强等条。
-
口香
口香为病状名,指病人自觉口香,可见于消渴病重证。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4.消渴指口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圊血
圊血证名。大便下血。又作清血。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贯珠集》:“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圊血,便血也。”详便血条。
-
发热恶寒
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张氏医通·诸伤门》:“劳倦所伤,寒温不适,身热头痛,自汗恶寒,脉微而弱,黄芪建中汤。”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