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法
针法眼科手术方法名称。有锋针法及金针拨障法两种。二者之针法及适应症均不同,详锋针法、金针开内障条。
-
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运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捻转、提插时指力不均匀,或单向捻转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或因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而致肌肉痉挛。前额痛加攒竹;针法用补法,酌加灸法22.慢性阑尾炎主穴合谷、上巨虚、曲池、阑尾点。
-
移光定位针刺心法
⑤阴经的六个原穴,按照《千金》及《大全》的意见,分别采用中都(肝),通里(心),公孙(脾),列缺(肺),水泉(肾),内关(包络)以代之。子午流注与移光定位的针灸方法,仅是以穴应病,即不论病证的千变万化,而取穴的规律则是一成不变的,这似乎有失于凝固和板滞,祛痘祛好有脓还脸红。
-
刺法灸法学
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在针刺禁忌之列,必须详察病情,以免导致不良后果。新怒勿刺,已刺勿怒;疾病性质:《灵枢·终始》中论述了根据病情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以进行补泻的方法(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
-
针灸疗法
概述:针灸疗法:1.用针法和灸法防治疾病;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刺激人体穴位,并运用操作手法,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疗疾病。灸法主要是以艾为原料,温灼穴位皮表,温能经脉,扶阳散寒,治疗疾病。方法虽异,但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配合使用,通称针灸疗法。2.张殿华编。
-
白针
白针为针法之一。随后用灸法。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针灸
概述:针灸:1.针法、灸法的合称;通称针灸疗法。针刺治疗目前仍以毫针为主,讲究进针手法、针刺手法、针感、留针和出针等基本技术。针炙治疗原则为辨证施治及处方配穴,如实当泻,虚当补,热则疾,寒则留等,即为五法:补法、泻法、清法、温法、调法,须因病、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应用,才可获得良好效果。
-
手针疗法
它是我国针灸工作者在针刺手部经穴可以治疗其它部位疾病的启发下,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于6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针法。手针疗法穴位及主治表(表出自《中医大辞典》)分部穴名位置主治手背侧升压点在手背腕横纹中点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压下降腰腿点在手背腕横纹前1.5寸,第二伸指肌腱桡侧及第四伸指肌腱尺侧,共两点。
-
针灸问对
主要内容:《针灸问对》以问答形式阐述针灸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针法、灸法,并附载经络穴位歌诀。内容多取自《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及当时通行的针灸书。全书以《内经》、《难经》等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对于金、元以后的各种针灸学说则采取批判或否定的态度,并批判了某些不负责任的医疗作风。
-
鼻针疗法
鼻针的选穴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和受病脏腑器官取相应穴位,也多用针柄或探测仪在鼻部相应区域探查出敏感反应点,以作为针刺穴位.操作时用5分毫针捻转进针,深约1~(11)胃:胆穴之下,脾穴外则。(15)耳:眉内侧端。(21)胯股:鼻上缘、上肢穴的下方。(22)膝胫:鼻翼正中外侧,跨股穴下方。(6)下肢:即膝胫穴。
-
肝胆区
肝胆区为头针刺激区之一。参见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
-
针灸法
针灸法的适应证:针刺适用于瘰疬、乳痈、乳癖、湿疮、瘾疹、蛇串疮、脱疽、内痔术后疼痛、排尿困难等。灸法适用于肿疡初起坚肿,特别是阴寒毒邪凝滞筋骨,而正气虚弱,难以起发,不能托毒外达者;附于饼灸适用于气血俱虚、风邪寒湿凝滞筋骨之证,取其温经散寒、调气行血。疔疮等实热阳证,不宜灸之,以免以火济火;
-
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
-
窦默
窦默即窦汉卿。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因元兵南下而避兵河南,遇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遂谙针灸术。所著有《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窦太师流注》、《标幽赋》、《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针灸专著。另有《疮疡经验全书》十三卷,为其后代所辑。
-
背三针
概述:背三针:1.沿背部督脉经自下而上进行皮下透刺的—种针法;2.靳三针之一。第1针由长强穴进针至命门穴;第2针由命门穴进针至至阳穴;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30°角,进入皮肤0.5cm许将针体放平,然后向上平刺。主要治疗小儿麻痹症、脑炎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多发性神经根炎等。指取背部大杼、风门、肺俞三穴。
-
窦文正(贞)公
窦文正(贞)公为窦汉卿的谥号,窦汉卿谥号为文正公,因称。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晚年仕元,封太师,谥号文正公。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窦子声
窦子声即窦汉卿。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晚年仕元,封太师,谥号文正公。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窦太师
窦太师为窦汉卿晚年仕元,封太师,因称。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窦汉卿
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晚年仕元,封太师,谥号文正公。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窦杰
窦杰即窦汉卿。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晚年仕元,封太师,谥号文正公。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李浩
李浩为金代针灸家。李源之子。参见窦汉卿: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晚年仕元,封太师,谥号文正公。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为书名。首载“子午八法”及“杂病穴法”,依次为“针法”“灸法”“炼脐法”及各种禁忌。本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参考诸家学说,分类编纂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外感病、内伤病、内科杂病、妇人病、小儿病、外科病、各科用药及急救方等。
-
滑寿
晚号撄宁生。后随东平高洞阳学针法,精通针灸。初习儒,工诗文。京口名医王居中客居仪真时,滑寿师从之习医,精读《黄帝内经素问》、《难经》等古医书,深有领会,然亦发现《黄帝内经素问》多错简,因按脏腑、经络、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十二项,类聚经文,集为《读素问钞》三卷。
-
重建钉固定
2.将导针和扩髓器抽出,换上球形头导针,沿扩髓骨洞插至股骨上端髓腔,球形头导针的头部直径不能大于股骨髓腔狭窄部,将球形头后部稍折弯,向下插入至骨折处,使之正对住骨折远端内侧皮质外,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如导针的正位与侧位均在髓腔中央,则整复骨折使球形导针进入远端髓腔,向下至股骨髁(图3.5.4.2-2)。
-
重建钉固定术
2.将导针和扩髓器抽出,换上球形头导针,沿扩髓骨洞插至股骨上端髓腔,球形头导针的头部直径不能大于股骨髓腔狭窄部,将球形头后部稍折弯,向下插入至骨折处,使之正对住骨折远端内侧皮质外,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如导针的正位与侧位均在髓腔中央,则整复骨折使球形导针进入远端髓腔,向下至股骨髁(图3.5.4.2-2)。
-
唇针
唇针指针刺唇部人中、承浆二穴的针法。可用于针刺麻醉。唇针为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唇部人中、承浆二穴的针法,可应用于针刺麻醉,又称唇针麻醉。
-
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为书名,为陈氏所著。《针灸大成》为针灸著作,一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1601年。卷1摘录了《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理论;3为针灸歌赋;卷5为子午流注及灵龟飞腾针法;7为经络及腧穴;卷8诸症针灸法;卷9选录各家针灸方法、灸法及杨氏医案;
-
止针
概述:止针:1.指停止针刺而言;《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杨上善注:“热退则凉生,故身寒而止针。”日本国针灸家梦分斋针法之一·止针:止针为日本国针灸家梦分斋针法之一。即针刺两肾之部位,以治命门相火上亢。
-
黄鸿舫
黄鸿舫为现代针灸家。字伊莘。江苏无锡人。学针于虞觉海,后悬壶沪上。针法多宗经旨,善用切、卧、循、压、徐疾、提插等法。
-
滑伯仁
滑伯仁即滑寿。滑寿为元代著名医学家。晚号撄宁生。襄城(今属河南)人。从京口名医王居中学医,对《素》《难》颇有研究。后随东平高洞阳学针法,精通针灸。著《十四经发挥》一书,对经络腧穴的考订和针灸学术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
虞觉海
虞觉海为近代针灸家。黄鸿舫之师。参见黄鸿舫:黄鸿舫为现代针灸家。字伊莘。江苏无锡人。学针于虞觉海,后悬壶沪上。针法多宗经旨,善用切、卧、循、压、徐疾、提插等法。
-
鲍同仁
鲍同仁为元代针灸家。字国良。歙县(今属安徽)人。据《歙县志》载:精针灸之术,善治肢体痹痛及痈疽脓疡。并撰《经验针法》《通玄指要赋注》等,均佚。
-
鲍国良
鲍国良即鲍同仁。鲍同仁为元代针灸家。字国良。歙县(今属安徽)人。据《歙县志》载:精针灸之术,善治肢体痹痛及痈疽脓疡。并撰《经验针法》《通玄指要赋注》等,均佚。
-
针灸大成
概述:《针灸大成》为中医针灸著作。明·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基础上进行扩充,并由靳贤校补编成。卷二、卷三载针灸歌赋及“策”《杨氏应考太医院的试卷);卷五为五腧、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卷六、卷七为经络、经穴及奇穴;卷九为名医针灸经验、灸法、杨氏医案;卷十附载陈氏《小儿按摩经》一卷。
-
误吞针
误吞针指不慎将针误吞入,哽于喉间者,见《肘后备急方》卷六。宜急取之。中国古代很早即有磁石取针法。如《口齿类要》有:“磁石磨如枣核大,钻眼,以线穿令吞喉间,针自引出。”
-
杨光庭
杨光庭清代医生。山西永济县人。精于外证,且善用针法治病,奏效快捷。与其族人杨玉乾皆为邑中名医。
-
针师
针师是指掌握针法的医师。《旧唐书·职官志》:“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贰。唐太医署设针灸专业,教授学生。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针柄灸
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针砭
针砭泛指针法。砭,砭石。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说文》:“砭,以石刺病也。”因古代以砭石为针,故针砭共称。《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
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
《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为书名。上海第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组编注。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中首先结合针灸穴位,将人体表面解剖做了概括性的介绍。本书系参照有关针灸文献用解剖学方法对常用的针灸经穴部位及针法、主法等加以整理考订而成。并附插图。1960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平针法
平针法为针刺手法名。指进针后达到得气后不分补泻的方法。《医经小学》卷五针法歌:“先说平针法…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浅)部,停针再至人(中);次提针向病(病痛部),针退天地人(即深浅中三部)。”本法适应于不虚不实和虚实难分的疾病。近人亦有称为平补平泻法或调和法。
-
颈
概述:颈:1.人体部位名;或仅指颈项的前部,即舌骨以下,胸骨体以上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古人把脖子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颈。《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主治病症:耳穴·颈主治落枕、颈项肿痛。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法、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喉风针诀
喉风针诀喉风针灸治疗技术名称。用针法开导经络,疏通气机,可使邪热外达,风痰自解。行针时宜从少商、少冲、合谷三穴始,病重者先从囟会、前顶、百合、后顶、风府、颊车、风池诸穴针之;留肩井、尺泽、曲泽、小海、少海、商阳、中冲、照海、足三里、隐白诸穴。
-
粗守形
粗守形意谓医疗技术低浅的医生,只知拘守针法和发病部位进行治疗。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是指技能粗浅的医生只拘谨地注意病人形体外征。粗,“粗工”。《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
断指再植
概述:1963年陈中伟、钱允庆等在世界医学史上首先报告一例右腕上2.5cm完全离断肢体再植成功,该患者康复治疗后右手功能恢复良好。缝合前将断面清创,用9-0尼龙线缝合4针,最好采用反向进针法,可避免损伤神经束(图2)。指动脉一般缝合6~但手指因无肌肉组织,对缺血耐受性强,故再植时间可相对延长。
-
光明眼药水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光明眼药水:处方:乌梅1两,铜绿1两,归尾1两,甘石1两,苦参5钱,胆矾5钱,新针14个。功能主治:明目退翳,散风消肿。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经验各种秘方辑要》:组成:胆矾1钱2分,青盐4钱,明矾7钱,乌梅7钱,川椒3钱,木贼草1钱5分,白丁香6分,冰片2分,绣花针3枚。
-
足针法
概述:足针法,是用足部的腧穴针治各种疾病的针法。具有针感强,反应大,取穴少,透穴多,留针时间短,无副作用等优点。主治胸痛、胸闷、肋间神经痛。15号穴:在踝关节横纹中点不5分两旁的凹陷处,主治腰腿痛、腓肠肌痉挛。18号穴:在足背,第一跖骨底内前凹陷中。(4)左侧病取左侧穴,右侧病取右侧穴,两侧病取双侧穴;
-
暖胃丸
《医学探骊集》卷五:方名:暖胃丸组成:江子10粒(去皮,肥润者),黄腊2钱(欲多配此2味倍之)。附注:原书治上症,用针法行针后,乃以此丸助针暖胃。《医方大成》卷三引《澹寮》:方名:暖胃丸组成:硫黄(研)1两,白矾(制炒)1两,丁香1两,茴香(炒)1两,木香1两,半夏2两(姜汁炒)。主治:痰饮。
-
王荫陵
王荫陵为清代医家,字本高,新安婺源县下山坦人。精于外科及针灸,善疗痈疽,尝治走马疳、颈疽、喉痈等证,不数日即愈,因而名闻当地。有儒生,暑月患喉痈,咽喉肿塞。陵用针法,数日而愈。江西布商,患走马牙疳,牙痕腐臭,已变黑色,数日饮食不下,请诊之,渐愈。(见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四十九《人物、方技》)。
-
无求子
无求子即朱肱。乌程(今浙江吴兴)人。1114年(政和四年)宋王朝提倡医学,起用为医学博士。主张以经络论六经,重视证脉合参辨证处方,强调伤寒与温病有别,并汲取汉以后方药对《伤寒论》加以补充,对伤寒学有一定的发展。肱以杨介《存真图》为蓝本,参以丁德用的经穴图,补以针法,绘制成《内外二景图》,图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