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齿类要
约刊于16世纪中期。主要内容:《口齿类要》记载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喉痹、喉间杂症等12类口齿科疾病的辨证验案与方剂。《口齿类要》对口齿各科疾病的认识颇有见地,如其论茧唇病时,强调“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热清毒药,或用药线结去,反为翻花败症矣”。由此看出薛己在当时对唇癌一病已有较明确的认识。
-
破棺丹
处方:大黄60克(半生半熟)芒消甘草各30克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乳蛾闭塞,缠喉。《儒门事亲》卷十五:方名:破棺丹组成:大黄1两半,甘草2两,荆三棱1两半,山栀子3两半,牵牛末2两。《中藏经》卷下:方名:破棺丹组成:硫黄1两(无灰酒煮3日3夜,如耗,旋添暖酒,日足取出,研为末),丹砂1两(研匀细)。
-
香砂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3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2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砂仁2.5克木香2克功能主治:益气补中,化痰降逆。摘录:《古今名医方论》卷一《口齿类要》:方名:香砂六君子汤别名:参砂和胃散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半夏1钱,陈皮1钱,藿香8分,甘草(炒)6分,宿砂仁(炒)8分。主治:气虚痰食气滞。
-
清热化痰汤
《口齿类要》:方名:清热化痰汤别名:化痰汤组成:贝母1钱,天花粉1钱,枳实(炒)1钱,桔梗1钱,黄芩1钱2分,黄连1钱2分,玄参7分,升麻7分,甘草5分。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痰火内炽,灼烁咽嗌,故咽物疼痛,谓之咽痛。本方改为丸剂,名 清热化痰丸见《证治汇补》卷四)。用法用量:水煎,加竹沥、生姜汁服。
-
薛己
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薛己生平著作甚多,如《外科枢要》、《内科摘要》、《校注妇人良方》等,还校补《痈疽神秘灸经》《十四经发挥》等。现存者有《内科摘要》、《女科撮要》、《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疠疡机要》、《正体类要》、《本草约言》、《口齿类要》、《痘疹方论》及《薛氏医案》。
-
风毒咽
风毒咽为病名。系指因风邪热毒所致的喉痹症。同风毒喉痹。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也可外吹冰硼散。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故凡症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统称为喉痹。临床上因其病因病机不同而分风热喉痹、伤寒喉痹、酒毒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等;气滞肝郁等证。
-
中医耳鼻喉科学
是研究耳、鼻、咽喉、口齿、唇舌疾病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对耳鼻、口齿等病证的记载,后世不断积累耳鼻咽喉和口齿病的经验和方法。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的内容: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耳科疾病、鼻科疾病、咽喉科疾病、口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预防护理。
-
清热补气汤
《口齿类要》:方名:清热补气汤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当归(酒拌)1钱,芍药(炒)1钱,升麻5分,五味子5分,麦门冬5分,玄参5分,甘草(炙)5分。主治:中气虚热,口舌如无皮状,或发热作渴。用法用量:水煎服。如不应,加炮姜;更不应,加附子。
-
清热补血汤
《口齿类要》:方名:清热补血汤组成:熟地黄(酒拌)1钱,黄柏5分,知母5分,五味子5分,麦门冬5分,当归(酒拌)1钱,川芎1钱,芍药1钱,玄参7分,柴胡5分,牡丹皮5分。主治:口舌生疮,体倦少食,日晡益甚,或目涩热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如不应,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治之。
-
中医口腔科学
中医口腔科学是专门研究和防治齿、唇、舌、颊、上颌、下颌、口底等口腔部位内外疾病的中医临床学科,又称中医口齿科学。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对口齿科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就有丰富的论述。《汉书·艺文志》称张仲景曾著《口齿论》1卷,为最早之口齿科专书,惜已亡佚。
-
误吞针
误吞针指不慎将针误吞入,哽于喉间者,见《肘后备急方》卷六。宜急取之。中国古代很早即有磁石取针法。如《口齿类要》有:“磁石磨如枣核大,钻眼,以线穿令吞喉间,针自引出。”
-
误吞水蛭
误吞水蛭指因误吞水蛭而致病者。见《口齿类要》。水蛭即蚂蝗。如误吞蚂蝗,应急食蜂蜜以治之。
-
薛氏医案
所注疏有王纶《明医杂著》,陈自明《外科精要》及《妇人大全良方》,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保婴金镜录》;所校者有滑寿《难经本义》,倪维德《元机启微》,陶华《痈疽神秘验方》,朱震亨《平治荟萃》,马宗素《伤寒钤法》,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薛铠所集者有《保婴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