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喉
气喉为解剖学名称。喉为气道,故名。《喉风论》:“…喉通天气,呼吸之道也,俗名气喉。”参见喉:喉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属肺系,上通于鼻。指呼吸出入之门户。故《重楼玉钥》卷上:“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此外亦有泛指今之口咽部或喉咽部者。
-
先天性喉下垂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胚胎第6周时,喉部位置较高,位于枕骨基底下,以后逐渐下降。若因发育异常,喉位置过低,则下降后气管第1环位于胸骨上缘平面,或喉部位于胸骨之后,形成先天性喉下垂。症状体征:患者仅有声音改变,发音低沉。诊断检查:颈部触诊:环状软骨位置甚低或位于胸骨后。
-
瘟疫白喉
瘟疫白喉病名。系指因疬气引起的白喉病证。《喉科种福》卷三认为“疬气从口鼻入手太阴肺,肺属金,其色白,故其现于喉亦白,或白如豆渣…或在喉两旁,或在小舌尖上,或二、三日始现,或随病随现,其现也或白点,或白条,或白块,或白垢,渐渐长至满喉。”
-
消标散
《囊秘喉书》卷下:方名:消标散组成:牙消1分,硼砂5分,蒲黄3分,蜒蚰梅3分,腰黄3分,青黛2分,冰片5厘,麝香5厘,乌梅肉4分(炙存性)。主治:喉症过服苦寒,以致喉间结一柱肉,或横生,或直下,喉中稍疼,名为喉标。用法用量:此药渐点,并内服滋阴之剂,静养自愈。
-
易方
易方清末喉科医家。湖南湘乡人。分喉病为经病与瘟疫两类,瘟疫喉症又按五色辨证。其治喉症禁用火攻,不用灸法。著《喉科种福》(1899年),录喉科证治,除用内服药外,兼行开关、洗口、敷拔、探吐诸法。
-
郑承瀚
郑承瀚清代喉科医家。性好医学外,通地理,尝遍游楚、豫、江、浙等地,获传方,用之多效,兼擅幼科、痘科与针灸。嘉庆九年(1804)与方成培博采古方,增订方氏原著《重楼玉钥续编》两卷。书中详论喉科虚证,以及喉科色脉辨证。又著《喉白阐微》一卷(1797年)。
-
咽喉脉证通论
《咽喉脉证通论》喉科著作。撰人未详。本书总论咽喉诸证的诊断要领和治疗大法。并记述了锁喉、重舌、气痛、乳蛾等18种咽喉病证的诊治、用药及丸散验方。作者认为喉症多属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气泻火为主。本书后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现存十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与《尤氏喉科秘书》合刊)。
-
簾珠喉
簾珠喉病名。系指喉内微肿发白,小舌红肿,吞咽痛剧的病证。见《喉科指掌》。《喉科秘旨》卷上:“簾珠喉,满喉如白纲油状,两边微肿,根有白点,带红色,小舌红肿,咽水大痛。”治宜泻火止痛,方用六味汤加减。
-
朱翔宇
朱翔宇清代医家。其生平及履贯欠详。曾辑集原题清燕山窦氏所撰之《喉症全科紫珍集》二卷,另又《梦蕉鹿轩医喉三种》,其中除上书外,尚有《喉科治法要诀》,作者佚名,《治喉指掌》,乃赵溥泉所传。现均有刻本行世。
-
吹喉珍珠生肌散
处方:好龙骨3钱,真象皮3钱,赤石脂3钱,真珍珠1钱。功能主治:生肌长肉,平口收功。用法用量:用此丹,加入吹喉千金不换散,自然生肌长肉,平口收功。应加多少,量烂斑之大小深浅为定。如烂斑深大,则生肌散六分、千金散四分;注意:此散不能独用,只能镶用,吹此散专主生肌,而无拔毒之功也。摘录:《喉科心法》卷下
-
霜塞清笳散
《喉科种福》卷四:方名:霜塞清笳散组成:血竭2两,儿茶1两,朱砂3钱,薄荷3钱,雄黄5钱,硼砂5钱,荆芥3钱,细辛5分,麝香1分,冰片1钱。主治:一切风火实证乳蛾。用药禁忌:孕妇与妇女热入血室及一切虚寒喉痛皆不可用。
-
脚根喉风
脚根喉风病名。系指咽喉发泡如水晶状,足酸软,阴痛有似筋牵喉间,左、右侧均如此的疾病。又名脚根喉痛,脚跟风、水晶疯等。《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从脚至于喉中…本病多由气虚下陷,风寒外袭,肺气失宣所致。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
-
令行吴宫散
处方:荆芥2钱(炒黑),硼砂5钱,冰片2分,制没药1钱,制乳香1钱,胭脂1钱,黄芩3钱,延胡索1钱半(炒),薄荷4分。功能主治:调经。主经水不调,喉痛,证无表里。用法用量:吹喉。摘录:《喉科种福》卷五
-
一片霞
一片霞为证名。系指喉间色紫红。《延龄堂喉科》:“满喉俱紫,似胭脂红,不肿不烂,难治。”或指某些咽喉疾患之一种症状。临床上应结合全身情况辨证用药。
-
苏子利喉汤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组成:苏子2钱,前胡2钱,赤芍2钱,甘草1钱,桔梗1钱,玄参1钱5分,连翘1钱5分,浙贝1钱5分。主治:喉痈,喉间红肿疼痛,无别形状。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宜先服苏子利喉汤1剂,接后服黄连清喉饮,外吹珍珠散即愈。
-
匝舌喉风
匝舌喉风为病名。本病多由肝经积毒,肺火炽盛所致。《喉科秘旨》卷上:“生于喉之上下两边。迫于小舌,有泡或红或紫,外睑皆肿,喉内不肿,舌卷粗大,此恶症也。”治宜泻火解毒。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声喑
《罗氏会约医镜》卷七:“声喑之症,虽兼五脏,而于心、肝、肾三经为重。又须知其虚实治之,乃为上二。”该书把声喑病因分为:感于风寒,火衰喉痛,喉痛火炎,喉毒溃烂,梅毒喉烂,肺经实火,肝逆,劳瘵,劳颏等九种。并分别选用加味枳桔二陈汤、镇阴煎、滋阴八味汤、仙遗粮汤、麦门冬汤、小降气汤、竹衣麦门冬汤治之。
-
郑于丰
郑于丰清代喉科医生。字缓年,号讱斋。安徽歙县人。生活于18世纪。先祖赤山精医,后世知医者多人。承家学,复得闽人黄明生授喉科善本,遂精其术。其弟于蕃亦出黄氏门下。后归,传术于子侄,由是其后裔皆以喉科名世。其庐名“南园”,故世称“南园喉科”。子宏纲,治喉尤精。
-
气子
气子为病名。多由气郁痰凝,复感风热而发。症见喉间肿起,形如赤珠,色紫或白,饮食吞咽障碍的病证。《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因气郁,及时风热而起喉间,形如赤珠,或紫或白,犯之即痛,日久则嗌气。内治宜清热消肿,理气解郁。用清气利咽汤、黄连温胆汤等加减。若脓成则以刀针刺破出脓。吹冰硼散。
-
白癣痹
白癣痹为病名。多由风邪犯肺,肺气闭郁致喉内色暗红而出现白点者。《喉科种福》卷五:“喉内红色暗而不鲜,于暗红色中,现出白点,疼痛而痒。服广笔牛子汤(生地黄、牛蒡子、元参、射干、连翘、花粉、甘草、僵蚕、浙贝母)”加减。外吹矾精散(盐梅、雄黄、白矾、穿山甲,为末)。
-
中医喉科学
概述:中医喉科学:1.中医耳鼻喉科的分支学科;该学科用中医理论为指导,从呼吸发声、辨识五味、脏腑关系等方面,研究其病因病机。具体包括喉痹、喉痈、乳蛾、喉风、疫喉以及口齿唇舌等类病证的辨证与防治方法。《中医喉科学》为喉科著作。从邪毒侵犯、火热上蒸、痰浊瘀阻三方面分析其病机,再结合脉证概括诊断方法。
-
边鳅喉
《喉科种福》卷四:“边鳅喉,形似鳅鱼,红肿一条,自腮边肿自喉中,头大尾小。头在上,名上水边鳅,头在下为下水边鳅,皆俗名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喉痛异常。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先以人参败毒饮发表。大便结者服防风通圣散。颈外敷如意金黄散,喉部吹用冰硼散。
-
喉疔
系指发于喉内两旁之疔。《增订治疔汇要》卷上:“喉疔,急证也。生于喉间,形如靴钉,尖而且长,紫黑坚硬,初起麻痒,旋即大痛。”本病多由肺胃火燔,邪热内侵,郁久化热,火毒上冲而结于喉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用凉膈散,也可外吹清凉散。
-
痨火喉
痨火喉病名。系指虚痨引起的喉痛病证。《喉科金钥》上卷:“痰火虚痨,咳损肺金而喉痛者。乃水竭于下,火浮于上。”治宜滋阴润肺。方用百合固金汤等加减。本病相当于结核性咽炎、喉炎。
-
点喉神效方
处方:井华水4碗,剔牙松叶1握,人中白3钱。功能主治:喉间肿痛,或溃烂出血,大发寒热。用法用量:用井华水,入剔牙松叶,煎至3碗,用人中白研细,每碗入1钱调匀。不能饮者,取匙渐滴患处。不论喉间何毒已未成者,点之即效。摘录:《喉科紫珍集》卷上
-
咽喉经验秘传
《咽喉经验秘传》喉科著作。清·程永培校刊。上册为咽喉总论、诊法、治法、喉症用药细条、喉症图形、针药秘传;下册为喉科各科病证的治疗方药。书中除列述咽喉病证的辨证和治疗外,对某些舌、牙病证也作了介绍。现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撮口喉风
撮口喉风病名。系指口唇如口袋收撮,不能饮食,喉内风痰壅塞的病证。其病因,《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认为:“此症因脾胃蓄痰,风火扰动而起。”治法:内服防风通圣散。外用马齿苋洗唇。也可刺少商出血。
-
壁钱散
《外科全生集》卷四处方壁蟢窠7个(内有子者),老壁蟢2个(以发扎好),白矾7分(熔化)。制法将扎好之壁蟢入熔矾中粘足,灯火炙透,为末。功能主治热症喉痛。用法用量吹喉。
-
吹喉八宝通关散
处方:瓜制枪消1两2钱,明雄精8钱,白玄明粉2钱,明硼砂3钱,直僵蚕3钱,真珍珠3钱,真熊胆3钱,大梅片1钱5分。制法:上为细末,研至无声为度,用瓷瓶收贮,勿令泄气受潮,受潮则化水,化水则无用矣。功能主治:开关通窍,提痰,去腐,消肿。用法用量:用时吹喉中。摘录:《喉科心法》卷下
-
葛根葱白石膏汤
处方:葛根1钱半,黄芩1钱,黄连3分,石膏3钱,炙草6分,葱白2个。功能主治:风温热化,辄喉痛,喉间红肿,喉头见白腐,初起白点在两侧扁桃,继而延及悬壅垂,唇干舌绛,口燥而苦,面赤目赤,多汗骨楚,或壮热,或热有起伏。摘录:《热病学》
-
化湿清火汤
处方:薄荷、连翘、川贝、元参、云苓、银花、苡仁、焦栀、淡竹、荷叶、六一散。功能主治:湿热风火,上熏喉窍,咽痛身热,微汗烦渴,脉来浮缓或细数,舌苔黄腻,小便短赤。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喉科家训》卷二
-
加味消黄散
别名:禁药处方:牙消2钱,蒲黄5分,冰片1分5厘,僵蚕1分(制),牙皂1分2厘(制),白芷1分。功能主治:一切喉症。用法用量:痰甚,加蜒蚰梅。摘录:《囊秘喉书》卷上
-
郑承洛
郑承洛清代医家。名医郑宏纲次子。初学举子业,工诗文,后改习医,与兄承瀚得家传,精喉科,兼擅幼科、痘科,名噪一方。撰《熟地黄论》、《医叹燕窝考》,抨击时医误人。又著《咽喉伤燥论》、《胎产方论》、《杏庵医案》、《秋斋偶记》(约撰于1810年,今附《喉白阐微》末)。子钟泰、钟寿,孙大樽,皆继其业。
-
元颖膏
《喉科种福》卷三:组成:井底泥。功效:保胎。主治:孕妇瘟疫喉痛,一切火证。用法用量:取之涂孕妇肚脐关元穴,干则再涂。
-
石龙丹
《囊秘喉书》:组成:太阴元精石、龙胆草、川柏、知母(盐水炒)、元参、川贝母、丹皮、金银花、淡竹叶、朱灯心、冬瓜子、生苡米。主治:阴火上炽,形寒里热,咽嗌微痛。制备方法:上药各为细末。
-
青龙白虎汤
《王氏医案》卷二:方名:青龙白虎汤组成:橄榄、生芦菔。用法用量:水煎服。橄榄色青,清足厥阴内寄之火风,而靖其上腾之焰;芦菔色白,化手太阴外来之燥热,而肃其下行之气,合而为剂,消经络留滞之痰,解膏粱鱼面之毒,用以代茶,则龙驯虎伏,脏腑清和,岂但喉病之可免耶!
-
宣肺化痰汤
《喉科家训》卷二:方名:宣肺化痰汤组成:牛蒡、连翘、防风、薄荷、生草、竹沥、荆芥、杏仁、蒌仁、玄参、枳壳。主治:锁喉缠喉,痰涎上升,呼吸短促,形寒烦热,骨节胀闷,脉弦紧数,舌黄尖绛。用法用量:水煎服。
-
喉珠
喉珠病名。系指咽喉部肿起生瘤的病证。《喉科种福》卷四:“此证小舌后垂红丝一根,下结一球如花而塞喉…乃鼻中生红丝如发,悬黑疱如石榴,垂挂咽门,致碍饮食,如用刀即死。”治以土牛膝根洗净入醋捣汁,从鼻孔灌入,丝断球破,吐出恶血。参见喉瘤条。
-
喉针
喉针为治喉用针。《外科正宗》:“喉针,长六寸,细柄扁头、锋尖,刺喉脓血者皆善。”似九针中之铍针。
-
谷贼
谷贼病名。又名稻谷哽。《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谷贼者,禾里有短穗而强涩者是也,误作米而人食之,则令喉里肿结不通。今风热气在于喉间,与血气相搏,则生肿结,如食谷贼者也,故谓之喉中生谷贼。”宜急取出之。参见哽喉条。
-
疳(匿^虫)牙龈
疳(匿^虫)牙龈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有疳(匿^虫)牙龈、臭烂多脓、唇颊穿。”即指齿龈初起肿痛,继之腐溃流脓,甚则穿破唇颊。多由阳明胃火炽盛上炎所致。治宜清胃泻火,解毒排脓。方选清胃散、玉女煎、托里排脓汤等。外用清咽利喉散吹喉。
-
伏寒乳蛾
伏寒乳蛾为病证名。《喉科杓指》卷二:“凡伏寒之症,其色必紫,治法同伏寒喉痈。”乳蛾之因于寒邪内伏、复感外邪而发者。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等加减。
-
淡红喉风
淡红喉风病名。系指喉内肿胀疼痛,其色淡红的喉风病证。《喉科指掌》卷四:“此症肺脾感冒风邪而发,肿连小舌,喉塞不通,声音不清。”治宜疏风宣肺,消肿利咽。方用银翘散加减。
-
探吐法
探吐法(inducingvomitingmethod)为中医治法名。是指刺激咽部令其呕吐的治法。适用于严重的急性实证咽喉病,粘痰壅塞喉间,阻塞气道,呼吸困难者。如桐油饯,其法用温开水半杯加桐油四匙,搅匀,用硬鸡翎蘸油探入喉内拈之,至痰涎随呕吐出。本法目前少用。
-
吹舌喉风
吹舌喉风病名。系指喉下及腮下俱肿,舌卷硬顶上腭;咽喉肿痛难咽的病证。见《喉症全科紫珍集》卷下。此症因感受风热,或劳力,或饮酒厚味,或郁怒而生。治宜疏风解毒,消肿利咽。可选用三黄凉膈散加减治疗,或刺少商出血。
-
虚哑喉
虚哑喉病名。《喉科秘旨》卷上:“虚哑喉,喉间不肿,两边关内少有红点,声哑不明,牙关不开……”该病多因内外风火或过食酸涩物品而成。治宜养阴清肺,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
虚寒白喉
概述:虚寒白喉为病证名。见清·余二田《喉症指南》。病因病机:由秉质素弱,兼感寒邪所致的白喉。《喉证指南》:“虚寒白喉,脉沉迟无力,由秉质素弱,兼感寒邪所致,非时疫白喉证也。”症状:其症初起无恶寒发热,饮食如常,惟唇白面青,精神疲倦,喉内起白皮或白块,随时增加。治疗:治以温经散寒为主。用附桂理中汤。
-
丝瓜蒂
《*辞典》:丝瓜蒂: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SīGuāD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瓜蒂。夏、秋季采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丝瓜条。功能主治:①《学圃杂疏》:治小儿痘。②《本草求原》:丝瓜蒂同金针菜治一切咽喉肿痛。附方:治喉痛:丝瓜蒂(煅末)、白鹅屎(煅)、冰片。(《南宁市药物志》)摘录:《*辞典》
-
胆贝散
处方:川贝母3钱,生石膏3钱,花粉7分,芒消8分。制法:上药各为细末,用雄猪胆枚,调匀风干,研细末。功能主治:咽喉乳蛾,一切喉症。用法用量:吹喉。摘录:《古方汇精》卷二
-
燕垒丹
《喉科种福》卷三:方名:燕垒丹组成:明雄黄、燕巢泥、千步土(即门限下土,足所常履者是)、秽桶下土(北地无秽桶,以常小便处秽土代之)、葱。主治:瘟疫红喉。此触天行瘟疫之气,致项肿咽痛,口内、喉中皆现红色,痰涎秽浊,粘连不断,吐出热气,臭气喷人,甚有颈项头面俱肿、面目俱赤者,俗呼为虾蟆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