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治准绳
概述:《证治准绳》中医临床医学丛书。一名《六科证治准绳》。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包括《证治准绳·杂病》八卷,《证治准绳·类方》八卷,《证治准绳·伤寒》八卷,《证治准绳·疡医》六卷,《证治准绳·幼科》九卷,《证治准绳·女科》五卷。现存版本:现存初刻本,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
关泉廓
泽廓的别名·关泉廓:《证治准绳·杂病》认为即兑廓,络通下焦,“肾与下焦相为脏腑,关主阴精化生之源,故曰关泉廓”。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兑廓
见《银海精微》。兑廓的位置及其与脏腑的关系:1.《证治准绳·杂病》:“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府,脏配肾络。”3.《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兑泽廓,属膀胱,位白睛下截向大眦。”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外科证治准绳
《外科证治准绳》即《疡医证治准绳》。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卷1总论痈疽病源、诊治大法、肿疡等;卷5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梅疮、丹毒、乌白癞、疥、癣、瘿瘤等;卷6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证治。
-
外科准绳
《疡医证治准绳》为书名。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卷1总论痈疽病源、诊治大法、肿疡等;卷2为溃疡、久漏及痈疽所兼诸证;卷5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梅疮、丹毒、乌白癞、疥、癣、瘿瘤等;卷6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证治。
-
疡医证治准绳
《疡医证治准绳》外科著作。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证治准绳·外科》,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卷二为溃疡、久漏及痈疽所兼诸证;卷五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梅疮、丹毒、包白癞、疥、癣、瘿瘤等;卷六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证治。
-
千金磁朱丸
概述:千金磁朱丸为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即《备急千金要方》卷六记载的神曲丸。别名:磁朱丸、千金磁朱丸处方:神曲四两,磁石二两,朱砂一两制法: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三丸,日三次。治两目昏花,视物模糊,心悸失眠,耳鸣耳聋;又以神曲健脾,使石药不碍胃气。
-
女科准绳
《女科准绳》为书名,即《女科证治准绳》。《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女科准绳》,5卷,明·王肯堂撰。分为:治法总论、调经门、杂证门、胎前门及产后门五大类,每类分列若干病症,对于病因、辨证及治疗论述颇详,是一部资料比较丰富的妇科著作。
-
小儿骨蒸
小儿骨蒸为病证名。《世医得效方》:疳劳“咳喘不定,虚汗骨蒸,渴而复泄,乳食迟进。”属肺疳重证。治宜消疳除热,用月华丸(《医学心悟》: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山药、百部、沙参、贝母、茯苓、阿胶、三七、獭肝、菊花、桑叶)、鳖甲散(《证治准绳》:黄芪、白芍、生熟地黄、鳖甲、地骨皮、当归、人参)加减。
-
丫指
虎口疔出自《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又名合谷疽、丫刺毒、擘蟹毒、拍蟹毒、病蟹叉、手叉发、合谷毒、虎口疽、合谷疔、虎口百丫、虎口、手丫刺、丫叉毒、虎丫毒、丫毒、丫指等。亦可外敷黄连软膏,玉露膏等;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
-
五芝地仙金髓丸
概述:五芝地仙金髓丸为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即《圣济总录》卷十六方记载的守中丸的别名。别名:五芝地仙金髓丸组成:人参、白术、菊花、枸杞子、山药各二两,茯苓十两,麦门冬三两,生地黄(绞取汁)二十斤。功能主治:主治头眩脑转,目系急,忽然倒仆。
-
太阳疽
太阳疽为病名。《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勇疽发起股太阴若伏兔,二十五日不泻死…”又《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或问两太阳生疽如何?亦名脑发疽、太阳疽。属足阳明胃经。状如伏鼠,寒热并作,面目浮肿。宜活命饮加升麻、桔梗、乌金散。十日刺得黄白脓者生,清稀黑血者及溃烂透脑者死。”
-
牙断
牙断为组织器官名。又名牙断(音、义均同龈)、齿龈、龈(gum)。指牙床上之肉。《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中魃
中魃即继病,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八。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交乳、鬾病、被鬾、中鬾。由“鬾乳”或乳食停滞而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痹,骨软发落。”治用消乳丸消乳积,有热者用龙胆汤清热;继以参苓白术散补之,令儿断乳则愈。
-
中节疔
概述:中节疔为病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蛇腹疔。又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中节疔的治疗:内治: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外治:1.早期宜雄黄外敷;关于指疔:指疔为病名,是手指疔疮的总称。
-
手丫刺
又名合谷疽、丫刺毒、擘蟹毒、拍蟹毒、病蟹叉、手叉发、合谷毒、虎口疽、合谷疔、虎口百丫、虎口、手丫刺、丫叉毒、虎丫毒、丫毒、丫指等。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
-
手㬹手腕骨出
见《证治准绳·疡医》卷六。即桡腕关节脱位之畸形较著者。又名手掌根出臼。又名手腕失落、手 手腕骨出、手盘出等。多因跌仆、扭转所致。伤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掌根凸向一侧,活动受限。治宜捏腕骨入髎手法复位,并予固定。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外敷栀乳散;肿痛好转后,可用海桐皮汤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风邪伤肺
风邪伤肺为证候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指冬春之季,风邪犯肺而致的喘嗽。症见恶寒,或微热,咳嗽气急。治宜疏风宣肺。用止嗽散加减。
-
有应
有应为病证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应候为疮疡诊法。出《外科启玄》卷二。即疔疮旁再生一小疮,谓之应候。可用针挑破小疮,以泄其毒。疔疮有应候者易治;若旁无小疮者为无应候,亦称无应。
-
六科证治准绳
《六科证治准绳》为书名。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包括《杂病证治准绳》八卷,《杂病证治类方》八卷,《伤寒证治准绳》八卷,《疡医证治准绳》六卷,《幼科证治准绳》九卷,《女科证治准绳》五卷。论及的科目、病种广泛,每一病证先综述明以前历代医家治验,后阐明己见,辨别病症、脉象的异同,因证论治、立法处方。
-
心中寒证
心中寒证为病证名。《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治宜散寒通阳为主。《圣济总录》治心中寒,心背彻痛,用茱萸丸、吴茱萸汤。《证治准绳·杂病》:“心中寒者…治当审微甚。甚则以姜附汤为主,微则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附子五积散。”
-
心躁夜啼
心躁夜啼为病证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即热夜啼。见《证治准绳·幼科》。又称心躁夜啼。多因胎热、惊热、风热等内犯于心所致。其症面红身热,小便赤涩,入夜即烦躁不安,仰目啼哭而多泪,见灯火则烦啼更甚。治宜清热宁心。用导赤散加黄连。
-
双美丸
概述:双美丸为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即《瑞竹堂经验方》卷三方记载的夜光丸的别名。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下。功能主治:主治肾虚血弱,风毒上攻眼目,视物昏花不明,久而渐变内障。
-
龈
龈(gum)为组织器官名。即齿龈,又称“牙龈”、牙断(音、义均同龈)。指牙床上的肉,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目珠子脱出
目珠子脱出为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珠突出眶证又名目珠子脱出、肝胀。见《证治准绳·杂病》。多由热盛火炽,外伤等致目珠暴然突出于眼眶,“与鹘眼证因滞而慢慢胀出者不同”(《张氏医通》卷八)。由火热所致者,宜清热泻火,用清凉膏加减;
-
四六风
脐风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系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建国后,积极推广新法接生,已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选用方剂有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等。
-
四味肥儿丸
概述:四味肥儿丸为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幼科》集八方。组成:炒黄连、芜荑、神曲、炒麦芽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功能清热杀虫消积。主治小儿呕吐不食,腹胀成疳,或作泻不止,或食积脾疳,目生云翳,口舌生疮,牙龈腐烂,发热瘦怯等症。
-
身热夜甚
身热夜甚为症状名,即夜热。多因热入血室,或阴血不足,或血瘀所致。《证治准绳》卷一:“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日热入血室,…宜泻血汤,退热汤。”《血证论·发热》:“血虚者,发热汗出,以血不配气,则气盛而外泄也。为内有瘀血所致,可用血府逐瘀汤(见《医林改错》)。
-
白龙粉
概述:白龙粉为中药名,出自《御药院方》,为《药性论》记载的玄明粉的别名。功能主治:《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中所著:主治肾水虚衰,肝经邪热,视物不明,或生障翳,胬肉攀睛,或迎风泪出,眼见黑花,或睛涩肿痛,或痒不可忍(《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1.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胸腹胀满。
-
瓜藤疔
瓜藤疔为病名。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外治用烟油膏(旱烟管油)厚敷疔疮四周,留头,疔破出水即愈;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捣烂用饭和为饼贴之,可拔疔毒;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
-
外疳
外疳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外现于五官的证型。疳病新起的症状,外现于目、鼻、口齿等部位。《证治准绳·儿科》:“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渐绕耳生疮。今分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等。”
-
老人眼昏
老人眼昏为病证名。见《东医宝鉴》卷一。老花眼为肝肾衰耗所致,指年越四十而视近困难者。《外台秘要》卷二十一指出,凡人年四十五岁以后,渐觉眼暗。《证治准绳·杂病》亦指出,若人年五十以外而目昏者,虽治不复光明。即今之老视,宜配镜矫正。
-
耳菌
见《证治准绳》。耳菌的辨证分型:耳菌·气滞血瘀证:耳菌·气滞血瘀证(earcancer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耳部肿块痒痛,出血或溃烂流血水,甚则耳痛剧烈,张口困难,耳周或颈部恶核,耳内胀闷,耳鸣耳聋,舌质红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耳菌证候。
-
芎䓖散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之芎 散:组成:川芎、地骨皮、荆芥穗、何首乌、菊花、旋覆花、草决明、石决明、炙甘草各一两,青葙子、蝉蜕、木贼各半两,白芷二钱半。方二:组成:川芎、羌活、当归、炒酸枣仁、羚羊角屑各七钱半,防风、炒牛蒡子各一两,桂心、赤芍药各半两。用法用量:每服八钱,水煎服。
-
化瘀明目
化瘀明目为治法。指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明目作用的方药治疗血行瘀滞或瘀血不散所致眼病的治法。《证治准绳·杂病》:“乃血灌睛中瘀塞不通,在睥则肿胀如杯,椒疮之患。2.仅指瘀血停滞胞睑皮下及白睛,“眼胞一环半块青碧隐隐,次后紫黑或满腔微肿,白睛亦赤元胀起,俨若老拳打伤”(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
-
尿后余沥
尿后余沥为症状名。《圣济总录》卷九十二:“虚劳小便余沥者,肾气虚弱,而膀胱不利故也,膀胱不利,则气不能化,气不化,则水道不宣,故小便后有余沥。”然有虚劳汗多而赤涩者,却是五内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故溺涩而赤,不宜过用通小便之剂,竭其肾水,唯当温养润肺,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自足选用。
-
夹板
夹裹用于骨折复位后的局部外固定。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后世又应用树皮或木板作成有竹帘、杉篱、腰柱、通木等各种类型的夹板。目前,选用塑性好、韧性强、弹性大及质量轻柔的木材或塑料,并粘有绒毡,按肢体不同部位塑型的各式夹板,由工厂成批生产,应用效果良好。
-
夹板固定疗法
概述:夹板固定疗法为治疗骨折外固定的方法。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关于骨折: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当归黄芪汤
概述:当归黄芪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之当归黄芪汤:组成:当归、黄芪、地黄、川芎、地骨皮、芍药各半钱。烦躁不得眠加栀子;用法用量:每服四两,加生姜四片,水煎温服。功能主治:《证治准绳·女科》卷五方之当归黄芪汤主治产后腰痛不可转侧,自汗壮热,身体僵强,气短。
-
肉龟
黄瓜痈的治疗:黄瓜痈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舌缓
舌缓即舌瘖。又《医学纲目》卷十:“舌瘖,乃中风舌不能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语言,而咽喉声音则如故也。”如属中风失音者,治宜祛风豁痰。可选用小续命汤,温胆汤等加胆星、僵蚕、全蝎、石菖蒲等;久病多血虚风动。症见舌强不能言、形体消瘦。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
-
伍耳
治宜清热燥湿,用交感丹(《证治准绳》:香附子、茯神、黄连、桂心、甘菊花)。《丹溪心法》:“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谓之脓耳。”由湿热火毒,郁结肝胆而致者,耳中肿痛,口苦心烦,治宜清泄肝火,用泻青丸、龙胆泻肝汤;因风热蕴结成毒而致者,发热,口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五味消毒饮加减。
-
血疝
概述:血疝为病证名:1.瘀血内结少腹;《证治准绳·杂病》:“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小腹两傍、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春夏重感大燠,劳于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可选用导水丸、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等方。初起微热不红,寒热往来者,宜荆防败毒散,气郁而烦躁口渴者,宜山甲内消散;
-
暴喘
概述:暴喘(suddendyspnea)病证名。出《中藏经》。马脾风又名风喉。暴喘的病因:多由“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痰热壅盛”(《幼幼集成》)所致。暴喘的症状:症见胸高气壅,肺胀喘满,两胁抬动,鼻翼扇动,大小便秘,神气闷乱。暴喘的治疗:因寒邪客闭肺经,郁而化热,肺气不通者,治宜宣肺清热,先用五虎汤;
-
囟不合
气血少弱,骨木不荣,由肾气未成,肝肺壅热上冲于脑,遂令发枯,骨髓不足而囟不合。治疗:治以培元、滋肾、充髓为主,宜内服调元散(《证治准绳》:人参、白术、茯苓、熟地、茯神、黄芪、山药、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石菖蒲、姜、枣),外用封囟散(柏子仁、天南星、防风研末)猪胆汁调,摊纱布上,敷于囟门。
-
胞虚如球
又名脾虚如球(《证治准绳·杂病》)、悬球(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胞虚如球的病因病机:胞虚如球多由脾虚夹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胞虚如球的症状:胞虚如球症见胞睑浮肿,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治疗胞虚如球宜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可选用神效黄芪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
色似胭脂证
辨证治疗:热客肺经:白睛溢血·热客肺经证(hemorrhagicwhiteofeyewithpatternofheatlodginginlungchannel)是指热客肺经,以白睛表层色斑鲜红,或见咳嗽气逆,痰稠色黄,咽痛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数为常见症的白睛溢血证候。方中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滋养肝肾,用当归、白芍养血活血。
-
冰瑕障
概述:冰瑕障为病名。症状:《证治准绳·杂病》:“薄薄隐隐,或片或点,生于风 之上,其色光白而甚薄,如冰上之瑕。”关于宿翳:宿翳为黑睛病赤痛、羞明等症消退后遗留之翳痕。依其厚薄及透明程度不同,又有冰瑕翳和云翳之分。内治宜细审脉症,补虚泻实,明目退翳,可选用开明丸、石决明散加减;外治点七宝散。
-
阳邪风证
概述:阳邪风证为病证名。指内外障之有额板、眉棱骨部疼痛之表现者。见《证治准绳·杂病》。辨证分型:“额板眉棱骨痛也…元气弱者,则有内证(指内障)之患;若兼火者,则有外证(指外障)之病。”(《张氏医通》卷八)。
-
如银翳
由于病变程度不同而名称相异者,如《审视瑶函》于如银障症指出:“此症专言瞳神中之白色内障也,轻则一点白亮,而如银星一片(如银内障);由肝肾阴虚引起者,宜滋养肝肾,用杞菊地黄丸或补肾丸加减,并可用针刺疗法,选用睛明、球后、攒竹透鱼腰、合谷、足三里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