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厘散
概述:七厘散同名方剂约有九首,其中《同寿录》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朱砂3.6g、麝香0.36g、冰片0.36g、乳香4.5g红花4.5g、没药4.5g、血竭30g、儿茶7.2g,具有散瘀消肿,止血定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红花活血祛瘀,乳香、没药祛瘀行气,消肿止痛;治金刃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骨折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常由损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长期卧床的病人,如不适当的活动常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肢体末端肿胀。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附骨痰:附骨痰为流痰病的一种。
-
振胞瘀痛
振胞瘀痛的病因病机:《证治准绳·杂病》:“偶被物撞打而血停滞于睑睥之间,以致胀痛也,缓而失治,则胀入珠内瘀血灌睛。”振胞瘀痛的症状:振胞瘀痛患者胞睑青紫肿胀疼痛,甚而肿如覆杯,睑重难睁,重者瘀血可渗入另侧胞睑内,使呈青紫色。外敷可用云南白药、跌打丸、七厘散等。
-
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骨关节脱位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后期恢复时宜培补肝肾,舒筋通络。又名脱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以外伤性为多见。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
-
中成药过敏反应
猩红热型,如由磁朱丸等引起;多型红斑型,如由牛黄解毒片、香连丸、八珍益母丸等引起。(2)过敏性休克,以注射剂发生率较高,如由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肌注引起,亦可由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口服及云南白药、痔疮宁栓剂等外用引起。(4)接触性皮炎,如由生肌散、七厘散、万应膏、狗皮膏、六神丸等外用引起。
-
大楗骨伤
大楗骨伤为病名,大楗骨即股骨,大楗骨伤是指因跌打、压轧所伤。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手腕失落
出《疡医准绳》卷六。即桡腕关节脱位。又名手掌根出臼。又名手腕失落、手 手腕骨出、手盘出等。多因跌仆、扭转所致。伤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掌根凸向一侧,活动受限。治宜捏腕骨入髎手法复位,并予固定。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外敷栀乳散;肿痛好转后,可用海桐皮汤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曲䐐骱出
见《伤科补要》卷二。又名手臂出臼、肘骨出臼、臂骱落出。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因跌仆、扭撞所致。可分为前、后脱臼,以后脱臼为多见。治宜牵推或手翻托法复位,并绷带固定。内服复元活血汤,或七厘散、跌打丸,外敷栀乳散;肿消痛减后服补筋丸,并用五加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伤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
-
裂缝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外贴接骨膏。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
-
肱骨外上髁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桡骨干骨折
是指以桡骨干局部疼痛、畸形,骨擦音明显,前臂活动受限,旋转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骨折。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
-
腰椎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颞颌关节脱位
概述:颞颌关节脱位(dislocationoftemporomandibularjoint)为病名。又名脱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
-
指间关节脱位
概述:指间关节脱位(interphalangealdislocation)为病名。又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按脱出程度可分为全脱、半脱;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
-
距骨脱位
概述:距骨脱位(dislocationoftalus)为病名。又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按脱出方向又分为前、后、上、下及中心脱臼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
-
肋骨折
局部疼痛,甚至不能直立挺胸,呼吸短促,尤其在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剧,骨折处可有凹陷、突起及骨声;严重者可出现气胸、血胸及内损脏器,伴见咯血、呼吸困难、昏厥等。肋骨折的治疗:治宜手法复位,给予固定,内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后期恢复时,可服补肾壮筋汤、小活络丹,用五加皮汤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胸骨伤
治宜手法复位,及伤处固定,可内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肿痛减轻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后期恢复时,可服补肾壮筋汤、小活络丹,并用五加皮汤外洗,同时配合功能锻炼。如合并气、血胸及内脏损伤者,应及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治疗。
-
下颏脱落
颊车蹉即下颌关节脱臼。又名颊车骨脱臼、下颏脱落、脱颏、落下颏、牙关骨打落、颌颏脱下、吊下巴、下巴脱落等。通常分单侧脱与双侧脱,前者下颌歪向健侧,后者下颌向前下脱垂,影响闭口、言语及咀嚼,并常流涎。肝肾气血虚损者可服十全大补汤,或六味地黄汤;外伤者可选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跌打丸等。
-
膝盖损断
膝盖损断病名。指髌骨因外伤而损折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六。症见局部肿胀、压痛、瘀血、膝关节活动受限、断损处压痛,可触到凹陷并可闻及骨声。可配以药物内服,初期宜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痛减轻后改服接骨丸,或正骨紫金丹;断端愈合后,服补筋丸,去抱膝,用损伤洗方外洗,同时配合功能锻炼。
-
玉柱骨折
玉柱骨折为病名。即天柱骨折。即颈椎骨折。见《伤科补要》卷二。天柱骨即颈椎骨。症见颈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伤部以下有麻木及知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内服复元活血汤加减或七厘散,待症状好转,改服接骨丸、正骨紫金丹;4周肢体功能恢复后,内服补肾壮筋丹、舒筋活血汤;
-
髃骨伤
指肩胛骨因外伤而损折者。见《医宗金鉴》卷八八。症见伤处肿胀疼痛,甚者臂肘亦肿,或肱骨头离位突出。对于有移位骨折者则应施行手法整复,给予固定;内治可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肿消痛减后改服接骨丸、正骨紫金丹;后期恢复时服补筋丸。外治用海桐皮汤外洗患处,并配合进行功能锻炼。
-
趾骨伤
指脚趾骨之伤折者。见《疡科选粹》卷八。症见局部肿胀,疼痛,可见有畸形或闻及骨声,功能活动受限。治宜在麻醉条件下手法复位,夹缚固定。恢复初期应以活血祛瘀消肿为主,可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消痛减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或接骨丸;后期服展筋丸、小活络丹,并可用五加皮汤外洗,亦须适时配合功能锻炼。
-
脱臼
亦名脱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外伤性、习惯性、病理性及先天性脱臼四种。初期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治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可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丹,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
-
天柱骨折
天柱骨折为病名。天柱骨即颈椎,即颈椎骨折。又名旋台骨折,颈骨折,玉柱骨折。症见颈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伤部以下有麻木及知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内服复元活血汤加减或七厘散,待症状好转,改服接骨丸、正骨紫金丹;4周肢体功能恢复后,内服补肾壮筋丹、舒筋活血汤;
-
手掌根出臼
手掌根出臼为病名。即桡腕关节之脱位。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又名手腕失落、手 手腕骨出、手盘出等。多因跌仆、扭转所致。伤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掌根凸向一侧,活动受限。治宜捏腕骨入髎手法复位,并予固定。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外敷栀乳散;肿痛好转后,可用海桐皮汤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祛瘀消肿
祛瘀消肿为消法之一。治疗外伤瘀血的方法。如跌打损伤,伤处青肿疼痛,针灸临床上常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针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拔罐,酌配针泻三阴交或膈俞、间使等穴。如跌打损伤,伤处青肿疼痛,或腹部内伤,气血阻滞疼痛,可用七厘散、复元活血汤,祛瘀活血,宣通气滞,瘀去气行则肿消痛止。
-
内外踝伤
内外踝伤为病名。其证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感剧烈,活动受限,甚则足内翻或外翻畸形。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肿痛减轻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或接骨丸,后期服健步虎潜丸,并配合功能锻炼。若有踝关节脱臼,甚或骨折者,证治参见骨关节骨折、脱臼之病处治。可手法复位至功能位置,作夹缚固定,局部外用热熨、消肿止痛剂即可。
-
胯骨出
胯骨出病名。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亦称大腿根出臼、臀骱骨出、臀骱脱臼、大腿骨骱脱、环跳骨出臼、环跳骨脱出、胯骨骱脱臼。药物治疗初期以活血祛瘀为主,可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消痛减后,则着重补益气血,强壮筋骨,可内服生血补髓汤或健步虎潜丸,以五加皮汤和海桐皮汤外洗,同时配合功能锻炼。
-
井栏骨折断
井栏骨折断为病名,即锁骨骨折。出《陈氏秘传》。多因跌坠、撞击所伤。局部肿胀、疼痛,压之加剧,可有骨擦音,头倾斜于患侧,下颌偏向健侧,患侧上肢活动受限。折端移位者,治宜手法整复,给予固定;内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肿痛减轻后改服接骨丸、正骨紫金丹;后期服补筋丸,用海桐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脚膝脱臼
脚膝脱臼病名。亦名膝头骨出臼,膝盖骨离位,膝骱出。治宜用推膝盖归原手法复位,然后抱膝固定。初期用药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可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外敷栀乳散。肿消痛减后,宜补气,养血,舒筋,可服当归补血汤加牛膝、木瓜、伸筋草、续断等,外宜用五加皮汤温洗,同时配合肢体功能锻炼。
-
肩井骨伤
肩井骨(即锁骨)骨折伤。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局部固定,《伤科补要》:“用手法先按胸骨,将肩端向内合之,揉摩断骨令其复位,用带挂肩于项,勿使摇动。”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痛消减可改服接骨紫金丹,接骨丸。局部可用损伤洗方或海桐皮汤外洗,或外敷定痛散贴万灵膏。
-
吊下巴
吊下巴为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又名颊车蹉、下颏脱落、脱颏、落下颏、牙关骨打落、颌颏脱下、下巴脱落等。通常分单侧脱与双侧脱,前者下颌歪向健侧,后者下颌向前下脱垂,影响闭口、言语及咀嚼,并常流涎。肝肾气血虚损者可服十全大补汤,或六味地黄汤;外伤者可选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跌打丸等。
-
背脊骨折
背脊骨折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证见外伤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折部压痛明显、后突畸形等,严重者可合并脊髓损伤,甚至出现截瘫。药物治疗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或七厘散;后期继则视骨折愈合情况及全身状况,可补肾活络,服补肾壮筋汤、小活络丹等。外用五加皮汤洗,配合腰背肌锻炼。
-
中成药
如阿魏化痞膏、白降丹、银翘解毒丸、七厘散、人参药酒、龟板胶、滴耳油、复方丹参片,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午时茶、炎得平胶囊、苏冰滴丸、蛇床子栓、鸦胆子油乳剂、宽胸气雾剂、伤湿涂膜剂、万年青薄膜剂、气滞胃痛冲剂、龙牡壮骨冲剂等。
-
浅部软组织的挫伤
疾病分类:普通外科疾病概述:在家里,幼儿活动时稍不小心便会跌倒,或身体某部受压,出现青紫肿痛。如果血液已渗出血管外,就只能控制症状的发展,而不能避免症状的发生,最好及时就医。疾病病因:创伤。经过一段时间,局部的损伤组织产物可以吸收,炎症消退而组织修复(可留有少量纤维在修复组织内)。
-
打扑伤损
打扑伤损为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即跌打损伤。又名诸伤、攧扑损伤、打仆伤损等。伤处多有疼痛、肿胀、伤筋、破损或出血、骨折、脱臼等情况,也包括一部分内脏损伤疾患。治宜以行气、散瘀、止痛、止血、舒筋、坚骨为主,随证选方加七厘散、参黄散、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壮筋养血汤、正骨紫金丹等。
-
手腕骨脱
手腕骨脱为病名。即腕骨脱位。见《疡医准绳》卷六。又名腕骱骨脱出。因跌仆、扭坠所伤,易发生于月骨,局部明显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重者拇、食、中指感觉异常。宜手法整复,给予固定。内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或跌打丸,用栀乳散外敷,海桐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早期进行自动或被动之腕关节功能锻炼是重要的。
-
脚趾骱失
脚趾骱失病名。指因外伤而致脚趾关节脱臼者。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趾关节脱臼。该病多由跌仆伤损所致。症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趾骨突向一侧,功能活动受限。治宜先用手法复位,内服复元活血汤或七厘散,外可用海桐皮汤温洗,适时配合功能锻炼。
-
打伤
打伤为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如皮破、筋脉损伤,则出血、肿痛、或形成瘀块;治宜以行气、散瘀、止痛、止血、舒筋、坚骨为主,随证选方加七厘散、参黄散、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壮筋养血汤、正骨紫金丹等。治宜手法外治;合并伤气者,服复元通气散;伤血及损伤内脏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可服桃仁承气汤。
-
桡骨头半脱位
疾病分类:骨与创伤科疾病概述:桡骨头半脱位(subluxationofradialhead)为病名。又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
-
二仁绛覆汤
处方:光桃仁7粒,柏子仁2钱,归须钱半,真新绛钱半,旋覆花3钱(包煎),青葱管5寸(冲)。功能主治:活血消瘀。主温热伏邪夹瘀,瘀血不从呕泄而出,致变呃逆,甚发血厥。用法用量:以上方调下七厘散。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大腿骨骱脱
又名胯骨出、大腿根出臼、臀骱骨出、臀骱脱臼、大腿骨骱脱、环跳骨出臼、环跳骨脱出、胯骨骱脱臼。因跌仆、坠闪所致。有粘膝和不粘膝畸形。前者即后脱臼,又称臀上出、足短形、出向外,患肢呈内收、屈曲、内旋、缩短畸形;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消痛减后,以五加皮汤和海桐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接骨秘方
别名:七厘散处方:乳香2钱(去油),没药2钱(去油),血竭3钱,猴姜3钱(去毛),硼砂2钱,熟军2钱,自然铜2钱(醋煅,淬7次),当归3钱(酒洗),土鳖虫5钱(制),半两钱(如不能得,以开元钱代之,醋煅10余次)2钱。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止痛安神,续筋接骨。然后以彼瓦合定。
-
大腿根出臼
又名胯骨出、大腿根出臼、臀骱骨出、臀骱脱臼、大腿骨骱脱、环跳骨出臼、环跳骨脱出、胯骨骱脱臼。因跌仆、坠闪所致。有粘膝和不粘膝畸形。前者即后脱臼,又称臀上出、足短形、出向外,患肢呈内收、屈曲、内旋、缩短畸形;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消痛减后,以五加皮汤和海桐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手盘出
见《疡医准绳》卷六。即桡腕关节脱位。又名手掌根出臼。又名手腕失落、手 手腕骨出、手盘出等。多因跌仆、扭转所致。伤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掌根凸向一侧,活动受限。治宜捏腕骨入髎手法复位,并予固定。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外敷栀乳散;肿痛好转后,可用海桐皮汤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手㬹手腕骨出
见《证治准绳·疡医》卷六。即桡腕关节脱位之畸形较著者。又名手掌根出臼。又名手腕失落、手 手腕骨出、手盘出等。多因跌仆、扭转所致。伤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掌根凸向一侧,活动受限。治宜捏腕骨入髎手法复位,并予固定。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外敷栀乳散;肿痛好转后,可用海桐皮汤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打损
打损为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一般体表轻伤,局部青紫肿痛;如有骨折,则伤处可见畸形,活动受限;治宜以行气、散瘀、止痛、止血、舒筋、坚骨为主,随证选方加七厘散、参黄散、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壮筋养血汤、正骨紫金丹等。治宜手法外治;伤血及损伤内脏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可服桃仁承气汤。
-
出臼
即关节面失去了正常连接。又名脱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按脱出程度可分为全脱、半脱;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病理性脱臼除手法或手术矫正;
-
出髎
出髎为病名。又名脱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按脱出程度可分为全脱、半脱;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病理性脱臼除手法或手术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