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而夺之
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与“随而济之”相对,为迎随泻法的原则。《难经·七十九难》:“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作“逆而夺之,恶得无虚”,义同。《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写也。”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
-
正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逆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厥阴厥
厥阴厥证名。六阴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胻热,阴缩,名厥阴逆。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宜于厥阴病手足逆冷治法基础上,加入温通二便之品,当归四逆汤加肉桂、茯苓、枳实等药。参见厥证、六经厥条。
-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个可逆反应在达到平衡状态后,当温度、压强、浓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会使反应由该平衡状态向另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转化,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2)压强:反应前后气态物质总体积(或物质的量)发生变化的反应,在恒温下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
逆顺
指疾病的顺证与逆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灵枢·营气》:“此营气之所行也。《灵枢·根结》:“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④《灵枢经》篇名。针刺方法的逆顺包括针刺法的逆顺和时机上的逆顺。
-
水寒射肺
水寒射肺为证候名。是寒邪和水气犯肺脏而引起的证候。指肾阳虚衰,气化无力,水湿泛滥,上逆犯肺,导致肺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多由平素患痰饮或水肿的病人,外感寒邪,寒邪引动水饮,寒水上逆,以致肺气失宣。主要症状有咳嗽、气喘、痰涎多而稀白,舌苔白腻,或伴有发热、恶寒等。治宜宣肺降逆、温化水饮。
-
乱气
乱气病证名。①气机紊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互相干扰。《灵枢·阴阳清浊》:“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气血逆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逆四时而生乱气。”
-
振埃
五节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阳病属外,故取循行四肢体表的经脉(外经)予以针刺治疗。例如对胸满、喘息等阳气逆上的病证,可取天容、廉泉等穴针刺以降逆。
-
凉血止衄汤
处方:龙胆草9克黄芩9克栀子9克丹皮9克生地15克藕节30克白茅根30克大黄1.5克牛膝12克功能主治:清热平肝,凉血降逆。治妇人肝热上逆,血随气上,经期衄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刘奉五妇科经验》
-
伤风吐
伤风吐为病证名。感受风冷而致吐者。多因小儿调护失宜,风冷袭之,搏于血气,气不得顺,故逆上呕吐。《保幼大全》载其症为“吐逆身热,鼻青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夜间发躁”等。治宜调气止吐,发散风冷。用藿香正气散。
-
气厥论篇
《气厥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讨论寒热相移,皆由气逆所致,故名。内容讨论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相移传化而发生的病变,它一方面说明寒热之气厥逆,可演变为种种疾病;另一方面又说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
-
经前腹痛吐血
经前腹痛吐血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卷上。指妇人经行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血。乃肝气不顺、上逆所致,血随气上逆则为吐血,气安则血安。治宜顺气平肝兼行纳气之法。用顺经汤。
-
无胃则死
概述:无胃则死:1.推测疾病预后的纲要;《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不能饮食,表示胃气衰败,生化之源已竭,故死。指脉无胃气,表示正气衰竭,邪气独胜。《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
卧不安
卧不安证名。①睡眠不安之症。《医学心悟》卷二:“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②指不能平卧之症。《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详见不寐条。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溃疡病等疾患并发的失眠症。
-
治痘图方
《治痘图方》痘疹专书。明·汪机撰。刊年未详。正文部分分绘有始出、圆混等16幅痘疹图形,每图又分顺、逆、险三个小图,图下附解说。最后为治痘方剂,共选153方。该书以绘图的形式阐述痘疹的发病过程和顺逆。形象逼真,易于理解。
-
脚手先下难产
脚手先下难产病证名。《傅青主女科》卷下:“妊妇生产之际,有脚先下而儿不得下者,有手先下而儿不得下者。人以为横生倒产,至危之症也,谁知是气血两虚之故乎。产母之气血足,则胎必顺,产母之气血亏,则胎必逆。顺则易生,逆则难产。子在胞中,亦必弱。总用转天汤(人参、当归、川芎、川牛膝、升麻、附子)。
-
痰滞恶阻
痰滞恶阻病证名。恶阻证型之一。平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不能输布而聚为痰浊;孕后经血壅闭,冲脉之气上逆,痰饮随逆气上冲所致。症见恶心,呕吐痰涎,胸满不食等。治宜豁痰降逆。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
水牛头方
《养老奉亲》:组成:水牛头1枚(炮,去毛,洗之)。主治:老人脚气烦躁,或逆心间愦吐逆。用法用量:上煮令烂熟,切。以生姜、醋、五味,空心渐渐食之。
-
疮疡关节
疮疡关节外科疮疡诊断术语。用以为判断疮疡化脓时间者。出《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此时务要出脓,势定不可过攘,但脓出方自腐脱,腐脱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敛,收敛方自疮平,此为疮之关节,亦由次序来也。如期不得脓者,后必便有变生为一关顺,后必多顺,一关逆后必多逆,以此观止,不可不察也。”
-
小儿寒厥
小儿寒厥为病证名,小儿厥证之一,又名小儿阴厥。系阳气衰于下,阴寒过盛,以致阳虚则阴凑之而见手足厥冷的证候。《寿世保元》:“阴厥者,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足蜷卧,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宜四逆理中汤之类。仍速灸关元百壮,鼻尖有汗为度。”
-
针芒补泻
针芒补泻即迎随补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如《难经》以选穴的补母泻子为迎随;《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胶归四逆汤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陈阿胶1钱半功能主治:肝脏虚寒,四肢厥逆,二旁季胁串痛。用法用量:水、酒各半煎服。吞下乌梅丸10粒尤效。冲脉虚寒,当脐左右而痛,加吴萸5分,蜜炙生姜1钱。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逆气
逆气病证名。冲逆之气。《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
随而济之
随而济之为刺法用语。与“迎而夺之”相对,为迎随补法的原则。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参见迎而夺之: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指泻法要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
-
下厥上冒
下厥上冒为病证名。下厥,这里专指相对于上部头面的中焦脾土阳气不足,气机逆乱。下厥上冒是指因脾胃升降失调,胃气逆上冒于头部,导致头目昏花、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
引火法
引火为药物敷贴法的一种。意指能起引火归源的作用。出《串雅外编》:“引火法:人病厥逆之症,不敢用药。吴茱萸一两为末,以面半两,水调成糊,以布摊成膏,贴涌泉穴内,则手足不逆矣。又法:附子一个为末,米醋调成膏,贴涌泉穴上。”
-
人参白术丸
《圣济总录》卷六十二:组成:人参半两,半夏曲半两,白术(锉)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天麻1分,丁香1分,龙脑(研)1钱半,丹砂(研,水飞)1钱。主治:胸膈痰逆,不思饮食。用法用量:每服10丸至15丸,食后温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药除研者外,捣罗为细末,和令匀,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呕胆
呕胆病状名。即呕吐苦水。《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
肝伤
或因跌扑瘀血内停,或因大怒肝气上逆所致。《脉经》卷六:“凡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积于左胁下则伤肝。肝伤者,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为肝脏伤所致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大怒气逆伤肝,肝伤,少血目暗。”参见筋极、七伤条。
-
逆针灸
逆针灸指对健康人施用针灸。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小儿新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逆,未至而迎之也。”即无病而施用针灸,以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痫。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
-
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为气功铭文。原拓片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的文字记述,共四十五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逆则死。”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
-
厥气
厥气上逆之气,逆乱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灵枢·百病始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
-
物触
物触病证名。指小儿心神受到拂逆所致的精神神经症状。《古今医统》:“小儿随其心性,不可触逆;凡有所爱之物,不可强直取之。心神所好,若不遂欲,心气解散,神逐物近,不食不言,神昏如醉,四肢垂軃,状如中恶者,称为物触。”
-
胃热恶阻
胃热恶阻病名。恶阻证型之一。妇女平素胃热较甚,孕后脉冲气甚,胃气夹热上逆所致。症见呕吐心烦,颜面潮红,口渴喜凉饮,大便干结或便秘,尿黄赤。治宜清胃热,降逆止呕。用苏叶黄连汤(紫苏叶、黄连)加半夏、竹茹、陈皮,或加味温胆汤。
-
小儿厥证·气厥
小儿厥证·气厥(infantileqisyncope)是指气机怫郁上逆,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口唇发绀,胸膈喘满,多发生于大哭吵闹之后,苔薄白,脉沉弦为常见症的小儿厥证证候。
-
清厥
指清冷气逆;《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厥阴气逆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王冰注:“清厥,指足逆冷也。”
-
心为噫
心为噫指五脏气逆证中,心气上逆的症状,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噫,即嗳气。《类经》十五卷认为:“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伸舒,故为此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则认为:“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噫。”临床多见于心阳虚衰而心血瘀阻,母病及子,脾胃失运,故胃气上逆而噫气。
-
化学平衡
在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而改变,这种状态叫做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或是从逆反应开始,最后都能达到平衡状态。当外加条件(如温度、压强、浓度等)改变时,平衡就会相应改变,发生平衡移动,直到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
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灵枢·终始》:“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
灯苍丸
处方:半夏2两(姜制),硫黄1两,白善土1两。制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大豆大。功能主治:伏暑吐逆,头目痛,四肢厥冷,烦躁不解。用法用量:每用1-2丸,儿小者服1丸,以针穿于灯上燎过,吐逆者,盐艾汤送下;烦躁者,生姜汤送下;头痛者,腊茶送下。
-
半夏正气丹
《鸡峰》卷十四处方硫黄1两,半夏1两,藿香叶1两,大附子半两,水银砂子1分(水银砂子即取方内硫黄少许垍碗内盛,慢火上结砂子用)。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为衣。功能主治下虚,阴阳错逆,霍乱吐逆,粥食不下。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煎正气活命散送下,不拘时候。
-
脉证合参
脉证合参指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证候互相参照,推断病情的方法。一般脉证相符为顺,预后较好;例如阳热证见浮数脉,虚弱证见细弱脉,属于顺证。若阳热证见沉细脉,虚弱证见洪大脉,为脉证相逆,说明表里正邪错综复杂,病情较重,属于逆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辨别疾病的本质,以确定脉证的从舍。
-
暴厥耳聋
暴厥耳聋病名。系指卒然发生厥证而耳聋的病证。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通评虚实论》:“厥气上逆,上窍不通也,偏寒闭结,厥气下逆,下窍不通也。此内气暴薄,而为外窍之不通也。”治疗时应结合全身情况处方用药。
-
自旋量子数
自旋量子数是描写电子自旋运动的量子数。1921年,德国施特恩(OttoStern,1888—1969)和格拉赫(WalterGerlach,1889—1979)在实验中将碱金属原子束经过一不均匀磁场射到屏幕上时,发现射线束分裂成两束,并向不同方向偏转。这暗示人们,电子除了有轨道运动外,还有自旋运动,是自旋磁矩顺着或逆着磁场方向取向的结果。
-
暑迷
暑迷病证名。中暑之轻证。(《医碥》卷一)“暑迷一证,似中而轻,欲睡懒语。壮人香薷饮加黄连一钱,虚人星香散加香薷一钱;醒后冷汗不止,手足尚逆,烦闷多渴者,香薷饮。”参见中暑条。
-
肾脂
肾脂生理学名词。指肾精中与骨髓生长有关的物质。《素问·逆调论》:“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
散针法
散针法指在病痛部位选穴针刺的方法。见明·李梃《医学入门》:“散针者,治杂病而散用其穴,因病之所宜而针之,初不拘于流注也。若夫折伤跌扑,损逆走痛,因其病之所在而针之,虽穴亦不顾其得与否也。”即不拘流注等法而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穴针刺。
-
热无犯热
热无犯热热令季节不要违背慎用热性药、食的原则,亦即热季慎用热药之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
-
七情中
七情中为病证名。指因七种情志刺激过度,使气机逆乱而发生的类中风证。即喜中、怒中、忧中、思中、悲中、恐中、惊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