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脏腑
脏腑为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包括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黄帝内经灵枢·禁服》:“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其作用主贮藏一身之精华,联系有关精神意识等活动。奇恒,指异乎平常。这六个器官组织,虽名为腑,但皆有贮藏阴精的作用。功能有异于通常的六腑,因称。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
-
内因
内因为病因分类名,三因之一。现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即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孔穴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称引《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腧穴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
-
穴空
穴空即孔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分之所在穴空。”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医林改错
概述:《医林改错》为中医脏象著作。主要内容:《医林改错》上卷以论脏腑为主,其所绘改正脏腑图及对脏腑的见解,纠正了前人脏腑论述方面的一些错误。但书中对人体结构的记述还存在着主观臆测或不恰当之处;下卷以论半身不遂证治为主,对血瘀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诸方,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
-
穴会
穴会即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道
见《太平圣惠方》。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内景
概述:内景:1.气功术语;内景,可理解为意念中的脏腑气血活动的景象。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图象·内景:内景为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图象,描绘人体内部各脏腑、经络、筋骨血脉的形态、性状、大小、位置等,是古代条件下所获得的人体解剖知识。清·顾靖远《顾氏医镜》中收载有《内景图解》一书。
-
风懿
《医门法律·中风门》:“按风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要略方论》不重举其证,意可知矣。”风懿的治疗:《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风懿,亦名风癔,其病亦在脏腑间,由痰水制火,闭塞心窍,故猝然昏倒,舌强不言,喉中窒塞,噫噫有声是也。但此症有汗身软者可治,无汗身直者不易治。”
-
外因
2.病因分类名。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但较早提到三因的是东汉的张仲景,立论有所不同。
-
三因
三因是三类不同致病因素的合称。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
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是宋代陈言关于中医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三因学说根据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分类法,将阐述各种致病原因的途径和传变规律的理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
经络汇编
《经络汇编》为书名。明清间翟良编撰。本书以《经络考》为基础,将脏腑、经络、经穴联系论述,并附以脏腑经脉图、内景图、奇经八脉论等。《经络汇编》针灸学著作。本书联系脏腑的属性、生理特点对十四经脉的循行、属络、经穴部位和主病等予以论述。现有清刻本。
-
经络同位素示踪
经络同位素示踪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来显示经、穴与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在小白鼠皮下注射含P32的物质后,分别针刺督脉、小肠经、心经,然后取心、肝、脾,胃、小肠、肺、肾、肌肉、脑、脑干、脊髓及血液等组织匀浆作放射强度计数。
-
会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在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下损及上
下损及上为病机。指虚损由下部脏腑发展到上部脏腑的传变趋势,如由肾损开始累及肝、脾、心、肺等其他脏腑。虚损是因五脏久虚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自肺损开始,而损及心、胃、肝、肾,称上损及下;《景岳全书·杂证谟》:“按此上损下损之说,其义极精,然有未尽者,…自下而上者,先伤乎精,故一损损于肾。”
-
舌质
舌质又称舌体。望舌质是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观察舌色、舌神、舌形、舌态和湿润度。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舌质的望诊主要辨别荣枯老嫩,包括形态、色泽、动态和湿润度等。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
-
上损及下
上损及下为病机。指虚损由上部脏腑发展到下部脏腑的传变趋势,如由肺损开始累及心、脾、肝、肾等其他脏腑。虚损是因五脏久虚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反之自肾损开始,而损及肝、脾、心、肺的称下损及上。《景岳全书·杂证谟》:“按此上损下损之说,其义极精,然有未尽者,…自下而上者,先伤乎精,故一损损于肾。”
-
腧穴压痛
腧穴压痛为症状名。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它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按摩等刺激,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八廓
八廓为人体部位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古代将外眼划分为八个部位或方位的名称。廓,喻城廓卫御。亦有用其相应脏腑功能而命名的。《银海精微》认为八廓“有位无名”;《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 相重。
-
穴
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
-
行健廓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乾为白珠,络通大肠之腑,脏属于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主分泾渭,上运清纯,下输糟粕,曰行健廓。”历代命名繁多,一般多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或八卦名称来命名。《银海精微》认为八廓“有位无名”;《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 相重。
-
外经病
外经病即体表肢节的病症。与脏腑病相对而言。因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又将经脉行于脏腑的部分称内经,外络肢节的部分称外经。因而体表肢节的病症称为外经病。
-
成能廓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宗气所居),络及肾脂(指髓)膻中火之帅,肾脂体之充也,膻中与肾脂相为表里,主宗气动息,动应无方,息乃贞固,曰成能廓。”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 相重。
-
知热感度测定法
即利用线香或特制的电热器作热源,刺激十二井穴,或背俞穴,测定温热感觉的灵敏度,通过对左右敏感度差异的分析,来诊断脏腑、经络虚实,并据以拟方配穴,是临床中的一种诊疗方法。
-
所生病
所生病为经脉病候术语,是“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穴位能主治某些病症。如手太阴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如手太阴经所生病还有“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二者均可取该经穴位治疗。
-
老年食疗
老年食疗是根据老年人脏腑阴阳气血的生理病理特点,利用饮食物来调补,以期延年益寿的方法。食疗的目的在于调整机体脏腑的阴阳气血,使之趋于平衡,所以在老年保健食疗中必须益气勿忘补血,补血勿忘益气,养阴须佐温阳,温阳又须顾护阴液之不足,如此方能达到阴阳气血之平衡,使食疗达到预期目的。
-
腠理
概述:腠理:1.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分皮腠、肌腠、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
-
张元素
简介:张元素为金代著名医学家。张氏撰著较多,有《医学启源》《珍珠囊》及《洁古刺诸痛法》等。其子张璧(云岐子)亦擅针灸。其用药均有独到之处,能辨药物性味之厚薄阴阳、升降浮沉,提出药物有归经、引经报使之说,又拟定“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甚有特色,影响深远,故李时珍赞其“大相医理”,评价至高。
-
藏象学说的理论与运用
《藏象学说的理论与运用》基础理论著作。全书依据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理论体系,着重阐明人体脏腑功能、生理及病理机制的理论与临床运用。中篇为各论,分述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病证及临床术语;下篇为藏象学说在内、儿、妇、外等各科临床的运用。附录人体各部的命名以及体型的分类等内容。
-
风癔
《医门法律·中风门》:“按风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要略方论》不重举其证,意可知矣。”《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风懿,亦名风癔,其病亦在脏腑间,由痰水制火,闭塞心窍,故猝然昏倒,舌强不言,喉中窒塞,噫噫有声是也。但此症有汗身软者可治,无汗身直者不易治。”
-
中西医粹
《中西医粹》为丛书名。清·罗定昌撰。其中《脏腑图说》、《脏腑各图》,系以脏腑配合八卦、干支、太极图及五运六气等立论,多语涉玄虚。惟其所附王清任《医林改错》与英人合信氏《全体新论》中的内脏图说较切实际。《症治要言》分论十二经脉的主病证治。《医案类录》为作者的若干医案与医论。现存多种清末石印本。
-
传变
疾病过程中,由一脏腑或一经脉转入另一脏腑经脉,称为传;由某一证候转为另一证候,称为变。《温疫论·内壅不汗》:“邪发于半表半里,一定之发也。至于传变,或出表,或入里,或表里分传。”疾病的传变常有其一定的规律,故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有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内伤杂病有脏腑传变、气血传变等等。
-
络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莫枚士《研经言》注:“以连本经之脏腑曰属,以萦本经相表里之脏腑曰络。”
-
是动病
是动病为经脉病候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异常时所出现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2.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二者均可取该经穴位治疗。
-
侣山堂类辨
《侣山堂类辨》医论著作。清·张志聪撰于1663年。上卷大多采用问答的形式杂论医理,对脏腑功能、病原、病症、病种、证治、方剂等内容分题予以辨析,说理简明扼要。书中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对古医书和医家谬误之说颇多纠正,对六经和脏腑的功能有所发挥。下卷主要阐述药性和方剂配伍。本书又收入《医林指月》中。
-
下病上取
概述:下病上取:1.针灸取穴法则之一;2.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如腿脚病取风府,脱肛取百会等。《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子宫脱垂,用蓖麻子仁捣碎敷百会穴等。本法的运用,当以谨守病机为前提,结合病因、脏腑经络辨证,注意整体联系以及上下升降的调节。
-
胸中之府
胸中之府指背部。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胸中,喻脏腑。胸、背前后相应,内容脏腑,故称。《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
肺常不足
肺常不足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出《育婴家秘》。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弱。外邪入侵,常先伤肺,出现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患。或易感时行疫气,出现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传染病。其他脏腑病气,也常波及于肺。肺为清虚之体,既易受邪,又不耐寒热,故临床上常因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
-
肾藏精
肾藏精(kidneystoringessence)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生理功能。肾为藏精的器官,包括藏生殖之精,主管人的生育繁殖,以及藏五脏六腑之精,主管人体生长发育。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体生长发育。《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
慢痧
慢痧痧证之一。痧毒蔓延于肠胃经络间者,正多凶险之处,即如痧毒滞结于身之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里或中或表,既有若是之滞结者,必不犹然若是之滞结而已也,将且在内者先坏脏腑,在中者先损经络,在表者先溃肌肉,虽未即毙,而其难治之形,必然先见,若一不治,便成死症。”
-
君主之官
君主之官人体器官名。心主神明,主血脉,居脏腑中最重要位置,故称之。《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景岳注:“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
-
俞原配穴法
俞原配穴法为配穴方法之一。指脏腑所属的背俞穴与其相应的本经原穴相配伍,用以治疗本脏腑疾病的配穴方法。
-
医学白话
《医学白话》综合性医书。清·洪寿曼编。于1907年。本书内容采自前人医著,用白话的形式予以阐述。卷一脏腑功能、四诊、治法;卷二-四内伤、外感、妇、儿多科病症,附录杂病简验方。全书文字浅近并吸取了西洋医学、解剖学的知识,对脏腑部位功能采用图表中外对照介绍。对中西医汇通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存几种石印本。
-
五志过极
五志过极为病因病理学名词。这些活动过度,就会损及五脏精气,或影响脏腑气机失调,产生疾病。情志和气的活动密切相关,长期精神活动过度兴奋或抑郁,使气机紊乱,脏腑真阴亏损,出现烦躁、易怒、头晕、失眠、口苦、胁痛,或喘咳、吐血、衄血等症,都属于火的表现。
-
务中药性
《务中药性》为药学著作。清·何本立撰。刊于1845年。作者字务中,故取为书名。本书自《本草纲目》中选出药物约560余种,每种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解说明,并标注音释。首卷为脏腑用药式、引经报使,及十四经脉图、脏腑图、十四动脉图、五脏之俞皆系于背图、内景真传图等图说;卷末为四言脉诀及运气图说部分。
-
罗浮山人
罗浮山人①唐道士。名轩辕集。玄宗好道,诏其赴京师,授朝奉大夫、广州司马,固辞不受。②清医生。有感于医者不明脏腑,误用刀圭,以人命试其术之得失,乃参阅西方人体图谱,又精研《参同契》历脏之说,撰人生生之所以然及脏腑真形十二篇,名《医学引蒙新说》(1891年),后易名为《历脏篇》,附有《鼠疫病情验方》。
-
腹中窄狭
患者自觉腹中窄狭。若肥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湿痰流灌脏腑、不升降。燥饮用苍术、行气用香附。皆因本元虚弱,肠胃空虚,不能健运,有致膈蓄稠痰,胃纳邪气,以致饮食不进,水谷不化,出纳之宫有阻,健运之司失职。治宜健脾温中之剂。如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干姜、香附之类。亦可斟酌选用平胃散、越鞠丸等方。
-
藏府标本药式
本书主要根据《灵枢·经脉》所述各脏腑的本病、标病、证候和在治疗上所用的虚补、实泄等法则,对所使用的药物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如肺病实证用泻法,肺病虚证用补法,泻法、补法又分各种情况,各选用适当药物。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据赵双湖《医学指归》录出)及张山雷补注本(改名《藏府标本药式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