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脉
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人经
人经泛指人体经脉。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络脉
络脉是指从经脉分出,遍布于全身的分支脉络。《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脉具有加强表里经脉的联系,通达经脉未能经过的部位等功能。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络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
是动病
是动病为经脉病候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异常时所出现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2.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二者均可取该经穴位治疗。
-
所生病
所生病为经脉病候术语,是“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穴位能主治某些病症。如手太阴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如手太阴经所生病还有“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二者均可取该经穴位治疗。
-
经络特殊结构说
经络特殊结构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朝鲜金风汉在《关于经络实态的研究》一文中,报告他发现了经络的实态:经穴是与周围组织有明确区别的硬度较软的卵圆形结构物,它存在于表皮下及其他各种组织上,它的周围有许多毛细血管所包绕。此结构物的大小和形态各自不同。管状结构物中完全没有许旺(Schwann)氏细胞。
-
络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莫枚士《研经言》注:“以连本经之脏腑曰属,以萦本经相表里之脏腑曰络。”
-
隐性感传
隐性感传即针刺穴位时,受试者没有体察到感传路线的存在。方法是先在井穴行电脉冲刺激,受试者没有感觉到循经感传现象,然后用小型叩诊锤从原穴以上各个不同穴位水平沿经脉垂直线体表给以连续叩击。如果把这些阳性点以一条假想线连结起来,恰好与古典该经脉循行路线相吻合。它的潜在活动称为隐性感传。
-
脉道
脉道是指经脉或经脉管腔,意为运行气血的道路。脉,指血脉、经脉;道,指管道、隧道、道路。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
脉气
脉气指运行于经脉和络脉中的气。前者称经气,后者称络气,总称经络之气,简称经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针刺的补泻、候气、得气、调气、失气等都关系到经气。
-
以经取之
以经取之为针灸术语。以经取之为针灸治法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对虚实夹杂或不明显的病症,按其病症或病位所属经脉选取穴位进行治疗。凡脏腑气血虚实不明显的病证,可通其经脉,取有关经脉的腧穴针刺治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经水
2.妇人月经;4.《灵枢经》篇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地有经水,人有经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称绝经为“经水断绝”。《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以十二水大小、深浅、远近来说明人体十二经脉循行远近深浅,气血多少,及针刺十二经时注意事项。
-
针刺镇痛的经络机理
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已发现:(1)镇痛区域的分布与一定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2)镇痛区的分布是单侧性的。起针以后一般本经各个穴位的耐痛阈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高水平,而对照部位则下降较快。(4)针刺感传对针刺镇痛作用有明显的影响,感传通达范围内的各个穴位,痛阈和耐痛阈提高的程度显著而且稳定。
-
针刺镇痛
首先是从沿着本经循行路线部位开始的,然后逐渐扩展至身体其他部位,与对照点比较,本经各穴位耐痛阈的提高在时间上开始得早,在程度上也更为显著。经脉上针感未抵达的各穴则相对较差。针刺镇痛区域的分布为什么具有循经特征,为什么呈单侧性,为什么可被阻滞,这些现象,用神经—体液观点很难作出圆满解释。
-
肺朝百脉
肺具有助心行血于周身血脉的生理功能,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于全身。《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张志聪注:“百脉之经气,总归于大经,经气归于肺,是以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
-
内经
概述:内经:1.《黄帝内经》的简称;2.经脉内行于脏腑的部分。原书十八卷,即《黄帝内经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黄帝内经灵枢》)各9卷。书中有关针灸、经络的论述,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外行于体表肢节的部分(即外经)相对而言。《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腑脏者,以为内经。”
-
阳脉
概述:阳脉:1.经脉中的阳经;2.切诊的分类;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冲、阳蹻脉、阳维脉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盛经者,阳脉也。”《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
-
二十八会
《中国针灸学词典》言二十八会指二十八经脉。手足十二经脉,左右共二十四脉,再加上阳蹻脉、阴蹻脉和任脉、督脉,一共二十八脉。《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马莳注:“二十八会者,手足十二经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脉,加以两蹻、督、任,共为二十八会也。”
-
接气通经
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其法依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所记载的经脉长度,结合《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说法,定出各经的呼吸次数。《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
-
同名经取穴
同名经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又称接经取穴。指某经脉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疾病,可取与其经络名称相同的另一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头项痛、背痛,属足太阳经病,可取手太阳经的后溪;胁肋部疼痛,属足少阳经病,可取手少阳经的支沟等。
-
肺手太阴之脉
肺手太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血络
《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设专篇论述刺络泻血所出现的不同情况及其产生原因,以及怎样观察血络。广义的络脉又包括十五络、络脉及孙络几部分,其中紧连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分支共十四条,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络脉以十五络为主体,也包括孙络、血络、浮络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
毛脉合精
毛脉合精指心肺功能。出《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皮毛和经脉中的精气相结合,示意气血相合。因肺主皮毛,心主脉,此语以皮毛、脉代表肺、心;肺藏气,心藏血,水谷精气经过心、肺的作用后,化为气、血,两者相合流行于经脉之中,敷布于脏腑组织,并可从寸口脉的搏动反映其征象。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书名。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现存系经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经金人闭邪瞆叟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编的五卷本。
-
肝足厥阴之脉
肝足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
肾足少阴之脉
肾足少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即足少阴肾经。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
脾足太阴之脉
脾足太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内伤蓄血
内伤蓄血为病证名。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临床表现较复杂,如面色黧黑,肌肤青紫,皮肤干枯如鳞状,局部固定性刺痛、拒按,紫色血肿,小腹硬满,胸胁撑痛,经闭,大便黑色,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甚或出现善忘,惊狂等,均属瘀血的见症。4.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
-
循经考穴编
《循经考穴编》为针灸经脉专书。下册署有“严振(漫翁氏)识”,故有谓严振所编。《循经考穴编》专论经脉流注,对经脉的流注与路线、经穴的位置与主病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证。书无序文,引用书籍多属明万历(1573~书中内容按十四经顺序,随经列穴考注,较《十四经发挥》详细。后附奇经八脉及脏腑图。
-
耳脉
耳脉为经脉别名。耳脉为早期经脉名。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耳温(脉):起于手北(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煇煇朜朜,嗌种(肿)。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少阳经类似。
-
极寒伤经
极寒伤经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盛损伤经脉。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经脉在里属阴,络脉在外属阳,寒为阴邪,易伤阴经,引起经脉不通,疼痛等症。参极热伤络条。
-
足阳明之别
足阳明之别即足阳明络脉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阳明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阳明胃经的别出络脉。脉自外踝上8寸处的丰隆穴处分出,走向足太阴经脉以加强表里两经联系;其病症:实证可发生癫狂;虚证可见足胫部弛缓无力,肌肉萎缩;气逆可产生咽喉肿痛,突然失音。取本经络穴丰隆治疗。
-
末
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参见四末:四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粉末·末:末指粉末。
-
循经取穴
循经取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各条经脉所联系范围选取有关穴位,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它是选穴的基本原则。在临床主要指头面、躯干、脏腑方面的病症取用相关经脉四肢部的远道穴,但也包括病症所在的局部和邻近部经穴,故可分为循经远取和循经近取两类。
-
正经
概述:正经:1.十二经脉;2.本经脉。十二经脉·正经:正经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对而言。《针经指南》:“正经十二。”本经脉·正经:正经指本经脉的意思。《难经·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
-
四经
概述:四经:1.四时的平脉;为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四条经脉,分别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对应。即春弦、夏洪、秋浮、冬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寸关尺三部各主四经脉·四经:四经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主四经脉(如左寸心与小肠,右寸肺与大肠)。《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
六阳脉
概述:六阳脉:1.手、足三阳经脉;2.脉学名词。手、足三阳经脉·六阳脉:六阳脉指手、足三阳经脉。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正常脉象之一。两手寸关尺脉象一向比较洪大,但无病态。
-
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别行·别:别为别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内次五脏,外别六腑。”《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其支者,别起外辅骨。”
-
五经
概述:五经:1.五脏的经脉;《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穴,分别位于第一至五指远端的指腹上。《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五经者,五指头之经络也。运者以我食指运小儿五指头肉上,此法能治大小便结,开咽喉胸膈中闷塞,以及肚响腹胀、气吼泄泻诸症。”
-
腰
腰为人体部位名。指背部第十二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的软组织部位。“腰为肾之府”,与肾关系密切。足太阳等经脉所过。腰部为经脉所过的重要部位,足三阳经脉循腰而下,足三阴经和奇经之脉循腰而上。
-
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即经气。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指运行于经脉中的气,亦称脉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
-
外经
外经指经脉行于体表和四肢的外围部分。外经指经脉外行于体表肢节的部分。与内行于脏腑的部分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支(同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
-
手太阳小肠经病
手太阳小肠经病为手太阳小肠经所发生的病候。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本经主要病证为:咽喉痛,腮肿,耳聋,目黄,项强,肩胛及上肢后外侧痛,小腹痛,胀,引腰脊,泄泻,大便不利。
-
气府论篇
《气府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是补充《气穴论》未足之义,重点介绍手足三阳经脉气所发之穴,因手足三阳经之脉,为六腑所主,故名。文中说明各经脉气交会之处的腧穴数与分布概况。其所举之穴有属本经的,也有他经的,所以不同于现代一般以经脉循行路线为纲的叙述方法。
-
极热伤络
极热伤络病因病理学术语。指热盛损伤络脉。经脉在里属阴,络脉在外属阳,热为阳邪,易伤阳络,引起络脉血溢、出血等症。《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金匮心典》:“经脉阴而伤于寒,络脉阳而伤于热,合而言之,无非阳邪亲上,阴邪亲下,热邪归阳,寒邪归阴之理。”
-
缠络
出《经络汇编》。参见络脉:络脉指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支脉。与经相对。《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
-
孙脉
孙脉即孙络。《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张隐庵注:“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卫气通过孙脉(络)散布全身。具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
-
足少阳络脉
足少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脉自外踝上5寸处的光明穴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再向下络于足背。虚证,下肢痿软难以步履,坐而不能立起。《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实证,见足部厥冷;可取足少阳络穴治疗。
-
是动、所生病
是动、所生病为经脉病候用语。参见是动病、所生病:是动病为经脉病候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异常时所出现的病症。所生病为经脉病用语,是“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是从治疗的角度来谈经脉病。
-
子经子穴
“子经子穴”中的子经是指经脉之间在五行属性上我(本经)生的经脉;“子经子穴”中的子穴是指五行属性上我生的穴位。例如肝(木)经实症,既可以本经上泻火穴行间(属火。木生火);也可以泻心(火为木之子)经的火穴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