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回药方
《回回药方》为方剂著作。约成书于元末。本书原系将阿拉伯文医学著作译成汉文者,现存明抄本,仅有目录下、卷12、30及34四卷。残本包括内科、外科、骨科的疾病及药物处方、灸法等内容。书中所用病名、症状名及药名除直接译成汉文外,杂以汉字音译,其病理理论渊源于阿拉伯医学体系。
-
灵苑方
《灵苑方》医方著作。见《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撰年不详。原书已佚,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幼幼新书》等后世医药著作中。近年来,北京医学院理论小组在18种著作中,辑录沈括的医药著述,共辑得《灵苑方》82条,参照诸本予以校勘,或加按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药要便蒙新编
《药要便蒙新编》药学著作。刊于1881年。本书将常用药物365种(其中《神农本草经》143种,后世本草著作222种),分为补益、宣通、祛寒、泻热、驱风、除痰、润燥、利湿、收涩、消散等七门。每门列若干药物,每药撰四言诗四句,并附加眉注,以供初学入门之用。现存清刻本。
-
古拿
古拿(1892-1972年)现代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喇嘛寺内兴建蒙医学校。后调内蒙古自治区工作,授“道布车额木齐”,意为最高明之医者,等于是一种技术职称,尝蒙译《四部医典》,并著有蒙医著作多种,其中关于藏医古典著作之《兰他布》,是对《四部医典》的一种补充。他对蒙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
叶选医衡
《叶选医衡》为医论著作。二卷。原题清·叶桂选定。本书选集历代医家论病、论脉、论治著作70余篇,大多简明。能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的医学学术特点。现存三种清刻本及石印本。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伍柳仙宗
《伍柳仙宗》为气功学丛书。这四部著作主要将前人及自己的经验加以整理提高,并尽量少用比喻隐语,在当时既是一种比较通俗的内丹术著作,也是内丹术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故后世评价甚高。
-
帝尔玛·丹增彭措
帝尔玛·丹增彭措清代藏医学家。父多杰扎喜,亦以医名。丹增彭措自幼学医,拜康区著名学者贡嗄旦增为师,尽得其传。著作甚多,其中以《无瑕晶球晶珠本草》最为有名,该书实载药物一千多种,分类详明,内容丰富,为藏药学中的一部具有经典性的药物学著作,至今流传不衰,为后代视为藏药经典,影响深远。
-
中医人物辞典
《中医人物辞典》为中医学工具书。李经纬主编。其素材多取自历代医著、经史典籍、文集笔记、地方志、佛学及道学著作等。每个人名条目的释文包括:人物的生卒年(或朝代)、字号别名、籍贯、学历和经历、医学成就、学术思想、医术渊源、世系师承、教授门生、学医亲属,以及著作及其成书年代、卷数、存佚情况等等。
-
江秋
江秋清代医家。字涵敦,号笔花,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官至广东会同知县。后因病归里,究心医学。因见民间病家常因迷信而误及生命,遂决心著作,以应民间紧急治病之需。其著作为《笔花医镜》四卷,流传颇广。
-
医方考
《医方考》医方著作。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选录历代常用医方700余首。按疾病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等44类。方剂后均附方义解说,在明代的方剂学著作中较为著名。现存多种明刻本、日刻本。
-
旁篇
《旁篇》为医经著作。见《汉书·艺文志》。二十五卷。原列于《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后,书已佚。原书作者、著作年代及书的具体内容,均已无法稽考。
-
勿药元诠
《勿药元诠》为养生学著作。清·汪昂撰。撰年未详。本书以传统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南,记述导引、气功、摄养等防病健身的方法和对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饮食起居等方面应予注意的问题。是较切实用的养生防病著作,现存两种清刻本及多种附刊本。
-
医方丛活
《医方丛活》医话著作。清·徐士銮辑。刊于1886年。本书杂录诸子百家著作中有关本草、单方及医论,内容不加分类,共收医话约800余条。其卷六之末另辑附钞一卷,系据其家藏的宋本药方摘编而成。本书虽较杂乱,但却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
汪琥
汪琥清代医家。字苓友,号青溪子。江苏长州人。于伤学有造诣,博览前人关于伤寒之各种著作,著有《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论辨证广注》、《痘疹广金镜录》、《养生君主编》等多种著作行世。
-
农经酌雅
《农经酌雅》为药物学著作。清·黄山采药翁撰。撰年不详。作者参阅自《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共29家本草著作编成此书。共分水、火、土、金石、草、谷等16部。书中列举药物异名,但略于性味主治;末附《炮炙论·序》节文。
-
中国医籍考
《中国医籍考》为中医目录学著作。本书根据各种有关文献广泛收录中国历代医籍三千余种,全部著作分为医经、本草等九类,书名之下记有出处,并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注明卷数、存佚、列述序跋、有关考证提要,并附评论及作者所加的按语。这对了解中国古代医学文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改为今名。
-
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医学期刊。清·唐大烈辑。主要汇集了医学理论、专题讨论、验方交流、考据、笔记、书评等多方面的内容,既不分门类。其中主要著作有叶桂的《温疟论洽》、薛生白的《日讲杂记》、顾雨田的《书方宜人共识论》等,对当时医学交流起了一定作用。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一九二三年成都铅印本。
-
古方八阵
《古方八阵》为方剂著作。九卷(即《景岳全书》卷五十二至六十)。明·张介宾撰。作者选录前人有关著作中的方剂,按其效用分为8类,称为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共1456方。
-
历代名医蒙求
《历代名医蒙求》为医史著作。宋·周守忠著。书成于兴定十三年(1220)。该书系作者博览群书,从诸医杂说中收集大量资料编撰成的医史著作。本书上自三皇、下迄宋代,记录了202位医家的医事活动。三是部分药名考证和神话传说。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临安府尹家书籍铺刊本间接影印本。
-
济婴撮要
《济婴撮要》儿科著作。十七卷。清·吴灿撰。刊于1796年。本书系作者搜集多种儿科著作撮其精要而成。书中对小儿病的诊治、推拿法及辨证治疗等作了概括的归纳整理。现存多种清刻本。
-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十三方考》为外科著作。张觉人编。《外科十三方》约为明代著作。原书记述治疗外科病的13个有效方剂。作者姓张,佚名,是一位民间医生。有多种传本。因珍秘而从未刊印。编者根据所看到的几种抄本,加以校勘考证,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并附自己的一些其他验方编撰而成。1955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印行(修定本)。
-
折狱龟鉴
《折狱龟鉴》刑法与法医著作。八卷。宋·郑克撰。约成书于十三世纪。本书收集了历代文献中有关刑法折狱(判决)的一些典型案件,加以分类汇编。其中也有一些法医鉴定的内容,但并非专门的法医学著作。
-
温氏医案
《温氏医案》医案著作。清·温载之撰于1886年。本书将作者多年临证所得治案按病分类辑录。作者擅治温病,故此类验案尤多。治案辨证较细致,其中治气肿及疯狗咬伤方为其他医案著作所罕见。但也杂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论述。
-
饮食须知
《饮食须知》食疗著作。①元·贾铭撰。撰年未详。重点介绍360余种食物相反相忌。全书分水火、谷、菜、果、味、鱼、禽、兽八类。虽主体内容可取,但不免于芜杂。②清·朱本中撰。刊于1676年。属食疗本草著作。
-
红杏老人
红杏老人即陈邦贤。1976)为现代医史学家。字冶愚,自号红杏老人。江苏镇江人。早年跟随丁福保学医,后专攻中国医学史。于1919年写成我国第一部医史著作《中国医学史》。陈氏治学勤勉,其医史著作于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并被译成日文出版。建国后,任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副主任,并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四届委员。
-
痘疹传心录
《痘疹传心录》痘疹著作。十六卷(又有十四卷本)。明·朱惠明撰。刊于1594年。本书师承魏直《博爱心鉴》一书,而在痘疹的分期、辨证、证治等方面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发挥。在痘疹著作中是一部较有特色而又影响较大的一种。最后二卷为《慈幼心传》,重点记述小儿杂病证治。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
-
跻寿馆医籍备考
《跻寿馆医籍备考》医学目录著作。日本·高岛久也、罔田元矩合撰。刊于1877年。本书将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医学校“跻寿馆”中收载大量的中国古医书,共1390部,分为二十余类,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敷陈大义、介绍版本,是一部有关医书的目录学著作。
-
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
《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药学著作。北宋·陈师文等编。约刊于12世纪初(北宋末)。本书原为《和剂局方》(后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的附录部分,后抽出印单行本。内容系选录《证类本草》中的常用药(也是《和剂局方》中的常用药物)432种,删去序例,分类法不变,内容作了适当删节。现有《学津讨源》本。
-
温病条辨症方歌括
《温病条辨症方歌括》温病著作。清·钱文骥辑于1903年。钱氏按《温病条辨》原本次序,将温病诸证证治方药编成韵语歌括,便于读者学习。1954年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排印本。
-
许氏医案
《许氏医案》为医案著作。清末许恩普撰。本书收载许氏医案30余则,以内科杂病、妇科病证治为主。审证较细致,尤重切脉。案中有用外治、蒸熏疗法获得良效的治验。现有《三三医书》本。
-
许仁则
许仁则(8~9世纪)为唐代医家。籍贯不详。撰有《子母秘录》十卷,佚。唐宋医家的著作如《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多引用该书内容。均引有其佚文,足见其影响。
-
幼科直言
《幼科直言》为儿科著作。又名《幼幼拍掌集成》。清·孟河撰。刊于1726年。6为儿科杂病及其方治。书名“直言”寓直言无隐之义,全书文字简明。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现存三种清刻本。
-
怡堂散记
《怡堂散记》医话著作。二卷,续编一卷。清·许豫和撰于1785年。本书随笔记录诊治和读书心得,分析古方,辨解药性,并节录一些医家有关论述。全书通俗易懂,对儿科疾病证治记述尤多。现存清刻本。
-
医学传灯
《医学传灯》内科著作。二卷。清·陈德求撰。刊于1700年。本书论述33种常见内科杂病的证治,综合历代名著名医家的卓越见解,融会其学术经验,结合作者个人临床心得,有论有方,切于临床实用。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医话
医话医家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其他问题的著作称为医话。如《冷庐医话》、《对山医话》等。
-
医灯集焰
《医灯集焰》医论著作。清·严燮撰于1864年。本书集诸医家之言,取“照医之灯”、“光明显耀”之意而题名。卷上为医论,阐述阴阳、五行、治法、望闻问诊;卷下为察舌辨症、脉诀。大多用韵文、歌诀记述,并加注释。现存光绪刻本等。
-
医便
《医便》医方著作。二卷(又有五卷本、六卷本,内容相同)。明·王三才辑。刊于1587年。卷首为全书提纲,总述此书大要。其后经明·张受孔、姚学颜等重订刊行,并仿此书体例,另辑428方,名《医便二集》(附《敖氏伤寒金镜录》一卷。)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现存七种明刻本。
-
药谱
《药谱》药学著作。唐·侯宁极撰。撰年不详。本书为唐代文人利用药物的某些记载。这些人“尽出新意,考立别名”对数百种药物(现有195种)的名称尽加改换,变成鲜为人知的文字隐语。如将牵牛称为“假君子”,川乌头称为“昌明童子”之类,可供研究古代药物名称和别名的参考。见《说郛》及《唐代丛书》。
-
疡科选粹
《疡科选粹》外科著作。明·陈文治撰。刊于1628年。本书系精选历代外科各家学说参以作者临床经验编纂而成。包括外科、皮肤科、五官科及伤科的各类病证共分111篇,所载方药多切于实用。本书除一般坊刻本外,另有徐大椿的评点本。现存明清刻本。
-
疡医大全
《疡医大全》外科著作。清·顾世澄撰。刊于1760年。本书分类汇集自《内经》以来历代的外科著作。内容除全身各种外证外,还包括脉诊、内景图说等项。有图有文,并注明出处。是一种资料比较丰富的外科参考书。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
疡科纲要
《疡科纲要》外科著作。一卷。张寿颐撰。首先总论外疡的辨证、辨脉及治疡各类方药;其次为治疡验方、止血方及五官科病证验方,内容简要实用。现存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中药著作,宋代唐慎微原撰,曹孝忠等校勘,金代张存惠增补。简称《政和本草》。本书是在1116年(政和6年)由北宋政府重新修订刊行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自1249年张存惠重刊此书后又增附《本草衍义》一书的内容。
-
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
《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为伤寒著作。宋·许叔微撰。卷数不详。据许氏《伤寒发微论》中记载:“余尝撰《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本。”《伤寒百证歌》也有类似记载。已佚。
-
中医儿科学纲要
《中医儿科学纲要》儿科著作。江苏省西医学习中医讲师团、南京中医学院儿科教研组合编。全书分总论、各论二篇。总论介绍了中医儿科发展的概况和儿科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内容简明实用。语言浅近通俗,适于初学者或西学中医务人员习用。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药学著作。王筠默编。本书试用以现代药理学的方法整理中药学,所介绍的中药,以过去有药化及药理学研究报告者为限,而对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效但尚无实验研究的中药则均未列入,故有其一定的局限性。195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为药学著作。三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第一分册为提取、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第二分册为药物筛选方法;第三分册为新技术的应用。197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治疔汇要
《治疔汇要》外科著作。又名《治疔大全》,二卷。清·过铸撰。刊于1896年。卷上为治疔总论,叙述疔疮的辨证大法并50余种疔症;卷下列治疔的方剂和药物。现有清刻本、石印本和民国中医书局铅印本。
-
张畹香医案
《张畹香医案》医案著作。清·张畹香撰。本书大多为内科杂病、时症治验,兼有少量妇科医案。记述简要,少有繁芜。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滋补托邪的调治法较有心得。本书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增删喉科心法
《增删喉科心法》喉科著作。一卷。清·刘序鹓撰,潘诚增订。刊于1853年。本书共记述32种咽喉、舌牙病证的辨证及治法。内容简要。
-
增订本草附方
《增订本草附方》医方著作。清·撰人不详。本书以全身各种病证为纲,又以与该病相关若干证候为子目,然后将历代本草文献中的单方验方按照证治原则引述于后,全书共约万余方。由于取材较广,分类较细,便于查索资料与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