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为内科著作。清·沈金鳌撰。本书为《沈氏尊生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内容以介绍杂病为主,包括脏腑门、奇经八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面部门、身形门等。每门分若干病证,每病各著源流一篇,并详述病证原委,悉其形证,考其主治,因病用方,理法方药比较契合。每病在介绍方治外,并附导引等治法。
-
离火廓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离火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离属正南,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眦,大眦也,属离火…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关泉廓
泽廓的别名·关泉廓:《证治准绳·杂病》认为即兑廓,络通下焦,“肾与下焦相为脏腑,关主阴精化生之源,故曰关泉廓”。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艮山廓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又名艮廓、艮山廓、会阴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外眦上方),属包络,依附于心。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艮为上睑,络通命门。”位神光。”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乾天廓
又名乾廓,乾天廓、传道廓、传送廓、传导廓。乾天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乾居西北,络通大肠,脏属于肺”。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及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认为:此廓位于白睛,属大肠。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兑泽廓
见《银海精微》。兑泽廓的位置及其与脏腑的关系:1.《证治准绳·杂病》:“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府,脏配肾络。”3.《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兑泽廓,属膀胱,位白睛下截向大眦。”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抱阳廓
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见《银海精微》。《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目唇
概述:目唇为人体部位名。睑弦(palpebralmargin)即目弦,又称眼弦(见《银海精微》)、胞弦(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目纲(《医宗金鉴》)、目唇(见《银海精微》)、眼楞(见《医学纲目》卷十三)。是指眼睑的边缘,外连眼睑,内连睑结膜,包括上睑弦、下睑弦。有睫毛附生其上,靠内眦处有泪小管的两个开口。
-
必效方
概述:必效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组成:五味子四钱,贝母、瓜蒌各五钱,杏仁、苏梗、天门冬各一两,款冬花八钱,葱白七根,川椒每岁一粒。制法:上药为末,入猪肺中,荷叶包蒸熟。功能主治:主治久咳不止。
-
加味活命散
概述:加味活命散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组成:穿山甲(土炒)、金银花、大黄各三钱,陈皮、当归尾各一钱半,天花粉、薄荷、赤芍药、生地黄、白芷、乳香、甘草、防风、贝母各一钱,没药、皂角刺各五分。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服。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通络。
-
四时感冒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加减第二方
概述:加减第二方为方剂名,即《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引倪涵初方记载的倪涵初治痢第二方。组成:黄连(酒炒六分,生用四分)、黄芩(酒炒六分,生用四分)、白芍药(酒炒六分,生用四分)、山楂各一钱,桃仁六分,当归、甘草(炙三分,生用二分)各五分,橘红、青皮、槟榔、地榆各四分,红花三分,木香二分。
-
脑鸣
《中医药学名词》(2004):脑鸣又称“头中鸣响”。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有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曰天蚁者,宜茶子末吹鼻,效。”《张氏医通·诸痛门》:“头内如虫蛀响者,名天白蚁,多属于火,亦有因痰湿在上者。肥人皆属湿痰,半夏、茯苓、枳实、黄连、天麻、胆星、苍术、黄柏、芽茶之类。
-
竹沥运痰丸
概述:竹沥运痰丸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四方,即《摄生众妙方》卷六方记载的竹沥达痰丸的别名。组成:姜半夏、白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各二两,人参、炙甘草、礞石(同焰硝一两同用炭火煅成金黄色)各一两,白术(微炒)、大黄(酒浸透熟,晒干)、黄芩各三两,沉香五钱。
-
血嗽
概述:血嗽:1.咳嗽因血瘀而致者;2.经来咳血。瘀血咳指咳嗽之由瘀血引起者。或因打损劳役伤肺,遇风寒则咳,或见血紫黑色者,四物汤去芎加大黄、苏木为末,酒调服,利去心肺间瘀血即止,后服人参养荣汤调理。肺胀满,即痰与瘀血碍气,所以动则喘急,或左或右,眠一边不得者是,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
-
血结胸
概述:血结胸:1.邪热瘀血互结胸膈者;《伤寒全生集·辨伤寒结胸》:“伤寒阳证,吐衄血不尽,蓄在上焦,胸腹胀满硬痛,身热,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名血结胸,用犀角地黄汤。”《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有血结胸,胸腹痛连腰胁背膂,上下攻刺痛,痛不可忍,手不可按,甚而搐搦者是也。
-
饭醉病
概述:饭醉(post-mealsomnolence)为病证名。是指以饭后困倦欲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食后昏困。症状及治疗:《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食方已,即困倦欲卧,脾气弱,不胜食气也,俗名饭醉。宜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麦芽。”
-
阳证咳逆
症状及治疗:《杂病源流犀烛·呃逆源流》:“呃逆阳症,发热口苦,胸满脉数,宜橘皮竹茹汤,或小柴胡汤加橘皮、竹茹。”治疗:针灸治疗:体针: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胃热者加陷谷、合谷;方药治疗:《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
目缝
定义:目缝即睑裂(palpebralfissure)。关于睑弦:睑弦(palpebralmargin)即目弦,又称眼弦(见《银海精微》)、胞弦(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目纲(《医宗金鉴》)、目唇(见《银海精微》)、眼楞(见《医学纲目》卷十三)。是指眼睑的边缘,外连眼睑,内连睑结膜,包括上睑弦、下睑弦。
-
阴蹻脉病
概述:阴蹻脉病为病证名。由阴蹻脉经气异常所致的病证。症状及治疗:《奇经八脉考》:“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又为少腹痛,里急,腰及髋峁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杂病源流犀烛·阳蹻阴蹻脉病源流》:“阴蹻病,阳缓而阴急。阴病则热,甘草干姜汤。”
-
午后嗽
《类证治裁》卷二:“虚劳干咳,琼玉膏或金水六君煎;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血癥
可选用沈氏血癥丸,化癥回生丹、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鳖甲煎丸等方。癥病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疗癥病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也有将痞块聚散无常称为瘕者。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血虚耳鸣
2.肝火耳鸣,其症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恼怒时耳鸣加重,便秘苔黄,脉象弦数。用龙胆泻肝汤加减。3.痰火耳鸣,其症胸闷痰多,二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之微甚而作诸音声也。《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
血鳖
属瘕病范畴。瘀血与痰饮、内寒相搏,聚块成形。《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虚劳痼冷,败血杂痰而成血鳖。《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鳖瘕,形大如杯,若存若亡,持之应手,其苦小腹内切痛,恶气左右走,上下腹中痛,腰背亦痛,不可以息,面目黄黑,脱声少气,甚亦有头足成形者。”
-
悬(疒其)虫毒风
悬(疒其)虫毒风病名。系指上腭肿胀疼痛的疾病。见《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上腭肿,汤水难入,形肿如鸡卵。”详见悬蜞风条。
-
修天庭
修天庭自我推拿方法名。即将两手掌擦热后,来回抚摩额部。有养颜防病的作用。《杂病源流犀烛·面部病源流》:“《养性书》:热摩手心,频拭额上,谓之修天庭。连发际,二三七遍,面上自然光泽,所谓手宜在面是也。”
-
胸痞
《症因脉治·胸痛论》:“若胸中满塞而不痛,又名胸痞。”②指胸中闷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心下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缓,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吐呕,烦闷,自汗时出,痛引彻背,不治则数日杀人,病名胸痞。
-
心热病
症状:《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病因病机及治疗:《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心痈,心热病也。其发于他经者,且莫不由于心火,况本经积热,而即发于本经部位者乎?宜先用凉血饮,次服加味十奇散。”
-
小儿阴厥
小儿阴厥为病证名,即小儿寒厥。系由阳气衰于下,阴寒过盛,以致阳虚则阴凑之而见手足厥冷的证候。《杂病源流犀烛》卷九:“夫寒厥者,即阴厥,宜急补阳(宜理中汤,或附、桂、干姜、吴萸,俱可酌用);热厥者,即阳厥,宜急泄热(宜芩、连、山栀、石膏、知母、童便,甚者可用硝、黄下之)。”
-
小便黄赤
小便黄赤为病证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宜火府丹。宜凉胃汤。又曰肺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然下焦之热,岂但是哉,或由肾虚有火,宜补阴丸;阴虚火旺而溺赤者,咽干口燥,口舌碎痛,心烦失眠,舌红,脉细数,宜黄连阿胶汤;黄疸、泄泻、鼓胀、水肿、多汗、热淋等,小便皆可见黄赤。
-
月阙疮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口紧,一名月阙疮,一名雁来风,一名虫蚀疮。”《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有茧唇一症,又名紧唇,又名藩唇。其状口唇紧小,不能开合,不能饮食。”
-
鱼鳖蟹积
食鱼蟹类过多而致积滞不化者。证见腹痛,或吐或泻。《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鱼鳖蟹积,食此过多成积,腹中疼痛,胸中满闷,或吐或泻也。宜紫苏、陈皮、木香、姜汁。”方用妙应丸、遇仙丹等。参见食积条。
-
饮后即便
饮后即便证名。饮入立觉至脐,即欲小便之证。见《杂病源流犀烛·小便闭癃源流》。因精气衰耗,不能输于脾归于肺所致。宜用补中益气汤等方。
-
阴纵
又称茎纵。病因病机:多由肝经湿热所致。症状:《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病源流》:“阴纵,亦名阴挺。由前阴受热,则玉茎挺长不收,或肿胀而痿,或与股相磨难行,甚至两胁气逆上,手足倦弱。”用柴胡胜湿汤、小柴胡汤加黄连或黄柏、龙胆泻肝汤等方。甚者用三一承气汤。若肿挺减轻而坚块不消者,可用青皮配以散风药。
-
阴证呃逆
阴证呃逆病证名。呃逆之属寒者。见《类证活人书·问咳逆》。《杂病源流犀烛·呃逆源流》:“呃逆阴症,胃寒脉细虚极,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汤。”参见咳逆、呃逆条。
-
防风白术牡蛎汤
概述:防风白术牡蛎汤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奇经八脉门》卷十一方。组成:防风、白术、牡蛎粉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日二至三次。功能主治:主治冲气犯肝,症见头眩汗不出,筋惕肉 ,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蜷。
-
阴强舌
概述:阴强舌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直中少阴亦有舌卷囊缩者,急温补。”少阴之脉系舌本、连舌下,厥阴肝经之脉环绕阴器。此外,心火上炎,厥阴伤寒,肝经热甚,温邪内陷心包等皆可导致舌卷。
-
腰以上肿
腰以上肿水肿证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有水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将治疗肿胀病的发汗病,喻之为“开鬼门”;而腰以下肿的利小便治法,喻之为“洁净府”。治腰以上肿,张仲景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宜麻黄、羌活、防风、柴胡、牛蒡子、葱白、忍冬藤以开之。”
-
腰以下肿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张仲景用防己茯苓汤、蒲灰散等方。吴谦主张用五苓散、猪苓汤等方。(见《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沈金鳌则主张用防己、昆布、海藻、海金沙、赤小豆、茯苓、猪苓等药。(见《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或有主张用加味五皮饮者。参见水肿条。
-
阳蹻脉病
概述:阳蹻脉病为病证名。指阳蹻脉经气异常出现的病证。症状及治疗:《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杂病源流犀烛·阳蹻阴蹻脉病源流》:“至其为病,阳蹻则阴缓而阳急。阳病则寒,其治风池、风府。若在阳表,当汗,桂枝汤、麻黄汤。若在阴里,当下,承气汤。”
-
魇
亦称梦魇、鬼魇。《肘后备急方》卷一:“魇,卧寐不寤者,皆魂魄外游,为邪所执。”《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梦而魇则更甚者,或由心实,则梦惊扰忧奇怪之事而魇,宜静神丹;或由心虚,则梦恍惚幽昧之事而魇,宜清心补血汤;甚有精神衰弱,当其睡卧,魂魄外游,竟为鬼邪侵迫而魇者,引名鬼魇,宜雄朱散。”
-
眼花
眼花的病因病机:眼花多由肝肾精血不足,或肝阳风火、痰浊上扰所致。《诸病源候论·目眩候》:“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也。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系上属于脑,若腑脏虚,风邪乘虚随目系入于脑,则令脑转而目系急,则目眴而眩也。”眼花多因肝肾亏损引起,治宜滋补肝肾明目,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
眼大头
眼大头人体生理部位名称。亦即目内眦。《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俗云眼大头为内眦。”参见内眦条。
-
眼带
眼带指眼球外壁四周不同方位的肌肉,有活动眼球的作用。《杂病源流犀烛》:“若风寒直灌瞳人,攻于眼带,则瞳人牵拽向下。”眼带西医称为眼外肌。
-
牙齼
概述:牙齼为症状名,即齿齼(dentinhypersensitiveness)。齼,指牙齿接触酸味的酸痛感觉。齿齼类似西医的牙本质过敏。齿齼的病因病机:《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齿齼多由食酸之故。”齿齼的治疗:治疗齿齼可取核桃肉细嚼。《本草纲目》粉锡附方:“食梅牙齼,韶粉揩之。”
-
牙XX(tā靸)
牙XX(tā靸)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或称牙XX,系因胃火上冲所致。症见牙龈肿痛,状似大豆,或内或外,发无定处。或伴有寒热及阳明胃火之证。治宜清胃泻火、消肿。多以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加减化裁。参见牙槽风条。
-
坠睛眼
概述:坠睛眼为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是指眼球向上运动受限,目珠向下偏斜的表现。坠睛类似西医的由上直肌、下斜肌麻痹所致的麻痹性斜视。坠睛眼的病因病机:风寒上攻眼带,致目珠向下偏斜。参见:目偏视。
-
爪枯
爪枯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杂病源流犀烛·燥病源流》:“筋燥爪枯,必滋养其荣血也,宜养荣汤。”
-
脂瘕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脂瘕,在脂膜间,猝难踪迹,其苦腰背如刺,左右走腹中而切痛,少腹沉重,身体解(亻亦),大小便血,时甚时止,此症女人独患之。”《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新产交合早,胞伤,子户失禁,精血杂下如膏,宜坐导脂瘕方。”参见瘕、胎瘕、癥瘕、八瘕等条。
-
瘵
瘵①病名。指一种类似结核的传染性疾病。《证治要诀·虚损门》:“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虫,古名曰瘵疾,难以医之。”详见传尸条。②指虚劳重证。《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有一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