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主骨
肾主骨是指肾有充养骨骼的作用,肾藏精,精生髓,髓能养骨,肾精充盛,骨骼才能致密健壮,强韧有度。出《素问·宣明五气》。肾主骨和髓的生长发育,与骨的功能有关。肾的精气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等,故称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骨髓。”
-
五迟
五迟·痰瘀阻滞证:五迟·痰瘀阻滞证(fiveretardationswithsyndromeofblockadeofphlegmandstaticblood)是指痰瘀阻滞心经脑络,以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或有癫发作,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为常见症的五迟证候。
-
佝偻病
佝偻病·脾肾气虚证:佝偻病·脾肾气虚证(rickets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kidney)是指脾肾亏虚,阳气不振,气血供养不足,以囟门迟闭,发稀枕秃,肌肉松软,面色晄白,神疲烦躁,夜寐不安,多汗纳呆,舌苔薄白,脉细软为常见症的佝偻病证候。分立迟、行迟、发迟、齿迟与语迟。齿迟:齿迟又名齿不生。
-
五主
五主指肺、脾、心、肝、肾五脏与皮、肉、脉、筋、骨五体相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
行迟
概述:行迟(retardationinwalking)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证治准绳·幼科》:“凡儿生至周岁三百六十日,膝骨成,乃能行。”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脾胃虚弱,元气不充,影响筋骨的发育,故迟迟不能行动。虚证不明显者,可用五加皮散(五加皮、牛膝、酸木瓜,共研末,每服一钱半,粥饮调服)。
-
心肺之部
心肺之部为针刺的分部,指皮肉浅层。《难经·七十难》:“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因肺主皮毛,心主血脉,穴位浅层为皮肤血脉,内与心肺相应。与深层的“肾肝之部”相对。意见与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肾主骨的说法相通。《针灸大成》:“刺阳部者,从其浅也,系属心肺之分;
-
肾虚证
因肾气、肾阴、肾阳不足所致的各种证候。《圣济总录》卷五十一载肾虚证见腰背酸痛,小便滑利,脐腹痛,耳鸣,四肢逆冷,骨枯髓寒,足胫力劣,不能久立。《本草经疏》载肾虚十八证,有肾虚腰痛,属精气虚;伤精白浊,属房劳过度,以致精伤流出,似白浊证;奔豚,属肾虚,脾家湿邪下传客肾所致等。
-
肾合骨
肾合骨生理学名词。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肾之合为骨。《素问·五脏生成》:“肾之合骨也。”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气盛衰,可影响骨骼的生成、发育及荣枯,故称之。参见肾主骨条。
-
肾藏志
“志”指志向,属精神活动。肾藏志指人的记忆力或意志,为肾所藏。肾藏精,是一身精气之根。肾精充足,志方能坚。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海,脑髓充则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肾虚则脑髓不足或空虚,易发生健忘、精神不振或未老先衰。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王冰注:“专意而不移者也。”
-
上腭多骨疽
上腭多骨疽为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夫多骨疽多有发于手背、足背等处,不专在上腭者。其症皆肿硬一块,久而脱去一骨者便是。其原因均属肾虚,肾主骨也。总因气血不足,肾水素亏,复为寒邪所触,致患处之骨,肿突而起,日渐长高。”治宜滋阴补肾,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归脾汤等化裁治疗。
-
立迟
概述:立迟(retardationinstanding)为病证名。是指以小儿周岁仍不能站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五迟之一。病因病机: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影响筋骨的发育,以致膝盖骨软弱,足胫无力,不能自立。治疗:治宜滋补肝肾。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鹿角胶、当归、白芍之类。日常生活则须加强营养。
-
解(亻亦)
《灵枢·论疾诊尺》:“尺肉弱者,解(亻亦)。”《素问·玉机真脏论》:“各脉太过,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解(亻亦),肝肾虚病也。据此则知解(亻亦)一证,洵由肝肾两经之虚,盖肝主筋、肾主骨,肝虚则筋软缓而无力以束,无力以束则周身之肌肉皆涣散而若解;
-
填骨丸
《千金》卷十九:方名:填骨丸组成:石斛2两,人参2两,巴戟天2两,当归2两,牡蒙2两,石长生2两,石韦2两,白术2两,远志2两,苁蓉2两,紫菀2两,茯苓2两,干姜2两,天雄2两,蛇床子2两,柏子仁2两,五味子2两,牛膝2两,牡蛎2两,干地黄2两,附子2两,牡丹2两,甘草2两,薯蓣2两,阿胶2两,蜀椒3两。主治:五劳七伤。
-
闫田玉
闫田玉,中共党员,河北定县人,1921年出生。闫老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工作,尤其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进行了系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辨病毒性肺炎为“血瘀症”,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显著降低了死亡率。1961年以来,闫老采用中药治疗细菌性肺炎并对其作用原理进行了研究,创立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中药方剂。
-
中医骨伤科学
概念:中医骨伤科学:1.学科名;特别是近30多年来,骨伤科界系统整理了中医的理伤手法,进行夹板材料力学测定和中草药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开展了肾主骨和活血化瘀等理论研究,运用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患合作的原则治疗骨关节损伤,取得了损伤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患者痛苦少及并发症少等良好效果。
-
小儿肾病证治
小儿肾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命门在肾之间,为元气聚会之处,儿之强弱寿天,尤系于斯。”肾主骨,肾虚者,骨髓不满,儿必畏寒,多为五软之病,宜补肾地黄丸。肾冷则小便下如米泔,宜崔氏八味丸。肾热则大小便不通。《诸病源候论·诸淋候》:“小儿诸淋者,肾与膀胱热也。”宜八正散、石苇散之类。
-
生长迟缓
概述:生长迟缓是指由于膳食的蛋白质或能量、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身高低于筛查标准的年龄别身高界值范围,属长期性营养不良。5岁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身高2个标准差,6~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的功能,直接关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肾有赖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
-
齿衄·阴虚火旺证
定义:齿衄·阴虚火旺证(gumbleeding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以阴精亏损,虚火上炎,以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齿衄证候。滋水清肝饮重在补养肝肾,滋阴降火;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证治要诀·诸血门》。
-
五脏所主
五脏所主为生理学名词。简称五主。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
望齿
望齿望诊内容之一。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的经脉络于龈,故望可了解肾和胃的病变。清代温病学者对验齿辨病有所创见,认为齿的润泽枯燥,反映了肾液、胃津的变化;齿的有垢无垢,反映胃浊、胃阴的情况。这对温病辨证,有一定临床意义。牙龈肿者多属胃火,陷者多属虚证。临床牙龈形色的变化,与月经、妊娠亦有一定的关系。
-
作强之官
作强之官人体器官名,指肾。《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王冰注:“强于作用,故曰作强。张志聪注:“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技巧施于外矣。”马莳注:“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
主
②指主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儒门事亲》:“涩脉如刀刮竹形,主丈夫伤精,女人败血。”《伤寒论》:“麻黄汤主之。”《灵枢·终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
骨厥
骨厥是指足少阴经气是动病之一。是动则病饥不欲食,而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证治准绳·杂病》:“两手太热为骨厥,如在火中。”
-
齿迟
症状:小儿乳齿约在六至十个月内出现,如已届生齿之期还未生齿者为齿迟。病因病机:《世医得效方》:“齿不生者,由齿者骨之所络,髓之所养,禀气不足,则髓不能充于骨,故齿久不生。”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小儿先天肾气不足,髓不能充,故齿生较迟,生亦不固。治疗:治宜益肾充髓,用肾气丸加补骨脂、胡桃之类。
-
滋阴大补丸加鹿茸方
《医方考》卷五:方名:滋阴大补丸加鹿茸方组成:熟地黄2两,川牛膝(去芦)1两,杜仲(姜炒,去丝)1两,巴戟天(去心)1两,山茱萸(去核)1两,小茴香(略炒)1两,五味子(炒)1两,远志(去心)1两,肉苁蓉1两,白茯苓1两,山药1两,红枣肉(蒸熟)14两,石菖蒲5钱,枸杞子5钱,鹿茸(炙酥)。
-
五芝地仙金髓丹
《慈禧光绪医方选义》:方名:五芝地仙金髓丹组成:人参2两,生于术2两,云苓3两,甘菊2两,枸杞2两,大生地6两,麦冬3两,陈皮2两,葛根2两,蔓荆子2两,神曲3两。功效:益气生津,调中进食,生养脑气、通目系,上清头目,退虚热。如绿豆大。甘菊清头目,风药通肝气,配以余药,使心、肝、脾、肺、肾五脏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