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气
概述:五气:1.五种气味;2.五运之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色之气·五气:五气指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遗篇·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
中医
概念:中医:1.中医学之简称;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
五病
五病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心为噫;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张志聪谓“五气所病”,乃是“五脏气逆而为病”,故不能包括五脏气机失调的复杂证名。又:五病当指五脏病,故从“胃为气逆”至“胆为怒”可能是后人注语,误入正文。
-
七情
概述:七情:1.七种情志活动;其次,七情造成气逆、气下等气机失调的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如惊可致气乱,有时也引起气下。五志化火多由于气郁过久化热所致,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曰:“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即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
-
鼻流清涕
又称称鼽嚏、鼻流清涕。肺气虚:鼻鼽·肺气虚寒证(allergicrhinitiswithlungyang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肺气虚寒,以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黏膜色淡,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等为常见症的鼻鼽证候。津水停聚则鼻内肌膜肿胀苍白,呈水肿样,鼻塞不遥,嗅觉暂时减退;
-
鼻鼽
鼻鼽多由肺卫不固,风寒侵袭鼻窍所致: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同,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症状: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黏膜色淡,恶风寒,或有自汗,面色 白,倦怠懒言,气短,音低,咳嗽,咯痰色白,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
-
数欠
指频繁地打呵欠。《素问·宣明五气》:“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灵枢·口问》:“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张氏医通》卷九:“然必由少阴经气下郁,不能上走阳明,胃气因之不舒而频频数欠。以泄其气,舒其经。”
-
脾为吞
脾为吞脾病时出现的吞咽症,如吞酸等。《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脾为吞。”张志聪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故为吞咽之证。”
-
鼽嚏
鼻鼽多由肺卫不固,风寒侵袭鼻窍所致: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同,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症状: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黏膜色淡,恶风寒,或有自汗,面色 白,倦怠懒言,气短,音低,咳嗽,咯痰色白,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
-
肺藏魄
“肺藏魄”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魄”属神经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摄取自然之清气,宣发五脏之精气,以维持机体基本生命功能。《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张志聪注:“魄乃阴精所生,肺为阴脏,故主藏魄。”
-
肾藏志
“志”指志向,属精神活动。肾藏志指人的记忆力或意志,为肾所藏。肾藏精,是一身精气之根。肾精充足,志方能坚。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海,脑髓充则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肾虚则脑髓不足或空虚,易发生健忘、精神不振或未老先衰。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王冰注:“专意而不移者也。”
-
辛
概述:辛:1.五味之一;2.天干的第八位;辛为金味,入通于肺,故为肺所主之味。辛味药物多入肺经,有宣肃肺气的作用,如麻黄、苏子之类。但有的辛味药亦有润燥作用,如知母、紫菀、百部等,故《内经》有“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说。《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
五脏所恶
概述:五脏所恶为生理学名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又肺主气,寒则气滞,故恶寒。《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
口津
口津为涎的别名,俗称口水。涎为五液之一,又称口津。与唾合称涎唾或唾液。具有滑润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脾为涎。”脾胃正常则津足,口中和,不燥不渴,食而知味。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口淡泛恶;胃火炽盛则涎少口燥;脾胃湿热或内有虫积,中风或癫痫病发,亦每致口角流涎。
-
金
④五运之一金运。⑤六气之一金气。《灵枢·淫邪发梦》:“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奇物。”《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王冰:“金,五气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先立五行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张氏医通·凡例》:“选择方论,如披沙拣金。”
-
五脏所主
五脏所主为生理学名词。简称五主。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
风木之脏
风木之脏为人体器官名。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气中属风,故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临床上肝阳易上亢化风,表现为震颤、动摇、抽搐、眩晕等类似于自然界风吹木动的病候,故内风证每与肝的病变有关。
-
肺为涕
肺为涕生理学名词。涕出于鼻,润泽鼻窍,肺开窍于鼻,故涕为肺液。《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肺为涕。”王冰注:“润于鼻窍也。”
-
地
6.腰以下部位;7.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杨上善注:“地,下也。”中部地为合谷穴处的动脉;中部地,手阳明也,…下部地,足少阴也。”指岁气中的在泉之气,统管四、五、终三气。
-
瘅
《素问·玉机真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灵枢·岁露论》:“四月已不暑,民病多瘅病。”㈡(dān,音丹)①热。《素问·奇病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素问·脉要精微论》:“瘅成为消中。”王冰注:“瘅,谓湿热也。”
-
搏阳
搏阳指邪入于阳,与阳气相争。《素问·宣明五气篇》:“搏阳则为巅疾。”
-
搏阴
搏阴指邪入于阴,与阴气相争。《素问·宣明五气篇》:“搏阴则为瘖。”
-
鼻涕
肺开窍于鼻,故风寒犯肺时,则鼻塞而流涕;若见脓涕,则为寒邪化热;《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久病多属肺脾气虚,或肾阳虚。鼻涕黄:鼻涕稠黄,多为胆经火热上蒸,涕黄量多,多为胆脾二经湿热熏蒸。鼻涕白稠粘量多:鼻涕白稠粘量多,多属脾虚不运,痰浊上渍。
-
四气
概述:四气:1.四性;2.运气术语。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证;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即四之气。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
-
肝为泪
肝为泪生理学名词,泪为肝液所化,出于目,肝开窍于目,故称肝为泪。出《素问·宣明五气》。参五脏化液条。
-
脾为涎
脾为涎生理学术语。即涎为脾脏所主。出《素问·宣明五气篇》。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液。参五脏化液条。
-
脾瘅
《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张氏医通》提出用“兰香饮子,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浊,俱属中土湿热,脾津上乘,久之必发痈疽,须断厚味气恼。参见中消条。
-
脾藏意
“意”,意念指思维记忆功能。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气,是产生记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参五脏所藏: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毛
毛①动物体表上所生的丝状物。《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抵阴器。”⑤脉象名。指肺的常脉。《素问·宣明五气篇》:“肺脉毛。”
-
伤骨
伤骨为病证名。五劳所伤之一。因站立过久所致。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久立伤骨”。
-
凉
概述:凉:1.天气;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指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以治疗温热性病证的一类治疗方法,如凉血。清热法之一。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神昏谵语,舌色紫绛,或癍色紫黑等。
-
咸
咸(salty)为五味之一。咸为水味,入通于肾,故为肾所主之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咸入肾。”咸味药物多入肾经,有补肾填精或滋阴潜阳作用,前如鹿茸、海狗肾之类,后如龟甲、牡蛎之类。另外咸味药尚有软坚润燥通下作用,如芒硝、元参之类。
-
五脏所藏
五脏所藏为生理学名词。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五脏化液
五脏化液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指五液与五脏的功能活动、经脉所过或开窍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因此,五液分泌的异常,可作为五脏辨证和津液辨证的参考。
-
五味所入
五味所入为治疗学术语。简称五入。《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
五味所禁
五味所禁为治疗学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马莳曰:“此言五脏之味有五禁,皆五行之相克者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此强调“无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故临床用药,需先辨五脏阴阳气血盛衰来调配五味。
-
五味所合
五味所合为治疗学名词。即五味与五脏相宜之意。《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
五神
五神是五种精神活动的合称,即神、魄、魂、意、志,分别为五脏所藏。《素问遗篇·本病论》:“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五脏所藏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五脉
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小针解》注:“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洪),脾脉代(缓),肺脉毛(浮),肾脉石(沉)。《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
五乱
概述:五乱:1.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倪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
五劳所伤
五劳所伤为病证名。指因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类劳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
五精
五精为生理学名词。指五脏所藏的精气。《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
五发
五发为病理学名词。五脏之病各有其发生的部位和时间,简称五发。《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
五恶
五恶即五脏所恶。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指五脏各易为某一淫邪所伤,故各有所恶。《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
五并
五并为病证名。指五脏精气内虚,为邪气所兼并而出现的精神症状。《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
心为汗
心为汗意指心主血,汗为血之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五脏主五液中,心为汗。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心主汗…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如心阴虚,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
-
心恶热
心恶热是指如阳热太盛,易影响心的生理功能,可致心神被扰,迫血妄行。《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马莳注:“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心主血脉,热甚火炽则津血耗伤或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热盛则神明昏乱,而见谵妄躁狂等。
-
心藏神
心藏神即心藏之神,指人的神志活动。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反之,则可致精神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症,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
涎
涎为五液之一。又称口津。涎与唾合称涎唾或唾液。具有滑润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脾为涎。”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口淡泛恶;胃火炽盛则涎少口燥;脾胃湿热或内有虫积,中风或癫痫病发,亦每致口角流涎。《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
-
夏脉
夏脉夏季当见的相应脉象。其脉洪大方正,是阳气隆盛之象。《素问·宣明五气》:“五邪所见:……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