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脏
五脏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化生、贮藏功能,生理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根据脏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
顺传
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顺传:顺传为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外感病按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轻逐渐变重的传变方式。如从太阳经传人阳明经或少阳经,由表入里,或由阳经传人阴经等。《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
上窍
上窍为人体部位名,指眼、耳、口、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五色主病
概述:五色主病是5种面色与疾病之相关性的中医望诊理论,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所主的病证。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临证需结合四诊,全面分析。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
-
七窍
七窍是头面部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及口七个孔窍的合称。《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耳孔
耳孔关于七窍: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阳窍
阳窍为人体器官名。头面为诸阳之会,故称。马莳注:“七窍者,阳窍也。”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五气
概述:五气:1.五种气味;2.五运之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色之气·五气:五气指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遗篇·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
五阅
五阅为诊断学术语。阅,察阅之意。五阅是指观察五官的表象来推断五脏的病变。出《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张景岳注:“五脏主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脏之阅。”
-
俞跗
俞跗一作俞柎。据《韩诗外传》记载:他能采用外科手术割肌剖腹。《史记·扁鹊传》载: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鑱石蹻引,案扤毒熨,一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炼精易形。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
-
内阅
内阅为诊断学名词。指通过七窍的望诊,可以内察五脏;盖因五脏的精气,上达于七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
外荣
外荣为诊断学名词。指五脏精气充足,面部呈光泽明润正常之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
五芝地仙金髓丹
《慈禧光绪医方选义》:方名:五芝地仙金髓丹组成:人参2两,生于术2两,云苓3两,甘菊2两,枸杞2两,大生地6两,麦冬3两,陈皮2两,葛根2两,蔓荆子2两,神曲3两。功效:益气生津,调中进食,生养脑气、通目系,上清头目,退虚热。如绿豆大。甘菊清头目,风药通肝气,配以余药,使心、肝、脾、肺、肾五脏得养。
-
五官
概述:五官:1.人体器官名;2.病理学名词。人体器官名·五官:五官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个器官。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
肺藏魄
“肺藏魄”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魄”属神经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摄取自然之清气,宣发五脏之精气,以维持机体基本生命功能。《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张志聪注:“魄乃阴精所生,肺为阴脏,故主藏魄。”
-
魄门
魄门为七冲门之一。指肛门,即肛管与肛门及其周围的括约肌组织,有控制粪便排出的作用。出《难经·四十四难》。王冰注“谓肛之门也。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白如枯骨
白如枯骨为症状名。见于久病气血俱虚,胃气衰败。参见真脏色:真脏色为五脏精气败露的颜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是真脏色的出现,显示内脏有较严重的疾病。可见于晚期肝硬化、肝癌、胰头癌或某些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的疾病。
-
上池涓滴
本书为脏象著作。黄氏精研经典论著,汇以五脏见证虚实用药之宜,使读者从见证外露何象即知内关何脏。虽未如扁鹊饮上池之水而见垣一方,亦似得其涓滴而略通其意。故此书对五脏之描述超越《内经》、《难经》所论。计有《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钞》、《证治指南》、《药笼小品》等6种。
-
卫主生气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卫主生气汤组成:人参3钱,白术5钱,麦冬5钱,北五味5分,白芍1两,白芥子1钱,炒枣仁3钱,玄参1两。夜梦不安,惊悸健忘,形神憔悴,血不华色。用法用量:水煎服。2剂心血生,心气亦旺矣。倘只补心而不补余脏,或单补一二脏,而不五脏之兼补,反有偏胜之忧,非善补心伤虚损之法也。
-
五使
指五脏内在变化反映于外表的五种气色。察色是诊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因外表上各种不同色泽的呈现,是内在的五脏所支配的,故名。《灵枢·五阅五使》:“愿闻其五使当安出?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
-
后阴
后阴(anus)即“二阴”之“肛门”。肛门又名魄门、谷道。是大肠的下口,粪便排出的器官。《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二十五变
五脏六腑之二十五变: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端正、偏斜和六腑的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等各为二十五变。《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人的二十五种类型:按五行和五音,因人的禀赋不同,分二十五种类型。
-
气色门户
气色门户为诊断学术语。出《望诊遵经》。气色,指五脏的精气及反映于面部色泽;五脏各有主色和分部,前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从面部一定部位的色泽变化,以推测五脏的病变及预后。这种诊法,须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才合实际。
-
三虚
概述:三虚:1.人的五脏虚、天气虚及感受虚邪更伤正气;辨证的三类虚证·三虚:三虚指辨证的三类虚证。五运六气所指的年、月、时俱虚的气运·三虚:三虚为运气术语,指年、月、时俱五运六气所指的年、月、时俱虚的气运。《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
-
崩中五色俱下
崩中五色俱下病证名。指阴道流出之血杂有五色。《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脏皆禀血气,五脏之色,随脏不同,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临床少见。
-
痿躄
痿躄病名。痿之又名。主要指四肢痿弱、足不能行。《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顾氏医镜》:“言五脏之痿,皆因于肺气之热,致五脏之阴俱不足而为痿躄。五痿虽异,总曰痿躄。”参见痿条。
-
五火
五火为生理学名词。五脏之元阳。五脏各有阴有阳,阴阳各有盛衰之变,五火是指五脏之亢阳。《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张志聪注:“一水,谓太阳之水;五火,五脏之阳气也。”王冰注:“五火,谓五脏之厥阳。”
-
失强
见《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因五脏精气衰败而致相应的身体部位失去正常的强健状态。五脏各与身体的一定部位相通应,五脏精气充沛则形体强健,若脏气虚衰则相应部位失养而呈现失强体征。由于各种失强征象是相应内脏脏气衰败的反映,久病见之,常示预后不良,故谓“失强则死”。
-
癞风
麻风病之一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论其所犯,多因用力过度,饮食相违,行房太过,毛孔既开,冷热风入五脏,积于寒热,寒热之风交过通彻,流行诸脉,急者即患,缓者稍远,所食秽杂肉虫生,日久冷热至甚,暴虫遂多,食人五脏、骨髓,及于皮肉筋节,久久皆令坏散,名曰癞风。同时,该书还有风癞之名称。
-
腑输精于脏
腑输精于脏为脏腑相合的一种理论。五脏主藏精,六腑主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送。五脏的藏精有赖于六腑的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故称腑输精于脏。《黄帝内经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
脏腑
脏腑为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包括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黄帝内经灵枢·禁服》:“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其作用主贮藏一身之精华,联系有关精神意识等活动。奇恒,指异乎平常。这六个器官组织,虽名为腑,但皆有贮藏阴精的作用。功能有异于通常的六腑,因称。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
-
脾藏意
“意”,意念指思维记忆功能。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气,是产生记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参五脏所藏: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瘵
瘵①病名。指一种类似结核的传染性疾病。《证治要诀·虚损门》:“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虫,古名曰瘵疾,难以医之。”详见传尸条。②指虚劳重证。《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有一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
-
胃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②十二经脉之一。即足阳明胃经。《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胃脉也。”
-
五主
五主指肺、脾、心、肝、肾五脏与皮、肉、脉、筋、骨五体相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
疏涤
疏涤疏通荡涤郁积。《素问·汤液醪醴论》:“五脏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
-
五色命脏
指五色与五脏相配。《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五脏有病,常见其相应的病色。例如,青色可见于肝风,黄色多见于脾湿。临证须结合四诊,全面分析。
-
五液
五脏所化生的液体:五液为五脏所化生的液体,即汗、涕、泪、涎、唾。《黄帝内经素问·寒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水谷所化生的津液:五液为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包括汗、溺、唾、泪、髓等五种。见《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
-
死阴
死阴为病机。指五脏相剋而传,导致经气绝。如心属火,肺属金,心病传肺,为火剋金,金被火消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心之肺,谓之死阴。”张志聪注:“五脏相克而传谓之死阴。”
-
七神
七神指五脏中所藏的七种神态。《难经·三十四难》:“五脏有七神,……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
五部
五部为人体部位名。《内经》诊候痈疽生于体表,内连五脏的五个重要部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端腨也;五藏之腧四;此五部有痈疽者死。”此五部位内连五脏,具有重要作用。
-
心系
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组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类经》注:“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十四经发挥》:“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
-
五宫
2.中央土位;《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杵木,扬沙石。”《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藏精神的五脏·五宫:五宫指藏精神的五脏。《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张志聪注:“五宫,五脏神之所舍也。”
-
五音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音。出《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古人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
传化之腑
传化之腑为人体器官名。指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五个传导和变化饮食物的器官。这些器官具有消化吸收饮食和排泄糟粕的功能,故称。《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
五阴气俱绝
五阴气俱绝为病证名。指五脏精气衰竭。五脏的精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衰竭时,则神志活动障碍,出现转眼不视,神志昏迷等危重症状。《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
五十营
概述:五十营:1.生理学名词;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使五脏的精气得以畅行,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张景岳注:“五十营者,即营气运行之数,昼夜凡五十度也。”本篇主要阐述营气在人体内昼夜运行的规律。
-
九脏
九脏即五神脏与四形脏的合称。神脏指五脏,即心、肝、脾、肺、肾;《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藏五,形藏四。”王冰注:“神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形脏指藏有形之物的胃、小肠、大肠、膀胱四个腑(《素问灵枢集注》)。
-
丁香柿蒂竹茹汤
别名:丁香柿蒂汤处方:丁香3粒,柿蒂3钱,竹茹3钱,陈皮1钱。功能主治:大病后,中焦气塞,下焦呃逆。各家论述:大病后,五脏皆伤,升降失常,故令中焦否塞;是方也,丁香、陈皮,辛温者也,理中气之否塞;或问降逆何以不用栀、柏?余曰:此少阳虚邪,非实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摘录:《医方考》卷三
-
传化
传化指五脏疾病的传变和转化。有按五脏生尅传化者,有不按这一规律传化者。根据不同的病因、体质等因素而异。《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