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冰
王冰为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自幼喜好经方及养生,亦仰慕医道。后世伪托王氏之作,亦复不少,如《素问六气玄珠密语》、《照明隐旨》等皆属此类。
-
王太仆
王太仆即王冰。参见“王冰”:王冰为唐代著名医学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用12年时间,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颇有发挥。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
-
素问释义
《素问释义》医经著作。清·张琦注。刊于1829年。本书根据王冰注本的《素问》篇次,逐篇对原文重予注释。作者认为王冰旧注多“牵合附会”,故于注释中不取其说,主要参考黄元御《素灵微蕴》、章合节《素问阙疑》二书。其实张氏对王冰的批评欠公允。本书的贡献远不如王冰素问。
-
素问
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黄帝内经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
黄帝内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
阳络
概述:阳络:1.从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湿热过甚,血液润泽而呈现黄赤颜色。《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根据杨上善、王冰和张志聪的注释,认为阳络为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
气街
意指四肢末端是阴阳经会合之处,也是经气通行的大络脉,而头、胸、腹、胫四气街,是经气循行的径路,若气阻塞了小络脉,则四街径路就会开通,促使经气运行如常。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胫气街—聚于少腹气冲穴、承山穴及踝上下的部位。王冰注:“气街,穴名,在毛际两旁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脉动应手。”
-
马莳
前者注释错误较多,后者注释较好,特别对经络腧穴方面注释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对《黄帝内经》精心钻研,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认为《黄帝内经》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各九卷之说,力排唐王冰认为《内经》为二十四卷之误。后又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系据南宋史崧之传本原文著成。
-
启玄子
启玄子即王冰。王冰为唐代著名医学家。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用12年时间,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颇有发挥。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
-
形脏
概述:形脏:1.胃、小肠、大肠、膀胱;《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王冰注:“所谓形脏者,皆如器外张,虚而不屈,含藏于物,故云形脏也。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形脏:形脏指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四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昌阳之脉
昌阳之脉指足少阴肾经在小腿部的支脉。《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王冰注:认为指阴蹻脉,其穴为交信,是阴蹻之郄。张介宾等解释作复溜。《针灸甲乙经》复溜别名昌阳。
-
五胜
五胜为五行学说术语。指五行的更胜。《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王冰注:“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湿,酸咸甘辛苦相胜而法。”即治疗按五行的相克规律调治。
-
委和
委和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中,木运不及的名称。《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不及奈何?……木曰委和。”王冰注:“阳和之气,委屈而少用也。”高世栻注:“委和,阳和不敷而委弱。”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悬命
概述:悬命:1.维系生命;2.经外奇穴名。《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王冰注:“命惟天赋,故悬于天。”位于口腔前庭,上唇之内侧,上唇系带中央。主治神识错乱、妄言妄语、小儿惊痫、癫狂等。一般直刺0.1~0.2寸,不留针。
-
形
形状:形即形状。《灵枢·五音五味》:“闻其声而知其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素问·脉要精微论》:“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形色·形:形即形色。王冰注:“形属脾。”《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愿闻二十五人之形。”
-
暍暍
暍暍形容热气极盛。《素问·刺疟篇》:“足太阳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熇熇暍暍然。”王冰注:“熇熇,甚热状;暍暍,亦热甚也。”
-
邪
概述:邪:1.邪气;泛指损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肌体组织的致病因素。外来之邪,多指自然界和社会因素对机能活动的干扰或对防卫机能的破坏;王冰注:“邪,谓风邪之气。《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
-
相傅之官
相傅之官人体器官名。《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张景岳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心为君主之官,肺犹宰相辅佐君主,调治全身。例如心主血,肺主气,气血循环运行输送养料,以维持各脏器组织的机能活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
息
概述:息:1.一呼一吸;2.气喘,喘息;《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赘肉·息:息通“瘜”,赘肉。王冰注:“息,长也”。“在气为息”指在功能上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
膺俞
2.胸部各经穴;3.中府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膺俞十二穴。”王冰注:“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则十二穴也。”见《针灸资生经》。《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王冰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
-
隐曲之疾
隐曲之疾即前后二阴之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湿客下焦,发而濡泄,及为肿,隐曲之疾。”王冰注:“隐曲之疾谓隐敝委曲之处病也。”
-
阴之绝阴
阴之绝阴是指厥阴。一说厥阴位于最里,厥阴经脉之行,其根起于足大趾端之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故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二谓厥阴为三阴之尽。阴气至此而尽,故名曰阴之绝阴。”(王冰注)
-
素问遗篇
《素问遗篇》医经著作。撰人佚名(一作北宋·刘温舒撰)。本书是唐以后人因《素问》王冰注本中独缺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遂予托名写成。内容以论述运气学说中的前后升降、迁正退位等问题为主,刺法论篇还明确地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等疫病的传染问题。
-
脏之长
脏之长人体器官名。指肺,肺在其它四脏之上,位置最高,故谓“长”。《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王冰注:“位高而布叶于胸中,是故为脏之长,心之盖。”
-
杨康侯
杨康侯宋代医家,字子建,青神(今属四川)人。尝以前代除王冰一人而外,于五运六气之道通之者极少,为彰其理,著《杨子护命方》、《通神论》等书以阐发之,均未传世。另撰《十产论》,对妇女之横产、倒产、坐产、碍产诸证,均有论述。尚有《杨子建七说》,早佚,其佚文于《产育宝庆集》中尚可见到。
-
晏食
晏食时辰名,指寅后二十五刻。《素问·标本病传论》:“脾病…王冰注:“人定,谓申后二十五刻。《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一说:晏食即“晏晡”,晚饭后申酉之间那段时辰。按:“晡”,古作餔,“晏食”为“晏餔”省文。
-
作强之官
作强之官人体器官名,指肾。《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王冰注:“强于作用,故曰作强。张志聪注:“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技巧施于外矣。”马莳注:“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
壮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如大壮灸,即指用较大的艾炷施灸,小壮灸即指用较小的艾炷施灸。持针坚定有力:壮指持针坚定有力。《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壮水之水,以制阳光。”
-
皱揭
皱揭病状名。皮肤干枯粗糙,皮屑如麸脱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皱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王冰注:“身皮麸象。”
-
重身
重身即妇人怀孕。《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喑。”王冰注:“重身,谓身中有身,则怀妊者也。”
-
治求其属
治求其属治疗学术语。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苦寒药泻热而热不退,当用补阴法治疗;阳虚阴盛引起阴寒偏盛证,用辛热药散寒而寒不去,当用补阳法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冰注:“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
-
志
意志:志即意志、意愿、志向。《素问·宣明五气》:“肾藏志。”王冰注:“肾藏志,专意而不移者也。”《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情志:志即情志,泛指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意念:志即意念,指情感。《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
-
正
正气为人体功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别行的正经·正:正指别行的正经,即十二经别。指十二经脉之正经,以别于支络。《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王冰注:“阴病阳不病。
-
疹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由风热郁肺,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所致。《温病条辨·上焦篇》:“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麻为正疹亦胎毒。”
-
真要
真要正确、珍贵的理论、方法或技能。《素问·天元纪大论》:“谨奉天道,请言真要。”王冰注:“明言天道,至真之要旨也。”
-
针石
针石即石针,通称砭石。是古时用以切割皮肤,排脓放血的一种医疗工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针石为古代针刺工具名。又名箴石。《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王冰注:“夫卫气留满,以针泻之;结聚脓血,石而破之。
-
折收
折收运气术语。指金运不及,火来克金,木来反侮,收气以减,故称折收。《素问·五常政大论》:“从革之纪,是谓折收”。王冰注:“火折金收之气也。”
-
早食
早食指食早餐的时候,即卯时。相当于上午六至七时。食时,即辰时,相当于上午七至九时。《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肝病……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王冰注:“早食,谓早于食时,则卯正之时也。”
-
阴生于阳
阴生于阳是指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依存互根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人体来说,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疗原则。指形体虚弱卫阳不足者,宜用补气温阳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王冰注:“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可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等温阳益气。
-
(制^牛)引
(制^牛)引系“掣引”之误。“掣引”即升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制^牛)引之。”《太素》“(制^牛)”作“掣”。李中梓注:“提之上升,如手掣物也。”王冰注:“(制^牛),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
-
(月少)(miǎo秒)
(月少)(miǎo秒)人体部位名。指季胁下挟脊两旁空软处。《素问·玉机真脏论》:“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机,(月少)中清,脊中痛。”王冰注:“(月少)者,季胁之下,侠脊两傍空软处也。
-
(月囷)(jùn,音俊)
(月囷)(jùn,音俊)人体部位名。指肌肉的突起部分。《灵枢·寿夭刚柔》:“形充而大肉(月囷)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素问·玉机真脏论》:“脱肉破(月囷)。”王冰注:“(月囷)者,肉之际…谓肘后肉如块者。”
-
推引
推引为刺法用语。推,指进针;引,指退针。《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针灸大成·卷四》则用以说明对针感传导的控制。王冰注:“言邪之新客,未有定居,推针补之,则随补而前进;若引针致之,则随引而留止也。”《针灸大成》:“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
-
吐法
2.专指小儿推拿术的催吐方法。涌吐法:吐法为八法之一,又称涌吐法。催吐用药物,实证用瓜蒂、藜芦、胆矾等;虚证用参芦饮。《厘正按摩要术》卷二:“吐法:周于蕃曰:小儿外感风寒,内伤乳食,致咳嗽呕吐,痰涎积聚,宜先用汗法。即或胃无积滞,用此一吐,亦舒通脏腑之气,若由版门推下横纹令吐者,不若按舌之快也。”
-
天地气交
天地气交为泛指天气和地气的交会。《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王冰注:“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由是则天地气交也。”张志聪注:“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
-
思胜恐
思胜恐思与恐五行相克关系,故忧思能克制恐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思胜恐。”王冰注:“深思远虑,则见事源,故胜恐也。”
-
水郁折之
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郁的根本病机多在于肾。如肾阳衰微,症见颜面苍白,头晕眼花,腰部酸痛,四肢发冷,小便短少,面及下身浮肿不退,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可用温肾利水法,以调节制约,增强气化功能。他如汗法、逐水法、利小便法等,也属水郁折之的范围。
-
水俞五十七处
水俞五十七处即水俞五十七穴。即肾俞五十七穴。王冰注:即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 内(内:《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均无此字)俞、白环俞;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太冲、复溜阴谷;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