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病源候论
概述:《诸病源候论》为中医病因证候著作,隋代巢元方等撰。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全书内容丰富,除一般内科外,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儿科病证、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
-
玄水
指先从头面渐及下肢的水肿。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黑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七气
七气指指七情之气所伤的病证。指脏腑经络气机失调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
黄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白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赤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青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小儿紧唇
小儿紧唇为病证名。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沈氏尊生书》卷二十三:“伤寒狐惑,虫蚀其脏,则上唇生疮,虫蚀其肛,则下唇生疮,是脏腑之病,未尚不应诸口也。”又《片玉心书》:“儿疳 ,昏睡烦躁,鼻烂汁臭,齿断生疮,下利黑血,虫食下部为狐,下唇有疮;
-
腰痛·风寒证
腰痛一证,外感内伤皆可产生,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因此治疗时除散寒行湿,清利湿热,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外,多配补肾强腰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治疗本病,除内治外,尚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拔火罐、膏贴、药物熏洗等方法,取综合治疗,疗效较好。
-
产后风虚冷劳
概述:产后风虚冷劳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则血气劳伤,脏腑虚弱,而风冷客之,风冷搏于血气,血气不能自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羸损不平复,谓之风冷虚劳。《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气血劳伤,脏腑虚弱,若风冷乘之,血气愈虚,形气羸损,风冷入脏,令人无子,谓之风虚冷劳也。”
-
胎黄动风证
概述:胎黄动风证(fetaljaundicewithsyndromeofwindstirring)是指病情危重,来势急骤,以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红,苔黄腻为主要表现的胎黄重证。《幼科铁镜》:“胎黄,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皆黄如金色,壮热便秘,溺赤。”治宜温脾化湿,用理中汤加茵陈蒿。
-
产后心包络痛
概述:产后心包络痛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因素有宿寒,产后太虚,寒搏于血,血凝不行,上冲心之络脉所致。症状:症见心胸闷痛,甚至胸痛彻背。治疗:治宜温通散寒。伤于心之正经者,亦称真心痛,症见指甲青黑,手足冷而过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方用大岩蜜汤合失笑散。因胃位于心窝部,故古人有称产后胃脘痛为产后心痛。
-
阳证咳逆
症状及治疗:《杂病源流犀烛·呃逆源流》:“呃逆阳症,发热口苦,胸满脉数,宜橘皮竹茹汤,或小柴胡汤加橘皮、竹茹。”治疗:针灸治疗:体针: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胃热者加陷谷、合谷;方药治疗:《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
顽湿聚结·血瘀风燥证
定义:顽湿聚结·血瘀风燥证(accumulationofstubborndampnesswithpatternofbloodstasisandwind-dryness)是指血瘀风燥,以结节坚硬,表面粗糙,色紫红或紫褐,皮肤肥厚干燥,阵发性瘙痒,舌紫暗,苔薄,脉涩为常见症的顽湿聚结证候。《诸病源候论》疥候记载:“马疥者,皮肉隐嶙起作根,搔之不知痛。”
-
顽湿聚结·湿热风毒证
定义:顽湿聚结·湿热风毒证(accumulationofstubborndampness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andwind-toxin)是指湿热风毒蕴结于肌肤,以皮疹呈半球形隆起,色红或灰褐,散在孤立,触之坚实,剧痒时作,舌质红,舌苔白、脉滑为常见症的顽湿聚结证候。对顽固性皮损宜活血化瘀,加红花、丹参,气虚加黄芪。又称“马疥”。
-
蛇皮癣·血虚风燥证
定义:蛇皮癣·血虚风燥证(ichthyosiswithpatternofwind-drynessduetoblood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皮肤如蛇皮状,干燥粗糙,有鳞甲,有的患者伴掌趾角化过度,毛发干燥稀疏,指甲变脆,夏轻冬重为常见症的蛇皮癣证候。又称蛇身、蛇体、蛇胎。是指以四肢、躯干皮肤干涩少汗,有蛇皮样鳞屑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
眼白
概述:眼白是白睛的俗称。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白 、眼白。是指眼球外壁占外层5/6的白色不透明的,质地致密而坚韧的巩膜和其表面疏松透明的球结膜,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证治准绳·杂病》:“白 变赤,火乘肺也。肺主气,故曰气 …”
-
视物䀮䀮
出《银海精微》。见《素问玄机原病式》。 ^^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鼻息肉·寒湿凝聚证
定义:鼻息肉·寒湿凝聚证(nasalpolypwithpatternofcold-dampnesscongelationandaggregation)是指寒湿凝聚,以渐进性或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或丧失,鼻黏膜色淡或苍白,鼻息肉色白透明,伴流涕清稀或白黏、喷嚏多、易感冒、畏风寒,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鼻息肉证候。
-
五蒸
即骨蒸、脉蒸、皮蒸、肉蒸、内蒸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治用五蒸汤、五蒸丸等。以潮热、虚弱为特征。蒸病有五蒸、二十三蒸之分。常为劳瘵主症之一。
-
心劳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心劳实热,口舌生疮,大便闭涩不通,心满闷,小肠热。”《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五种虚劳病症。
-
五噎
《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
五石散
五石散为古代养生方剂名。因服此方后身体发热,喜好凉物,故又称“寒食散”。如《抱朴子》载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而《诸病源候论》则认为当由石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烧炼而成。其方始于汉代,魏晋时道流名士为求长生,多服食此散,成为风行一时的时髦之举,以致演化成当时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
-
吴景贤
吴景贤隋代医家。生平及里籍欠详。依《隋书·经籍志》,景贤著《诸病源候论》五卷,目录一卷。据此,该书或为巢元方与吴氏合著,或吴氏别有一已佚之同名书,有待深入考证。
-
乌痧胀
《医学心悟·伤暑》:“谓干霍乱证,世俗名搅肠痧、乌痧胀。”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矾末调饮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苎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
-
胃气不足
胃气不足证名。即胃气虚。胃气虚弱出现的证候。《诸病源候论·胃病候》:“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治宜益气建中,选用四君子汤、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参见胃病条。
-
血痔
为肛门痔之一种。《五十二病方》:“血(月寺)(痔),以溺熟煮一牡鼠以气熨。”又名血箭。《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因便而清血随出者血痔也。”即有明显便血症状的内痔。治疗宜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疏风利湿,可选用槐角丸。
-
血癥
可选用沈氏血癥丸,化癥回生丹、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鳖甲煎丸等方。癥病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疗癥病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也有将痞块聚散无常称为瘕者。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血鳖
属瘕病范畴。瘀血与痰饮、内寒相搏,聚块成形。《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虚劳痼冷,败血杂痰而成血鳖。《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鳖瘕,形大如杯,若存若亡,持之应手,其苦小腹内切痛,恶气左右走,上下腹中痛,腰背亦痛,不可以息,面目黄黑,脱声少气,甚亦有头足成形者。”
-
血痹
概述:血痹:1.邪入血分而成的痹证;症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治疗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证治准绳·杂病》:“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
-
悬水
悬水病名。即玄水。十水之一。《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悬水者,先从面肿至足,其根在胆。”参见玄水、十水条。
-
虚热
概述:虚热泛指阴、阳、气、血不足而引起的发热,分别称为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证治准绳》卷一:“若无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腐化,用人参、黄芪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血虚热,滋阴以降之,用滋阴降火汤、坎离丸;
-
胸胁痛
出《素问·刺热论》。本症实证居多,由气机郁滞,痰饮瘀血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胸胁疼痛者,宜解肝煎”。《丹溪心法·胁痛》:“气郁而胸胁痛者,看其脉沉涩,当作郁治。《金匮翼》卷六:“肾气虚弱,羸怯之人,胸胁之间,多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
-
心阳盛
心阳盛即心气盛。心气盛为病机。又称心气实、心阳盛。《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诸病源候论·心病候》:“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髆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治以清心泻火为主。或以阳热程度较重者称心阳盛,可见烦躁发狂等症。
-
心下痞痛
心下痞痛为症状名。见《内经吴注》卷二十。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心下,通常是指膈上部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通,故谓之否。”心下否痛,指膈上有痞塞胀满疼痛的症状。伤寒误下,痰凝气滞,湿阻食积及气虚不运等皆可导致。
-
心下否痛
心下,通常是指膈上部位;伤寒误下,痰凝气滞,湿阻食积及气虚不运等皆可导致。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
-
鼻息肉·湿热蕴结证
定义:鼻息肉·湿热蕴结证(nasalpolypwithdampness-heatamassmentpattern)是指湿热蕴积,以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涕液黄稠,鼻黏膜色红,息肉灰白、淡红或暗红,鼻道有稠脓涕,伴头痛头胀、纳呆腹胀、大便黏滞、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息肉证候。关于鼻息肉:鼻息肉(nasalpolyp)又称鼻痔、鼻菌。
-
心痨
心痨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心劳实热,口舌生疮,大便闭涩不通,心满闷,小肠热。”又:“心劳虚寒,惊悸,恍惚多忘,梦寐惊魇,神志不定。”②《慎柔五书》卷四以虫在于心则成心痨,治以雷公丸等方。
-
小儿卒利
小儿卒利为病证名,又名暴泻、暴注。指小儿急骤的泄利。《诸病源候论》:“小儿卒利者,由肠胃虚,暴为冷热之气所伤,而为卒利。热则色黄赤,冷则色青白,或冷热相交,则变为赤白滞利也。”治热利,用香连丸;治冷利,用理中汤;治冷热相兼利,用豆蔻香连丸。
-
小儿肿满
概述:小儿肿满为病证名:1.水气流溢于皮肤而致的水肿;2.水肿病而兼见脘腹胀满者。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气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肌肤,故令肿满。”肿自下而起者,由于肾虚水泛,或因脾气受湿,宜渗利之,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
-
小儿雀目
《世医得效方》小儿雀目多“疳而得之”,以肝虚为主,故又称“肝虚雀目内障”,与成人阳虚高风雀目内障不同。参见肝疳:肝疳为病证名,五疳之一。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
-
胎黄虚脱证
概述:胎黄虚脱证(fetaljaundicewithcollapsesyndrome)是指阳气虚衰,以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为主要表现的胎黄危证。《幼科铁镜》:“胎黄,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皆黄如金色,壮热便秘,溺赤。”治宜温脾化湿,用理中汤加茵陈蒿。
-
小儿哕
小儿哕为病证名。指小儿呃逆。《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胃受邪气则呕,脾受邪气,脾胀气逆,遇冷折之,气不通则哕也。”小儿哕多因于食滞胃脘而致。《医林绳墨》谓因于食而致者,脾胃不能健运,食阻气而不行,宜以温中消导为治,用二陈汤加厚朴、山楂、砂仁、木香。
-
小儿丹毒
小儿丹毒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其中除丹毒外尚包括患处皮肤发红的一些其他炎症性疾患。另熛火丹、伊火丹、郁火丹、留火丹、飞火丹、暴火丹、风火丹、厉火丹、赤黑丹、石火丹、野灶丹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有名、证记载,后世文献未提及,故从略。
-
小儿唇紧
小儿唇紧为症状名。出《本草纲目》。即小儿紧唇。又名紧唇、紧唇疮、沈唇。指唇疮所致的口唇紧急,难于开合的症状。《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
-
小便利多
小便利多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圣济总录》卷九十六:“肾气不足,膀胱有寒,不能约制水液,令津滑气虚,故小便利多。”症见小便次数增多而清长,或夜间尿多,并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困倦等症。治宜温肾固摄,用附桂八味丸、玄兔丹、鹿茸丸、缩泉丸等方,并宜灸命门、关元等穴。
-
小便赤涩
小便赤涩为病证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然有虚劳汗多而赤涩者,却是五内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故溺涩而赤,不宜过用通小便之剂,竭其肾水,唯当温养润肺,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自足选用。参见热淋:热淋为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常用瞿麦汤、八正散、导赤散、五淋散等方。
-
下格
下格为病名,指大便数旬不通,时呕而食不进者。治宜调胃承气汤,热饮,下宿结及溏粪胶粘恶物,则呕吐可止。②大便不通名内关,小便不通名外格,大小便都不通名关格。饮之以药,热药入口即出,冷药过时而出,大小便秘,名曰关格。因肝气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郁和中,归桂化逆汤;痰气上逆,食入呕吐,人参半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