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台秘要
概述:《外台秘要》为书名。唐·王焘撰。书集唐及唐以前数十部医著的内容,分类辑录,凡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治法无不备。6天行、温病、疟病、霍乱等;20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其中第三十九卷为《明堂灸法》,载述灸法和经穴,原有附图,今本不传。现存版本: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
-
邪嗽
邪嗽为病证名。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1.《外台秘要》卷九:“《深师》疗五嗽。
-
五嗽
五嗽为病证名,为五种咳嗽的总称。1.《外台秘要》卷九:“《深师》疗五嗽。一曰上气嗽,二曰饮嗽,三曰燥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2.《外台秘要》卷九:“《古今录验》四满丸疗五嗽。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备急五嗽圆。治五种咳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世谓五嗽,且以五脏而言之。”
-
刷牙法
刷牙法是用药物牙膏刷牙,以清洁口腔,防治口腔疾病的方法。如用“升麻半两、白芷、藁本、细辛、沉香各3分,寒水石6分,捣末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尚光洁”。牙齿动摇1.固齿露(中级医刊1980;(3):49)乌贼骨粉50g,槐花炭5g,地榆炭5g,儿茶5g,薄荷脑0.6g,上五味药兑匀,装瓷瓶备用。
-
角法
角法指拔罐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牡痔…参见拔罐法:拔罐法指用排除杯内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因称“角法”或“吸筒”“吸杯”等。通过吸拔而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等作用。临床又分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拔罐法等多种。
-
灸二十二种骨蒸法
《灸二十二种骨蒸法》出自《骨蒸病灸方》。《骨蒸病灸方》为书名。唐·崔知悌撰。专论骨蒸痨病的灸法。原书佚。《外台秘要》载其文,称《灸骨蒸方图》。《苏沈良方》称作《灸二十二种骨蒸法》《崔丞相灸痨法》。
-
和𢨺
^^为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禾髎即口禾谬。口禾髎为经穴名(KǒuhéliáoLI1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祛风邪,通鼻窍作用。如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鼻炎、鼻塞、鼻衄、鼻息肉等。配地仓、颊车、阳谷治面神经麻痹;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骨蒸病灸方
《骨蒸病灸方》为书名。唐·崔知悌撰。专论骨蒸痨病的灸法。原书佚。《外台秘要》载其文,称《灸骨蒸方图》。《苏沈良方》称作《灸二十二种骨蒸法》《崔丞相灸痨法》。
-
水胶
概述:水胶为中药名,出自《外台秘要》,为《食疗本草》记载的黄明胶之别名。别名:牛皮胶、水胶、广胶。性味归经:甘,平。入肺、大肠经。功能主治:滋阴润燥,养血止血,消肿敛疮。1.治虚劳肺痿,咳血,吐血,咯血,衄血,崩漏,血淋,跌打损伤。烊化后涂患处。其特点是不含胱氨酸和半胱氨酸。
-
炷
炷亦作疰,即艾炷。艾灸的计量单位。《外台秘要》:“宜灸膝眼七炷。”艾炷是以艾绒搓捏成的圆锥状物称之。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崔丞相灸痨法
《崔丞相灸痨法》即《骨蒸病灸方》。《骨蒸病灸方》为书名。唐·崔知悌撰。专论骨蒸痨病的灸法。原书佚。《外台秘要》载其文,称《灸骨蒸方图》。《苏沈良方》称作《灸二十二种骨蒸法》《崔丞相灸痨法》。
-
煮拔筒
煮拔筒为水罐法的一种。其法用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临床应用时,先用铍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参见水罐法、煮药拔罐法:水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用治风湿痹痛、疮疡等证。
-
入月
概述:入月:1.临近产期;2.月经的别称。临近产期·入月:入月指临近产期。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月经的别称·入月:入月为月经的别称。《妆楼记》:“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
-
千金苇茎汤
概述:千金苇茎汤即《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方记载的苇茎汤。别名:千金苇茎汤处方:苇茎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取汁),薏苡仁、冬瓜仁各半升,桃仁三十枚。功能主治:功能清肺化痰,逐瘀排脓。治肺痈,症见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咳时尤甚,口干咽燥,脉浮数者。
-
天行斑疮
天行斑疮为病名。出《外台秘要》卷三。由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生于头面及全身,皮肤发癍,状如锦纹。上戴白浆,破烂成疮。甚则可伴烦躁谵语。愈后可留紫色斑痕,日久方退。类似天疱疮。
-
炒葶苈子
概述:炒葶苈子为葶苈子的炮制品。如治痰饮喘咳胸闷的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方论》);用于肺痈咳唾脓血的葶苈薏苡泻肺汤(《张氏医通》);炒品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2.73倍,可增强止咳效果。且炒后杀酶保苷,提高煎出率,减少了有刺激性的芥子油的含量,故葶苈子炒用是有道理的。
-
孙渊如
孙渊如即孙星衍。乾隆进士,曾任山东督粮道等官职。在医学方面,曾据《证类本草》对《神农本草经》加以考证和辑录,对后世影响较大。又据《外台秘要》校辑出《素女方》。另校刊有《华氏中藏经》、《宋提刑洗冤录》、《千金宝要》等医籍。他的校辑虽也有草率疏略等缺点,但在医药文献的整理、保存等方面作出贡献。
-
打扑内伤
打扑内伤为病证名。内伤为指创伤损及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气血的病患。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又名内损。一般有伤气、伤血及伤脏腑之分。若伤处疼痛显著,皮色发红或青紫,甚则血溢妄行,出现发热、寒战、呕吐、便血、尿血、咯血等症者为伤血;治宜手法外治;伤血及损伤内脏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可服桃仁承气汤。
-
目𥇀𥇀
出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目茫茫即目昏。见《素问玄机原病式》。 ^^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者,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四肢不仁
四肢不仁为症状名。指四肢麻木不知痛痒。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金匮要略心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并治。”本症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四肢不收
四肢不收为症状名。见《难经·十六难》。多因中风,或气虚血枯,或痰湿流滞所致。《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类证治裁·中风论治》:“四肢不收。瘦人血枯筋急,木旺风淫者,四物汤加钩藤、秦艽、防风、木瓜;肥人色白多痰者,六君子汤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
包诚
包诚为清医学家。安吴(今安徽泾县)人。他认为《本经》、《别录》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取《伤寒悬解》,编《伤寒审证表》,以求简明易览。
-
包兴言
包兴言即包诚。他认为《本经》、《别录》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
-
头风白屑
头风白屑为病证名。《外科正宗》卷四:“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相当于干性皮脂溢性皮炎。治宜祛风清热润燥。内服祛风换肌丸或消风散(《医宗金鉴》)。外搽润肌膏或颠倒散洗剂(硫黄、生大黄各7.5g,石灰水100毫升,将硫黄、大黄研极细末,加入石灰水中)。
-
老人眼昏
老人眼昏为病证名。见《东医宝鉴》卷一。老花眼为肝肾衰耗所致,指年越四十而视近困难者。《外台秘要》卷二十一指出,凡人年四十五岁以后,渐觉眼暗。《证治准绳·杂病》亦指出,若人年五十以外而目昏者,虽治不复光明。即今之老视,宜配镜矫正。
-
吸简疗法
概述:吸简疗法即拔罐法,亦称吸筒法。常用拔罐方法有投火拔罐法,抽气拔罐法,水罐法,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等。此法于消毒皮肤后,先用皮肤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或平口小刀浅刺,根据不同的疾病,刺激量的要求,分为:轻刺、中刺、重刺三种。
-
伤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
-
时行伤寒
概述:时行伤寒(epidemicexogenouscold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春夏季节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种流行性外感热病。见《外台秘要》卷三。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反常之变气也。”症状:症见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见呕逆,苔白不渴,脉浮紧,与伤寒太阳证相似。治疗:治宜辛温解表。可用苏羌饮加神曲、豆卷等。
-
胃痛·痰湿内积证
定义:胃痛·痰湿内积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internalamassmentofphlegm-damp)是指脾胃气虚,痰湿内生,以胃脘疼痛,恶心,烦满,吐酸,脉滑,苔腻等为常见症的胃脘痛证候。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中消·湿热中阻证
定义:中消·湿热中阻证(middle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damp-heatblockingmiddlejiao)是指湿热中阻,运化失常,以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
-
下消·津伤燥热证
定义:下消·津伤燥热证(lower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dryness-heatinjuringfluid)是指燥热伤津耗液,以尿频量多,烦渴引饮,口干舌燥,消谷善饥,身体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舌红干,苔薄黄或苔少,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
-
天行温疫
天行温疫为病名。出《外台秘要·伤寒门》。参见瘟疫:瘟疫亦称温疫。《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2.疠气疫毒,伏于募原。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
宗筋弛纵
概述:宗筋弛纵:1.足痿不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阳明虚则纵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晋唐时代,不少医者进一步认识到劳伤致肾虚的机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载有大量补肾治阳痿的方剂。这表明中医不仅能治疗功能性阳痿,而且能治疗一部分器质性阳痿,因而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
炒牵牛子
概述:炒牵牛子为牵牛子的炮制品。牵牛子的炒法唐代已有,见《外台秘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nil(L.麸炒(《博济方》);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生牵牛子偏于逐水消肿,杀虫。如治水肿胀满的舟车丸(《景岳全书》);
-
炒二丑
概述:炒牵牛子为牵牛子的炮制品。牵牛子的炒法唐代已有,见《外台秘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nil(L.麸炒(《博济方》);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生牵牛子偏于逐水消肿,杀虫。如治水肿胀满的舟车丸(《景岳全书》);
-
乌梢蛇肉
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 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入肝、肺经。如治风湿痹痛,手足缓弱不能伸举的乌蛇丸(《太平圣惠方》);治一切干湿癣的三味乌蛇散(《圣济总录》)。另有麸炒酒炙法和蒸后切段砂炒喷酒晾干的经验方法。
-
酒乌梢蛇
概述:酒乌梢蛇为乌梢蛇的炮制品,方法为酒炙。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 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如治风湿痹痛,手足缓弱不能伸举的乌蛇丸(《太平圣惠方》);乌梢蛇酒制可使不溶于水的脂类成分容易煎出,提高其抗惊厥作用。
-
秃疮
又名癞头疮、秃疮、白秃。秃疮的病因病机:秃疮是由风邪袭人头皮腠理、结聚不散;秃疮的辨证分型:风盛血燥:白秃疮·风盛血燥证(tineablancawithpatternofwindexcessivenessandblooddryness)是指风盛血燥,以皮损呈灰白色斑片,瘙痒,毛发干枯,易于折断,面色晦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濡细为常见症的白秃疮证候。
-
外台秘要方
概述:《外台秘要》为书名。唐·王焘撰。书集唐及唐以前数十部医著的内容,分类辑录,凡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治法无不备。6天行、温病、疟病、霍乱等;20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其中第三十九卷为《明堂灸法》,载述灸法和经穴,原有附图,今本不传。现存版本: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
-
水源
水源为经穴别名。《外台秘要》:“水源即水泉。”穴属本经郄穴,能治小便淋沥的水病,故名。位于跟区,太溪(KI3)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膀胱痉挛等。
-
五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痔,三曰脉痔,四曰肠痔,五曰血痔。”出《五十二病方》。或肛内生小肉,上有孔窍,根蒂较小。相当于肛漏或混合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肛边生裂,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治宜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疏风利湿,可选用槐角丸。
-
三黄石膏汤
暑毒深入,结热在里,谵语烦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用法用量:水煎服。《伤寒总病论》卷五方之三黄石膏汤:三黄石膏汤又名石膏汤,出自《外台秘要》卷一引《深师方》记载的石膏汤。治外感表证未解,三焦里热已炽,症见壮热无汗,身体拘急,面赤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鼻衄,脉滑数,或发癍者。
-
五膈
概述:五膈为病证名。五鬲气为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治用七气汤、四七汤等方。若见脾胃久冷,心腹痞满,饮食无味,面色萎黄等,可用《太平圣惠方》沉香丸。《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五鬲气候》:“寒鬲之为病,心腹胀满,咳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
-
吴亦鼎
吴亦鼎为清代针灸学家。歙县(今属安徽)人。著有《神灸经纶》四卷,对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及灸法理论都有所阐发。平时留心医药,遂精于医理,又鉴于历代医家均重药疗、针疗而忽略灸治,乃收集王焘《外台秘要》及西方子之灸法,编撰《神灸经论》。另又撰有《麻疹备要方论》,现均有刊印本行世。
-
胃疸
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如食已头眩,寒热,心中怫郁不安,久则身黄,谷疸也,因饥饱所致,亦名胃疸,以胃气蒸冲得之。”
-
许仁则
许仁则(8~9世纪)为唐代医家。籍贯不详。撰有《子母秘录》十卷,佚。唐宋医家的著作如《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多引用该书内容。均引有其佚文,足见其影响。
-
小儿变蒸
小儿变蒸即变蒸。指婴儿在生长过程中,或有身热、脉乱、汗出等症,而身无大病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外台秘要》:“其变蒸之候,令身热,脉乱,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惊”。清·陈复正支持这一见解。
-
洗眼法
概述:洗眼法(douchetherapyforeye)为中医眼科外治方法。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一。是指将中药煎液滤渣,取清液清洗患眼的外治法。以清水、淡盐水或药物煎水,洗涤眼部。熏洗法适用于胞睑红肿、羞明涩痛、眵泪较多的外障眼病。同时,一切器皿、纱布、棉球及手指必须消毒,尤其是黑睛有陷翳者,用洗法时更需慎重。
-
熨痔法
熨痔法外治法之一。指用药物煨热熨痔以止痛之方法。出《五十二病方》。《外台秘要》卷二六:“必效疗痔法,痔出头,或痛不堪忍方:取枳实、煻灰中煨之,及热熨病上,尽七枚痛立定。发即熨之,永除也。”现今临床已较少用。
-
饮郄
饮郄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第六肋间隙中,距胸骨中线6寸处。主治腹痛、肠鸣、胸肋痛、肺炎、胸膜炎、肝区痛等。—般斜刺0.3~0.5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