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心方
概述:《医心方》为书名。日本·丹波康赖撰。卷二载孔穴主治法、诸家背输法、针禁法、灸禁法、针例、灸例等。其中引述扁鹊、华佗、龙衔素、僧匡等诸家散佚的针灸文献,颇为珍贵。卷三-十四内科杂病及六淫、时行诸病;卷二十七养生导引;卷二十九饮食禁忌;全书征引资料比较丰富,是研究唐代以前我国医学文献的重要著作。
-
养生要集
《养生要集》为养生专著名。东晋·张湛撰。原书已佚。部分内容见于《养性延命录》、《医心方》、《太平御览》及所撰《列子注》等书中。
-
深师
深师南北朝时宋齐间医家。僧人。善治气病。曾选录支法存等诸家有关药方,辑成《僧深药方》(或《深师方》)三十卷,已佚。部分佚文存《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
邻近选穴法
邻近选穴法针灸选穴法之一。指在病变部位附近选穴治疗的方法。或称近取法。《医心方》卷二引《小品方》:“孔穴去病有近远也。头病即灸头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心腹背胁亦然,是以病其处即灸其穴,故言有病者可灸,此为近道法也。”
-
范汪
范汪(约308-372年)东晋代医家。南阳顺阳(今河南内乡)人。曾任东阳太守。晚年屏居吴都。凡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之治疗,每多治愈。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此书为唐以前研治伤寒较有成就的医学方书,于外科治疗亦有一定水平,并收集当时民间单验方,故陶弘景谓其书“勘酌详用,多获其效。”
-
备急丸
《医心方》卷六引《拯要方》处方大黄150克干姜60克巴豆90克(去心,熬)芒消90克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取得四五度利。功能主治小儿便秘。各种痧症,心腹暴痛,憎寒壮热,斑痧内闷,温毒瘴疠,毒气内侵。功能主治忽然心腹胀满,急痛气绝,大小便不通。《丹溪心法附馀》卷二十二引《应验方》处方地龙数条(5月5日取)。
-
白癜膏
处方:附子3两,天雄3两,防风2两,乌头3两。制法:上以猪膏3升煎之。功能主治:白癜。用法用量:敷上。摘录:《医心方》卷四引《极要方》
-
白蔹贴
处方:大黄3分,黄芩3分,白蔹3分,芍药2分,赤石脂1分。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卒痈肿。用法用量:以鸡子白和如泥,涂纸以铺肿上,燥易之。摘录:《医心方》卷十五引《效验方》
-
白头翁酒
《医心方》卷八引陶氏方:白头翁酒:处方:白头翁2两,甘草1两,牛膝2两,海藻2两,石斛1两,干地黄1两,土瓜根1两,附子3两,葛根1两,麻黄2两。19岁时,右侧颈部又发现瘰核,自溃后逐渐愈合。腋窝及上臂处疮面宽约1寸,长3寸,粉紫色肉芽组织凹凸不平,脓液浸润,有特腥气,舌苔薄白,脉沉而无力。
-
斑浮鸠散
处方:斑浮鸠1头(治如食法,炙令熟),决明子半升,细辛2两,防风2两。制法:上(口父)咀,合封15日,为末。功能主治:眼青盲无所见。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夜2。摘录:《医心方》卷五
-
避寒术
《医心方》卷二十六引《灵奇方》:避寒术:处方:门冬、茯苓等分。功能主治:避寒,冬可单衣。主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每日2次。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六引《灵奇方》《医心方》卷二十六引《灵奇方》:避寒术:处方:雄黄4分,丹砂4分,赤石脂4分,干姜4分(一方加桂4分)。制法:合以白松脂,令如梧桐子大。
-
补养汤
处方:甘草1两(炙),术4两,牡蛎2两,大枣20枚,阿胶3两,麦门冬4两(去心)。功能主治:虚劳羸瘦,食已少气。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8升,煮取2升,尽服。注意:忌生冷。摘录:《医心方》卷十三引《范汪方》
-
赤小豆当归散
《金匮要略方论》卷上:赤小豆当归散:别名:赤小豆散(《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备注:本方用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若能食脓已成者,湿热之邪散漫,则毒血流,伤其中和之气不清,故不能食;
-
雌黄丸
功能主治:小儿尸疰,及诸蛊魅,精气入心腹,使儿刺痛,黄瘦。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六引《灵奇方》《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雌黄丸:处方:雌黄(研)1分,雄黄(研)1分,虎骨2两,羖羊角(镑)2两,龙骨1两,猬皮1两,空青半两(研),龟甲1两,樗鸡7枚,芎2两,真珠3两(研),鲮鲤甲1两。主治:胃反。
-
葱白豉汤
《千金》卷二十四:葱白豉汤:别名:香豉饮处方:葱白1升,豉2升,干姜5两,甘草2两。乳石发,下痢。用法用量:香豉饮(《圣济总录》卷一八四)。摘录:《千金》卷二十四《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葱白豉汤:处方:葱白半斤,豉3升,甘草2两,生麦门冬4两(去心)(一方有茱萸1升)。功能主治:服石散发,口噤心痛。
-
葱利汤
处方:乌头1分(炮),恒山1分,甘草1分,葱利(或是藜芦)1分,桃花1分。功能主治:邪发无常,骂詈与鬼语。用法用量:上以好酒4升,煎取1升,顿服。大吐。摘录:《医心方》卷三引《经心录》
-
大豆煎
《医心方》卷十引《经心录》:大豆煎:处方:生桑根白皮(入土1尺者,细切)3升,大豆1斗。下生姜汁2升更煎,取汁4升,每服5合,日3夜1。摘录:《医心方》卷十引《经心录》《圣济总录》卷七:大豆煎:处方:大豆(紧小者)2升(洗净),生姜汁1合。功能主治:中风,失音不语。甚者用竹沥2合调服。用药禁忌:肿消后忌食大醋。
-
大豆紫汤
并治妊娠伤折,胎死腹中。《医心方》卷三引《范汪方》之大豆紫汤:别名:紫汤处方:大豆1升(熬令焦),好酒2升。主中风失音;腰痛拘急;妇人五色带下;妇人产后中风困笃,或背强口噤,或但烦热苦渴,或头身皆重,或身痒,剧者呕逆直视,此皆为风冷湿所为。妊娠伤折,胎死在腹中3日;产后恶露未尽,又兼有风,身中急痛。
-
大戟洗汤
《千金》卷八:大戟洗汤:处方:大戟、苦参等分。功能主治:中风发热。专取大戟以治中风皮肤疼痛,苦参以治结气,皆《本经》主治也。摘录:《千金》卷八《医心方》卷十引《范汪方》:方名:大戟洗汤组成:大戟4两,莽草2两,茵芋2两,大黄2两,黄连2两,芒消2两,葶苈2两,皂荚2两。主治:身面卒洪肿。
-
大茵陈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大茵陈汤:处方:茵陈黄柏各4.5克大黄白术各9克黄芩栝楼根甘草茯苓前胡枳实各3克栀子10枚制法:上十一味,哎咀。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发黄本乎湿热,湿热本乎脾虚。佐以前胡、栝楼下气通津,黄柏、黄芩燥湿清火,皆本经治诸热黄疸之专药。主治:谷疸发寒热,不可食,食即头眩,心中不安。
-
大紫菀丸
《医心方》卷九引《古今录验》:大紫菀丸:处方:紫菀2两,五味子2两,橘皮2两,香豉2两,干姜2两,桂心2两,杏仁2两,细辛2两,甘草2两,款冬花2两,食茱萸2两。主治:诸风偏枯,风痫暗风;五噎五膈,九种心痛,八种痞闷;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巴豆霜匀,炼蜜为剂,捣千下,油单裹旋丸,如梧桐子大。
-
定志丸
出处:《古今录验》引陈明方(见《外台秘要》卷十五)《普济方》卷十六引《卫生家宝》方之定志丸:处方:远志1两(去心),天门冬(去心)半两,茯苓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茯神半两,龙骨半两,巴戟半两,泽泻半两,辰砂1钱。主治:《赤水玄珠》卷十一方之定志丸治心气不足,脾弱不能摄精,心肾不交,小便白浊。
-
断膈散
处方:7月7日瓜蒂2枚,赤小豆2两,人参2两。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痰病。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温汤和下。当呕病愈。摘录:《医心方》卷九引《效验方》
-
断膈丸
处方:蜀附子1分,藜芦1分,甘草1分,赤小豆1分,瓜蒂1分。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膈间有澹水。用法用量:每服5丸,当呕青黄汁,不知稍增。摘录:《医心方》卷九引《效验方》
-
二车丸
《医心方》卷十引华佗方:二车丸:处方:蜀椒1斤,干姜(大小相称)20枚,粳米1升,朗陵乌头(大小相称)20枚,煅灶中灰1升。功能主治:忧恚喜怒,或劳倦气结,膈上积聚,寒热,饮食衰少,不生肌肉;女子积寒,风入子道,或月经未绝而合阴阳,或急欲溺而合阴阳,以致绝产,少腹苦痛,得阳亦痛,痛引胸中。勿用浆水。
-
防风枳实汤
别名:防风汤、防风枳实散处方:防风3两,枳实3两(炙),茯神4两,麻黄4两(去节),细辛2两,芎3两,前胡4两,生姜4两,半夏4两(洗),杏仁3两,竹沥3升。功能主治: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头脑痛。用法用量:防风汤(《千金》卷十三)、防风枳实散(《普济方》卷四十七)。摘录:《医心方》卷三引《集验方》
-
服术方
处方:术(好白者)。制法:刮去皮,令净末,下筛。功能主治:令人身轻目明,延年益寿,颜色光泽,发白更黑。主用法用量:弘农人刘景伯,眼之不废,寿六百岁。注意:禁食桃。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大清经》
-
枸杞子酒
别名:神仙枸杞子酒处方:枸杞子5大升(干者,碎),生地黄3大升(切),大麻子5大升(碎)。制法:上于甑中蒸麻子使熟,放案上摊去热气,冷暖如人肌,纳地黄,枸杞子相和得所,入绢袋中,以无灰清酒2大斗浸之,春、夏5日,秋、冬7日。功能主治:明目驻颜,轻身不老,坚筋骨,耐寒暑。摘录:《医心方》卷十三引《极要方》
-
恒山散
《圣惠》卷九:恒山散:别名:常山汤处方:恒山3分,甘草3分(生用),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石膏3分,柴胡3分(去苗),知母3分。摘录:《圣惠》卷七十四《普济方》卷一九七引《经效济世方》:方名:恒山散组成:真恒山、干青蒿、乌梅、赤芍药、甘草(炙)各等分。附注:本方方名,《幼幼新书》引作 常山散。
-
恒山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别名:常山汤(《外台秘要》卷五)。附注:常山秫米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六)、秫米汤(《普济方》卷一九八)、秫米常山甘草汤(《痎疟论疏》)。《鸡峰》卷九:方名:恒山汤组成:柴胡8两,恒山12两,芒消12两,大黄12两,黄芩6两,龙胆6两,茵陈6两,秦艽6两,栀子14个。
-
葫葈叶汤
处方:葫葈叶1把(切)。功能主治:服石散发成黄,发热毒,胸中热气烦闷;用法用量:上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2次服。通身发黄,终日用水不得息者,浓煮大茎叶,适寒温,自洗渍尤良。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引《录验方》
-
黄连粉
处方:黄连2两,牡蛎2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男女疱面生疮。用法用量:以粉疮上,频敷之。摘录:方出《外台》卷三十二引《古今录验》,名见《医心方》卷四
-
黄连太一丸
处方:黄连2斤。制法:好清酒1升,淹1宿,晒干,复纳酒中,如是10遍,酒尽为度,干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肝气热冲目,令视瞻(目莫)(目莫)。注意:禁猪、鱼、犬、马、鸡、五辛,生冷。摘录:《医心方》卷五引《录验方》
-
黄耆大补肾汤
处方:黄耆3两,生姜3钱,人参3钱,大枣20枚(擘),牡蛎2钱,芍药3钱,桂心3钱,五味子3钱,地骨皮3钱,茯苓3钱,防风3钱,橘皮3钱,磁石3钱(碎,绵裹),甘草2两(炙)。功能主治:丈夫因虚劳损,梦泄盗汗,小便余沥。阴湿弱,欲成骨蒸者,名曰劳极。注意:忌粘食、生冷。摘录:《医心方》卷十三引《玄感传尸方》
-
黄耆贴
《外台》卷二十四引刘涓子方:黄耆贴:处方:甘草(炙)、大黄、白蔹、黄耆、芎各等分。功能主治:痈肿,恶核焮肿疼痛。摘录:《外台》卷二十四引《删繁方》《医心方》卷十六引张仲景方:方名:黄耆贴组成:黄耆3两,真当归3两,大黄3两,芎1两,白蔹3两,黄芩3两,防风3两,芍药2两,鸡子10枚,黄连2两。
-
黄芩丸
摘录:《医心方》卷二十五引《产经》《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芩丸: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地榆1两,龙骨1两,人参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漏芦(去芦头)1两半,酸石榴皮(切,炒)3分。功能主治:热毒上冲,目赤飞血,头旋恶心,坐卧不得,精神恍惚。
-
鸡子白煎
处方:鸡子7枚(扣开取白),生地黄汁1升,麦门冬汁3合,赤蜜1升。功能主治:骨实苦烦热。用法用量:上4汁相和搅调,微火上煎之3沸,分3次服。摘录:《医心方》卷六引《删繁方》
-
金牙酒
《医心方》卷八引唐临方:金牙酒:处方:金牙(碎,绵裹)4两,细辛4两,草(炙)4两,干地黄4两,干姜4两,防风4两,附子(炮)4两,蛇床子4两,蒴藋4两,升麻4两,人参3两,独活1斤,牛膝5两,石斛5两。又暴口噤失音,言语不正,四肢背脊筋急肿痛,流走不常;主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口不能言,脚屈。
-
韭子汤
《医统》卷六十四:韭子汤:处方:韭菜子1撮。功能主治:虫牙。用法用量:用碗足盛之,以火烧烟,用小竹梗将下截破4开,纸糊密如喇叭样,引烟熏其蛀齿。如下牙蛀者,以韭子煎浓汤漱之。摘录:《医统》卷六十四《医心方》卷十三引《小品方》:方名:韭子汤组成:韭子1升,龙骨3两,赤石腊3两。主治:失精。
-
开心薯蓣肾气丸
处方:肉苁蓉1两,山茱萸1两,干地黄6分,远志6分,蛇床子5分,五味子6分,防风6分,茯苓6分,牛膝6分,菟丝子6分,杜仲6分,薯蓣6分。功能主治:健中补髓,填虚养志,开心安脏,止泪明目,宽胃养阴阳,除风去冷。主丈夫五劳七伤,髓极不耐寒,眠即肿胀,心满雷鸣;服药5日,玉茎炽热;妇人断续者,服1剂,50得子。
-
孔子练精神聪明不忘开心方
处方:远志7分,菖蒲3分,人参5分,茯苓5分,龙骨5分,蒲黄5分。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益智。主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井花水调下,1日2次。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六引《金匮录》
-
孔子枕中神效方
别名: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孔子枕中散(《千金翼方》卷十六)、孔圣枕中丹(《医方集解》)。处方: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滋阴降火,重镇安神。治思虑过多,阴虚火旺,健忘多梦,心悸怔忡,头晕失眠,遗精盗汗。远志、菖蒲既能安神益智,又能祛痰利窍。
-
理中当归汤
处方:甘草3两,当归2两,人参1两,白术1两,干姜半两。功能主治:产后腹中虚冷,心腹痛,不思饮食,呕吐厥逆。用法用量:水7升,煮取2升半,分3次服。摘录:《医心方》卷二十三引《产经》
-
流水汤
处方:半夏2两(洗10遍),粳米1升,茯苓4两。制法:上切。功能主治:虚烦不得眠。用法用量:方中粳米,《医心方》引作“秫米”。注意:忌羊肉、饧、醋物。摘录:《外台》卷十七引《小品方》
-
乱发膏
处方:乱发如鸭子大1个,鲫鱼1头,雄黄2两,八角附子1个,苦参1两,猪膏1个。功能主治:癣、疥。用法用量:上附子等3物为末,猛火煎猪膏、发、鱼令尽,纳末药。敷疮上。摘录:《医心方》卷十七引《删繁方》
-
麻黄丸
《医心方》卷十三引《效验方》:麻黄丸:处方:麻黄根2分,石膏1分。摘录:《医心方》卷十三引《效验方》《圣惠》卷八十九:麻黄丸:处方:麻黄3分(去根节),桂心半两,独活半两,防风(去芦头)半两,赤芍药半两,川大黄(锉,微炒)半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半两,松花半两。主治:小儿咳嗽,经年不愈,喉鸣喘。
-
青木香散
处方:青木香60克附子30克白灰30克矾石15克制法:上四物,合捣为粉。制备方法:上为末。主治:小儿天行,壮热头痛。仍温水调涂囟顶上取愈。《普济方》卷二七八:方名:青木香散组成:青木香2两,紫葛2两,紫檀2两,朴消2两,赤小豆2合,蜀升麻(锉)1两,白蔹1两,生矾石1两。主治:一切热毒肿痛,并痈肿,乳痈。
-
四顺汤
别名:四顺散(《外科发挥》卷四)。功能主治:治肺痈吐脓,五心烦热,壅闷咳嗽。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组成:甘草3两,人参2两,当归2两,附子1两,干姜3两。主治:寒冷饮食不调,下利。功效:开下窍,透上窍。疹子头面无点由于火郁者。用药禁忌:元气虚者忌服。主治:老人百疾。
-
泽兰膏
处方:细辛续断皂荚石南草泽兰厚朴乌头莽草白术各60克蜀椒90克杏仁23克(去皮)制法:上十一味,切。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十二引《深师方》《外台》卷三十二引《深师方》:方名:泽兰膏组成:细辛2两,续断2两,皂荚2两,石南草2两,泽兰2两,厚朴2两,乌头2两,莽草2两,白术2两,蜀椒2升,杏仁半升(去皮)。
-
栀子膏
处方:栀子仁30克川升麻30克犀角屑22克蛇衔39克兰叶60克(切)生地黄60克黄芩30克制法:细锉,以猪脂750克,同入铛内,于微火上煎十余沸,滤去滓,膏成,盛于瓷盒中。主治:小儿熛疮。《医心方》卷十八引《小品方》:方名:栀子膏组成:栀子20个,白蔹5两,黄芩5两。功效:去热毒,宽肌皮。用法用量:上(口父)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