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脏象
脏象是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为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
六节脏象论篇
《六节脏象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节为一年,故称六节。脏,指内在脏器;象,为可见之形象。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本篇首论天度,继论脏象,以明人与天地相应之理,故名。篇末介绍了人迎与寸口脉象异常所发生的病变。
-
内经释义
《内经释义》为医经著作。北京中医学院主编。其总论分导论、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六篇。其原文部分则是选取重要而又有代表意义的《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及《难经》原文若干篇予以注释,间附按语,是《内经》教材中较好而影响较大的版本。1964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内经运气病释
《内经运气病释》为运气著作,9卷。作者鉴于《内经》自《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皆言五运六气、天时民病同异生化之原、反正逆从之理,凡在天人气交之病非此不能知。更以宋·陈无择“三因十六方”及缪问芳“十六方解”附于后。全书释《六节脏象论》6条;释《气交变大论》58条;释《黄帝内经素问》遗篇19条。
-
气追
气追为病机。指主令之气不能应时而至,导致气候反常,成为致病因素。《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
气数
气数指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谓气数是用来标志万物化生的时间节律的。
-
六六之节
“六六之节”的“节”意指度数。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节为六个甲子,即六个六十天,合为一岁,故称。《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
-
方密之
方密之即方以智。著有《东西钧》、《通雅》和《物理小识》,记述和介绍动、植、矿、物理、化学、医药等科学知识。后者12卷,卷一述人体解剖生理、脏象经络,卷二述医药。他精研历代医学著述,主张取各家之长,吸取西洋解剖生理等科之合理内容,以补充中医学,为我国早期具有汇通中西医思想的医家之一。
-
存真环中图
《存真环中图》即《存真图》。“存真”指脏腑的图象,“环中”指经络在体内的环行。这是12世纪初,北宋封建统治者利用被处决的尸体,遣医并画工绘图,又经杨介考订校正成书。本书作者绘述从咽喉到胸腹腔各脏腑的解剖,并对经络的联附,水谷的泌别,精血的运输等情况,作较细致的论述。
-
关阴
脉象·关阴:关阴是指阴盛已极,不能与阳气相交的脉象。表现为寸口脉大于人迎脉的四倍。《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寸口四盛以上为关阴。”病名·关阴:关阴为病名。小便不通,由于热结下焦,气化障碍、故阴窍关闭。
-
医林改错
概述:《医林改错》为中医脏象著作。主要内容:《医林改错》上卷以论脏腑为主,其所绘改正脏腑图及对脏腑的见解,纠正了前人脏腑论述方面的一些错误。但书中对人体结构的记述还存在着主观臆测或不恰当之处;下卷以论半身不遂证治为主,对血瘀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诸方,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
-
五气
概述:五气:1.五种气味;2.五运之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色之气·五气:五气指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遗篇·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
运
运①运动,行动。《素问·厥论》:“少阳之厥…(骨行)不可以运。”②指气运。《素问·六节脏象论》:“天地之动,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灵枢·脾胃》:“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④晕,眩晕。
-
音
如宫、商、角、征、羽五音。②指闻诊方法之一,即听声音。包括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啼哭等方面的声音,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见《四诊抉微》)。《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
阴阳之宅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功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其背俞为肾俞,募穴为京门。
-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为书名。上编以基础理论为主,分别介绍阴阳五行,人与自然、脏象、经络、病因、证候分类、诊法、治疗原则、药物、方剂、预防等;全书从实践到理论,从基础到临床,写出了中医学概貌,并能体现祖国医学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较适合于初学或西医学习中医学习和参考。197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中医学基础
概述:中医学基础即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孕育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更贴近于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有别于立足在形式逻辑与实证方法的自然科学理论。具体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和养生防病等,构筑成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为书名。清·刘钟衡撰。刊于1899年。现有清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本书绘集西医生理解剖图及中医手足六阴六阳图,标以经络、腧穴所在部位,着重以中医理论阐明脏腑功能。可作为研究脏象和针灸的参考。
-
蛰
蛰①即“蛰虫”。见该条。②密固;贮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
素问悬解
《素问悬解》医经著作。清·黄元御撰注。本书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书末附有冯承熙撰《校余偶识》一卷。现有《黄氏医书三种》本。
-
实用中医学
《实用中医学》综合性医书。上册为中医学基础部分,包括基础理论,中药和方剂。介绍人与自然,脏象、经络、病机、辨证论治等中医基础理论。常用中草药567种,古今常用方剂(包括医院的经验方)360首;下册以现代医学病名。分述内、外、妇、儿、针灸与新医疗法等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975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
内经知要
《内经知要》为医经著作。明·李中梓辑注。刊于1642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一书的重要内容加以选录,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类。原文辑自《内经》,由李氏结合基础、临床理论加注阐析,内容简要,条理亦较清楚。分类简、选文精、注释明为其特点。非深得岐黄三昧者莫能为。
-
天癸
概述:天癸:1.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所必需的物质;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马莳注:“天癸者,阴精也,盖男女之精皆主肾水,故皆可称为天癸也。”出《黄帝内经太素》:“天癸,精气也。”《类经·脏象类》:“故天癸者,…元阴即肾阴,与元阳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元,故称。
-
始春
始春气象学名词。即立春日。《素问·六节脏象论》:“求其至也,皆归始春。”王冰注:“谓立春日也。”一说指立春前十五日。张景岳注:“一曰立春前十五日,当大寒节为初气之始。亦是。”
-
盛
见“盛者夺之”。《素问·气交变大论》:“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高世栻注:“受胃之浊,水谷未分,犹之受盛之官。”
-
肾藏精
肾藏精(kidneystoringessence)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生理功能。肾为藏精的器官,包括藏生殖之精,主管人的生育繁殖,以及藏五脏六腑之精,主管人体生长发育。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体生长发育。《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
器
《灵枢·胀论》:“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②指特有受盛作用的器官。《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③指人体中具有某种独立生理机能的部分。《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上结于脾,聚于阴器。”
-
气淫
气淫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淫,过乱之意。气淫,指时令未到而气先至,属太过之气而造成气候紊乱失常。《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
-
气迫
气迫病因病理学名词。指气候失常,不能应时而至,成为致病因素。《素问·六节脏象论》:“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
节
骨节·节:节指骨节。见《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穴位·节:节指泛穴穴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
肝主筋
肝主筋是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肝主要合于筋,因称。筋,包括肌肉、韧带、肌腱等,其生理功能的维持需赖肝血的滋养。肝阴不足,可致筋痿不用;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筋脉拘挛抽搐,可见于肝风内动。
-
道理
道理①轨道。《素问·六节脏象论》:“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②医学道理。《素问·示从容论》:“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
-
胆
其背俞为胆俞,募穴为日月,合穴为阳陵泉。《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炎等。与其他穴位配伍,治小儿夜啼。
-
唇四白
唇四白(perilabialzone)指口唇四周。唇四白能反映脾脏精气的盛衰。《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脾……其华在唇四白。”王冰:“谓唇四际之白色肉也。”
-
普济方
书名《普济方》:《普济方》为中医方剂著作。明·朱橚(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包括脏象及脏腑诸病候)、身形(包括头、面、耳等部位所属及身形诸病)、诸疾(包括伤寒、杂病、疮疡、外科、骨科以及各种治法)、妇人(包括妇、产科)、婴儿、针灸、本草等共100余门。
-
罢极之本
罢极之本(píjizhiben)人体器官名。因肝主筋,筋司运动,所以说疲劳的根本在肝。《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王冰注:“夫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素问绍识》:“罢极当作四极,四极即四肢,肝其充在筋,故云四极之本。”
-
中西骨骼辨证
《中西骨骼辨证》为脏象著作,1卷。作者认为自《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针灸甲乙经》而下,所载骨数散见错出,其能融合贯通者少见,不惟骨数未免于失实,图论亦或有相悖、讹误者。因就坦尸掩埋之机,从旁检视暴露骨骼,详予绘图。次论骨之原质、骨之体质、骨之连网、骨之生长、骨之形成、骨之名数等。
-
手象针
手象针是通过针刺手上的微小经络脏象系统缩形部分,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一是头部位于中指之上,朝着指端方位,俯伏在手背面的1个人体缩形系统,命名为“手伏象”穴区,与该区域相对的手掌面部位为“手伏脏”穴区。位于尺侧的命名为“尺倒象”、“尺倒脏”。
-
脉诀汇辨
概述:《脉诀汇辨》为脉学著作。清·李延昰辑于1664年。卷二-六以崔嘉彦“四言脉诀”为基本内容,略有增删;卷七阐述望、闻、问三诊,以示四诊合参之意;卷八以运气联系脉法;卷九选录李中梓医案若干条,以脉参证,灵活机变,体现脉诊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作用;卷十为经络脏象,摘选有关诊法的纲领,并附脉案图式。
-
五治
概述:五治:1.春、夏、长夏、秋、冬等季节的正常气候;又如轻微的寒证或热证,用轻剂的温药或凉药和之,使其气血调顺则微邪自去,也属和法。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黄帝内经灵枢·颠狂》:“治之取太阴、阳明。”《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从:从为治法之一。
-
阴中之太阴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太阴,肾也。”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功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其背俞为肾俞,募穴为京门。
-
医方一盘珠
《医方一盘珠》综合性医书。清·洪金鼎纂。刊于1749年。卷一总论运气、经络、脏腑、脏象及外淫诸病;卷二-四内科杂病;卷五外科;卷六-七女科;卷十眼科。每种疾病首载医论,概述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证状和治疗原则等。次记治例,末记诸方及验案。所选方剂多简要实用。
-
杨旦升
杨旦升清代医家。字旭东,四川梁山县人。尝摘取《伤寒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中有关内容,编成《杨氏提纲医方纂要》,内述阴阳、五行、脏象、四诊、诸科病症等,后且有附方及辩证。现有刊本行世。
-
中
《灵枢·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⑧指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刺禁论》:“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指甲
指甲解剖结构名。手指足趾的爪甲。《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与其它动物的蹄和钩爪相同,都是表皮角质层的变形物,有保护指(趾)端等作用。指甲的后缘嵌入皮内的部分叫甲根,甲根基部的生发层是指甲的生长点,可使指(趾)甲继续生长。围绕甲根及甲侧缘的皮肤叫甲廓。
-
脏
《灵枢·病传》:“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大气入脏。”《素问·六节脏象论》:“凡此十一脏,取决于胆也。”②专指“藏精气而不泻”的脏器。《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③指脏腑及其所属经脉。《素问·经脉别论》:“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
-
素灵微蕴
《素灵微蕴》医论著作。清·黄元御撰于1800年。黄氏就医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写成二十六篇医论,包括:胎化解、脏象解、经脉解、脏候解、五色解、医方解、(鼻勾)喘解、吐血解等。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废则气立孤危。故作者以阴阳升降立说,尊崇《内经》、张仲景及孙思邈,对历代医家多有贬词,在学术见解上有其片面性。
-
上清黄庭内景经
《上清黄庭内景经》养生学著作名。务成子解题说:“此经以虚无为主,故用‘黄庭’标之耳。内景又作“内境”,即身内五脏六腑之脏象。本书继承《太平经》和《老子河上公章句》五脏有神说,以论五脏六腑神的形式,详论五脏六腑功能,阐述了养生内修的基本理论。收入《道藏》和《云笈七签》。有多种注本。
-
上池涓滴
本书为脏象著作。黄氏精研经典论著,汇以五脏见证虚实用药之宜,使读者从见证外露何象即知内关何脏。虽未如扁鹊饮上池之水而见垣一方,亦似得其涓滴而略通其意。故此书对五脏之描述超越《内经》、《难经》所论。计有《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钞》、《证治指南》、《药笼小品》等6种。
-
内经教学参考资料
《内经教学参考资料》为注释医经类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系以该院的教材《内经辑要》一书为骨架所补充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书中分别介绍《内经》中有关阴阳五行、摄生、脏象、经络、病能、诊法、论治、五运六气等内容。分章节并予分段讲解。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