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证
即以风寒束表,肺卫气郁,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里寒证:里寒证指脏腑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或寒邪直中脏腑,或寒邪由表传里,以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润,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小儿腹痛
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infantileabdominalpain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运,以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面白少华,神疲纳呆,手足不温,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缓为常见症的小儿腹痛证候。
-
八纲辨证
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虚证: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但亡阴之汗,汗出热而粘,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饮,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等阴竭而阳极的证候;
-
八纲证候
将临床表现按八纲辨证分析、判断、归类的八种证候,即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本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
-
火针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而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文绍敦点刺穴位放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认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火针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衍化而来。烧红后刺乳蛾、喉瘤体。
-
寒实证
《伤寒论今释》:“其证喘鸣气促,肢冷汗出,窒息欲死,故曰寒实。”治宜温里通解。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
-
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证为证候名。指寒证与热证错杂互见的证候。即寒证的表现与热证的表现同时互见,或上下寒热交错,或表里寒热交错等的证候。如《伤寒论》乌梅丸证即为治寒热夹杂者。《方函口诀》:“厥阴多寒热错杂之证。”除上下寒热交错之外,又有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等。详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条。
-
八纲
表里辨病位的浅深;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
传中
传经的阴证既有热证,例如少阴病有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等,但也有寒证。参见传经、直中三阴: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虚寒证
虚寒证为证候名。又称阳虚证。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
-
寒
病机之一·内寒:内寒为病机,并非由体外侵入,而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生的,能够形成类似外寒证候的邪气,为了使之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称为内寒。阴寒内盛:病机概要:阳气虚衰,导致阴寒内生,停滞积聚,为饮为肿。主要脉证:面色 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畏寒喜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且胖,脉沉弱无力。
-
伤寒论辨证广注
《伤寒论辨证广注》为伤寒著作。汪氏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汪氏纂注《伤寒论例》,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汪氏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
-
吐酸
热证:吐酸·热证(acidregurgitationwithheatsyndrome)是指热邪犯胃,以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咽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酸证候。治疗吐酸寒证的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温胃饮等方。关于外感吐酸水:外感吐酸水指素有湿热郁结、复冒外寒所致的吐酸症。
-
灰色舌
灰色舌为舌象。有寒证、热证之别。纯灰全舌无苔而少津,为里热证,伴见烦渴或二便俱闭,或昏迷不省人事,脉沉伏,宜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使若灰色舌润而无苔,为里虚寒证,伴见腹痛,呕吐,腹泻,手足冷,脉沉细,宜温中散寒。灰色舌亦可见于内夹寒食、冷痰、水饮者(见《伤寒舌鉴》)。
-
热因寒用
例如阴寒证格热于外,服温热药常见格拒吐出,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则不呕吐。②指热药因寒证而用,例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素问·至真要大论》:“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
病因辨证
概述:病因辨证为辨证方法之一。六淫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七情之一。④痰饮多具有湿证特点。②症状以腹中阵痛、便虫、吐虫、嗜食异物、鼻孔或肛门瘙痒为特点。
-
温法
温法又称"祛寒法","温里法",为治疗八法之一,是指用温热药或有补阳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治疗寒证的方法。本法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温经散寒等作用。本法一般不适用于热证,阴虚证、真热假寒者尤忌。《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劳者温之”。具体方法有温中祛寒、湿经祛寒、回阳救逆。
-
寒则留之
寒则留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对寒证应当用久留针,以激发其经气,使阳气来复,散其寒邪。此法常配艾灸,以提高疗效。与“热则疾之”相对。《黄帝内经太素》注:“有寒痹等在分肉间者,留针经久,热气当集,此为补也。”又《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
五色痢
五色痢为病证名。实证多因止涩太早,或下之未净,热毒留滞肠中所致,虚证多因痢证久延,脏气受损,脾肾两伤所致。仲景所谓五液注下,脐筑揪痛,命将难全者是也。《痢证汇参》卷二:“痢有五色之辨,如下痢肠垢之属,无非气之所化也。若浅黄色淡,不甚臭者,此即不化之类,皆寒证也;痢色纯白,姜苓术草汤、理中汤;
-
吐酸病
热证:吐酸·热证(acidregurgitationwithheatsyndrome)是指热邪犯胃,以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咽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酸证候。治疗吐酸寒证的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温胃饮等方。关于外感吐酸水:外感吐酸水指素有湿热郁结、复冒外寒所致的吐酸症。
-
质势
质势指病理体质中先病而存在的倾向性。病理体质者在没有明显疾病的情况下,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和正常质者不同,已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发病倾向性。如素体脾虚湿盛之人,容易感受外湿而发生湿痹病,“由内湿而招致外湿”;素体阳虚之人,有发生寒证的内在倾向,如受风寒之邪侵袭,则形成寒证;
-
0-6岁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
如图:看指纹时应将小儿抱于光亮处,医生用左手食指、中指固定患儿腕关节,拇指固定其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命关向风关轻轻推几次,使指纹显露。向下推为推下七节骨。②“五迟五软”概念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
-
太阴病辨证
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或寒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所致。病人太阴,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从阳化,即指太阴病转为阳明病。由太阳病误下,或阳明病失治、误治,或过食寒凉生冷,损伤脾阳,或风寒直入太阴,引致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阻滞,以腹满或痛,吐利不食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治宜温中健脾燥湿,可用理中、四逆等方剂。
-
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为症状名。指只感觉寒冷,不感觉发热,体温也不升高的表现。可见于表、里寒证。或寒邪袭表,卫气被阻遏所致。根据发病缓急和有关兼症,可分为三类: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者,属虚寒证;新病但恶寒不发热,头身疼痛而恶寒,脉浮紧,属表实寒证;无热恶寒而脘腹等处冷痛,脉沉迟有力者,属里实寒证。
-
中寒论辨证广注
《中寒论辨证广注》为书名。汪氏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汪氏纂注《伤寒论例》,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汪氏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
-
上寒下热证
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
里寒证
指脏腑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或寒邪直中脏腑,或寒邪由表传里,以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润,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里寒证指伤寒阴证,即中寒。如太阴病的理中汤证,少阴病的四逆汤证,厥阴病的当归四逆汤证等。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
-
上热下寒证
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
-
表寒证
又称风寒束表证。即风寒束表,肺卫气郁,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治宜辛温解表,可选用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葱豉汤、杏苏散等方。《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
-
科学抽象
科学抽象是在科学研究中透过现象抽取本质的思维过程。是科学研究从感性经验阶段向理性思维阶段的升华,是科学研究中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建立科学概念和理论离不开科学抽象,运用科学理论来处理实际问题也离不开科学抽象。在临床上对于一个具体病人,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辨为“寒证”或“热证”,也是一个抽象过程。
-
易虚易实
又稚阳稚阴,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如:呕吐腹泻证,当水谷邪气壅滞肠胃初期,往往出现高热,胸腹闷满,呕吐酸腐,泄泻臭秽,小便黄赤量少,唇口干渴,舌苔黄腻而浊,脉数滑有力,纹色紫滞等实证热证;若吐泻不止,脾胃之阴耗损,中气虚弱,阴津阳气同时衰竭,又可急剧出现神昏肢厥,脉微欲绝等虚证寒证现象。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蜡针法
概述:蜡针法是一种针和灸并用的新疗法,即在针柄和一部分针体上套上一个加热后的石蜡瓶,从而加强针刺强度,且使之保持较长时间的作用。操作方法:首先辨证取穴。适用范围:蜡针实为针上加灸之意,故应用范围与灸法相近,一切虚证、寒证皆可用之,尤以虚寒证疗效显著。注意事项:(1)实热证、阴虚内热者禁用此法。
-
阴证
概述:阴证:1.八纲中的里证、寒证、虚证;2.正气虚弱或阴寒内盛之证;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皮色暗淡、身倦踡卧、语声低微、呼吸微弱、静而少言、精神不振、但欲卧寐、纳食减少、口淡无味、大便溏泄、小便清长、无热恶寒、腹痛喜按,脉沉迟微弱无力,舌淡胖嫩,苔少滑润,或疮疡塌陷,久不收口,分泌物清稀无味等。
-
重寒则热
重寒则热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上加寒,寒极必反,疾病由寒证转化为热证,出现热象。即所谓重阴必阳。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参重热则寒条。
-
正治
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
诊指纹
诊指纹又称诊络脉。系小儿诊法之一。古称小儿指掌面络脉为指纹。此法始见唐代王超《水镜图诀》,是由《灵枢》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病变情况下,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深沉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青紫可见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黑色多属血瘀。指纹见于风关(第一指节),示邪浅病轻;
-
全生指迷方
《全生指迷方》为医方著作。宋·王贶撰于12世纪初。明代以后原书失传。今本四卷,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而成。卷1为诊脉法;4为寒证、热证、风湿、疟疾、痹证、劳伤等20种内科病及若干妇科疾病的医论和方剂,内容以选方为主,并有论述以阐析病因、证候。解放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排印本。
-
听声音
听声音为闻诊之一。从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声音变异,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狂言、谵语常见于实证、热证,郑声、独语、错语常见于寒证、虚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
太阴脏病
太阴脏病为病证名。指寒邪直中太阴或邪传太阴寒证。《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邪传太阴脏证,口淡胃钝,呕吐清水,大腹痞满,满而时痛,自利不渴,渴不喜饮,小便短少色白。此太阳寒邪,直入足太阴脏证也。法当温健脾阳,香砂理中汤主之;重则热壮脾肾,附子理中汤主之。”
-
手足逆冷
又称四肢逆冷、手足厥冷。《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手足厥逆
见《难经·十七难》。又称“厥逆”、“四肢逆冷”、“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四逆”。《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手足厥逆有寒热之分:寒证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常伴有怕冷,下利清谷,脉沉微等,治宜回阳救逆、祛寒,方用四逆汤、大乌头煎等方;
-
手足厥冷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实按灸
概述:实按灸(pressingmoxibustionpaperorcloth-separatedmoxibustion)为艾条灸的一种。每次按灸应以病人感到穴位皮肤温热或略有灼痛为度,热力不宜过高或过低。过低则药力不能透达,影响疗效。各种药物艾条的共同点是所选药物大多是辛香行气、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故适用于各种寒证、虚证、痛证、瘀证。
-
舌形
概述:舌形即舌质的形体。老属实证,嫩属虚证。胖大舌:较正常舌体胖大者,称胖大舌,多属水湿痰饮阻滞,或心脾热盛。瘦薄舌:薄瘦干瘪,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若兼见色红绛,是阴虚热盛,津液大伤重候。裂纹舌:舌有裂纹是热盛或是血虚而阴不足。芒刺:舌上隆起如刺状称芒刺,主胃热炽盛或邪热内结。
-
少阴热化
概述:少阴热化:1.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指心肾阴虚,阴不制阳,从阳化热,虚火亢盛的病理变化。少阴病多阳气虚寒证,但亦有少阴阴虚而热化之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
上寒下热
一方面寒邪感于上,而见恶寒、恶心呕吐、舌苔白等症;另一方面,热邪结于下,而见腹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上寒下热:上寒下热指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如上有痰饮喘咳的寒证,下有小便淋沥疼痛的热证。《灵枢·刺节真邪》:“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
-
热可制寒
热可制寒治疗学术语。指治疗寒证,当以热药制之。如附子汤、附子细辛汤,治太阳、少阴之寒;四逆汤、理中汤治脾肾之寒;吴茱萸汤、乌梅丸治肝寒;薤白汤治心胸之寒;回阳救逆汤统治里寒;桂枝汤治表寒。《汤液本草》卷上:“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
热极生寒
热极生寒是指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阳热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阴寒的病证。如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之阳明热证,由于出汗太多,或邪毒太盛,可突然出现四肢发凉、冷汗不止、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的寒证。亦有因热邪深伏出现热深厥深的假寒现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逆治
正治·逆治:逆治即正治,又称正治法。指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灵枢·玉版》:“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