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证
热证有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寒热证之分。即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实热证:实热证指邪热亢盛,内外俱实的病证。多因热邪入侵,里热炽盛,或痰瘀、宿食阻滞所致。治宜清热泻火。可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小陷胸汤等方。
-
八纲辨证
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虚证: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但亡阴之汗,汗出热而粘,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饮,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等阴竭而阳极的证候;
-
清热法
概述:清热法为治法,又称清法,也可简称为清。对热性病,有清卫分、清气分、清营分、清血分之分。牙龈肿痛用清胃散清胃火;热证又有虚热和实热之分,对实热证适用苦寒清热;清虚热法:用于治疗温病后期或肝肾阴血亏损所致的长期低热或骨蒸潮热之证。常用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白薇、生地、鳖甲等。
-
热
概述:热:1.热邪;3.治疗方法;自然界六气之中的火热之气,为夏时主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热证·热:热意指热证。温法或祛寒法。《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
八纲
表里辨病位的浅深;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
传中
传经的阴证既有热证,例如少阴病有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等,但也有寒证。参见传经、直中三阴: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八纲证候
将临床表现按八纲辨证分析、判断、归类的八种证候,即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本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
-
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证为证候名。指寒证与热证错杂互见的证候。即寒证的表现与热证的表现同时互见,或上下寒热交错,或表里寒热交错等的证候。如《伤寒论》乌梅丸证即为治寒热夹杂者。《方函口诀》:“厥阴多寒热错杂之证。”除上下寒热交错之外,又有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等。详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条。
-
复方地龙胶囊
复方地龙胶囊的主要成份:地龙、川芎、黄芪、牛膝。复方地龙胶囊的功能主治:化瘀通络,益气活血。复方地龙胶囊的适应证:1.用于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恢复期血瘀气虚证。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心悸气短、乏力、流涎自汗等。2.注意:不宜用于痰热证,火郁证,瘀热证等有热象者。
-
连翘饮
《类证活人书》卷二十:连翘饮:别名:连翘散(《斑论萃英》)、防风散(《普济方》卷三六九)、上清连翘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医学入门》卷八:组成:连翘1分,瞿麦1分,滑石1分,车前子1分,牛蒡子1分,赤芍1分,山栀仁半分,木通半分,蝉退半分,当归半分,防风半分,黄芩1分半,荆芥1分半,柴胡2分,甘草2分。
-
吐酸
热证:吐酸·热证(acidregurgitationwithheatsyndrome)是指热邪犯胃,以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咽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酸证候。治疗吐酸寒证的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温胃饮等方。关于外感吐酸水:外感吐酸水指素有湿热郁结、复冒外寒所致的吐酸症。
-
证候错杂
证候错杂指疾病某阶段中表、里,寒、热,虚、实等性质相反的证候同时存在的情况。一般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二是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如表实寒里虚寒证;四是表里同病寒热虚实都相反,如表实寒里虚热证,此类证候少见。
-
热者寒之
治宜辛凉解表。里热证:里热证指邪热炽盛的里证。即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热邪入里,皆为里热,其在太阴则津液少,少阴则咽干口燥,厥阴则消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气者是也。”
-
吐酸病
热证:吐酸·热证(acidregurgitationwithheatsyndrome)是指热邪犯胃,以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咽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酸证候。治疗吐酸寒证的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温胃饮等方。关于外感吐酸水:外感吐酸水指素有湿热郁结、复冒外寒所致的吐酸症。
-
清热剂
概述:清热剂(heat-clearingformula)是指以清热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暑、解毒、清虚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方剂的统称。由于里热病证有热在气分、血分之异,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脏腑偏胜之殊,故清热剂又可分为6类,即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若为虚热证,当以甘凉养阴之剂以清退其热。
-
咽喉病
亦有患体素虚,风寒邪毒侵犯,肺气不宣,寒邪结聚于咽,证见咽喉淡红,微肿,微痛,声嘶,全身表现为风寒表证。(2)咽喉肿胀,高肿或漫肿,色深红,疼痛较剧,发病迅速的,是肺胃热毒壅盛,火热上蒸,搏结于咽喉,故多属实热证。(3)久病而口气臭秽,多为肺肾亏耗,邪毒伤腐肌膜,或肿瘤溃烂所致。多属阴虚火旺。
-
嗜睡
但欲寐为症状名,朦胧欲睡貌,少阴病主症之一。表证多眠者,何也?若直中多眠,则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诸症,与表邪自是不同。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
-
但欲寐
但欲寐为症状名,朦胧欲睡貌,少阴病主症之一。表证多眠者,何也?若直中多眠,则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诸症,与表邪自是不同。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
-
络刺
络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是指浅刺小络出血,与经刺相对,与“十二刺”中“赞刺”“五刺”中的“豹文刺”相仿。指浅刺皮下血络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及皮肤针的刺法均属此。本法多用于治疗热证、实证,例如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中暑、高热、惊厥、昏迷、丹毒、痔疾、急性软组织挫伤等。
-
五脏热
即心热、肝热、脾热、肺热、肾热。“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五脏热之一。症见咳嗽,痰黄黏稠,或喘促,或咳吐脓血,胸痛,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数饮,身热。”
-
易虚易实
又稚阳稚阴,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如:呕吐腹泻证,当水谷邪气壅滞肠胃初期,往往出现高热,胸腹闷满,呕吐酸腐,泄泻臭秽,小便黄赤量少,唇口干渴,舌苔黄腻而浊,脉数滑有力,纹色紫滞等实证热证;若吐泻不止,脾胃之阴耗损,中气虚弱,阴津阳气同时衰竭,又可急剧出现神昏肢厥,脉微欲绝等虚证寒证现象。
-
五色痢
五色痢为病证名。实证多因止涩太早,或下之未净,热毒留滞肠中所致,虚证多因痢证久延,脏气受损,脾肾两伤所致。仲景所谓五液注下,脐筑揪痛,命将难全者是也。《痢证汇参》卷二:“痢有五色之辨,如下痢肠垢之属,无非气之所化也。若浅黄色淡,不甚臭者,此即不化之类,皆寒证也;痢色纯白,姜苓术草汤、理中汤;
-
胃热
概述:胃热:1.胃腑热证;2.经外奇穴名。为热邪犯胃,或过食煎炒炙焯以致胃中燥热的病证。临床表现为:口渴、口臭、易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若胃热化火,则见口腔糜烂、牙龈肿痛等。治疗初宜清胃泻火,后宜滋养胃阴。针灸常取:内庭、厉兑、足三里、三阴交等。出《新医疗法汇编》。一般直刺0.5~
-
周楣声
周楣声为现代针灸学家。安徽天长县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主任医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曾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安徽省灸法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灸绳》《针灸歌赋集锦》《针灸经典处方别裁》《针灸穴名释义》《黄庭经医疏》《金针梅花诗钞》《填海录》等。
-
科学抽象
科学抽象是在科学研究中透过现象抽取本质的思维过程。是科学研究从感性经验阶段向理性思维阶段的升华,是科学研究中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建立科学概念和理论离不开科学抽象,运用科学理论来处理实际问题也离不开科学抽象。在临床上对于一个具体病人,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辨为“寒证”或“热证”,也是一个抽象过程。
-
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刺热篇》:“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④脉躁,指脉搏急疾。《素问·奇病论》:“人迎躁盛,喘息气逆。”《卫生宝鉴·补遗》:“躁为躁愦,皆为热证。”
-
脉证合参
脉证合参指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证候互相参照,推断病情的方法。一般脉证相符为顺,预后较好;例如阳热证见浮数脉,虚弱证见细弱脉,属于顺证。若阳热证见沉细脉,虚弱证见洪大脉,为脉证相逆,说明表里正邪错综复杂,病情较重,属于逆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辨别疾病的本质,以确定脉证的从舍。
-
从阳化热
概述:从阳化热为病机,指指病邪入里,因阳盛体质而转化为热性病变。外感表证传里转化为热证的病理变化·从阳化热:从阳化热指外感表证传里转化为热证的病理变化。如病邪传入气分以后,则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干、心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显示病邪化热入里。
-
上热下寒证
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
-
上寒下热证
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实热证
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寒邪入里化热;热证有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寒热证之分。
-
反治法
概述:反治法为治法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例如病人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热服。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
-
阳证
概述:阳证:1.八纲中的表证、热证、实证;临床可见身热恶寒、心烦口渴、声高气粗、面红目赤、躁动不安甚或发狂、心烦不寐、咳嗽声重、大便秘结不通、小便短赤、腹痛拒按、疮疡红肿痛热、舌红苔黄、脉洪滑实而数等。
-
性味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寒、凉药。[附]中药性味功能口诀:中药品种多,性能各不同,寒凉能清热,温热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缓能补中,苦味能泄降,酸涩收敛功,咸味能软坚,淡渗利水通,甘寒能养阴,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窜开窍能,气味相结合,配伍贵变通。
-
阳躁
概述:阳躁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痱,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支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阴躁多因阴火炎上或阴盛格阳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外热身躁曰躁,故躁者,并身外热躁也…
-
阳明病外证
阳明病外证是指阳明病的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在表现。《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由于里热外蒸,可见内外俱热证候。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经病、腑病所共有。《伤寒来苏集》:“四证是阳明外证之提纲。”
-
重寒则热
重寒则热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上加寒,寒极必反,疾病由寒证转化为热证,出现热象。即所谓重阴必阳。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参重热则寒条。
-
正治
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
全生指迷方
《全生指迷方》为医方著作。宋·王贶撰于12世纪初。明代以后原书失传。今本四卷,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而成。卷1为诊脉法;4为寒证、热证、风湿、疟疾、痹证、劳伤等20种内科病及若干妇科疾病的医论和方剂,内容以选方为主,并有论述以阐析病因、证候。解放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排印本。
-
暑热
暑热①病因。即暑邪。②证候名。外感暑邪的热证。《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暑热深入,伏热烦渴。”
-
手足厥冷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实肿
为水肿病属实者。实肿的病因病机:多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而致,起病急速,来势多暴。实肿的辨证:《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阳证多热,热证多实。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为实;实肿的治疗:实肿治宜祛邪为主,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祛瘀等法。实肿的分类:实肿有气肿、血肿、热水肿、风肿、湿肿之分。
-
舌色
概述: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包括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白色:白主血虚,阳虚;外感风寒或阴寒内生;有虚热实热之分。紫色:紫色在温病中表示热入营分、血分,在杂病中则表示有痰血郁滞,常见于心脏病、血液病、死胎或中毒等。青紫有瘀斑瘀点,多为瘀血,见于心脏病、血液病、死胎、月经病或中毒等。
-
三阳合病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其证虽属于三阳,而热皆聚胃中,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故宜白虎汤清而解之。而太阳之腑膀胱,阳明之腑胃,少阳之腑胆,热邪盛满,自经入腑,故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皆为里为热之征也。三阳合病轻证,可用柴葛解肌汤清解。
-
妊娠目病
见《张氏医通》卷八。妊娠目病的病因病机:妊娠目病多属热证。妊娠目病的治疗:辨证治疗:气分有热:症状:可见旋螺突起,瞳人散大。血分有热:症状:瘀血凝翳。方药治疗:可用简易知母汤(知母、麦冬、茯苓、黄芩、黄芪、甘草、桑皮、竹沥)治疗。治法:清火,驱风邪。胎气受伤邪热上攻:症状:眼昏生花。
-
热在骨髓
热在骨髓证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伤寒缵论·太阳上篇》:“详仲景论,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肉筋脉骨五者,主于外而充于身者也,惟曰藏曰府,方可言里。一说为里热之证。《医宗金鉴》作真热解,“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
-
目浸
目浸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热病》。参见流泪证:流泪证指非因情志因素而时时流泪的证候。可分冷泪和热泪。冷泪包括风冷刺激所致之迎风流泪和泪液排泄受阻所致之无时泪溢。热泪常见于热证眼病及异物入目等。
-
里寒格热
里寒格热病证名。①上有热,下有寒,下寒格拒上热,阴阳失调。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溏泄的下寒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②同阴盛格阳。
-
冷温
冷温病名。①又名春温伤寒、客寒包火。即指张仲景《伤寒论》所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病证。②温热病伏邪兼寒者。其证初起一二日必有头痛、发热、身痛、恶寒诸表证,又有烦躁、口苦、口臭之内热证。治热遗寒,复有呕、利、厥之忧(见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