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
七情或五志之一。《素问·玉机真脏论》:“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苦,先走心;谷味辛,先走肺;
-
心志喜
心志喜指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喜则心气舒畅,血气通利,营卫调和。若暴喜过度,则血气涣散,不能上奉心神,而见神不守舍,精神恍惚,或喜笑不休等症状。《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志为喜。”
-
问口渴
问口渴诊断学术语。为问诊内容之一。口渴喜冷饮属热证;口渴多饮,饮后复渴,甚者饮一溲一,属下消证。口渴欲漱不欲咽,为瘀血阻滞。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可见湿热。口渴喜热饮多属虚寒。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多为水湿痰浊停于中焦。《景岳全书》:“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
-
恐胜喜
恐胜喜五行学说术语。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恐由肾主,属水;喜由心主,属火。水克水,故恐能克胜过喜的情志证状。此为精神治疗的法则之一。《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
-
喜伤
喜伤证名。系喜乐过度所致的病证。《内经》有“喜伤心”之说,《医醇剩义》:“过喜则心气大开,阳浮于外……”参见喜笑不休条。
-
山蓟膏
《摄生秘剖》卷四:方名:山蓟膏组成:白术10斤,白蜜2斤。功效:补胃健脾,和中进食。制备方法:将白术先煮粥汤待冷,浸1宿,用陈壁土拌蒸透,再以米粉又拌蒸,刮去皮浮,切片,晒干听用。将水百碗,桑柴火煎取30碗,加白蜜熬成膏。各家论述:太阴主生化之元,其性喜燥,其味喜甘,其气喜温。
-
喜光相
由于是光促进反应的相,所以称为喜光相。由于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在一天的后一半12小时内有喜光或喜暗的差异,所以Bunning为在理解上统一,认为把每天光照开始时(黎明)作为起点,此时短日照植物虽然喜光相立即开始,但经过12小时后进入喜暗相,相反,长日照植物却迟12小时才能进入喜光相。
-
五志
五志是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合称。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与五脏的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阴盛格阳
概述:阴盛格阳为病机。简称格阳。症状:临床表现为既有身热、两颧发红、时隐时现、脉大无力等假热现象,又有欲加衣被、四肢厥冷、渴而喜热饮或饮也不多、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或灰黑而润的真寒表现。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
-
散寒止泻汤
《傅青主男女科 男科》卷下:方名:散寒止泻汤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2钱,肉桂2分,干姜2分,甘草1分,砂仁1粒,神曲5分。主治:小儿寒泄。腹痛,喜手按摩,口不渴而舌滑,喜热饮而不喜冷水。用法用量:水煎服。
-
寒淋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寒淋汤:处方:生山药30克小茴香(炒,捣)6克当归9克生杭芍6克椒目(炒,捣)6克功能主治:治寒淋。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寒淋汤组成:生山药1两,小茴香(炒捣)2钱,当归3钱,生杭芍2钱,椒目(炒捣)2钱。
-
脾喜燥恶湿
“喜”为喜好之意,“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脾喜燥恶湿是指脾阳气充盛,则运化水液正常,水湿不在体内潴留;而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湿邪内蕴,又最易困脾,而导致脾的病变。
-
胃喜润恶燥
“喜”为喜好之意,“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胃喜润恶燥是指胃为阳明燥土之腑,易阳亢而燥热,需津液源源不断加以滋润,才能维持胃正常功能。如果津液不足,胃失润养,就易发生病变。
-
秦昌遇
秦昌遇明代医家。幼多病而学医,以儿科著称,后亦精内科,投剂辄效,于当地颇负盛名,求治者门庭若市。见当时幼科诸书论治,或偏寒、偏热,或喜补、喜泻,乃取各家之长,撰《幼科折衷》二卷、《痘疹折衷》二卷、《幼科金针》等。其侄孙之桢承家传,亦为良医。
-
小儿厥证·热厥
小儿厥证·热厥(infantileheatsyncope)是指热盛厥深,阴阳气不相顺接,以四肢逆冷,伴身热面赤,畏热喜冷,口渴喜冷饮,烦躁不眠,气粗喘闷,大便秘结,或泄利下重,小便短赤,呕吐酸臭,或有谵妄,舌苔黄糙,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小儿厥证证候。
-
疮疡呕吐
疮疡呕吐病证名。即生疮疡期间出现呕吐症状。见《集验背疽方》。疮疡兼见呕吐,证见喜寒恶热而呕者宜降火,方以黄连解毒汤为主;喜热恶寒而呕者宜养胃气,方用香砂六君子汤;脉实便秘而呕者宜泻火,可用内疏黄连汤,脉细肠鸣腹泻而呕者则应托里温中,方用托里温中汤。治需灵活辨证,不可拘泥于毒气内攻之一端。
-
补色适应
补色适应指海藻(绿藻、褐藻、红藻)在光合作用中能充分利用光成为其自身颜色的补色。海藻的颜色是与其分布深度的光波长的组成相适应的,例如绿藻在光合作用中能充分利用红色光,褐藻、红藻则能充分利用绿蓝色光,在水中由于长波光比短波光衰减得快,所以从浅处到深处,海藻是按绿藻、褐藻、红藻的顺序进行分布。
-
泻火止泻汤
《傅青主男科》卷下:方名:泻火止泻汤组成:车前子2钱,茯苓1钱,白芍1钱,麦芽1钱,黄连3分,猪苓3分,泽泻5分,枳壳2分。主治:小儿泄泻,身热如火,口渴舌燥,喜冷饮而不喜热汤。用法用量:水煎服。
-
辅阳饮
处方:茯苓、半夏、杏仁、熟附子、生姜、砂仁。功能主治:外冒阴暑,内滞不消,口渴喜热而不喜冷,大汗如雨,只在上半一身。各家论述:茯苓、半夏通阳;杏仁能利肺气;砂仁可和中焦;附子挽回失散之元阳,并可收敛营液;摘录:《证因方论集要》卷二
-
吐酸·寒证
吐酸·寒证(acidregurgitationwithcoldsyndrome)是指寒邪犯胃,以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吐酸证候。
-
疠风齿痛
疠风齿痛病名。系指疠风患者兼有牙龈溃烂、疼痛的病证。本病多由疠风邪毒侵袭胃所致。若恶寒喜热者,属胃虚。治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恶热喜寒者,属胃火,治用清胃散加减。
-
强化感情模式
强化感情模式指认为所有的评价都是建立在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上的理论。刺激产生的情绪是积极的,评价就是积极的;反之亦然。中性刺激与积极情绪相关联,受到正强化,就会得到积极评价;反之则会得到消极评价,所谓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
-
润土汤
《辨证录》卷六:方名:润土汤组成:玄参1两,生地1两,甘草1钱,地骨皮5钱,茯苓3钱。主治:胃气燥,口渴善饮,时发烦躁,喜静而不喜动,见水果则快,遇热汤则憎。用法用量:水煎服。
-
解肌
是对外感证初起有汗的治法。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来苏集》:“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温病条辨》:“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
-
夜啼·脾虚中寒证
夜啼·脾虚中寒证(nocturnalcryingwithsyndromeofspleendeficiencyandcoldattack)是指脾气未健,又被寒邪损伤,以夜间啼哭,时哭时止,哭声低微,口唇色淡,面色无华,睡喜踡卧,腹喜摩按,四肢不温,吮乳无力,大便溏薄,小便清,舌淡白,苔薄白,指纹淡红为常见症的夜啼证候。
-
逆针灸
逆针灸指对健康人施用针灸。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小儿新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逆,未至而迎之也。”即无病而施用针灸,以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痫。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
-
七情说
七情说指中国古代主张人的情感可分七种的学说。在六情说基础上提出,其通行的典型说法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荀子.正名篇》)。礼运》、韩愈《原性》、王阳明《传习录》。《黄帝内经》则指明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与上述提法大同小异,后来中国历代医学著作多持此说。
-
风惊邪
由体虚风邪伤于心经所见乍惊乍喜之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邪者,由体虚风邪伤于心之经也。心为手少阴之经,心气虚,则风邪乘虚伤其经,入舍于心,故为风惊邪也。其状乍惊乍喜,恍惚失常是也。”治宜养心、安神、祛风。可用茯神丸、地黄煎丸等。
-
脾合胃
脾合胃为脏腑相合之一。脾与胃相表里、相毗邻,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构成脾与胃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脾和胃同是消化、吸收和输布饮食及其精微物质的主要脏腑。脾脏属阴,喜燥恶湿,主升清;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
酒注
酒注病名。九注之一。因饮酒过多,酒湿留住体内所致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诸注候》:“酒注,体气动,热气从胸中上下,无处不痛,一年之后,四支重,喜卧,喜哕,噫酸,体面浮肿,往来不时。”参见九注条。
-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是中国古代关于情欲种类的通称。七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欲、或喜、怒、忧、思、悲、恐、惊。
-
幼科折衷
《幼科折衷》为儿科著作。明·秦昌遇约撰于十七世纪中期。作者认为以往幼科诸方中的论治,或偏寒,或偏热,或喜补,或喜泻,遂取各家之长而弃其弊,故以“折衷”为书名。书中对小儿杂病的证治立论凡五十余篇,每病首载七言歌及脉法,其次节引《内经》以下诸家之论,后为治法。
-
热敏点
指对于艾条温和灸法极为敏感,产生喜热、耐热、透热或传热等特殊反应的反应点。喜热就是在艾条温和灸时患者感觉异常舒适,能即时减轻因病痛带来的不适感。传热即艾灸热敏点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温热范围扩大,或热力传到另一部位造成施灸部位不热而另一远离施灸部位感觉温热,甚至患者感觉一股热力沿着某种路线传导。
-
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证为证候名。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喜叹息,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苔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血寒证
血寒证为证候名。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以肢体麻木冷痛,手足清冷,喜暖恶寒,唇舌青紫,妇女月经后期,痛经,经色紫暗夹块,苔白滑,脉沉迟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风温·热炽阳明证
风温·热炽阳明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blazingheatinYangmingChannel)是指风温邪盛,热炽阳明,以壮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
-
湿温·湿困中焦证
湿温·湿困中焦证(damp-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dampnessretaininginmiddlejiao)是指湿浊偏胜,困阻中焦,以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湿温证候。
-
心痛·气滞心胸证
心痛·气滞心胸证(heartpainwithsyndromeofqistagnatinginchest)是指气滞心胸,气机不畅,以心胸满闷,隐痛阵阵,痛无定处,喜叹息,遇情绪波动则诱发、加剧,或脘胀,得嗳气、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
-
嘈杂·胃热证
嘈杂·胃热证(stomachupsetwithstomachheatsyndrome)又称胃热嘈杂,是指胃有火热,以嘈杂而兼恶心吐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多食易饥,或似饥非饥,舌红,苔黄干,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嘈杂证候。
-
腹痛·瘀血证
腹痛·瘀血证(abdominalpainwithstaticbloodsyndrome)又称瘀血腹痛,是指瘀血内阻,以腹中刺痛,痛有定处,喜热拒按,持续不愈,或有积块,或夜间加重,舌青紫,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腹痛证候。
-
腹痛·中脏虚寒证
腹痛·中脏虚寒证(abdominalpain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in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虚寒,以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腹痛证候。
-
膀胱癌·肝肾阴虚证
膀胱癌·肝肾阴虚证(bladdercancerwithsyndromeofyindeficiencyofliverandkidney)是指肝肾阴虚,水不济火,相火妄动,灼伤脉络,以血尿,尿意频数,消瘦纳少,口干唇燥,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象弦细为常见症的膀胱癌证候。
-
膀胱癌·气阴两虚证
膀胱癌·气阴两虚证(bladdercancer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qiandyin)是指气阴两虚,以尿血,疲乏无力,纳少气短,口干喜饮,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腻,脉象沉细为常见症的膀胱癌证候。
-
胎动不安·血热证
胎动不安·血热证(threatenedabortionwithbloodheatsyndrome)是指邪热内盛,热伤冲任,扰动胎气,以妊娠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血色深红或鲜红,心烦少寐,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胎动不安证候。
-
心经热痰
心经热痰为病证名。痰证之一。即热痰。见《不居集》卷十七。热痰指痰聚于心者。《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在心曰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必洪,宜半黄丸。”
-
笑
笑①喜笑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心…②精神心理病态表现之一,其特点为经常无因而嘻笑。《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灵枢·淫邪发梦》:“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
-
阳脏
概述:阳脏:1.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2.阳盛体质的人。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阳脏:阳脏是指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故称。《景岳全书》卷一:“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即朝夕食冷,一无所病,此其阳有余也。”
-
踵
概述:踵:1.人体部位名;指足跟部。《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结于踵。”《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皆少则喜转之,踵下痛。”《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黄帝内经灵枢·玉牌》:“明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
-
张时彻
张时彻明代医家。字维静,号东沙,鄞县(今属浙江)人。尝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喜集验方,因己多病而所集之方甚多,加上他人所用之验方,日久成帙,辑成《摄生众妙方》,另有《急救良方》。尚有《伤寒金镜录》、《摄生总论》等,未见行世。
-
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证名。以不思食,食而不易消化为主症。《明医指掌》:“脾不和,则食不化;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或恶心,用治中汤。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缩二陈汤、枳术丸;胃不和者,平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