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
甘(sweet)为五味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甘味药多入脾经,有补脾益气作用,如人参、黄芪等,同时,甘味药物尚有和中缓急作用,如甘草等,故《内经》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之说。
-
脾藏意
“意”,意念指思维记忆功能。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气,是产生记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参五脏所藏: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四物粱米汤
《千金》卷十五:别名:粱米汤、四味粱米汤组成:粱米3升,稻米3升,黍米3升,蜡(如弹丸大)。主治:小儿泄注;心劳吐衄,久服寒凉之剂,因坏脾胃。各家论述:1.《医方考》:心是脾之母,脾是心之子,脾因寒凉而坏,则必盗母气以自养,而心益病矣,求其不殆得乎?故宜调脾益胃。2.《千金方衍义》:安谷者昌。
-
脾志思
脾志思生理学术语。思为脾之志。人的思虑与脾有关,思虑过度则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在志为思。”
-
脾损
脾损病证名。五脏虚损之一。《难经·十四难》:“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又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寒温。”虞庶注谓:“脾化水谷以生气血。治宜健脾益气,宜四君子汤(或加谷麦芽、神曲、鸡内金等药),沈金鳌主张用十全大补汤。(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八)参见虚损条。
-
脾开窍于口
人体的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口为水谷入胃的入口,胃脉挟口环唇,脾与胃相合,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口反映出来,这就是脾开窍于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病则食欲不振,脾虚则口淡无味,脾热往往口有甜味。
-
思伤脾
思伤脾是说明七情与内脏的关系。思为脾志,思虑过度,就会损伤脾的气血,使脾失健运。症见食少、腹胀。久之气血生化之源失充,导致血虚气少,脾不统血,又可导致各种血症。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吐泻互作
《幼科发挥》:“吐出上焦,泻出下焦,乃肠胃之病也。脾在中焦,管摄乎上下之间,吐泻互作者,乃脾之病也。”夏秋吐泻,饮水身热者,多属脾胃湿热,治以健脾化湿为主,宜胃苓汤加减;秋冬吐泻,面 白,足胫冷者,多属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健脾为主。宜理中汤、益黄散。
-
脾藏营
脾藏营指脾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成营气。出《灵枢·本神》。营,指循行于脉中的经气,它生于水谷,源于脾胃,有化生血液的功用,故常营血并提。《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谓脾有藏纳营血的功能。
-
尿白
尿白病证名。出《婴童百问》。指小儿小便初下色黄赤,良久转白,或状如米泔者。多因乳食伤脾,脾不散精,湿热内蕴,清浊相干,下注膀胱所致;亦有由脾肺气虚而致者。脾伤湿蕴者,治宜健脾分利,用胃苓丸;肺脾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
-
脾合胃
脾合胃为脏腑相合之一。脾与胃相表里、相毗邻,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构成脾与胃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脾和胃同是消化、吸收和输布饮食及其精微物质的主要脏腑。脾脏属阴,喜燥恶湿,主升清;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
揭唇
揭唇指人体口唇翻露于外。出《灵枢·本藏》。“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如上所述,用唇的所见能估计本脏“脾”的情况。
-
脾合肉
脾合肉生理学术语。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脾主合于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肉
2.肥人的一种类型。肌肉司全身运动之组织。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为脾所主。《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皮肉不相离者,肉。”参肉人:肉人为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皮肉结实,体型较大。
-
肌
肌即肌肉。司全身运动之组织。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为脾所主。《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而有活力,“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
-
泥沙疗法
中医认为,脾属土,自然界的泥土敷于人体,皆于人体的脾“同气相召”,凡所脾因引起的疾病,用泥疗疗效明显。用来治病的泥土主要有温泉泥、井泥、河泥、田泥、蚯蚓泥、黄土、白土、灶心土、壁土、燕窝土、蜂窝土等。沙疗中的热沙疗是把人体或患部甚至全身淹埋在沙里,利用热沙的温热和按摩作用来治疗疾病。
-
阴土
阴土是指脾与胃同属五行之土,脾为脏而属阴,故称脾为阴土。《脾胃论》卷下:“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
-
棘钩子散
处方:麝香。功能主治:消渴,酒疸。各家论述:消渴消中,皆脾弱肾败,上不能节汤水,肾液不上溯,乃成此疾。今诊脾脉极热而肾不衰,当由果实与酒过度,热在脾,所以饮食过人而多饮水,饮水既多不得不多溺,非消渴也。余嘱其子延良医张耽隐之子(不记其名)为诊脉,笑曰,君几误死。
-
土喜温燥
土喜温燥是指借用五行学说以说明脾的生理特点。脾主运化,温燥则运化健旺,吸收正常。若水湿过盛或过食生冷,就会损伤脾阳,影响脾运;脾虚不运又会形成湿浊内停,导致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病症。
-
三水
三水指三阴,即脾。《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二火即二阳(胃),三水即三阴(脾)。另有说法即二火指心与肺,三水指肝、脾、肾。
-
身面卒浮肿
身体头面突然浮肿者。多因脾肾虚弱,水气泛滥所致。《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身面卒浮肿者,亦水病之候也。肾主水也,今肾虚,故水妄行,脾主于土,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流溢散入皮肤,全身面卒然浮肿也。”常伴见上气喘息,大小便不利等。治用鲤鱼汤、甜葶苈圆、甘遂圆等方。
-
谷气
概述:谷气:1.水谷之气;指由脾胃消化、吸收饮食而来的精微物质。《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体正气·谷气:指人体正气。《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谷气通于脾。”王冰注:“谷气虚,脾受纳故。”
-
思
概述:思:1.七情之一;思,即思虑、思考,属于人的思维活动。思是脾的精气在精神活动中的反映,脾在志为思。思的致病特点是:思虑伤脾,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
治虚三本
治虚三本指治疗虚劳病证的三个重要脏器。《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肾治脾,治虚之道毕矣。”
-
妊娠流涎
妊娠流涎病证名。脾之液为涎,伏于脾而溢于胃。故由于孕后胞宫内实,冲脉气盛,胎气上逆,脾胃不和,则涎不伏于脾而随胎气上逆,自口流出。治宜理脾降逆,调和脾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二陈汤。
-
面浮
《古今医统·面部门》以面浮为脾肺虚证,因脾伤劳役,饮食失节,水土不调;脾气输散不常,肺气传布失度所致。证见面虚浮,眼下如卧蚕之状,或有气喘;《景岳全书·杂证谟》谓面肿虚浮者,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或因脾肺阳虚,输化失常;脾肺阳虚者,用补中益气汤;肝肾阴虚,水湿上泛者;用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
-
集
组成集的每个事物称为该集的元素。例如,中医脏腑理论中的“脏”,即是一个由“心”、“肝”、“脾”、“肺”、“肾”组合而成的“集”,称为“五脏”;同理,“腑”也是由“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的“集”,称为“六腑”。
-
子母两濡汤
《辨证录》卷六:方名:子母两濡汤组成:麦冬5钱,天冬3钱,紫菀1钱,甘草3分,苏叶5分,天花粉1钱,熟地5钱,玄参3钱,丹皮2钱,牛膝1钱。主治:肺燥咳嗽。吐痰不已,皮肤不泽,少动则喘。用法用量:水煎服。方名子母两濡,似乎只言脾肾也。然而治脾、治肾,无非治肺也。脾肾濡,而肺气安有独燥者哉。
-
脾阳
脾阳是指脾之阳气,与脾阴相对而言,脾之温煦、推动、升清的一面。脾阳是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映。如脾阳虚,可见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四肢不温,或痰湿内生,或水湿停滞等一系列症状。
-
阴脏
概述:阴脏:1.脾、肺、肾三脏;脾、肺、肾三脏·阴脏:阴脏是指五脏中,脾、肺、肾三脏属阴,故称。阴盛体质之人·阴脏:阴脏泛指阴盛体质之人。《景岳全书》卷一:“阴脏者,一犯寒凉则脾肾必伤,此其阳之不足。”
-
肌肉蠕动
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指肌肉动如虫蠕的感觉。病因病机:多因风湿、热伤脾,卫气不荣肌肉所致。《医学入门》卷一:“脾受风湿则卫气不荣而肌肉蠕动…脾热者,色黄而蠕动也。”症状:《奇效良方》卷二:“风热壅实,上攻头面,口眼 斜,语言不正,肌肉 动,面若虫行。”
-
学究丸
《百一》卷八:方名:学究丸组成:片子姜黄1分,五灵脂1分,玄胡索1分,石菖蒲1分,全蝎3-7个(微炒),红娘子27个(去翅足),巴豆7个(去壳,不去油,别研旋和,要极匀)。主治:丈夫心脾疼并小肠气痛,妇人脾血气痛。用法用量:每服2丸,丈夫小肠气疼,茴香盐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酸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中气下陷
中气下陷为病证名。多指脾气虚以致组织弛缓不收、脏器松弛导致脱垂一类病证。脾居中焦,其气主升,若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损脾,皆可致脾阳虚陷,升提失司。多见于脱肛、久泻、子宫脱垂及小儿囟陷等。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牝脏
概述:牝脏即阴脏。出《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脾、肺、肾三脏·牝脏:阴脏为五脏中,脾、肺、肾三脏属阴,故称。阴盛体质之人·牝脏:阴脏泛指阴盛体质之人。《景岳全书》卷一:“阴脏者,一犯寒凉则脾肾必伤,此其阳之不足。”
-
脾气
脾气即脾之精气,表现为脾运化、升清和统血的功能活动,也指脾之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素问·玉机真脏论》:“恐则脾气乖矣。”
-
开关法
开关法为自我按摩方法。转动两肩关节。《医学入门·保养》:“先以左手脾(肱)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数。次以右手脾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次,复以左右脾骨并左右肩,向前圆转九次,加至一九、三九亦好,但要从容和缓为之,或先缓后急亦可为之。此法疏通膏肓、降心胞络火。与张紫丘治瘵开关药方意同,善治少劳昏痛胸紧。”
-
气虚下陷
气虚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多指脾气虚引致组织弛缓不收、脏器脱垂一类病证。脾居中焦,其气主升,若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损脾,皆可致脾阳虚陷,升提失司。多见于脱肛、久泻、子宫脱垂及小儿囟陷等。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下陷
下陷为病症名,即中气下陷,多指脾气虚引致组织弛缓不收、脏器脱垂一类病证。脾居中焦,其气主升,若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损脾,皆可致脾阳虚陷,升提失司。多见于脱肛、久泻、子宫脱垂及小儿囟陷等。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气陷
气陷即气虚下陷。中气下陷为病证名。多指脾气虚引致组织弛缓不收、脏器脱垂一类病证。脾居中焦,其气主升,若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损脾,皆可致脾阳虚陷,升提失司。多见于脱肛、久泻、子宫脱垂及小儿囟陷等。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辟阴
辟阴指肾病传脾。《素问·阴阳别论》:“肾之脾,谓之辟阴。”张景岳注:“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为辟阴。”
-
七十二日
指每一脏在一年中主时的日数。古人认为,一年四季分属于五脏,每一脏在某一季中主时的日数为七十二日。如脾旺于四季,主每季最后之十八天,共七十二天。《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
五脏苦欲补泻
五脏苦欲补泻为中药学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土轮
土轮为人体部位名,眼科五轮之一。茹十眉《五官病》:“胞睑属脾,为土轮。”土轮即肉轮。肉轮出自《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土轮,即眼睑。《银海精微》:“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故眼睑疾患多与脾胃有关。
-
脾为吞
脾为吞脾病时出现的吞咽症,如吞酸等。《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脾为吞。”张志聪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故为吞咽之证。”
-
口唇
口唇为人体部位名,即唇,亦作唇口。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唇与发音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口唇者,音声之扇也。”《疡医大全》卷十四:“唇口焦红者吉,唇红者主烦躁渴饮,唇燥裂者是脾热,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唇青者主血虚脾寒也。”
-
肉轮
肉轮为人体部位名,又名土轮,是眼的五轮之一,指上下眼睑。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土轮。即眼睑。《银海精微》:“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故眼睑疾患多与脾胃有关。《证治准绳·杂病》:“肉轮者,目睥是也,中央戊己、辰戍丑未之土,脾主肉,故曰肉轮。”
-
谏议之官
谏议之官人体器官名。《素问遗篇·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喻脾有协助心神决定意志的功能,故称。
-
芡实粉粥
处方:芡实粉30克核桃肉(打碎)15克红枣(去核)5~7枚糖适量制法:芡实粉先用凉开水打糊,放入滚开水中搅拌,再拌入核桃肉、红枣肉,煮熟成糊粥,加糖。功能主治:滋补脾肾,固涩精气。适用于脾肾气虚、精气不固而引起的遗精、滑泄、腰膝无力等。摘录:《本草纲目》
-
冠腔分流术
选择性胃左静脉分流术(冠腔分流术)是利用粗大的胃左静脉与下腔静脉间架桥分流,同时切除脾脏,全部离断脾静脉的头向侧支血管和胃左右静脉间的交通支。此术具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的优点[图5]。
-
交接出血
概述:交接出血(postcoitalbleeding)为病名。是指以妇女性交后阴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八。亦名交结出血、交感出血。症状:性交出血。病因病机:多因肝火妄动不能藏血,脾虚不能摄血,或交媾损伤所致。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伏龙肝。应检查局部有无损伤及病变,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