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宗金鉴
由吴谦等编纂。成书于1742年。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
-
夹喉疽
夹喉疽为病名。曰:此名夹疽,属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可选用清咽利膈汤,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日:是名喉痈,又名猛疽。系指痈发于喉之两旁,夹喉而生,故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夹喉痈生喉两旁,肝胃毒热发其疮,疮与结喉痈同治,尤嫌痰壅不时呛。”
-
夹疽
曰:此名夹疽,属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可选用清咽利膈汤,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系指痈发于喉之两旁,夹喉而生,故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夹喉痈生喉两旁,肝胃毒热发其疮,疮与结喉痈同治,尤嫌痰壅不时呛。”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日:是名喉痈,又名猛疽。
-
生姜半夏汤
半夏9克生姜汁15毫升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功在和胃化饮,降逆止呕。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组成:半夏((口父)咀)3钱,生姜(切片)3钱。
-
会阴廓
《证治准绳·杂病》:“艮位东北,络通上焦之府,脏配命门,命门与上焦相为阴阳,会合诸阴分输百脉,故曰会阴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外眦上方),属包络,依附于心。位神光。”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传导廓
又名乾廓,乾天廓、传道廓、传送廓、传导廓。传导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乾居西北,络通大肠,脏属于肺”。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及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认为:此廓位于白睛,属大肠。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夹喉痈
夹喉痈为病名。多由肝胃火毒上炎所引起。治宜解毒、清热、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黄连消毒饮等加减。1.《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结喉痈发项前中,肝肺积热塞喉凶,脓成若不急速刺,溃穿咽喉何以生。”指痈生于颈前正中,结喉之上,颏以下者。《证治准绳·疡医》卷三:“问当结喉生痈何如?日:是名喉痈,又名猛疽。
-
养化廓
《审视瑶函》认为此廓即巽廓,络通中焦,“心包与中焦相为脏腑,胞络营血,以滋养中焦,分气以化生,故曰养化廓。”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水谷廓
又名坤廓、坤地廓、水谷廓。《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水谷廓即地廓,地廓属脾,脾与胃为表里,胃纳水谷,故又名焉。”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坤为下睑,络通胃之府,脏属于脾。”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抱阳廓
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见《银海精微》。《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关泉廓
泽廓的别名·关泉廓:《证治准绳·杂病》认为即兑廓,络通下焦,“肾与下焦相为脏腑,关主阴精化生之源,故曰关泉廓”。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吴谦
安徽歙县人。其中《刺灸心法要诀》专论针灸经络。太医院原意欲编修一博一约的医书,最后为能达到早日编成,遂由吴谦与另一太医院院判刘裕铎为总修官,收集天下秘籍及传世良方。吴谦则更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之逐条进行订释,收集各家疏注,订其舛误,加以阐发,撰成《订正伤寒论注》及《订正金匮要略注》。
-
泻心导赤散
处方:生地木通黄连甘草梢功能主治:泻心脾积热,治心脾积热上发,口舌疮赤糜烂。用法用量:滚汤淬服。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二《金鉴》卷四十二:方名:泻心导赤散组成:生地、木通、黄连、甘草梢。主治:口疮糜烂,泄泻。吐舌,面红烦渴,尿赤涩。附注:本方加灯心为引,水煎服,名 泻心导赤汤(见原书卷五十一)。
-
杏苏饮
《医宗金鉴》卷五十三:杏苏饮:处方:杏仁(炒,去皮、尖)紫苏前胡桔梗枳壳(麸炒)桑皮(炒)黄芩甘草(生)麦冬(去心)浙贝母(去心)橘红功能主治:治小儿伤风,发热憎寒,头痛有汗,嚏涕,鼻塞声重,不时咳嗽,脉浮缓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附注:杏苏散(《医钞类编》卷十九)。
-
五龙膏
用法用量:煎油调涂患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之五龙膏:方名:五龙膏组成:乌蔹莓、金银花、豨莶草、车前草、陈小粉各等分。如此方内五龙草或缺少不便,倍加豨莶草。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普济方》卷二七九引《十便良方》之五龙膏:方名:五龙膏组成:硫黄、白矾、白芷、川椒、吴茱萸各等分。
-
益阴煎
处方:生地9克知母黄柏各6克龟版(醋炙)12克缩砂仁甘草(炙)各3克功能主治:滋阴凉血。治妇人七七后,月经已停,因阴虚血热又来者。主治:妇人49岁后,天癸不行,因血热复来者。《医门补要》卷中:方名:益阴煎组成:熟地、巴戟天、破故纸、淡苁蓉、杜仲、杞子、菟丝子、山萸、覆盆子、葡萄肉、鹿角霜。主治:龟背。
-
消核散
处方:海藻90克牡蛎元参各120克糯米240克甘草(生)30克红娘子(同糯米炒胡黄色,去红娘子,用米)28个制法:共研细末。功能主治:化痰行瘀,软坚散绪。治颈项痰凝瘰疬。4.5克,酒调服,量人壮弱。注意:方中红娘子有剧毒,体弱及孕妇忌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榆丁散
处方:防风地榆紫花地丁马齿苋各15克制法:共研细末。功能主治:治破伤风,邪在半表半里,头汗出而身无汗者。用法用量:每服9克,温米汤调下。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五
-
正骨紫金丹
概述:正骨紫金丹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八十八方。别名:正骨紫金丸。丁香1两,木香1两,瓜儿血竭1两,儿茶1两,熟大黄1两,红花1两,当归头2两,莲肉2两,白茯苓2两,白芍2两,丹皮5钱,生甘草3钱。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并一切疼痛,瘀血凝聚。每服9克,童便调下,黄酒亦可。
-
朱衣滚痰丸
概述:朱衣滚痰丸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一,即礞石滚痰丸加朱砂为衣。主治一切实热老痰,癫狂惊悸,心下怔忡,或咳喘痰稠,胸脘满闷,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口眼蠕动,梦寐奇怪,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等。大黄苦寒,荡涤实热,泻火通便,为臣;佐黄芩清热泻火;
-
竹茹石膏汤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九方之竹茹石膏汤:处方:半夏(姜制)、赤茯苓、陈皮、竹茹、生甘草、煅石膏。主治麻疹火邪内迫,胃气冲逆,呕吐。功能主治:《麻症集成》卷三方之竹茹石膏汤主治麻症吐利兼作,或滞下,火邪内迫多吐。
-
胡桃油
《*辞典》:胡桃油:出处:《普济方》拼音名:H T oY u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种仁榨取之脂肪油。功能主治: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普济方》)④治耳疳: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渣,得油一钱,兑冰片二分:每用少许,滴于耳内。(《医宗金鉴》滴耳油)摘录:《*辞典》
-
生脉补精汤
概述:生脉补精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卷三十九方。组成: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熟地黄、当归、鹿茸。功能主治:主治虚中,即猝中昏愦,属房劳精脱者。内伤气虚之人,房劳过度,清气不升,忽然昏冒,属虚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益脾镇惊散
处方:人参4.5克白术(土炒)茯苓各9克朱砂2.4克钩藤6克甘草(炙)1.5克功能主治:益脾清肝,镇惊安神。用法用量: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灯心汤调服。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二《金鉴》卷五十二:方名:益脾镇惊散组成:人参1钱半,白术(土炒)3钱,茯苓3钱,朱砂8分,钩藤2钱,甘草(炙)5分。主治:惊泻。
-
刘裕铎
刘裕铎为清代医学家。与吴谦一起主持编纂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包括医学各科共15种。其中《刺灸心法要诀》专论针灸经络。全书注重临证实际,图、文、方、论具备,多数附以歌诀,曾用作太医院教本。由于内容丰富,编次清晰,论述扼要,选方平稳,甚为后世所重视,流传很广。
-
生犀饮
《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吴氏家传》方之生犀饮:组成:羚羊角1分,地骨皮1分,紫菀1分,麦门冬(焙)1分,秦艽1分,大黄(生)1分,枳壳(麸炒)1分,柴胡1分,茯苓1分,赤芍药1分,人参1分,桑白皮1分,黄耆1分,羌活1分,半夏曲(炙黄)1分,鳖甲(醋炙,再糖醋炙焦)1分。表热,去苍术、黄土,加桂枝、川连;
-
生地麦冬饮
概述:生地麦冬饮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五方。组成:生地黄、麦门冬各五钱。生地黄5钱,麦冬5钱(去心)。功能主治:主治上焦血热而致的耳窍时流鲜血,尺脉虚数者。胃热耳衄,肾脉虚数者。用法用量:水煎服。煎8分,食后服。
-
苏葶丸
概述:苏葶丸出《医宗金鉴》卷五十三。为原书卷三十“苏葶定喘丸”之异名。处方:苦葶苈子(研泥)南苏子(研泥)各等分制法:上二味和匀,用枣肉为小丸,阴干,瓷罐盛之。功能主治:泻肺定喘。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盐、酱。主治:饮停上焦攻肺,喘满不得卧,面身水肿,小便不利者。用药禁忌:戒一切咸物。
-
神效千捶膏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方名:神效千捶膏别名:千捶膏组成:土木鳖(去壳)5个,白嫩松香(拣净)4两,铜绿(研细)1钱,乳香2钱,没药2钱,蓖麻子(去壳)7钱,巴豆肉5粒,杏仁(去皮)1钱。主治:疮疡,疔毒初起,并治瘰疬,大人臁疮,小儿蟺拱头。制备方法:上合一处,石臼内捣三千余下,即成膏;功效:止痛内消。
-
乌云膏
概述:乌云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香油拌如糊,摊青布少半指厚,卷成条,线扎紧,再用香油泡一日,取出刮去余油,以火点燃一头,下用一碗接之,布灰陆续剪去,取所滴药油,浸冷水内一夜,出火毒。头癣,脓疥,下部寒湿疮,胎疮,奶癣。附注:方中松香、硫黄用量原缺,据《医宗金鉴》补。
-
五色灵药
概述:五色灵药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组成:食盐五钱,黑铅六钱,枯白矾、枯皂矾、水银、火硝各二两。要红色者,用黑铅九钱,水银一两,枯矾二两,火硝三两,朱砂四钱,雄黄三钱,升炼方法火候,俱如前法。如要色紫者,加硫黄5钱;要黄色者,加明雄黄5钱;一方用烧酒煮干,炒燥方研入罐。
-
徐大成
学医时间:1973年从医时间:197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吴师机、陈实功、王清任、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外科正宗》、《中药大辞典》。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徐大成先后发表医学论文15篇,曾获江苏省中医优秀论文一等奖。
-
王灿晖
王灿晖,1937年8月出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学医时间:1951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刘河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温疫论》、《温热经纬》、《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
-
伤寒论学
明清两代,继成无己之后,整理和注解《伤寒论》者,日益增多,如王肯堂,方中行、张隐庵、张路玉、钱天来、柯韵伯、尤在泾诸家,或循原书加以阐解,或本仲景故说而间附后世类方,或以法类证,或以方类证,见仁见智,均对仲景学说有所昌明,尤其清代《医宗金鉴》各科备齐。如以六经为纲,对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构筑;
-
单纯糠疹
概述:单纯糠疹(pityriasissimples),本病有很多名称,如链球菌性糠疹(pityriasisstreptagenes)、白色糠疹(pityriasisAlba)、面部干性糠疹(pityriasissiceafaciei)和链球菌性红斑(erythemastreptogenes)等。单纯糠疹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吹花癣”、“桃花癣”和“白屑风”相类似。
-
白色糠疹
概述:单纯糠疹(pityriasissimples),本病有很多名称,如链球菌性糠疹(pityriasisstreptagenes)、白色糠疹(pityriasisAlba)、面部干性糠疹(pityriasissiceafaciei)和链球菌性红斑(erythemastreptogenes)等。单纯糠疹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吹花癣”、“桃花癣”和“白屑风”相类似。
-
出汗不良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过去认为是由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皮内而引起,现在多认为汗疱症为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汗疱症的治疗:内服:泼尼松30mg/d,连服1周左右,效果较好,对有精神紧张者可适当选用镇静安神剂如谷维素、溴丙胺太林(普鲁苯辛)、溴丙胺太林(溴苯辛)等。针刺疗法:主穴可取合谷、劳宫、鱼际、间使。
-
出汗障碍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过去认为是由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皮内而引起,现在多认为汗疱症为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汗疱症的治疗:内服:泼尼松30mg/d,连服1周左右,效果较好,对有精神紧张者可适当选用镇静安神剂如谷维素、溴丙胺太林(普鲁苯辛)、溴丙胺太林(溴苯辛)等。针刺疗法:主穴可取合谷、劳宫、鱼际、间使。
-
生熟三黄汤
概述:生熟三黄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九方。生地1钱5分,熟地1钱5分,黄连1钱,黄柏1钱,黄芩1钱,人参1钱,苍术(米泔水浸,炒)1钱,白术(土炒)1钱,厚朴(姜炙)1钱,当归身1钱,陈皮1钱,地榆6分,防风6分,泽泻6分,甘草(生)6分,乌梅2个。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服。
-
玉枕骨
玉枕骨即枕骨。枕骨为人体部位名。又名后山骨。即枕外隆凸。《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后山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
二圣救苦丹
概述:二圣救苦丸为《万病回春》卷二方,又名二圣救苦丹。功能开窍泻火。二圣救苦丸的别名:二圣救苦丹(《医宗金鉴》卷三十)二圣救苦丸处方: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牙皂60克(猪牙者)二圣救苦丸的制法: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二圣救苦丸功能主治:主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
足少阴肾经穴
足少阴肾经穴指属于足少阴肾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育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
扁针
扁针为古针具名。《医宗金鉴》:“背腹肋胁生毒患,扁针斜入始全身。”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
-
锁子骨
锁子骨即柱骨。柱骨为人体骨骼名。指锁骨,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载:“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
三阳痉
概述:兰阳痉指太阳痉、阳明痉、少阳痉。身热足寒,项强恶寒,头热,面肿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太阳痉也。”《类证治裁·痉症》:“属里者,痉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齘齿,属阳明,若便鞕,可与大承气汤。”《证治准绳·杂病》:“若一目或左右斜视,并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阳痉也。”
-
上腭部喉痈
见《疡医准绳》卷三。因其悬于上腭,故又名悬痈、上腭部喉痈。《医宗金鉴》卷六十六:“上腭痈若葡萄形,少阴三焦积热成,舌难伸缩鼻红涕,口难开合寒热增。”若壮热神昏谵语者,为邪毒内陷之候,舌苔黄、脉数有力。治宜解毒、泻热、消肿。可用黄连消毒饮、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
小腿肚
小腿肚即腓腨。相当于腓肠肌部分。《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发于腓腨,即小腿肚也。”
-
小儿遗毒烂癍
小儿遗毒烂癍为病名,即遗毒。系胎儿感染父母梅疮遗毒所致。甚则毒攻九窍(眼、耳、口、鼻、前后阴),产生烂癍,皮肉损坏。轻者,婴儿生后,形体消瘦,颜面枯槁,头骨坑陷,皮肤出现黯红癍点,或发生烂癍。治疗,重者内服搜风解毒汤,外用鹅黄散调敷;破烂者用蜜炙黄柏末撒布。轻者内服土茯苓汤。即先天性梅毒。
-
子母疬
子母疬为病名,即瘰疬大小不一者。瘰疬又名鼠瘘、鼠疮、老鼠疮、九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治法: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清毒饮。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外用丹药或生肌散。
-
无辜疳
无辜疳为病证名,指疳病头颈生核的病证。《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二:“由小儿嗜肥甘过多,虫因甘动,或饮食不调所致。”其毒侵及脏腑而成疳疾。治宜先挑破其核,挤出粉样物,方用柴胡饮(《医宗金鉴》柴胡、赤芍、黄连、半夏、桔梗、夏枯草、龙胆草、浙贝母、黄芩、甘草)清热,后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消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