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
手掌·手:手指手掌,从手指至腕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臂·手:手指上臂。《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
-
动作形式
动作形式包括动作的方向和动作的幅度两个方面,前者指动作的轨迹,即肢体运动的轨迹是否指向所要达到的目的;动作的形式与人的动作目的、动作熟练程度、心理状态有关,也与人体的某些生物力学特性有关。
-
十二从
十二从指十二经脉的顺序、走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类经》卷六张介宾注:“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以应十二月之气,而在人则应十二经之脉也。此说可与《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相印证。
-
推拿法
推拿法正骨八法之一。该法具体又可分成推法和拿法两种。《医宗金鉴》卷八十七:“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归处也。拿者,或两手或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本法可用于骨折愈合后或其它原因所遗留之关节等处僵直者。
-
鱼络
鱼络指鱼际部的络脉。中医诊断学常以鱼际部络脉的色泽变化来诊察手、足阳明的病变。《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鱼络血者手阳明病。”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意指手太阴肺经在鱼际部的络脉如果充血,多为其表经即手阳明大肠经病变。
-
环跳骨脱出
环跳骨脱出病名。清·赵廷海《救伤秘旨》:“夫两腿环跳骨脱出,…《伤科补要》卷二:“胯骨,即髋骨也,…即环跳穴处也,俗呼臀骱。必得力大者三四人,使患侧卧,一手抱住其身,一人捏膝上拔下,一手(钦^手)其骱头迭进,一手将大膀曲转,使膝近其腹,再令舒直,其骱有响声者已上。可服生血补髓汤,或加味健步虎潜丸。
-
臂
臂为人体部位名。指肘以下腕以上的部分。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所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
-
前臂托板
可用于限制已整复固定的前臂发生旋转及下垂,使患肢保持于功能位置,从而利于骨折断端愈合。该器械多用木质材料制作,所需长度应从尺骨鹰嘴到手指端,宽以前臂横径为度,为便于手握,可于远端作一圆术柱形把手,并将其置于病者患臂下,挂颈部将患肢悬于胸前。
-
握固
握固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方法为以余四指握大拇指成拳,仿胎儿之状,男左女右。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总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间者也。”这种手式有促使心气归一、辟邪毒之气的作用。《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
-
冒心
冒心证名。两手交叉按于心下之证。因胸阳不足,病人自觉心正是空虚而悸动不宁,故喜以手按心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成无己注:“发汗过多亡阳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参见心悸条。
-
手消毒
手消毒(防腐)为消毒应用术语,是指杀灭或清除手部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并达到消毒要求。可分为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手消毒(handantisepsis)是指用消毒剂揉搓或浸泡双手,杀灭手部微生物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过程。
-
手防腐
手消毒(防腐)为消毒应用术语,是指杀灭或清除手部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并达到消毒要求。可分为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手消毒(handantisepsis)是指用消毒剂揉搓或浸泡双手,杀灭手部微生物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过程。
-
六阳脉
概述:六阳脉:1.手、足三阳经脉;2.脉学名词。手、足三阳经脉·六阳脉:六阳脉指手、足三阳经脉。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正常脉象之一。两手寸关尺脉象一向比较洪大,但无病态。
-
喉部按压疗法
喉部按压疗法是将手按压在甲状软骨部位,通过按压(摩)作用,使喉部肌肉恢复舒缩功能而发出声音的一种治疗方法。令患者取坐位或半仰卧位,医者站于病人右侧,一手扶于病人头顶部,另一手用手指按压患者甲状软骨部位,自前向后或者向左、右按压。临床常用于治疗癔病性失语证,亦可用于治疗慢性咽炎等病。
-
存泥丸
存泥丸为自我推拿方法。泥丸指囟门。两手擦热后,从额部摩到头顶。有醒脑作用。《太平御览》:“以两手相摩令热,以手摩额上至顶上,满二七止,名曰存泥丸。”
-
指拨推拿
指拨推拿是在穴位上进行手指平推和扣拨法以治疗伤痛病症的一种推拿方法。指拨推拿的特点:指拨推拿的基本特点是“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然后再让病人稍微活动一下,以找出新的疼痛点,再按前法继续施术。指拨推拿的适用范围:指拨推拿适用于落枕、漏肩风、腰背酸痛、关节扭伤、风湿痹痛等。
-
大清饮
处方:知母1钱5分,石斛1钱5分,木通1钱5分,石膏(生用)5-7钱(一方加麦冬)。功能主治:脾经实热,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乃热在肌肉,遇夜尤甚,心烦,怠情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摘录:《不居集》上集卷十六
-
导引行气法
导引行气法源出《云笈七签》。本法动作简单,以调息行气为主。然后举起双手,向左右导引,再用掌以按摩两耳。2.平卧,引气3次,然后用手指掐压后颈筋脉(相当于风池穴)3次。用两手中指点蘸口中唾液14次,然后两手掌相互摩擦,轻揉双目。用两手食指按揉两侧鼻翼。上下牙齿相叩数十次。8.两手抱膝卧倒,闭气调息8次。
-
应指
切脉时指下有脉的跳动感·应指:应指泛指切脉时指下有脉的跳动感。疮疡辨脓扪诊方法之一·应指:应指为诊断学术语。《疡科心得集》卷上:“用手按之,手起而即复者有脓,手起而不复者无脓,此即为引手。”是用手按压肿疡时有波动感以判断肿疡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的诊断方法。
-
肩关节摇法
摇法是活动关节的一种方法,有调和气血、滑利关节等作用。缓慢地摇动又称运法,大幅度地转摇又称盘法。肩关节摇法的作用与应用:肩关节摇法具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除粘连的作用。用于治疗肩关节扭挫伤、肩部腱鞘炎、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
-
掌指关节囊成形术
手术名称:掌指关节囊成形术分类:骨科/瘫痪性疾病手术/手部瘫痪畸形的手术治疗/手内在肌瘫痪的功能重建术ICD编码:81.7201概述:掌指关节囊成形术用于手内在肌瘫痪的功能重建,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25.3.4.3-1)。30°石膏托固定4周,去除固定后,在弹性夹板屈曲位牵引下,进行功能锻炼活动。
-
洗手
定义:洗手(handwashing)是指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揉搓冲洗双手,去除手部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的过程。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第四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风干或烘干。
-
季指
季指手小指别名。即手第五指。
-
鸣天鼓
概述:鸣天鼓为自我推拿方法名。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是指用两手掌按摩耳郭,再用双手掌心捂紧两耳,两手食、中、无名指、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将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叩声洪亮清晰,响如击鼓的防治耳鸣耳聋的方法。
-
身灼热
身灼热证名。发热壮盛,身如烧灼,或手抚病人皮肤有烫手感。多见于温邪热盛的患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湿。”
-
捏结喉法
捏结喉法推拿方法名。用手捏结喉部。常与点天突穴法同治痰厥。《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痰饮方》:“捏结喉法…其令人喉痒作嗽之力尤速。欲习其法者,可先自捏其结喉,如何捏法即可作嗽,则得其法矣。捏结喉,必痒嗽吐痰后,其气乃通。
-
飞针刺入
飞针刺入为头皮针进针方法之一。指用一手拇指、食指尖部捏住针体距针尖2厘米的部位,沿刺激区的方向,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手腕背屈使针尖距进针点5~10厘米,然后手腕突然往腹侧屈曲,使针尖冲进头皮下或肌层的进针法。
-
神仙紫金膏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方名:神仙紫金膏组成:生姜1斤半(和皮细锉),皂角4两(不蛀者,细锉),细辛(去叶土)1两,香白芷1两(锉)。功效:乌髭鬓。用法用量:每用杖子挑药少许,于白髭处熟擦令热,即摘去白髭,用药再擦,肉热即止。后生黑者,永不变白。
-
老汉绞𫅋
老汉绞𫅋(𫅋音céng层)为小儿推拿方法。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老汉扳缯。《针灸大成·卷十·手诀》:“以一手掐大指根骨,一手掐脾经摇之,治痞块也。”
-
心理运动
心理运动指从感知到动作反应的过程及其相互协调的活动。它包括通常所说的灵活性、反应时间、眼手协调、速度控制及其它与肌肉运动有关的活动。心理运动活动包括感知活动和运动活动两方面。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常发生这两方面的协调活动问题。心理运动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通过练习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或提高。
-
潜针
潜针是指针刺时,将针以手或衣物掩藏,趁人不备,迅速刺入。用以减轻病人畏针的紧张心理。《古今医统》:“文中丐诊候,按手合谷、曲池而潜针入焉,妃殊不知也。”
-
傅青主
简介:傅山(1607-1684年),明末清初医学家、文学家。明亡后,居土穴中,奉母,坚不仕清。一说《傅青主女科》节自陈士铎《辨证录》等医书,系托名著作。另著有《大小诸症方论》(1673年),据顾炎武序(1673年)称“予友傅青主先生手著女科一卷、《小儿科》一卷、《男科杂症》一卷”,可见以上医书确为傅氏所著。
-
平手托塔
平手托塔为练功方法之一种。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少林内功》。两手屈肘仰掌置于两腰,两手仰掌向前推出,犹似托物在手,待推足后再缓缓收回至腰间。
-
助阳散
《古今医鉴》卷七:组成:芥菜子7钱,干姜3钱。又将病人小便,攀阴茎,往上尽头处,用文炷灸7壮。《济阳纲目》卷四十八:组成:干姜1两,牡蛎1两。主治:急阴冷。用法用量:以火酒调稠,擦手上,男子用手揉外肾即愈;女子以男子手擦药急按两乳,仍揉擦热,汗出则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开放式输液术
2、去除液体瓶铝盖,以无菌操作取下橡皮塞,用乙醇消毒瓶口,打开输液吊瓶包,检查装置是否完善,夹紧输液管,一手拿吊瓶并将导管根部折叠夹在手指间,一手取液体瓶,先倒出少量液体于弯盘内冲洗瓶口,倒入少量溶液(约30-50ml)冲洗输液吊瓶和输液管,将液体排入弯盘。然后倒入所需溶液。3、余同密闭式输液术。
-
九鬼拔马刀
九鬼拔马刀为练功方法之一,出自《易筋经》。侧首直立,一手向下弯至腰后;另一手向上弯至项后,如拔刀状;然后两手交替作上述动作。《易筋经》:“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匀,两膝立直,左右同之。”
-
捵法
捵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捵是拉长、扯平的意思。①用一手或两手握住患肢的手指或足趾作上下颤动,使患肢有如波浪起伏地抖动。②即拨法。见该条。
-
白鹤展翅
白鹤展翅为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弓箭步,两肩放松,两手交叉,一手搁于对侧肩上,另一手搁于对侧腋下,然后两手张开呈侧平举状,两手一上一下,交替进行。适用于肩部疾患。
-
手骨
手骨为骨名,是掌骨和指骨的统称。掌骨又名五指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掌骨者,手之众指之本也,掌之众骨名壅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伤科汇纂》:“两手十指骨,又名竹节骨,共二十八节。”每一掌骨都分成底、体、小头三部分、底接腕骨、小头接指骨。指骨除拇指为两节外,其余各指均有3节。
-
阴阳刺
概述:阴阳刺即偶刺。十二节刺法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指治疗心气闭塞,如心胸痛一类疾病的针刺方法。于胸脘部及背部进行斜刺。由于这种刺法是前后对偶,因称。后世所称的前后配穴法即源于此。
-
五指
手指·五指:五指指手的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足趾·五指:五指指足趾。《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
-
大指次指
大指次指为人体部位名,即手第二指,又名次大指。《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
手锐
手锐即位于掌后小指侧的高骨。即手的锐骨部。锐,指锐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其病实则手锐掌热。”
-
螺蛳
螺蛳推拿穴位名。又名螺蛳骨。位于腕部两侧骨突起处,即尺、桡骨茎突处。《小儿按摩经·手诀》:“猿猴摘果:以两手摄儿螺蛳上皮,摘之。消食可用。”
-
郂神经阻滞疗法
操作名称:郂神经阻滞疗法适应证:郂神经阻滞疗法适应于颏神经痛的患者。在下颌骨上、下缘之间,经同侧瞳孔的垂线上,触摸颏孔的骨性凹陷,然后手后移至瞳孔垂线的后方,一手持带5号球后针头的注射器,与皮肤呈45°角斜行进皮,并沿骨性凹陷向内下方进针,滑至孔口处可出现异感,注射局麻药后可出现下唇及颏部麻木。
-
小指次指
小指次指人体部位名。即手第四指。又称无名指、次小指。《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
运动水土
运动水土自我按摩方法名。“水”指肾,“土”指脾。指食后缓行,同时用手在两侧胁肋上下轻轻按摩,再摩擦腰部,使其发热。能助消化、疏肝胆、通血脉。《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食毕须勉强行步,以手摩两胁上下良久,又转手摩肾堂令热,此养生家谓之运动水土。
-
二龙戏珠
二龙戏珠为小儿推拿方法。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等症。1.一手握住小儿腕部,另一手的拇、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无名指作屈伸摇摆活动(见《厘正按摩要术》)。2.揉捏或牵拉小儿两耳耳 (见《小儿按摩经》)。4.用食、中两指指端在小儿前臂屈侧部正中,交替向前按压,自总筋穴起直至肘横纹处(见《幼科推拿秘书》)。
-
高频接触表面
高频接触表面(high-touchsurface)是指患者和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表面,如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监护仪、微泵、床帘、门把手、计算机等。
-
龙玄
概述:龙玄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位置:位于前臂桡侧,列缺穴上方之静脉处。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上2寸,列缺穴上方0.5寸处。功能主治:主治中风口 ,下牙痛,手痛等。刺灸法:艾炷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