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推拿专著。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本书是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校订补辑而成。卷一辨证,包括四诊及按胸腹等儿科诊断法,尤重小儿望诊。卷三取穴,包括十四经脉经穴图说及儿科推拿的各种取穴及手法图说29个;卷四列证,叙述惊风、疳疾等24类疾病的症候及推拿法。
-
开法
概述:开法为推拿手法名。参见平推法及开天门:平推法为推拿手法,为推法的一种。《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以两手四指…推下至缺盆中…推从摩法出,…出《幼科铁镜》。又名推攒竹。《保赤推拿法》:“先从眉心向额上,推二十四数。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用治感冒,头痛,惊风等症。见《类经·针刺类》。
-
耳背高骨
耳背高骨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广意》。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三下,治风热。”
-
精宁
《中国针灸全书》列为腰痛点别名。《小儿按摩经·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精宁:精宁位于腕背横纹的桡侧端。5掌骨间,距掌指关节半寸处,约与外劳宫相平。用揉法,有行气破积等作用。威灵·精宁:精宁与威灵为一个穴组,所以这两穴的位置有时有互换的情况。见《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广意》、《厘正按摩要术》。
-
心胞
心胞为推拿穴位名。见《厘正按摩要术》。即胞经。胞络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下法
3.小儿推拿方法之一。八法之一·下法:下法为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厘正按摩要术》卷二:“下法:周于蕃曰:凡小儿未能语者,忽大哭不止,多是腹痛,须令人抱小儿置膝上,医者对面,将两手于胸腹着力久揉,如搓揉衣服状。
-
小横纹
概述:小横纹为小儿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按摩经》:1.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小横纹:小横纹指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能退热除烦、治口唇破烂,与肾水穴、六腑穴结合使用,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肚腹膨胀等症。《小儿推拿广意·阳掌十八穴疗病诀》:“小横纹,掐之退热除烦,治口唇破烂。”
-
运法
运法推拿手法名。该法仅在体表皮肤上旋围摩擦,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推拿仙术》:“运者医人用右手大指推也…②用手活动患者的可动关节。《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运膏肓: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两旁各三寸,药力所不到。参见摇法条。
-
摇手法
摇手法小儿推拿手法名。《厘正按摩要术》:“将小儿手从轻从缓摇之,……能化痰。”
-
牙关
牙关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秘诀》。位于颞颌关节处。治口噤不开。《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牙关在两牙腮尽近耳处,用大中二指,对过着力合按之,治牙关闭者,即开。”
-
压法
压法为推拿手法名。见《诸病源候论·目暗不明候》。有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等作用。又名抑法。用手指、手掌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按压穴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厘正按摩要术·按法》:“按而留之者,以按之不动也。
-
张地山
张地山清代医家。江苏丹徒县人。善推拿术,以之用于男妇老幼,莫不得心应手。对明周于蕃之《推拿秘术》深有研究,在其基础上颇有个人发挥。未暇著述,其经验后由张振鋆厘正为《厘正按摩要术》行世。
-
推骨节
推骨节小儿推拿治疗方法名。又称推脊。用治伤寒发热身痛。《厘正按摩要术》:“推骨节,由项下大椎,直推之龟尾,须蘸葱姜汤推之,治伤寒骨节疼痛。”
-
推肚脐
推肚脐小儿推拿方法名。用两大指交互由脐向小腹或小腹向脐推。《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推肚脐:须蘸汤,往小腹下推,则泄;由小腹往肚脐上推,则补。”
-
吐法
2.专指小儿推拿术的催吐方法。涌吐法:吐法为八法之一,又称涌吐法。催吐用药物,实证用瓜蒂、藜芦、胆矾等;虚证用参芦饮。《厘正按摩要术》卷二:“吐法:周于蕃曰:小儿外感风寒,内伤乳食,致咳嗽呕吐,痰涎积聚,宜先用汗法。即或胃无积滞,用此一吐,亦舒通脏腑之气,若由版门推下横纹令吐者,不若按舌之快也。”
-
痰迷
痰迷病证名。《厘正按摩要术》:“小儿痰壅气塞,呀呷作声;甚至痰漫窍闭,如痴如迷;甚至痰塞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在小儿为尤多。”治宜豁痰开窍,用涤痰汤加减。推拿:分阴阳,推三关,退六腑,推肺经、心经等。针刺天突、内关。
-
十大手法
《厘正按摩要术》:“十大手法:治乳滞感寒,将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轻按三关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关,中掐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复上,三四转为妙。”方法同《小儿推拿广意》的黄蜂入洞法,即在小儿前臂屈侧部正中,从腕横纹盘旋揉至肘横纹处。
-
揉法
揉法推拿手法名。《保赤推拿法》:“揉者,医以指按儿经穴,不离其处而旋转之也。”本法有祛瘀活血,消肿散结等作用。掌揉法具有理气和胃,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可治疗脘腹胀痛、胸胁支满、腹泻、便秘、头痛、失眠等疾患。本法适用范围较广,头面、胸胁部均可应用,可治疗头痛、脘腹痛及软组织损伤等症。
-
平推法
平推法为推拿手法名。推法之一。分别以手指、全掌、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为着力点,贴于人体的一定部位上,用力向前作直线移动。有温通经络,利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等作用。《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以两手四指…推下至缺盆中…《保赤推拿法》:“推者,医指按儿经穴,挤而上下之也。”推从摩法出,…
-
皮罢
皮罢为推拿穴位名。出周于蕃《推拿仙术》。位于大指端爪甲内。《推拿仙术·身中十二拿法》:“八拿皮罢穴,属肝经能清神。”《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法》:“大指端即肝记穴,又名皮罢。掐之治哮喘,并治昏迷不醒者。”
-
摩胁
摩胁推拿方法名。即抚摩两侧胁肋部。有消食导滞,疏肝理气等作用。《厘正按摩要术》:“摩左右胁,左右胁在胸腹两旁肋膊处,以掌心横摩两边,得八十一次,治食积痰滞。”
-
井灶
井灶为推拿穴位名,即两鼻孔。出明·周于蕃《推孥仙术》。治小儿作寒作热,鼻流清涕,昏迷不醒,急慢惊风等。《厘正按摩要术》卷二:“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
-
交骨
概述:交骨:1.耻骨;2.推拿穴位名;耻骨:《中医药学名词》(2004):交骨(pubisbone)指耻骨。治急慢惊风。《厘正按摩要术》:“掌根上为阳池,下为阴池,二池旁为交骨。”“交骨不开”是指若这一关节活动有障碍,可影响分娩。治疗可用凤林寺《女科秘宝》佛手开骨散(龟甲一具炙酥,当归50g,川芎50g,党参100g)。
-
甘载
甘载为推拿穴位名。位于第一掌骨背面。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法》:“甘载在掌背,合谷后。”《小儿推拿广意·阴掌九穴疗病诀》:“掐之能拯危症。”
-
凤凰转翅
凤凰转翅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厘正按摩要术》卷二。又名凤凰鼓翅。陈氏《小儿按摩经·手法》:“掐精宁、威灵二穴,前后摇摆之:治黄肿也。”此法能降喉内痰响,治暴死。见《推拿抉微·推拿各法》。
-
凤凰展翅
概述:凤凰展翅:1.针刺手法名;2.小儿推拿方法;3.练功方法。出明·徐凤《金针赋》。见《针灸大成》卷四:“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其法先进针至深(地)部,再提针至浅(天)部,得气后,再进针至中(人)部,随即大幅度的快速捻转,一捻一放,针柄飞旋,如凤凰展翅状。出《小儿推拿广意》。
-
分阴阳
分阴阳为小儿推拿方法。可调和气血,用于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喘痰喘及乍寒乍热等病症。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等作用。用治消化不良,伤食,停乳,胃痛,腹胀等症。有宽胸利气,止咳平喘,发表解热等作用。《厘正按摩要术·立法》:“坎宫在两眉上,蘸汤由小儿眉心分推两旁,能治外感风寒。”
-
焠胎寒
焠胎寒焠法之一。用灯火治疗新生儿胎寒证的方法。《厘正按摩要术》:“小儿生一二日内,面青唇白,不乳不啼,肢冷拳缩或腹痛啼哭不已,皆胎寒也。用灯火于囟门、眉心、脐心各一燋,脐旁四围六燋,左右足跟两旁各一燋,共十五燋,声音不出者,肺俞二燋,左右少商穴各一燋。”
-
焠脐风
焠脐风焠法之一。用灯火治疗脐风的方法。出《厘正按摩要术》。脐风初发,即用灯火于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等处,各一燋,脐旁四周六燋,脐带未落,于带口一燋,如既落,则于落处一燋,共十三燋。熄风镇痉。现已不用。
-
耳针法
)、病理(与病理相关的文献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证治准绳》:“肺所虚则少气,…耳薄不坚者肾脆。”耳与经络的关系:《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显示:手足六阳六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经络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
-
包络
概述:包络即胞络。见《厘正按摩要术》。1.分布于胞宫上的脉络;《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推拿学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等,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历史上推拿流派纷呈,手法繁多,根据治疗目的、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医疗推拿、小儿推拿、正骨推拿、保健推拿、运动推拿、自我按摩等不同类别。
-
左端正
左端正为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左手中指远端指骨的桡侧边缘。《厘正按摩要术·立法·针法》:“端正在中指端两旁。”掐左端正,能止泻。《小儿推拿广意·中卷·杂症门》:眼“右视,掐左端正穴。”但《幼科推拿秘书·推拿病症分类·目疾门》:“左视掐左端正。”
-
打马过天河
打马过天河为小儿推拿方法。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打马过天门。4.用左大指捏儿总筋,左大、中指沿天河弹至曲池,反复几遍,再掐肩井、琵琶、走马等穴(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由尺侧而还可通小肠之气,推右手经桡侧而还可通大肠之气(见《脏腑图点穴法·点穴法》)。
-
鼻煽
鼻煽为症状名。又称“鼻翼煽动”。指鼻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表现。鼻翼开合煽动,为肺气闭塞及肺绝的症状。林慎菴云:“鼻煽有虚实新久之分,不可概言肺绝。若初病即鼻煽,多有邪热风火,壅塞肺气使然;若久病鼻煽喘汗为肺绝”(《厘正按摩要术》)。
-
鼻翼煽动
鼻煽为症状名。又称“鼻翼煽动”。指鼻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表现。鼻翼开合煽动,为肺气闭塞及肺绝的症状。林慎菴云:“鼻煽有虚实新久之分,不可概言肺绝。若初病即鼻煽,多有邪热风火,壅塞肺气使然;若久病鼻煽喘汗为肺绝”(《厘正按摩要术》)。
-
耳后高骨
耳后高骨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广意》。耳背高骨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三下,治风热。”
-
推脊
推脊(spinalpushing)为小儿推拿方法名。是指用食指、中指(并拢)的指面,自小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的一种小儿推拿方法。《厘正按摩要术》:“推骨节,由项下大椎,直推之龟尾,须蘸葱姜汤推之,治伤寒骨节疼痛。”有退热作用。
-
猿猴摘果
猿猴摘果为小儿推拿方法名。用两手大指、中指挟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数次;《厘正按摩要术》卷三:用左手食、中二指捏小儿阳穴,大指捏阴穴。属寒症者,用左大指从阴穴往上经三关揉至曲池,转下经六腑揉至阳穴,名转阳过阴;俱揉几遍,揉毕,再用右大指捏小儿心、肝、脾穴各一下,并各摇几十次,寒证往里摇,热证往外摇。
-
五指节
概述:五指节: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中医推拿学讲义》。主治腹痛、气血不畅、呼吸困难。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一手有五穴,分别位于拇指指间关节背面横纹及食、中、无名、小指近端指间关节背面横纹处。《厘正按摩要术·取穴》:“五指中节有横纹为五指节。”能祛风化痰,苏醒人事,通关膈闭塞。
-
爪刾
爪刾(cì刺)为推拿手法名。出《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厥方》。又称爪法。用指甲按压穴位。用力较重而刺激面积较小,为开窍解痉的强刺激手法。常用于晕厥、惊风等证。《幼科推拿秘书》:“掐者,用大指甲,将病处掐之。”《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血行而经舒也。”
-
推中指法
推中指法小儿推拿方法名。见《厘正按摩要术》。用左手拇指及无名指捏持小儿中指端,以中指和食指托住中指指背,用右大指外侧在中指指面推之。治寒热往来。
-
推胃脘
推胃脘小儿推拿方法名。由喉部向下推至中脘穴,用治呕吐等症。《厘正按摩要术》:“推胃脘:由喉往下推,止吐;由中脘往上推,则吐。均须蘸汤。”
-
前承山
概述:前承山: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小腿伸侧正中线,胫骨前嵴上,平外踝上缘上8寸处。主治小儿角弓反张。《厘正按摩要术》:“前承山,在足三里下,与后承山相对。”
-
精灵
概述:精灵为推拿部位名,即精宁。《中国针灸全书》列为腰痛点别名。《小儿按摩经·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精宁:精宁位于腕背横纹的桡侧端。用揉法,有行气破积等作用。威灵·精宁:精宁与威灵为一个穴组,所以这两穴的位置有时有互换的情况。见《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广意》、《厘正按摩要术》。
-
飞金走气
飞金走气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自《幼科推拿秘书》。即飞经走气。操作方法有四种:①先运五经穴,后张开五指在内关拍打,再推心经,揉气关(见陈氏《小儿按摩经·手诀》)。②用拇指按儿总筋处,食中二指推向手弯处(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此法性温,能行气化痰,清肺热,治失音,消膨胀。
-
二龙戏珠
二龙戏珠为小儿推拿方法。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等症。1.一手握住小儿腕部,另一手的拇、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无名指作屈伸摇摆活动(见《厘正按摩要术》)。2.揉捏或牵拉小儿两耳耳 (见《小儿按摩经》)。4.用食、中两指指端在小儿前臂屈侧部正中,交替向前按压,自总筋穴起直至肘横纹处(见《幼科推拿秘书》)。
-
肚角
肚角推拿穴位名。位于脐下两旁。治腹痛,止泄泻。《厘正按摩要术·立法》:“肚角在脐之旁,用后掌心按之,治腹痛,亦止泄泻。”
-
打马过天门
打马过天门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即打马过天河。出陈氏《小儿按摩经》。4.用左大指捏儿总筋,左大、中指沿天河弹至曲池,反复几遍,再掐肩井、琵琶、走马等穴(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由尺侧而还可通小肠之气,推右手经桡侧而还可通大肠之气(见《脏腑图点穴法·点穴法》)。
-
搓食指
搓食指小儿推拿手法名。《厘正按摩要术》:“搓食指……大指中指合而直搓之,能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