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寒
大寒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的最冷时期。
-
方解石
《中医大辞典》·方解石:方解石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生境分布:产河南、河北、四川、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用吹管焰烧时,分解为氧化钙及二氧化碳气体,使火焰光亮增强,并染成橘红色。炮制:洗净晒干,砸成小块。性味:《别录》:"味苦辛,大寒,无毒。"功能主治:《别录》:"主胸中留热结气,黄疸,通血脉。
-
备化汤
《三因》卷五处方木瓜干1两,茯神(去木)1两,牛膝(酒浸)3分,附子(炮,去皮脐)3分,熟地黄半两,覆盆子半两,甘草1分,生姜3分。功能主治丑末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病关节不利,筋脉拘急,身重,萎弱,或温疠盛行,远近咸若,或胸腹满闷,甚则浮肿,寒疟,血溢,腰椎痛。自大寒至春分,依正方;
-
敷和汤
处方:半夏(汤洗)半两,枣子半两,五味子半两,枳实(麸炒)半两,茯苓半两,诃子(炮,去核)半两,干姜(炮)半两,橘皮半两,甘草(炙)半两。功能主治:己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病者中热,而反右胁下寒,耳鸣泪出,掉眩,燥湿相博,民病黄疸浮肿,时作瘟疠。自大暑至秋分,加泽泻、山栀仁各1分;
-
三之气
三之气为主气之第三气,为少阳相火之气,主夏至前后各30日又43.75刻。亦即由小满至大暑,其中包括芒种、夏至、小暑三个节气。主气为运气术语,主司全年四时二十四节的风、热(暑)、湿、火、燥、寒六气,为地面气候的主要表现。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
-
二之气
二之气,运气术语,主六气中之第二气。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为少阴君火之气,主春分后60日又87.5刻。亦即由春分至小满,其中包括清明、谷雨、立夏三个节气。六气所立之一岁,不同于一般历法从正月朔日起算的一岁,而是从上年十二月中之大寒日起算,至本年十二月大寒日为止,作为一岁。
-
四之气
四之气为主气之第四气。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六气所立之一岁,不同于一般历法从正月朔日起算的一岁,而是从上年十二月中之大寒日起算,至本年十二月大寒日为止,作为一岁。
-
主气
主气为运气术语,指统管一年的正常季节性气候变化的气,也叫主时之气,分为六步,年年不变。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六气所立之一岁,不同于一般历法从正月朔日起算的一岁,而是从上年十二月中之大寒日起算,至本年十二月大寒日为止,作为一岁。
-
五之气
五之气指主气之第五气。亦即由秋分至小雪,其中包括寒露、霜降、立冬三个节气。参见主气:主气为运气术语。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六气所立之一岁,不同于一般历法从正月朔日起算的一岁,而是从上年十二月中之大寒日起算,至本年十二月大寒日为止,作为一岁。
-
砗磲
《*辞典》:砗磲: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ChēQ 别名:车渠(《海药本草》)来源: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或其同属动物的贝壳。左壳主齿和后侧齿各1个。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性味:①《海药本草》:大寒,无毒。功能主治:《海药本草》:主安神,解诸毒药及虫螫。以玳瑁一片,车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
豪猪肉
《*辞典》:豪猪肉: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H oZhūR u来源:为豪猪科动物豪猪的肉。原形态:豪猪(《食疗本草》),又名:豪彘(《山海经》),狟猪、鸾猪(《山海经》郭璞传),蒿猪(《唐本草》),山猪(《通志》),璧水貐、獂貐(《纲目》),箭猪(《随息居饮食谱》),刺猪、响铃猪。
-
吴茱萸叶
《*辞典》:吴茱萸叶: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W ZhūY Y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叶片。化学成份:含羟基吴茱萸碱约0.01%,此药在苯中再结晶则得去氢吴茱萸碱。又含黄酮类化合物。性味:①《日华子本草》:热,无毒。功能主治:《日华子本草》:治霍乱,下气,止心腹冷气,内外肾钓痛,盐研罯之。
-
心不干
《全国中草药汇编》:心不干:拼音名:XīnB Gān别名:岩花、大寒药、万年攀来源:为百合科开口箭属植物粗丝开口箭TupistrapachynemaWangetTang,以根状茎入药。秋季采挖,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原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叶基生,带状线形。性味:辛、苦,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用于胃痛,跌打肿痛。
-
头风磨散
《金匮》卷上:别名:头风散组成:大附子1枚(泡),盐各等分。主治:中风历节病,大寒犯脑,头痛。用法用量: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药力行。制备方法:上为散。附注:头风散(《千金》卷十三)。
-
竹叶常山汤
《外台》卷五引《小品方》:别名:竹叶恒山汤、备急竹叶常山汤组成:常山3两(切),淡竹叶1握,小麦1升。主治:温疟,壮热微寒,或瘅疟依时手足冷,少时便壮热,或手足烦热干呕者;)疟先大寒后大热者。用药禁忌:忌生菜、生葱。附注:竹叶恒山汤(《普济方》卷一九八)、备急竹叶常山汤(《金匮翼》卷三)。
-
清胃生髓丹
《辨证录》卷六:方名:清胃生髓丹组成:玄参1两,麦冬5钱,甘菊花5钱,熟地2两,北五味2钱,沙参5钱。用法用量:水煎服。故不若用玄参、甘菊之类,既清其胃火,而又不损其胃土,则胃气自生,能生津液,下必注于肾,而上且灌于心,况麦冬、五味以益心,熟地、沙参以滋肾,上下相资,水火既济,痿病岂不愈乎。
-
月水色黄
月水色黄为病名。出《竹林寺女科秘方》。即经来黄色。《竹林寺妇科秘方考》:“经来如黄泥水,全无血色,乃大虚大寒,不可用凉药,宜乌鸡丸,服半月,非但病愈,兼能怀孕,再用加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乌药、延胡索、小茴香、生姜、黑枣),以暖其经、和其血。”
-
阳盛格阴
概述:阳盛格阴为病机。病因病机:病的本质属热,因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透。《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气太盛,阴气不得相荣也。症状: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或服寒药不纳等假寒症状。但病人心胸烦热,腹部扪之灼热,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等反映热盛本质的证候。
-
主运
主运为运气术语,指分别主管一年五时(春、夏、长夏、秋、冬)的五运之气,可反映一年五时的正常气候变化。它随季节的变化而传递有次,一般规律是由木而火而土而金而水,循五行相生之序,始于木而终于水,每运约各主七十三日另五刻。从每年的大寒节起算。
-
终之气
终之气运气术语。又称六之气。即六步气之第六气。为太阳寒水之气,主冬至前后共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即小雪至大寒,包括大雪、冬至、小寒三个节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并,民乃康平,其病温。”
-
脑逆
脑逆邪气上逆于脑。《素问·奇病论》:“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
-
黑疔症
黑疔症病名。系指舌之左右两侧俱黑,全身疲惫的病证。《喉科方论》:“此症发在喉中,左右舌俱黑色,此是肾经传来不治之症。患此症者,必大寒大热,盖伤色过度,肾绝故也。”治宜滋肾养液,方用左归饮等加减。
-
大戟枣子
处方:大戟(连根叶)1握,大枣1斗。功能主治:攻水。用法用量:用水同煮1时,去大戟不用。注意:忌甘草。各家论述:大戟气大寒而味苦甘,有小毒,能下十二经之水;大枣昧甘,取其大补脾胃,而不为攻下伤耳。摘录:《医方考》
-
芭蕉子
《*辞典》:芭蕉子: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BāJiāoZǐ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芭蕉根条。性味:子生食:大寒;仁:性寒。功能主治:子生食,止渴润肺。蒸熟暴之令口开,春取仁,食之,通血脉,填骨髓。注意:子生食发冷病。
-
葛根桂枝汤
处方:葛根、防风、甘草、桂枝、赤芍、升麻。功能主治:辛热发散。主麻疹初起,值时令大寒者。用法用量:上加生姜3片,淡豆豉1钱为引。摘录:《麻科活人》卷二
-
菰根
《*辞典》:菰根: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GūGēn别名:苽封(《淮南子》),菰蒋根(《补缺肘后方》)。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菰的根茎及根。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治消渴,汤火伤。①《养生要集》:除胸中烦,解酒,消食。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广济方》)③治暑热腹痛:鲜菰根二至二两。
-
海月壳
《*辞典》:海月壳:出处:《本草从新》拼音名:HǎiYu K 别名:明瓦(《闽中海错疏》),蜊壳丬(《本草从新》)。来源: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壳。性味:《本草从新》:咸,大寒。功能主治:《本草从新》:泻湿热。煎汤洗鹤膝风;煅研为粉,涂湿烂疮。
-
小蘖
小蘖释名子蘖、山石榴。气味苦、大寒、无毒。主治去心腹中热气,杀诸虫,治血崩。附方
-
经来如黄泥水
经来如黄泥水病证名。又名经来黄色、月水色黄。《竹林寺女科秘方考》:“经来如黄泥水,全无血色,乃大虚大寒,不可用凉药,宜乌鸡丸、服半月,非但病愈,兼能怀孕,再用加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乌药、延胡索、小茴香、生姜、黑枣),以暖其经、和其血。”
-
凉而行之
凉而行之治疗学术语。指反治法之汤饮调剂原则。指大寒之证用热性药物治疗时,应待其汤液寒凉之后饮服,以顺其寒证特性,避免格拒不良反应。《素问·五常政大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
小寒
小寒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小寒为节者,亦形于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为极也。”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严寒时期。
-
始春
始春气象学名词。即立春日。《素问·六节脏象论》:“求其至也,皆归始春。”王冰注:“谓立春日也。”一说指立春前十五日。张景岳注:“一曰立春前十五日,当大寒节为初气之始。亦是。”
-
热服
热服(administeredhot)为服药方法之一。是指汤剂乘热服。以充分发挥其疗效。热剂热服,适用于大寒证;寒剂热服,适用于假寒真热证(见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
-
迁正位
迁正位为运气术语。指值年的岁气(司天之气),迁居于一年的中位。《素问遗篇·本病论》:“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如巳亥年厥阴司天,于上年(辰戍年)大寒日,太阳寒水之气应退位,而厥阴风木之气应迁居中位,以主持该年政令。
-
六之气
六之气为五运六气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终之气即主气之第六气。为太阳寒水之气,主冬至前后各30日又43.75刻。亦即小雪至大寒,其中包括大雪、冬至、小寒三个节气。
-
结
《灵枢·九针十二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⑤指结脉。《素问·平人气象论》:“结而横,有积矣。”⑦气血郁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
-
初之气
初之气运气术语。每年主时六气的第一气。《素问·六微旨大论》:“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为厥阴风木之气,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亦即由大寒至春分,包括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参主气条。
-
鹜
鹜释名名鸭、舒凫、家凫、末匹。气味鹜肪(即鸭油,炼过再用):甘、大寒、无毒。主治鹜肪:气虚、寒热、水肿。瘰疬出水,可用鸭油调半夏末敷涂。肉:1、久虚发热,吐痰咳血。另将此鸭去毛,破腹去肠,拭净,放入大枣肉二升,参苓平胃散一升,扎定,半装沙锅中以炭火慢煨。2、大腹不病(小便短少)。
-
附桂汤
处方:附子3钱,肉桂1钱,黄柏5分,知母5分,升麻5分,甘草5分,黄耆1钱半,人参7分。功能主治:虚寒带下,白带腥臭,多悲不乐,大寒;兼治浊淫。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
消水散
《石室秘录》卷一:方名:消水散组成:人参3钱,白术5钱,肉桂1钱,附子1钱,甘草1钱,白芍3钱,熟地7钱,山茱萸4钱,良姜1钱。主治:心痛暴亡,因大寒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附子乌鸡丸
处方:附子3钱,鹿茸(无则用鹿胶)1两,真山药5钱,苁蓉5钱,肉桂5钱,蒲黄(炒黑)5钱,当归5钱,萸肉5钱,白芍1两,熟地1两5钱,净乌鸡肉(去皮油,酒蒸)3两。功能主治:大虚大寒,经如绿水,全无血色;及气血亏虚,经来全白色,五心烦热,小便作痛。摘录:《验方新编》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