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
天气是指瞬时或一定时段内风、云、降水、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综合状况。如《内经》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中医学在运气、正邪、三因制宜等理论中,包含着气候因素在病因、病机、防治等方面的深刻内容,把疾病防治与气候条件结合起来是中医防治方法的一大特色。
-
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为治则。例如夏季气候炎热,腠理疏开,对于患风寒感冒者不能过用辛温,以免汗多而耗伤阳气,损伤津液。秋冬季节与肥人宜刺深等。另外,《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了“因天时而调气血”的针刺理论,并说“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
生物气候图
气候图是地学中用以表示某地多年(或一年)气候的直观的简表,例如常用的温湿年变化图是以标明在坐标上的逐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或降水量)的12个点,按月顺序连接起来的多角形图。32℃和75~因为影响生物生长、发育或活动的气候因素很多,以多边形气候图还能表示生物栖息地的复杂气候特征。
-
用寒远寒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
-
用温远温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
-
用凉远凉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
-
微气候
微气候是指比小气候更小范围的气候,特别是多指近地表面空间的气候(近地气候)。这种群落内的微气候,可因群落的种类及其结构的不同而异,但一般来说,同外围大气候相比,夏季与较高纬度的气候相似,而冬季则与较低纬度的气候相似,也就是气候较为缓和。就生物的生活来说,微气候作为其直接的生活环境是重要的
-
用热远热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
-
物候期
物候期是植物器官受一年内季节气候条件制约而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在生长期间,果树各器官随着每年气候变化,在形态上和生理上表现出显著的特征,即表现出不同的物候规律。⑤果实发育成熟期,即从花受精、果实肥大到果实成熟时期。⑦根系活动期。果树根系在年生长周期中没有自然休眠现象,但一年中一般有2-3次生长高峰。
-
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是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如在水陆交界或湖泊边缘出现的水生演替系列,常以沉水植物群落开始,经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等过渡群落阶段,最后发展成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森林群落,即为该地区的顶极群落。这是一种稳定的、自我维持的、成熟的生物群落。
-
物候学
物候学是把气候或气象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同自然界其他诸种现象联系起来研究的科学,但实际上则是以生物现象为主要对象。对农业、预防医学等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生物现象是在非常繁多的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与某一气候因素不一定有因果关系,然而假如有平行的关系,就能显示高的相关系数,所以有注意的必要。
-
调度因素
调度因素是指环境温度,特别是指作为气候因素之一的温度。吸热与放热主要发生在表层,水温的变化以4℃为分界线,相伴地出现水的循环和停滞。温度因素是决定气候带(热带、温带、寒带)、分布带、生活型、生产量、现存量的重要因素,是冬眠、落叶、鸟的迁徙等的原因,对产卵、发育、开花、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
孢粉学
孢粉学是研究植物的孢子、花粉(简称孢粉)的形态、分类及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一门科学。食物孢粉学是近来才兴起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孢粉的成分的研究或研究对其有机质壁的破碎方法等,为人类食品提供重要的微量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的补充等。这就使得孢粉化石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用于地层对比和古植被、古气候分析判断等。
-
四时之脉
四时之脉指应于四季的脉象。人体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脉象相应有微弦、微洪、微毛(浮)、微石(沉)的差异,这是属于生理范围,脉诊时要注意结合四时气候识别这些差异。脉不应时,或脉反四时,均属病态。《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
贝格曼规律
贝格曼规律是内温动物在寒冷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小。例如,东北虎体型比华南虎大,北方雪兔比华南兔大。其适应意义是动物个体大,对在低温环境中保持恒定体温有利。因为随着个体增大,动物的相对体表面积(体表面积/体积)逐渐变小,因而其单位体重的散热量也小。
-
客色
主要是因季节、气候所造成的肤色,重点是面色的改变,也包括因气候、情绪、剧烈运动等因素导致的面色变化。健康人面部色泽,明润含蓄,红黄隐隐,容光焕发,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充,为有胃气、有神之象,属无病的正色。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客色随气候、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态而变化,均不属病色。
-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而划分的二十四个时间阶段。《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气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一年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云杉
云杉是松科云杉属的通称。云杉组叶横切面四方形、菱形,四面有气孔线,气孔线条数相等,或近相等,包括白皮云杉、鳞皮云杉、粗枝云杉、红皮云杉、白杆、青海云杉、雪岭云杉、新疆云杉、青杆、大果青杆、台湾云杉、长叶云杉等云杉的植物形态云杉耐荫能力较强,在林冠下可忍受光照不足达25年之久。树皮含单宁6.9~
-
自然控制
自然控制(naturalcontrol)指天然种群的个体数受到种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的限制,而被维持在有限的变动范围内的过程。(3)使密度偏离平衡水平的搅乱过程(disturbingpro-cess)。(2)是与对拥挤效应和密度依存性作用的天敌等有关;关于各种生物具体的自然控制结构通过使用生命表等的野外种群研究而正陆续被阐明。
-
波兰小麦
波兰小麦是小麦属的四倍体种之一,学名TriticumpolonicumL.。染色体数2n=4x=28,染色体组型为AABB。穗较长,且小穗排列松散,穗轴坚韧不易折断。籽粒易脱粒但不易落粒,粒长大,硬质,千粒重70g左右,蛋白质含量高,有的品种高达27%。春性强,适于生长在炎热干旱气候及肥活土壤环境下,气候潮湿则育性降低。
-
生物气象学
主要研究生物的分布状态与气象之间的关系。医学与生物气象学:人的生命活动与气象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医药学历来重视气象与健康、气象与疾病、气象与治疗、气象与行为心理、气象与中药材的生产、贮存、加工等多方面的关系,生物气象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医药学中这部分科学内容的发掘和发展。
-
温度顺应
温度顺应是环境温度变化时,生物的各种特性逐渐变化,以适于在新的环境温度下生存、繁殖的现象。动物的环境温度发生改变时,其对热的抵抗性和对冷的抵抗性缓慢地发生变化,以达到相当于新的环境温度水平。已经顺应寒冷气候的动物,除产热能力增加外,也可见到被毛和脂肪层等发达的保温结构。
-
温湿度关系
温湿度关系和温度-雨量关系(temperature-rainfallrelation)一样,是表示干燥气候或湿润气候的关系。因湿度与蒸发或蒸腾直接有关系,所以对生物的水分平衡的意义比降雨量更为重要。通常以横轴表示湿度,纵轴表示温度制成的图,此称为温湿图。
-
运气
五运六气的合称·运气:运气指五运六气。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气;六气指风、寒、热、湿、火、燥六种气候的流转。其演绎方法是据甲、乙、丙、本、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定气。主要研究一年四时气候因素之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之影响。
-
热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地方莫过于城市。生长率和生命周期(lifespan)反应二氧化碳的吸存能力,虽然生长快速的树种(即速生树种)较生长较慢的林木,在初期可吸存较多的二氧化碳,但由于速生树种的生命周期较短,反而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吸存的二氧化碳量较少。
-
杏种质资源
杏种质资源是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在杏生产和育种上有利用价值植物的总称。果实的经济价值高,本种有若干个变种,其中藏杏(P.armeniacavar.holosericeaBatal.),其果实不能食用,很少栽培,但极抗旱,耐寒,可用作砧木和育种材料。本种抗真菌性病害能力较强。收集保存了全国杏的5个种,460多个品种和类型。
-
间化
间化运气术语。指气候寒热相互间变化,时作时止。如清凉之气与湿热之气相间运化,则气候有时寒凉,有时炎热,反复发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张景岳注:“间者,时作时止之谓。”
-
医学地理学
医学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医学地理学主要研究各种地理条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疾病在地理环境中的发生和分布规律,制定合理地利用地理条件保护居民健康的措施,人类是在地球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16km),是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人类生产活动交互作用的一个综合体。
-
地道药材
地道药材又称道地药材。如宁夏枸杞、杭白芍、怀地黄等。不同的药材具有不同的对某些微量元素的富集作用,而所富集的元素的多少恰好和该药的传统药效有明显的一致性,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特殊的微量元素谱(种类和数量分布),同一种属的药材无论生长在哪里,都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组成,由于产地木同,其含量又有差异。
-
防喘汤
处方:冬虫夏草10g,黄耆12g,大枣10枚,猪肺1具(不落水)。主支气管哮喘属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有发作先兆者。曾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6次,预防感冒及哮喘发作,均未奏效。嘱用防喘汤,以保肺益气,在气候变化、有感冒或哮喘发作先兆时用之。平时可常服六君子丸(汤)之类药物,如此半年即未见哮喘发作。
-
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
-
大发生
大发生是指生物的种群密度水平比平常显著增高而言。对此曾有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的说法,但其关系不一定密切,现在支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不多的。大发生常伴有集群迁移,在地区上扩大移动。在哺乳类虽然也有这方面的例子,但最明显的还是蝗虫类(locusts),在其大发生的过程中伴有密度效应引起的个体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
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即将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地面,在膜下播种并保护农作物幼苗生长;覆膜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还起到蓄水保墒的效果。地处高寒冷凉的雁北地区,气候寒冷,生长期短,长期以来是玉米生产的“禁区”,一般年景种玉米都不能成熟,采用覆膜栽培以后,增加了有效积温,玉米在当地能够安全成熟,每亩产量达到400~
-
阴阳胜复
阴阳胜复是指阴阳双方予盾斗争中,一方亢盛,导致另一方的报复,出现阴胜阳复或阳胜阴复的情况,从而影响事物变化过程的转归。2.病理方面:邪正相争的过程亦可出现胜复的现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成无己注:“阴气胜,则厥逆而利;
-
异常发生
大发生是指生物的种群密度水平比平常显著增高而言。对此曾有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的说法,但其关系不一定密切,现在支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不多的。大发生常伴有集群迁移,在地区上扩大移动。在哺乳类虽然也有这方面的例子,但最明显的还是蝗虫类(locusts),在其大发生的过程中伴有密度效应引起的个体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
风气
概述:风气:1.自然气候;《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症状每有恶风寒、发热及游走性、多变性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
平气
概述:平气:1.正常的气候;2.运气学说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平气何如?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凡岁运太过而被司天之气所抑制,或岁运不及而得司天之气等的资助,则为平气。如戊辰年,岁运为火运太过,但受司天的太阳寒水之气所克制,故该年为平气之年。
-
四气调神大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精神意志的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表现。内在脏器与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本篇的中心内容,就是讨论根据四时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方法调养五脏神志以顺应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故名。篇中并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疾病原则。
-
单顶极理论
单顶极理论是克列门茨(F.E.Clements,1916)提出的学说,认为真正稳定的顶极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而气候条件相同的地方会产生相同的顶极。以土壤因素为条件的植物群系(高湿原地、滨海荒漠等)即使保持稳定状态,也不能认为是真正的顶极。这个学说得到美国许多生态学家的支持,但也受到其他国家学者的批评。
-
温度-雨量关系
温度-雨量关系是用气温和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主要的气候类型,这些气候类型与生物的分布又有一定的关系。温度和雨量的关系对于植物的地理分布有密切的关系,乔木林分布范围的雨量指数大体上为100,雨量指数100以下的地带多为旱生植物。但是,温湿度的关系对生物的生活来说,关联更为密切。
-
B层
B层指位于A层以下、C层以上的某种形式受成土因子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特层次。一般来说,B层较A层腐殖质含量少,多呈黄棕至红棕色。在湿润气候条件下有粘土、铁、铝等从A层淋溶下来,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则有盐分从下层上升,两者都在B层淀积,因此该层也称淀积层(illuvialhorizon)。
-
行为性体温调节
在环境温度变化时,人类还可通过增减衣着、增减运动和创造人工气候环境等有意识的行为来维持体温的恒定,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它是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去大脑皮层动物的体温,虽然仍可保持正常,但对环境中的冷热刺激的反应明显迟钝。这说明大脑皮层在体温调节中有重要作用。机体可通过条件反射对体温进行调节。
-
四时气篇
《四时气篇》为《灵枢经》篇名。本文论述四时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故名。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各有不同,其产生的疾病,亦随之而异,当针刺治疗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在适当的穴位上运用不同的刺法。
-
客气
又名客运。是与主气相对而言,主所值之年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在天的三阴三阳之气的运行变化。又各分主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及左右四间气,构成客气六步运动的方式,每步各主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但对气候的影响仍以司天在泉二步为主,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素问·标本病传论》:“人有客气,有同气。”
-
五运
五运为运气学说术语,是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合称。古人认为自然气候的转变是由于阴阳五行 转运动、往来不息、周而复始的结果。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体与天地之间的一切变化,特别是季节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如《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
正气
概述:正气:1.人体正常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正气:正气简称正,是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即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
A层
A层是受气候、植被、耕作等自然和人为影响最强的最上部土层。由于混入较多的植物遗体等有机物分解变质所形成的腐殖质,所以与B层、C层相比,土壤颜色较暗。硅酸盐矿物风化后盐基和铁、铝转化为易活动态,伴随雨水的渗透常与粘粒一起向下层移动。
-
新热带植物区系界
因处低地热带气候下降雨多,而与旧热带植物区系界共同的汛热带植物有棕榈科、天南星科、荷(姜)科、胡椒科、樟科、萝藦科等科(汛存种),如科的石斛属(Dendrobium)对卡特来属(C-attleya),Paphiopedilum对Phragmopedium一样,多为异属。龙舌属(Agave)、丝属(Yucca)、月见草属(Oenothera)等属也是固有的。
-
大冰川期
大冰川期在第四纪前半期的更新世,寒冷的气候进行了4次以上的侵袭,所以北半球仍有广阔的冰川发展。随着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海水量减少或增加,引起了海平面大幅度地上下,对生物分布影响很大。化石大部分与现有种有关系,巨大的哺乳类多数成为绝灭种。还有石炭纪至二叠纪的冰川期也常称为大冰期。
-
需水量
需水量waterrequirement亦称蒸腾系数。是指植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的蒸腾量而言。在实际工作中,是测定某种植物从发芽到收获所给子的水的数量,最后再用总干物质重量(克)除所得商来表示。因外界条件不同,即使同一种植物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湿度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单独的个体大体在350—70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