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气
《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包括心藏的精气及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
意气反馈原理
意气反馈原理是对意守原理的一种假说。主动地诱导其他皮层趋于深化抑制状态,从而抑制了大脑皮层的噪声背景,提高了大脑皮层电活动的有序化的程度,增强了大脑对机体反射活动的感知灵敏度和对机体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真气在体内的不断增强和积累、使真气活动的反馈信息幅度增高,这就更易为大脑所感知和控制。
-
元真
元真指真气。《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真气同元气。《脾胃论》卷下:“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
-
沉香鹿茸丸
《普济方》卷二一九引《十便良方》:沉香鹿茸丸:处方:麝香1两,附子1两,沉香1两,茴香1两,巴戟1两,牛膝1两,当归1两,苁蓉1两,山茱萸1两,茯苓1两,龙骨1两。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任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将肉苁蓉1两半,酒煮烂,研细,别入酒熬成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
气海俞
概述:气海俞:1.经穴名;腰骶,少腹等疾患,如腰骶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痔疮下血,腰痛,肠鸣,痔疾,痔漏下血,下肢瘫痪,腹胀,现代又多用气海俞治疗腰骶部软组织损伤,骶醪关节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腰骶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遗精,阳痿,腰肌劳损,痔疮等。分布着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
-
凝真丹
《简易》引《诜诜书》(见《医方类聚》卷一四九):方名:凝真丹组成:益智仁2两。中丹不凝结,则发热自汗,心悸惊,恍惚健忘,不能饮食。下丹不凝结,则真气不固,梦遗白浊,胸中短气,面黄体虚,形瘦瘁,情思不乐,饮食减少,惊悸恍惚。制备方法:治上丹不凝结,用饼饽药,搜面裹煨,令面焦,去面,为细末。
-
河车
河车气功内丹术术语。指肾间动气(精炁)及其行小周天运转,循督、任二脉升降的现象。始从尾闾沿督脉上升逆行,称为“黄河逆流”,途经夹脊、玉枕至泥丸宫,然后下降鹊桥、重棱、黄庭,纳于丹田。炼精化气时,真气混合,百脉上冲,神气合一,意随气行,称为真河车动,亦称小河车,或谓即小周天;
-
神仙巨胜子丸
功效:滋血气,壮元阳,髭发反黑,安魂定魄,改易容颜,通神仙,延寿命,生骨髓,扶虚弱,展筋骨,润肌肤,补益丹田,接养真气,活血荣颜,百病永除,根本坚固,水火既济,常服身体轻健,气力倍加,行走如飞。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以温酒或盐汤送下,服后干物压之,丸数任意加减。久服,去天雄、用鹿茸。
-
金锁正元丹
或盐汤亦得。摘录:《瑞竹堂方》卷一《魏氏家藏方》卷五:方名:金锁正元丹组成:大附子(炮,去皮脐)1两,白芷(炒)1两,川楝子(炒)1两,干姜(泡洗)1两,茴香(淘去沙,炒)1两,青皮(去瓤)1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1两,硫黄2两,牡蛎粉2两,石菖蒲2两,阿魏(面搜作饼子)半两,木香(炮)半两。
-
菟丝子丸
主男女虚劳。《圣惠》卷二十六:方名:菟丝子丸组成:菟丝子3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车前子2两,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桂心2两,杜仲2两(去粗皮,炙令黄,锉),熟干地黄5两,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牛膝2两(去苗)。用法用量:每服50丸,温酒、盐汤任下。
-
九转
外丹术认为,外丹炼制次数越多,药力越足,服后成仙越速,而以九转为贵,《抱朴子内篇·金丹》对此有具体说明。又有指五脏真气、三田真气与神水和合于下丹田,如《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秘传还丹诀》:“以五脏真气、三田真气合和神水下丹田,而曰九转。”
-
正气
概述:正气:1.人体正常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正气:正气简称正,是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即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
失气
《类经》张介宾注:“不知所禁,妄为刺之,则阴阳错乱,真气消亡,是谓失气也。”《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伤寒阳明腑实也见矢气,腹满。《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
-
瘫痪病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营卫俱虚者,黄芪五物汤。半身不遂的治疗: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
-
肉枯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痹症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痛风、走注、周痹、众痹、顽痹、血痹、气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胞痹、肠痹及十二经筋病等。
-
瘫痪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营卫俱虚者,黄芪五物汤。半身不遂的治疗: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
-
沉香鹿茸圆
处方:沉香一两,附子(炮.功能主治:治真气不足,下水冷惫,脐腹绞痛,胁肋虚胀,脚膝缓弱,腰背拘急,肢体倦怠,面无精光,唇口干燥,目暗耳鸣,心忪气短,夜多异梦,昼少精神,喜怒无时,悲忧不乐,虚烦盗汗,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夜梦鬼交,遗泄失精,小便滑数,时有馀沥,阴间湿痒,阳事不兴,并宜服之。
-
肩息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罗氏会约医镜》:“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类证治裁·喘症论治》:“张口抬肩,气道奔迫,病机谓诸病喘满皆属于热,海藏以为火铄真气,气衰而喘,有由然矣。”
-
沉香丸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沉香丸:处方:沉香(锉)肉苁蓉(酒浸,切,焙)黄耆(锉)瞿麦穗磁石(火煅、酣淬三至七遍)滑石各30克制法: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脾肾久虚,水饮停积,上乘肺经,咳嗽短气,腹胁胀,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临卧各1次,温酒、盐汤任下。
-
偏枯
又名偏风,亦称半身不遂。《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膝骨软,加牛膝、虎骨;
-
气散腹胀
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膨胀,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滴,局方七气汤。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济生肾气丸。”
-
胜骏丸
治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手足挛急,脚趾连脚面拘急,行走疼痛,筋脉不伸等一切足弱、鹤膝诸风。每服50丸,盐汤或温酒下。功效:益真气,壮筋骨,黑髭须,滑皮肤。加减:槟榔、萆薢、肉苁蓉(酒浸)、破故纸(炒)、巴戟(去木)各添1两,内熟地黄、当归各减1两尤妙。附注:《外科正宗》有苍术。
-
调身型功法
调身型功法是在锻炼中侧重于调身的功法。静位式有站式、坐式和卧式之分,其中以曲膝站桩功最为典型;动位式有动功、行功和自发动功之分,以动功最为典型。此类功法通过机体的缓慢运动以培育真气,真气运行路线主要在躯体、四肢的筋、骨、皮区域。
-
秘真丸
《御药院方》卷六:秘真丸:别名:秘真丹丸(《普济方》卷二一七)。内虚里寒,冷气攻心,胁肋胀满,脐腹刺痛,呕逆泄泻,自汗时出,手足厥,久虚下冷,其气不足。用药禁忌:不可多服。各家论述:《医略六书》:龙骨固涩肾气,收束浮弱之脉;覆盆膏丸,人参汤下,使真气布护,则心肾相交,而脬气自固,安有遗尿之患乎。
-
沉附膏
处方:附子2只(重7钱者。慢火炮,去皮脐),沉香3钱,乌药3钱。主男子真气伤惫,形羸气劣,渐成痨瘵,将不救者。取前附子1分,以水8分浸附子在银器内,用物画记水痕,更入水1大盏,慢火煎至所记痕处,去附子滓,却入乌沉膏子,和调再煎,略沸倾出,夏月则用冰雪浸极冷服之,冬则露1宿,来日早服。
-
吃力伽丸
组成:白术、青木香、犀角、炒香附、朱砂(研,水飞)、煨诃子、檀香、安息香(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沉香、麝香(研)、丁香、荜拨各二两,冰片、薰陆香(研细)、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一两。其妻一手握住患者阴茎,一手握住阴囊,用力往外拉扯。7:322):用苏合香丸治疗胆道蛔虫病9例,获得满意疗效。
-
固真丸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固真丸:处方:菟丝子500克(淘洗净,用好酒浸三日,煮极熟,捣膏晒干,或用净白布包蒸亦佳)牡蛎(煅)120克金樱子(去子,蒸熟)120克茯苓(酒拌燕,晒)120克制法:上药蜜丸。肝经阴火上溢,走于标,故上壅而目中溜火;以酒制白石脂、白龙骨以枯其湿;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好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
固真丹
《魏氏家藏方》卷二:固真丹:处方:韭子120克舶上茴香(炒)补臀脂(炒)益智子鹿角霜各60克白龙骨90克(煅,别研细如粉)制法:上药为细末,以青盐、鹿角胶各30克,同煮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温酒或盐汤送下。附注:缩泉丸(《医方类聚》卷一三五引《济生续方》)、三仙丸(《得效》卷七)。
-
守气
守气(maintainingneedlingsensation)为针刺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守气之气,主要指经气、经络之气,也称“真气”。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
三建汤
概述:三建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三建汤:方名:三建汤组成:天雄(炮,去皮脐)、附子(炮,去皮脐)、大川乌(炮,去皮脐)各等分。主治:真气不足,元阳久虚,寒邪攻冲,肢节烦疼,腰背痠痛,自汗厥冷,大便滑泄,小便白浊;
-
神妙六逸丸
《洪氏集验方》卷一:方名:神妙六逸丸组成:石菖蒲(九节者)2两,菟丝子2两,地骨皮2两,远志2两,生干地黄2两,牛膝2两。服至1年,发如漆;3年骨髓坚实;4年精神爽清。菟丝子补不足,益气力,坚筋骨,主口苦燥渴,久服轻身延年;地骨皮主五脏邪气,燥热消渴,裨益真气,久服轻身,坚筋骨,不老,耐寒暑;
-
接真汤
处方:沉香6克丁香6克附子(炮裂,去皮、脐)12克麝香3克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阴病,手足厥冷,脐腹疼痛,真气不足,衰惫欲绝。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2枚(去核),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
解炎化酒汤
处方:人参1两,柞木枝2两,黄连3钱,茯苓5钱,菖蒲1钱,寒水石3钱。用法用量:水煎1碗,以井水探冷灌之。黄连,寒水石解其火毒;然必用人参以固其气者,使气不随酒俱散,盖烧酒系气酒也,热极则气易散越,固其真气,而火可泻,毒可解也,倘只泻其火而解其毒,火泻毒解而气脱矣,气脱而身将何在哉?摘录:《辨证录》卷十
-
九转灵砂丹
摘录:《成方便读》卷二《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经验秘方》:组成:破故纸5两(芝麻同炒香熟,去芝麻),杜仲3两(去皮,锉细,麦麸同炒去丝,麸不用),川当归2两(去芦皮及须用),川巴戟2两(汤浸,去心用肉),川萆薢2两(切作薄片,新瓦焙微黄),木香1两(形如枯骨者。用药禁忌:忌咸猪肥肉、湿面并房事7日。
-
双白丸
《魏氏家藏方》卷四引朱叔通方:组成:雪白茯苓(去皮)、鹿角霜等分。主治:白浊;下焦真气虚弱,小便频多,日夜无度。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盐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回春》卷六:组成:石灰1两,白茯苓2两。功效:燥湿渗湿。主治:白带。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白水送下。
-
祛风益胆汤
《辨证录》卷四:方名:祛风益胆汤组成:柴胡2钱,郁李仁1钱,乌梅1个,当归1两,川芎3钱,麦冬5钱,沙参3钱,竹茹1钱,甘草1钱,白芥子2钱,陈皮5分。功效:泻胆木之风邪,助胆木之真气。主治:胆虚风袭,心颤神慑,如处孤垒,而四面受敌,达旦不能寐,目眵眵无所见,耳愦愦无所闻,欲少闭睫而不可多得。
-
神仙紫霞丹
《普济方》卷二六五引《余居士选奇方》:方名:神仙紫霞丹组成:朱砂1两,天南星、半夏各等分(为末),取1小粉盒子,先将前末药1钱铺在下,再安朱砂放中,上又以末药1钱盖头顶,次用赤石脂(为末)水调糊缝口,外用铁线扎定,以六一盐泥固济,厚1寸许,6-7日后先以慢火养半日,后用火煅通红为度,候冷取出,研为末。
-
钟乳白泽丸
功效:久服补益精血,助阳消阴,安心神,定魂魄,延年增寿。丈夫诸虚损,五劳七伤,真气不足,元脏不固,神志俱耗,筋力顿衰,头目眩晕,耳内虚鸣,心腹急痛,气逆呕吐,痰嗽喘促,胸膈胀闷,脾泄下痢,遗精便浊,厥冷自汗,脉微欲绝;妇人血海虚冷,崩漏不止,赤白带下,经候不调,脐腹时痛,面无颜色,饮食不进。
-
香黄丸
功效:补骨髓,益真气,润皮肤,悦颜色。主治:痼冷。制备方法:除木瓜膏外,为末,入木瓜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普济方》卷三七九引《全婴方》:方名:香黄丸组成:黄连1两,木香1两,肉豆蔻1两,青皮1两,陈皮1两,使君子1两,蚵蚾(酒浸,去骨,炒)1两,芦荟1两。
-
秘元丹
《圣济总录》卷一九八:方名:秘元丹组成:半夏1斤(浆水浸7日,切作半破),斑蝥49枚(去翅足),薜荔叶2两,糯米1分。《得效》卷七:方名:秘元丹别名:秘元丸组成:白龙骨3两,诃子10个(去核),缩砂1两(去皮)。主治:内虚里寒,自汗时出,小便不禁。制备方法:上为末,糯米粥为丸,如梧桐子大。
-
秘传掌中金丸
《普济方》卷一六八:方名:秘传掌中金丸组成:陈皮1斤(去白,湿秤,生姜净洗,与陈皮对下切片,如伏中,2味晒,炒),甘草2两,半夏(汤洗7次)3两(姜汁和饼,伏中晒,炒),神曲2两,麦糵2两,砂仁1两,白豆蔻1两。功效:消化酒食,消痰饮,宽中利膈,调和气。加减:加槟榔、木香各1两,名槟榔丸。
-
熏脐延龄种子方
《医学正印》卷上:方名:熏脐延龄种子方组成:五灵脂2钱,川续断2钱,两头尖2钱,乳香2钱,没药2钱,青盐2钱,麝香1分,红铅1分。功效:能令百脉和畅,毛窍皆通。主治:男子下元虚损,遗精腰软,阳事不举,中年无子者;女子月信不调,赤白带下,子宫寒冷,久不成胎者。不可令痛,痛则反泄真气。制备方法:上为末。
-
乌术保真丸
《同寿录》卷一:方名:乌术保真丸组成:真茅山苍术5斤(糯米泔水浸1宿,竹刀刮去皮,晒干,为末),黑巨胜子4斤半(即芝麻,每次半斤,水磨,用麻布袋盛,去滓,去浮水,拌前苍术末,饭上蒸晒,如此9次),赤白何首乌5斤(竹刀刮去皮,晒干,为末),黑豆4升半(每次半升,熬豆烂,取汁,拌前首乌末蒸晒,如此9次)。
-
五气丹
《嵩崖尊生》卷十一:方名:五气丹组成:阴炼秋石8两,红铅4两(如无,以头生男胞4具代之),人乳粉4两(人乳拌山药洒之),牛乳粉4两,酥油4两。功效:接补真元,填实真气。主治:虚损。用法用量:分作360服。制备方法:上为末,绢裹糯米水浸1夜,蒸饭,以药包安米中,饭熟为度,枣肉和鹿胶酒化为丸。
-
健身气功
健身气功也叫强身气功,保健气功,简称健身功、强身功、保健功,指用于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气功功法。(3)练功调息,可使肺泡有效通气量增加,气体交换良好,降低氧的消耗量,入静时气体代谢更明显降低;(4)气功锻炼可使胃肠蠕动机能改善,胃张力提高,胃排空速度加快,还可消除胃肠积气,保持大便通畅;
-
医疗气功
现代气功学把有医疗作用的气功功法,统称为医疗气功,也叫医疗功。只要锻炼得法,大多数静功和动功功法对常见的慢性疾患如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原发性高血压、神经衰弱等,都有一定的医疗作用;有修养的气功师的布气(发放外气)疗法,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调息原理
练气功者能动地改变呼吸状态以调节呼吸中枢的兴奋水平,从而对其他中枢施加积极影响,达到调节各器官功能,使机体处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即为调息原理。吸气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状态趋于增强,而副交感神经系统趋于抑制;(3)气功调息,有利于大脑皮层入静。(4)气功调息,还有利于培育真气,激活经络系统。
-
调意型功法
调意型功法是在锻炼中侧重于意守的一类功法,大体分静态意守和动态意守两类。动态意守的特点是意守对象不断循环或 换,听息法、默念法、循环放松法、周天运气法、意想活动法等属于此类。这一类功法均以意念作为冲动信息,刺激机体局部以培育真气,所谓“以意引气”为其要领。
-
保胃安脾汤
《医学探骊集》卷五处方郁金3钱,延胡索4钱,紫蔻仁2钱,枳实3钱,香附米3钱,牵牛2钱,毛苍术4钱,茯苓3钱,甘草2钱。功能主治黄疸。因内积郁闷之气,客于脾胃,使脾胃之气不得自知,久之其脾胃虚衰,其败坏之色先染脾胃脏腑,久之随血络液络将其黄色散布于周身,甚者其面目黄如橘色,饮食俱懒入口。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大丹直指
《大丹直指》为气功学专著,元代邱处机述,二卷。此书用图、诀等阐述内丹理论及行功方法,其说接近《钟离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认为人须“先使水火二气上下相交,升降相接,用意勾引,脱出真精真气,混合于中宫,用神气烹炼,使气周流于一身”,才能真正收到效果。七、五气朝元,炼神入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