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脏真
脏真五脏真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曰平……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春胃微钩曰平……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
五脏之长
五脏之长为人体器官名。指肺在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真气的充养全身,水谷津液的敷布,都必须依赖肺气呼吸宣化,故肺为五脏之长。《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张志聪注:“脏真高于肺,朝百脉而行气于脏腑,故为脏之长。”
-
阴出之阳
是指深伏内脏的病邪,损伤脏真,而反映于外在的脉象及精神的变化。《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张志聪注:“内为阴,外为阳,在内五脏为阴,在外皮肉络脉为阳,在内所伤之脏气而见于脉,故名曰阴出之阳。”
-
白如枯骨
白如枯骨为症状名。见于久病气血俱虚,胃气衰败。参见真脏色:真脏色为五脏精气败露的颜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是真脏色的出现,显示内脏有较严重的疾病。可见于晚期肝硬化、肝癌、胰头癌或某些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的疾病。
-
茵陈白芷汤
《温病条辨》卷三:方名:茵陈白芷汤组成:绵茵陈、白芷、北秦皮、茯苓皮、黄柏、藿香。各家论述:久痢无他证,而且能饮食如故,知其病之未伤脏真胃土,而在肠中也。痢久不止者,酒客湿热下注,故以风药之辛,佐以苦味入肠,芳香凉淡也。盖辛能胜湿,而升脾阳,苦能渗湿清热,芳香悦脾而燥湿,凉能清热,淡能渗湿也。
-
真脏色
真脏色指五脏精气败露的颜色,其色显露而枯槁无华。其本脏色显明不泽,枯槁无华。《素问·五藏生成篇》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是真脏色的表现,说明内脏有较严重的疾病。真脏色可见于晚期肝硬化、肝癌、胰头癌或某些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的疾病。
-
骨髓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髓由肾的精气与水谷精微所化生,有充养骨骼、补益脑髓的作用。八会穴中,髓会绝骨。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黄骨髓。《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络脉治皮肤,…
-
内因
内因为病因分类名,三因之一。现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即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