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济本事方
《普济本事方》医方著作。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或《本事方》。宋·许叔微撰。约刊于12世纪中期。书中按病类分为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经病、头痛头晕方等23类方剂。收载治疗方剂及针灸法,所选方剂约300余首,多系当时试用有效者。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本事方
《本事方》为书名。即《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撰。约刊于12世纪中期。书中按病类分为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经病、头痛头晕方等23类。收载治疗方剂及针灸法,所选方剂约300余首,多系当时试用有效者。方剂之末附有作者的验案及论述。建国后有排印本。
-
白扁豆散
《普济本事方》卷五方之白扁豆散:处方:白扁豆、生姜各五钱,枇杷叶、半夏、人参、白术各一分,白茅根三分。上药锉细。主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多吐白涎,胸膈满闷不食。用法用量:水煎去渣,调槟榔末一钱,分四次服。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清米饮调下。
-
白附子散
概述:《普济本事方》卷二方之白附子散:组成:炮白附子一两,麻黄、炮川乌、炮天南星各半两,全蝎五个,炮姜、朱砂、麝香各一分。《圣济总录》卷十五方之白附子散:组成:白附子(生用)1两,白术1两,天麻1两,白芷1两,防风(去叉)半两,芦荟半两,丹砂(研)1分,龙脑(研)少许,麝香(研)少许。
-
贝母汤
干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功能主治:《外台秘要》卷十引《小品方》之贝母汤主治咳逆,喉中如水鸡声。摘录:《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四引《医林》《医彻》卷四方之贝母汤:处方:川贝母1钱半,茯苓1钱,车前子1钱半,当归1钱,炙甘草3分,广陈皮7分,远志肉1钱,枣仁1钱,钩藤1钱,牡丹皮7分,桂园肉5枚,灯心1握。
-
辰砂远志丸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二《本事》卷二:组成:石菖蒲(去须,洗)1两,远志(去心,洗,锉,炒令黄色)1两,人参(去芦)1两,茯神(去木)1两,川芎1两,山芋1两,铁粉1两,麦门冬(水浥,去心)1两,天麻1两,半夏曲1两,南星(锉骰子大,麸炒黄)1两,白附子(生)1两,细辛(去叶)半两,辰砂(水飞)半两。
-
椿皮丸
《普济本事方》卷五:椿皮丸:处方:臭椿白皮(去粗皮,焙干)120克苍术(泔浸一夕,去皮,晒干,不见火)枳壳(去瓤,细切,麸炒黄)各60克制法:上研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主脏毒、肠风,大便下血。此因饱食房劳,血渗大肠,腹中刺痛下血,谓之脉痔,热气蕴积不能流畅,故投以苦寒燥剂,每多效验也。
-
护胎方
处方:伏龙肝。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护胎,令子不落。主妊娠感时气,身大热。又取井中泥涂心下,干则易。各家论述:《普济本事方释义》:伏龙肝气味辛咸微温,入足厥阴。水调涂脐下二寸,以土和水性乃凉也。妊娠患伤寒,身大热,胎不安,以之护胎,则血静而安矣。
-
苦杖散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十《杨氏家藏方》卷十六:苦杖散:处方:牡丹皮、当归(洗,焙)、白芍药、延胡索、干漆(炒令烟尽)、羌活(去芦头)、独活、香附子(炒)、红花、苦杖(一名虎杖)、干姜(炒)、蒲黄、肉桂(去粗皮)、川芎、甘草(炙)、鬼箭各等分。功能主治:产后血运,及儿枕疼痛,恶露不行,脐腹疼痛。
-
刘寄奴散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六《普济方》卷三六一方之刘寄奴散:组成:刘寄奴半两,甘草1指节许,地龙(炒)1分。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八十方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引《世医得效方》,名见《洞天奥旨》卷十六方之刘寄奴散:组成:刘寄奴、王不留行、大黄、金银花、木鳖子各等分。用法用量:酒、水煎,露1宿,五更服。
-
麻子苏子粥
《普济本事方》卷十:麻子苏子粥:别名:苏麻粥(《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紫苏子气味辛温,入手太阴、足厥明,能降逆下气。附注:紫苏麻仁粥(《济生》)、苏麻粥(《寿亲养老》卷四)、苏子麻仁粥(《医统》卷六十九)、麻苏粥(《济阴纲目》卷十四)、麻仁苏子粥(《医方集解》。
-
牛蒡子散
《普济本事方》卷三方之牛蒡子散:别名:牛蒡子汤、牛蒡散组成:炒牛蒡子三两,炒豆豉、羌活各一两,干地黄二两半,黄芪(蜜炙)一两半。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牛蒡子气味苦辛平微寒,入手太阴、手足阳明引经之药;此治历节久而四肢四末皆病,将成厉风,疼痛不休者,气血药中兼以散邪利湿,乃古人思患预防之意也;
-
肺虫病
肺虫病病名。其虫蚀肺,证见咯血声嘶。《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肺虫,状如蚕。”又“肺虫令人咳嗽。”《普济本事方·诸虫飞尸鬼疰》:“惟肺虫为急,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药所不到,治之为难。”参见痨虫病条。本病似为肺吸虫病。
-
小茴香丸
功能主治:治脾肾两虚,五更泄泻。《鸡峰》卷二十:方名:小茴香丸组成:舶上茴香2两,土茴香2两,干生姜4两,附子1个,桃仁1两半,黄橘皮1两,川楝子1两(不去核),胡芦巴1两,巴戟末1两,赤茯苓1两,木通1两,丁香半两,木香半两。主治:膀胱小肠留滞寒邪热邪,胁肋牵引,发渴,肿满痛。
-
熏膈丸
处方:麦门冬(去心)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桂心(不见火)细辛(去叶)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火炒,地上出汗)远志(去心,炒)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各6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治胸膈闷塞作噎。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
七星洗心散
《永乐大典》卷八○二○引《经验普济本事方》:组成:柴胡(去苗)半两,鳖甲(炙)半两,黄芩半两,知母半两,黄连半两,杏仁(去皮,炒)半两,甘草(炙)半两。主治:大人、小儿骨蒸热劳,皮肤干枯,痰唾稠粘,四肢疼痛,面赤唇干,烦躁,睡卧不宁,或时咳嗽。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水仙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七方之水仙散:组成:水仙子(虾蟆子是也)半钱,瓜蒂半钱,踯躅花3钱,鹅不食草3钱,蝎梢(去毒)半两(微炒),娱蚣1条(炙焦),麝香1字(别研),脑子半字(别研)。《疡科选粹》卷四方之水仙散:组成:冰片1分,鳖甲(烧存性)2钱。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荷叶气味苦辛平,入足少阳、厥阴。
-
苏麻丸
主治:妇人产后郁冒多汗,大便秘,及老人、诸虚人风秘。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紫苏子气味辛温,入手太阴、足厥明,能降逆下气。附注:紫苏麻仁粥(《严氏济生方》)、苏麻粥(《寿亲养老》卷四)、苏子麻仁粥(《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九)、麻苏粥(《济阴纲目》卷十四)、麻仁苏子粥(《医方集解》。苏麻丸rdquo;
-
苏子麻仁粥
概述:苏子麻仁粥出《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九引《严氏济生方》。为《普济本事方》卷十“麻子苏子粥”之异名。别名:苏麻粥(《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处方:紫苏子大麻子各50克功能主治:治妇人产后郁冒多汗,大便秘;老人、虚人风秘。用法用量:洗净,研极细,用水再研取汁150毫升,分二次煮粥啜之。
-
洗肺饮子
《永乐大典》卷八○二○引《经验普济本事方》:方名:洗肺饮子组成:鳖甲(醋浸,炙)1两半,甘草(炙)1两,柴胡1两2钱,槟榔3钱,生姜5钱(切),川大黄8钱,葱白5茎(切),豆豉100粒,生地黄1两(切)。主治:时疾寒热,虚劳骨蒸。用法用量:每服2两,童子小便1升,同煎7分去滓,食前,分3次,1日服。
-
荆芥炭
若炒黑用,须炒极黑存性,至肠红下血,女人崩漏,产后血晕,取其凉血及血遇黑则止之义也”(《药品辨义》)和“止血炒炭,散风生用,敷毒醋调,治崩漏童便炒黑”(《得配本草》)。炒荆芥具有祛风理血的作用。荆芥炭中有8种成分未检出,但另检出了9种成分,而主要成分薄荷酮(注:止痛成分)、胡薄荷酮仍存在。
-
隔巴豆黄连灸
隔巴豆黄连灸为间接灸法之一。在我国宋代已开始应用。后来也有采取单用巴豆一味的,如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提及“腹中有积及大便秘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除此以外,在《针灸资生经》《医学纲目》《针灸大成》及《针灸集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
风中藏
风中藏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又名中脏。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犀角升麻汤
处方:犀角(镑)30.3克升麻30克防风(去叉股)羌活(去芦)各22克白芷(不见火)黄芩(去皮)川芎(洗)白附子(炮)各15克甘草(炙)7.5克制法:上药研为粗末。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治风毒侵袭阳明,血凝不行,鼻额间痛,或麻痹不仁,或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可开口,左额与颊上常如绷急,手触之则痛者。
-
惊伤胁痛
惊伤胁痛病证名。因受惊、肝气阻滞所致的胁痛。见《医宗必读·心腹诸痛》。治宜通阳疏肝理气,用桂枝汤加减(《类证普济本事方》)。
-
红棉散
用于耳内生疮,破流脓水,痛痒浸淫。功能主治:《普济本事方》卷五方之红棉散主治聤耳流脓。《寿世保元》卷六方之红棉散:别名:通耳红棉散组成:枯矾、熟炉甘石各五分,干胭脂粉二分半,麝香少许,冰片一分。功能主治:《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红棉散主治小儿四时感冒风寒,发热,变蒸,诸惊,丹毒等症。
-
白薇汤
功能主治:《普济本事方》卷七方之白薇汤主治素无疾苦,突然发病,状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醒。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七《辨证录》卷三方之白薇汤:处方:白薇2钱,麦冬3钱,款冬花3分,桔梗3分,百部2分,贝母5分,生地3钱,甘草3分。
-
陈曲丸
《普济本事方》卷四:陈曲丸:处方:陈曲45克干姜(炮)官桂(不见火)白术厚朴(去粗皮,姜汁炙)人参(去芦)当归(去芦,薄切,焙干)甘草(炙)各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积滞泻痢,心腹冷痛。功能主治:磨积,止泄痢。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酒或淡醋汤送下,空心食前服,1日2次。
-
钓藤散
《普济本事方》卷二:钓藤散:处方:钓藤陈皮(去白)半夏(汤浸洗七遍,薄切,焙干)麦门冬(略用水泡,去心)茯苓(去皮)茯神(去木)人参(去芦)甘菊花(去萼、梗)防风(去叉股)各15克甘草7.5克(炙)石膏30克(生)制法:上药为粗末。附注:本方方名,《妇人良方》引作 钩藤散。主治:小儿风热,惊热,疳热,潮热。
-
利膈汤
《普济本事方》卷四:利膈汤:处方:鸡苏叶荆芥穗桔梗(炒)防风(去钗股)牛蒡子(隔纸炒)甘草(炙)各30克人参(去芦)15克制法:上药研细末。主治:虚烦上盛,脾肺有热,咽喉生疮,腹痈脐中出脓,失护进风,角弓反张。咽痛咽疮,由于火郁,桔梗、甘草,甘桔汤也,辛苦散寒,甘平除热,为清膈利咽之要药;
-
木瓜煎
木瓜2个(取盖去瓤)没药(研)60克乳香(研)7.5克制备方法:将没药和乳香的药末放入木瓜中,盖严以竹签固定,饭上蒸三至四次,烂研成膏。乳香气味辛微温,入足少阴,宣通瘀痹病,致筋急项强不能转侧者,得木瓜之收敛正气,通行下焦,又兼二味之通瘀神经,生地黄汁润下,酒之辛温上升,使经络之中安妥,病何由得留哉。
-
仓公散
功能主治:《普济本事方》卷七方之仓公散主治过汗血少,气并于血,独阳而上,气壅塞不行而致的郁冒,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悟。则曰:诸医家但不察耳,此病乃郁冒血厥,许学士《本事方》白薇汤其证也,若风药则谬矣。
-
神验胎动方
别名:佛手散(《普济本事方》卷十)、当归汤(《易简方》)、神妙佛手散(《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芎归汤(《摄生众妙方》卷十一)。功效:养血活血,祛瘀止痛,安胎止痛,调益营卫,引血归经。主治:妊娠伤胎,胎动不安,腹痛出血,或子死腹中,及产后血虚,恶露不绝,血崩;崩中、金疮、拔牙去血过多,昏晕欲倒者。
-
透顶散
处方:细辛(表白者)3茎瓜蒂7个丁香3粒糯米7粒脑子麝香各1黑豆大制法:上将脑、麝入乳钵内研极细,将前四味另研为末,然后入乳钵内,荡起脑、麝令匀,用瓦罐子盛之,谨闭罐口。功能主治:治偏正头风,夹脑风,并一切头风,不问年深日近。《冯氏锦囊秘录 杂症》卷三:方名:透顶散组成:川芎末、薄荷末、朴消各等分。
-
芎朴丸
概述:芎朴丸为方剂名,出自《普济本事方》卷十方。组成:川芎、厚朴(姜汁炙)各一两,白术半两。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芎气味辛温,入足少阳、厥阴;小儿疳蚀泻白水,腹膨胀,因脾伤不主流行,滞浊窃踞中焦而为积聚,故以辛温疏其滞,以甘温补其虚,并藉辛温以升举其下陷之阳,则泻止胀消,何疳瘦之足忧!
-
芎羌汤
概述:芎羌汤为方剂名,出自《普济本事方》卷十方。别名:旋复花汤。处方:川芎一两(洗),当归三分(洗,去芦,薄切,焙干),羌活(洗,去芦)、细辛(去叶)、旋覆花、蔓荆子、生石膏、藁本(去苗,净洗),荆芥穗、半夏曲(炒)、防风(去钗股)、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干)、炙甘草各半两。
-
玉真丸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方之玉真丸:处方:龙骨(捣罗,水飞三遍,重研令细,去水干,入熟绢袋盛,缝合,置米下,炊一遍了,干后重研细)菟丝子(酒浸一宿,酒煮一宿,令烂,去酒捣烂,焙干为末)各250克鹿茸180克(新嫩带血者,去毛,炙)韭子135克(拣净,微炒)制法:上四味,捣罗为末,炼白蜜和捣千下,丸如小豆大。
-
枳壳煮散
功能主治:治悲哀烦恼伤肝,两胁疼痛,筋脉紧急,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举动不利,渐至脊膂挛急。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七《类证治裁》卷二:方名:枳壳煮散组成:枳壳、桔梗、甘草、细辛、葛根、肉桂、橘红、苏子、姜、枣。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川芎气味辛温,入足少阳、厥阴;
-
柞叶汤
别名:柞木散(《普济本事方》卷六),柞木饮子(《外科精要》卷上)。处方:柞木叶(干)120克干荷叶120克萱草根(干)60克甘草节30克地榆30克制法:上药锉细。功能主治:治痈疽发背。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服,滓并煎作一服。注意:服药期间,忌食一切毒物。摘录:《苏沈良方》卷九
-
珍珠母丸
概述:珍珠母丸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普济本事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珍珠母22g、酸枣仁30g、柏子仁30g、龙齿15g、当归30g、熟地30g、人参30g、茯神15g、沉香15g、犀角15g,具有滋阴养血,镇心安神之功效。方解:本方主治因阴血不足、肝阳偏亢所致的心神不宁,治以滋阴养血,镇心安神为法。犀角镇惊;
-
炒荆芥
炒荆芥具有祛风理血的作用。若炒黑用,须炒极黑存性,至肠红下血,女人崩漏,产后血晕,取其凉血及血遇黑则止之义也”(《药品辨义》)和“止血炒炭,散风生用,敷毒醋调,治崩漏童便炒黑”(《得配本草》)。荆芥炭中有8种成分未检出,但另检出了9种成分,而主要成分薄荷酮(注:止痛成分)、胡薄荷酮仍存在。
-
许叔微
简介:许叔微(1079-1154年)为南宋医学家。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学术贡献:许叔微对《伤寒论》很有研究,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对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有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至晚年将平生应用的验方和医案,整理编写成《类证普济本事方》。
-
许知可
简介:许知可即许叔微。许叔微(1079-1154年)为南宋医学家。学术贡献:许知可对《伤寒论》很有研究,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对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有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至晚年将平生应用的验方和医案,整理编写成《类证普济本事方》。
-
许学士
简介:许学士即许叔微。许叔微(1079-1154年)为南宋医学家。学术贡献:许学士对《伤寒论》很有研究,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对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有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至晚年将平生应用的验方和医案,整理编写成《类证普济本事方》。
-
五脏遗精
概述:五脏遗精为病证名。分称肝遗、心遗、脾遗、肺遗、肾遗。用静心汤、补心丹、清心莲子饮、妙香散、定志丸等方。肾精不足,相火妄动者,证见腰膝软弱,夜热自汗,阴茎易举,遗精频频,舌质红,脉细数。肾阳亏损,精关不固者,症见滑精,头晕耳鸣,腰酸神疲,畏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用清心丸、猪苓丸、滋肾丸加减。
-
呴嗽
呴嗽病名。咳嗽气喘,喉中有哮鸣声。见《普济本事方》卷二。参见冷哮条。
-
心遗
心遗为病证名。用静心汤、补心丹、清心莲子饮、妙香散、定志丸等方。肾精不足,相火妄动者,证见腰膝软弱,夜热自汗,阴茎易举,遗精频频,舌质红,脉细数。用旺水汤、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补天大造丸等方。肾阳亏损,精关不固者,症见滑精,头晕耳鸣,腰酸神疲,畏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用猪苓丸或导痰汤等方。
-
心虫病
见《普济本事方·诸虫飞尸鬼疰》:“心虫曰蛔。”蛔虫具有一种钻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肠内发生某些对蛔虫生活不良的条件时,其活动的能力增加,扰动时腹痛阵发,如虫多可引起肠梗阻,窜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
-
下丹田
下丹田为体表部位,指脐下3寸关元穴部位。以胸窝正中(膻中)称中丹田;二、道家称脐下3寸为丹田,为男子精室,女子胞宫之所在。杨玄操注《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丹田也;另有各古籍可参考:《抱朴子内篇·地真》谓“在脐下二寸四分”,《医心方》卷二十七:“脐下三寸为命门宫,此下丹田也。”
-
月经愆期
月经愆期为病名。出《类证普济本事方》。①月经愆期指经行先后无定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经来前后为愆期。”②月经愆期指错过日期的意思,故或认为是指经行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