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为书名。首载“子午八法”及“杂病穴法”,依次为“针法”“灸法”“炼脐法”及各种禁忌。本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参考诸家学说,分类编纂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外感病、内伤病、内科杂病、妇人病、小儿病、外科病、各科用药及急救方等。
-
象牙
用于惊风癫痫,热痰骨蒸;性味:味甘;咽喉肿痛;外用:适量,研末调敷;附方:治杨梅疮成漏:象牙三钱,鳖甲、猬皮各一个。(《医学入门》象牙丸)各家论述:1.《海药本草》:主风痫热,骨蒸劳,诸疮等,并皆宜生屑入药。2.《日华子本草》:治小便不通,生煎服之;5.《本草经疏》:治恶疮,拔毒,长肉,生肌,去漏管。
-
狗宝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宝:拼音名:GǒuBǎo来源:犬科动物犬CanisfamiliarisL.的胃中结石。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狗的繁殖每年1-2次,仔数因品种而有所不同。小毒归经:脾;心经功能主治:降逆气;痈疽疔疮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9-1.5g;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狗宝专治噎膈反胃之病,取苦能下降,温能开结也。
-
石燕
《中医大辞典》·石燕:石燕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1.治热淋涩痛,石淋,尿血,赤白带下。禽石燕食乳,食之补助,与钟乳同功,故方书助阳药多用之。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1g,滴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偏治年久肠风痔漏,煮汁饮之。6.《医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风去瘀。
-
凤凰衣
《中医大辞典》·凤凰衣:凤凰衣为中药名,出自《医学入门·本草》。2.治口疮,口疳,乳蛾,喉痈,焙黄,研末吹患处;雌者尾羽甚短。药理作用:本品为高度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是由致密的与表面平行的纤维组织组成,贴敷于清创良好的烧伤表面,因其薄而柔软,占位性强,抗原性弱,是一种良好的天然生物性敷料。
-
左右补泻
左右补泻指以捻转的左右方向区分补泻,即捻转补泻法。《针灸大成》:“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龙虎交腾
龙虎交腾为针刺手法名。出明·李梃《医学入门》。其法:先一左(顺)一右(逆)捻针三九二十七次,得气后,大指向前转针并下按,再以大指弹动针尾催气,行下按上提动作以行气。用于赤眼、痈肿初起等热症。
-
目横同身寸
目横同身寸即目寸。目寸为取穴比量法之一。系以本人内、外眼角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医学入门》:“头部横寸,以眼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现多用于量取奇穴。
-
四花患门
概述:四花患门:1.经外奇穴名;四花(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四花患门:四花患门即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刺灸法:艾炷灸7~功能主治:主治五劳七伤,骨蒸潮热,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盗汗,心痛,胸背引痛等。
-
夺命
概述:夺命为经外奇穴名。《医学入门》名惺惺。别名虾蟆、惺惺。出《针灸聚英》。位于肩髃与尺泽穴连线的中点,当肱二头肌中。功能主治:主治头晕,丹毒,上臂痛等。主治昏厥、上臂痛、丹毒等。刺灸法:直刺,0.5~或艾条灸5~
-
补针
补针为针行补法。《医学入门》:“凡补针先浅入而后深入。”
-
杂穴
杂穴指类穴(特定穴)以外的经穴或经外奇穴。随症选用,因称。《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杂病随症选杂穴,仍兼原穴与八法。”
-
阳别
《医学入门·附杂病穴法》:“别即阳别,乃阳交穴也。”阳交为经穴名(YángjiāoGB35)。属足少阳胆经。为阳维脉的郄穴。正坐取穴。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等。一般直刺0.5~
-
李梃
李梃为明代医学家。字健斋。南丰(今属江西)人。著有《医学入门》,取材切于实用,对医学普及有一定促进作用。本书首列针灸,其中论刺法补泻及《杂病穴法歌》影响较广。
-
李健斋
李健斋即李梃。李梃为明代医学家。字健斋。南丰(今属江西)人。著有《医学入门》,取材切于实用,对医学普及有一定促进作用。本书首列针灸,其中论刺法补泻及《杂病穴法歌》影响较广。
-
针芒补泻
针芒补泻即迎随补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如《难经》以选穴的补母泻子为迎随;《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迎随
逆经而刺为泻。参见迎随补泻:迎随补泻为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万全木通散
概述:万全木通散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三方。处方:木通、滑石、赤茯苓、车前叶各一两,瞿麦五钱。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阴虚为阳所凑,膀胱积热,小便难而黄。
-
万氏家抄方
《万氏家抄方》为书名。即《万氏济世良方》的别名,又名《医学入门良方》。明·万表选集。6卷(另有4卷本)。刊于1609年。卷一至卷五分为中风、厥、脚气…等98类病证(包括临床各科),每类病证均以选录方剂为主,附述简要的病候;卷六为痘疹、麻痞、脉诀及小儿脉诀。
-
泻针
泻针即泻法。《医学入门》:“凡……泻针先深后浅。”
-
经门四花经
经门四花经为外奇穴名。出《医学入门》。参见四花:四花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其位置约当第七、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亦即膈俞、胆俞两穴。一说以大椎经喉结至鸠尾尖之长为度,由喉结经大椎向下量至脊背正中,其端点上、下、左、右旁开各0.5口寸处;主治痨瘵、咳嗽、哮喘、虚弱羸瘦等,一般艾炷灸3~
-
虾蟆肉
虾蟆肉指肱二头肌。《医学入门》:“凡晕针者……针手膊上侧……即虾蟆肉上惺惺穴。”
-
真穴
真穴是指定位标准确实的穴位。真:真实、确切。《医学入门》:“坐点则坐灸,立点则立灸,皆宜端正,一动则不得真穴。”
-
桑枝针
桑枝针即桑枝灸。见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续增略言》。参见桑枝灸:桑枝灸为灸法的一种。其法与神针火类似。《医学入门》:“治发背不起,发不腐,桑枝燃着,吹熄火焰,以火头灸患处,日三五次,每次片时,取瘀肉腐动为度。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围,如阴疮、臁疮、瘰疬、流注久不愈者,尤宜灸之。”
-
桑柴火
桑柴火即桑枝灸。《本草纲目》称桑柴火,认为除治背痈以外,还适用于治疗阴疮、瘰疬、流疽、臁疮、顽疮等。已溃的可以“补接阳气,去腐生肌”。参见桑枝灸:桑枝灸为灸法的一种。其法与神针火类似。《医学入门》:“治发背不起,发不腐,桑枝燃着,吹熄火焰,以火头灸患处,日三五次,每次片时,取瘀肉腐动为度。
-
商坵
商坵即商丘。经穴,五行属金。此系脾脉经穴,属金,在土丘样内踝下,故名。如呕吐、吞酸、胃痛、腹胀、黄疸、食欲不化、肠鸣泄泻、痢疾、体重节痛、嗜卧、目昏、口噤、舌本强痛、小儿惊风、梦魇、癫狂、痫证、疟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
随经取用
随经取用是指依据经脉病症和病变部位与经脉分布的关系取用本经穴位治疗,称随经取用。《医学入门》:“…正欲人随经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经,中部足太阴,下部足厥阴,前膺足阳明,后背足太阳。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
-
筋束
筋束即筋缩。出《针灸甲乙经》。俯伏或伏卧取穴。有镇痉熄风、平肝和胃作用。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等。本穴配大椎、人中治小儿惊痫;配水道可治脊强;配悬枢、脊中、中枢治胃痉挛。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
-
温脐种子灸
温脐种子灸即温脐法。温脐法为间接灸的一种。《医学入门·卷二》载温脐种子方:“五灵脂、白芷、青盐各二钱,麝香一分为末,另用荞麦粉水和成条圈放脐上,以前药实于脐中,用艾灸之。但觉脐中温暖即止,过数日再灸。”
-
鼻尖
鼻准(nasalapex)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见《医学入门》)、鼻尖、面王(《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督脉所过,素髎所在。又称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
-
八味逍遥散
概述:八味逍遥散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七方,即《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加味逍遥散。别名:加味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组成:炙甘草、炒当归、芍药(酒炒)、茯苓、炒白术各一钱,柴胡、牡丹皮、炒栀子各五分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清热除烦。
-
儿啼
儿啼即子啼,见《医学入门》。子啼指孕妇因气虚,或胎热不安,以致腹中有声如钟鸣者。见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子鸣、儿啼、腹啼、鸣胎、胎哭、腹哭钟鸣、钟鸣。
-
干胁痛
《金匮翼·肝虚胁痛》:“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其症胁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枯色青,遇劳即甚,或忍饥即发者是也,滑氏补肝散。”
-
应针
应针指针刺相应的穴位。应:应合;应答;针:针刺。与“主针”相对。主针与应针对举。主:指主穴;针:指针刺。即针刺主穴之意。《医学入门》:“先下主针,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后针应针。”
-
穴法
穴法:穴,腧穴;法,法式、方法。有三解:①指取穴的方法。②指治病选穴的法式。如《医学入门》的杂病穴法。③指处方。如《银海精微》:烂弦火穴法。
-
上牙床
上牙床为上列齿的牙床。牙床又称牙槽,牙齿根部着床于其中,故称。包括牙周膜、牙龈、牙槽骨等组织。有上下牙床之分。具有固定牙齿的作用。阳明胃与大肠经循行于此。《医学入门》:“以牙床属胃,牙齿属肾。”
-
口不能言
口不能言为症状名,指语言发生困难。《万病回春·中风》:“中经脉者,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为在中也。”《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语言謇涩…皆由肾脉之气不能上循喉咙,夹舌本,故不能言,脾土不足,痰涎涌盛而謇涩,故亦不能言。”治宜养营汤、解语丹、涤痰汤、地黄饮子等方。
-
小儿虫痛
《医碥·虫》:“虫证心嘈腹痛,或上攻心如咬,…《医学入门·腹痛》:“虫痛,吐水定能食,虫痛,肚大青筋,往来绞痛,痛定能食,发作有时,不比诸痛停聚不散,乌梅丸、化虫丸。”《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为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等九种虫病。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
-
开关法
开关法为自我按摩方法。转动两肩关节。《医学入门·保养》:“先以左手脾(肱)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数。次以右手脾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次,复以左右脾骨并左右肩,向前圆转九次,加至一九、三九亦好,但要从容和缓为之,或先缓后急亦可为之。此法疏通膏肓、降心胞络火。与张紫丘治瘵开关药方意同,善治少劳昏痛胸紧。”
-
木香匀气散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木香匀气散:木香匀气散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七,即《万病回春》卷二方记载的木香调气散的别名。组成:木香、乌药、香附、枳壳、青皮、陈皮、厚朴、川芎、苍术各一钱,砂仁五分,桂枝、甘草各三分,生姜三片。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气郁,胸满胁痛,脉沉涩。
-
五兽三匮丸
概述:五兽三匮丸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六方。组成:鹿茸、血竭、虎胫骨、牛膝、狗脊各等分,附子、木瓜各一枚。制法:先将附子挖去中心,填满朱砂,再将木瓜挖去中心,将前附子置于内,用附子末盖口,磁罐内隔水蒸至极烂,共捣为丸,芡实大。功能主治:主治脚气,气血耗损,肝肾不足,两脚痿软。
-
五脏传变皆痰
五脏传变皆痰为五脏病机之一。见《幼科释谜》。李梃《医学入门》:“五脏传变,皆痰为患。盖痰乃风苗,火静则伏于脾,风动则壅于肺。痰火交作,则为急惊,或成嗽痹。痰火结滞,则为痫钓,或为咳嗽。痰火来去,则为泻青,皆由脾湿而成。”
-
牙槽
牙槽即牙床。牙床又称牙槽,牙齿根部着床于其中,故称。包括牙周膜、牙龈、牙槽骨等组织。有上下牙床之分。具有固定牙齿的作用。阳明胃与大肠经循行于此。《医学入门》:“以牙床属胃,牙齿属肾。”即牙车。
-
内伤发癍
《医学入门》卷五:“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用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方。《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癍点初见于胸膺部,迅速发展至背、腹及四肢等处,伴见发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绛而干等症。
-
内托芪柴汤
概述:内托芪柴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七方。别名:内托黄芪柴胡汤。组成:黄芪二钱,柴胡、土瓜根(酒洗)各一钱,羌活五分,连翘一钱半,肉桂三分,生地黄、黄柏各二分,当归尾七分半。用法用量:酒一盏、水二盏煎热服。功能主治:主治疮生腿内近膝股,或痈或附骨疽初起,肿痛势大,属足太阴经或足厥阴经者。
-
内托酒煎汤
概述:内托酒煎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七方。组成:黄芪、当归尾各二钱,柴胡一钱半,连翘、肉桂、白芷、牛蒡子各一钱,升麻七分,黄柏、甘草各五分。功能主治:主治邪在足少阴经,痈生腿内侧;或因寒湿而致的附骨疽。
-
内托黄芪柴胡汤
概述:内托黄芪柴胡汤为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疡医》卷一方,即《医学入门》卷七方记载的内托芪柴汤的别名。别名:内托黄芪柴胡汤组成:黄芪二钱,柴胡、土瓜根(酒洗)各一钱,羌活五分,连翘一钱半,肉桂三分,生地黄、黄柏各二分,当归尾七分半。用法用量:酒一盏、水二盏煎热服。
-
毛窍血出
毛窍血出为病证名。亦称脉溢。《医学入门》卷八:“毛窍血出,节次若血不出,皮膨胀如鼓,须臾眼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饮生姜汁、水各一二盏即安。”
-
气鬲病
《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
发汗法
发汗法为治法。汗法为解表法的古称。是一种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疗方法。具有退热、透疹、消水肿、去风湿等作用。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较显著)等。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汗止身温方可出针。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