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主气
肺主气是指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二是主一身之气,体内各种气机活动,营卫之气、宗气、元气的生成和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肺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调节作用。《医学实在易》:“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
气虚喘逆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肺脾两虚/脾肺气虚:虚喘·脾肺气虚证(deficientdyspnea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bothspleenandlung)是指喘病日久,脾肺两虚,以喘促短气,乏力,咳痰稀薄,自汗畏风,面色苍白,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或大便不尽感,肌肉瘦削,舌淡,苔薄腻,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喘证候。
-
虚喘·脾肺气虚证
定义:虚喘·脾肺气虚证(deficientdyspnea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bothspleenandlung)是指喘病日久,脾肺两虚,以喘促短气,乏力,咳痰稀薄,自汗畏风,面色苍白,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或大便不尽感,肌肉瘦削,舌淡,苔薄腻,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喘证候。方义:脾俞、足三里可健脾益气。
-
气虚喘
概述:气虚喘为病证名。肺脾两虚/脾肺气虚:虚喘·脾肺气虚证(deficientdyspnea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bothspleenandlung)是指喘病日久,脾肺两虚,以喘促短气,乏力,咳痰稀薄,自汗畏风,面色苍白,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或大便不尽感,肌肉瘦削,舌淡,苔薄腻,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喘证候。
-
卫分
卫分为病机名词,见叶天士《温热论》。叶氏将《内经》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加以引申,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外感温热病进程中的病机、证候,概括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用以说明外感温热病的病位深浅、病势轻重及其传变规律。卫分证为证候名,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肺主气属卫。”
-
卫分证
卫分证为证候名。为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即温病初起,邪犯卫分,肺气失宣,以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咳嗽,咽痛,苔薄白,脉浮数为常见症的证候。以恶风寒或微恶风寒、发热,苔薄白,脉浮数为特点,或见鼻塞咳嗽,或肢酸身疼头痛等。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邪郁卫表
邪郁卫表为病机。指温病初起,邪袭体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的病机。可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苔薄白,脉浮数等卫分证。参见卫分证:卫分证为证候名。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
-
卫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捍气也。”卫气与营气同为水谷之气所化,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主散布到经络之外的浅表部分,起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等作用。卫分证为证候名,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短气嗽
短气嗽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十四:“肺主气,候皮毛,气虚为微寒客皮毛,入伤于肺则不足,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宣和,得寒则否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上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吴澄谓:“短气嗽。气亏于下,元海无根,上浮胸臆,呼不能开,咽不能降,气短喘咳,不相接续者,大虚之证,贞元饮。”
-
肺主治节
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通过调控气、血、津液而起到调节全身生理活动的作用。心主血,肺主气,气血的循环运行,输送养料,维持各脏器组织的机能活动以及相互的正常关系,肺气起主要作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张景岳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
-
相傅之官
相傅之官人体器官名。《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张景岳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心为君主之官,肺犹宰相辅佐君主,调治全身。例如心主血,肺主气,气血循环运行输送养料,以维持各脏器组织的机能活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
热喘
治疗热喘,双玉散(丸)、玉液散、泻火清肺汤、泻白散、桑白皮汤等方,均可选用。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详见喘证条。
-
痰饮喘逆
治疗痰饮喘逆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甘遂半夏汤、二陈汤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
-
实喘·风热犯肺证
定义:实喘·风热犯肺证(excessivedyspneawithsyndromeofwind-heatinvadinglung)是指风热侵肺,以喘促,胸闷,短气,发热,微恶风寒,或身痛,咽痛,咳嗽,气喘,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取合谷、大椎、丰隆、膻中、中府、孔最。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
实喘·燥热伤肺证
定义:实喘·燥热伤肺证(excessivedyspneawithsyndromeofdryness-heatinjuringlung)是指秋令燥热,入侵犯肺,以发热,恶风,咳喘气急,痰少而咯吐不易,胸部疼痛,痰中带血,口干,鼻干,大便干结,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
实喘·痰热壅肺证
定义:实喘·痰热壅肺证(excessivedyspneawithsyndromeofphlegm-heatcongestinglung)是指痰热互结,壅阻于肺,以喘急面红,胸闷炽热,口干,痰黄而稠,或虽白而黏,咯吐不利,舌红,苔黄腻而干,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口渴咽干加天花粉;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
虚喘·肾阴虚证
定义:虚喘·肾阴虚证(deficientdyspneawithsyndromeofkidneyyindeficiency)是指病久肾阴不足,以喘促气急,耳鸣,腰酸,动则喘甚,口干,心烦,手足心热,面赤,潮热,盗汗,尿黄,舌红,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虚喘证候。(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
-
胃气虚喘
多由久病或大病后中气受伤所致。胃气虚喘的病因病机:《医学入门·喘》:“胃虚极则气上逆。”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
-
实喘·外寒内饮证
定义:实喘·外寒内饮证(excessivedyspneawithsyndromeofexternalcoldandinternalfluid)是指脾肾阳虚,触冒风寒,外寒引动内饮,以喘息,咳嗽,痰多清稀,恶寒,发热,无汗,形寒肢冷,背冷,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滑,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
-
阴虚喘逆
阴虚喘逆的病因病机:《丹溪心法·喘》:“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
-
阴虚喘
阴虚喘的病因病机:《丹溪心法·喘》:“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详见喘证条。
-
痰喘
概述:痰喘:1.经外奇穴名;用绳从患者极泉穴量至乳中穴止,截去一半。风痰,千缗汤或合导痰汤;火动生痰,清膈煎。”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喘证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
-
火喘
火喘的治疗:治法:火喘治宜清火涤痰,清肃肺气为主。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
-
虚证
概述:虚证为证候名。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有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血虚:血虚为病机。
-
虚热证
虚热证为证候名。阴虚为病机。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有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
-
气会
气会为八会穴之一。出《难经·四十五难》。凡诸气病皆可取之。《行针指要歌》:“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皮毛
皮毛具有防止外邪侵入,调节人体津液与体温的功能,并能辅助呼吸。肺合皮毛是指五脏与五体相合之一。皮毛为一身的外卫,靠肺散布卫气以温养,肺气足则卫外固密,邪不易干;皮毛的散气作用,也与肺司呼吸有密切关系,故称相合。肺主皮毛:肺主皮毛指肺与皮毛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可见自汗;
-
中冷声嘶
中冷声嘶为病证名,即音嘶。风冷为阴,阴邪搏于阳气,使气道不调流,所以声嘶也。”或由气滞肝郁,气滞血瘀;治宜宣肺利咽、或滋阴养液、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清热涤痰、补益中气、补益气血等。宜详审脉证,溯本求因,分别选用银翘散、左归饮、生脉散、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温胆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
-
肺主皮毛
肺主皮毛(lunggoverningskinandhair)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肺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肺还有散布卫气、外卫肌表的功能。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可见自汗;肺合皮毛,肺之精气具有润泽皮毛,固护肌表的作用。肺主宣发,司腠理的开合,皮毛上汗孔散气和排泄汗液亦由肺调节,故称肺主皮毛。
-
肺气
呼吸三气·肺气:肺气指呼吸三气,包括胸中的宗气。肺的精气·肺气:肺气指肺的精气,表现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的功能活动。《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
-
肺朝百脉
肺具有助心行血于周身血脉的生理功能,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于全身。《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张志聪注:“百脉之经气,总归于大经,经气归于肺,是以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
-
补肾纳气
补肾纳气为补法之一。气主于肺而根于肾,肾虚不能摄纳,则见气短气促、吸气困难等。针灸常选肾俞、太溪、气海、肺俞、太渊、膏肓俞等。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喘促,呼多吸少,张口抬肩,动则加甚等症。用党参、鹿茸、海龙、海马、熟地、胡桃肉、补骨脂、山萸肉、龙骨、磁石、五味子等药。
-
补气
补气为补法之一。亦称益气。是一种治疗气虚证的方法。以关元、气海、足三里、百会、脾俞等穴,补中气,升举下陷;以气海、合谷、大椎等穴,补卫气,固表敛汗。肺气虚以少气懒言,动辄喘促,怕风自汗为主症;脾气虚以脘腹虚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泄泻为主症。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中气,助健运。
-
悲则气消
悲为九气之一。悲则气消为病机,是指过度悲忧,使肺气抑郁不伸,气郁化热,耗气伤精的病理变化。肺主气,悲伤过度,使肺气运行不畅,久而气郁化热,热蒸则肺气消耗。《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
白轮
概述:白轮为眼的部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白睛。白睛(whiteoftheeye)为中医眼科解剖名称,眼的部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白轮、眼白。是指眼球外壁占外层5/6的白色不透明的,质地致密而坚韧的巩膜和其表面疏松透明的球结膜,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包括今之球结膜与巩膜。白睛前端与黑睛紧连,共组成眼珠外层。彼此病变常牵累。白轮包括西医所称的球结膜与巩膜。白轮的组织结构:白轮包括今之球结膜与巩膜。巩膜位于眼球中后部,其前沿接角膜缘,占整个纤维膜的5/6。巩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包绕,前面被球结膜覆盖,内面与睫状体、脉络膜相连,后极部稍偏内侧有视神经从此穿过,穿过处的巩膜
-
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出《素问•经脉别论》。肺的生理功能。肺能疏通调节津液运行之通道。津液的运行、敷布依靠气的推动。肺主气,通过肺气宣发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排泄作用。
-
气注
气注为病证名。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气注候》:“风邪搏于肺气所为也,肺主气,气通行表里,邪乘虚弱,故相搏之,随气游走冲击,痛无定处,故名为气注。”
-
白睛
概述:白睛(whiteoftheeye)为中医眼科解剖名称,眼的部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白 、眼白。是指眼球外壁占外层5/6的白色不透明的,质地致密而坚韧的巩膜和其表面疏松透明的球结膜,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证治准绳·杂病》:“白 变赤,火乘肺也。肺主气,故曰气 …”
-
耳肺关系
生理方面:肺主气,肺脉络合于耳中,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通过肺的输布,濡养耳窍,保持了耳窍内环境的稳定。辨证治疗方面:治疗耳聋可以用调气解郁、耳咽管磁疗、耳咽管通气法和鼓膜按摩法,都应用了“气通则窍开”的机理,体现了耳与肺的密切关系。
-
止啼汤
《辨证录》卷十二:组成:人参1两,黄耆1两,当归5钱,麦冬1两,橘红5分,甘草1钱,天花粉1钱。主治:妇人气虚,怀妊至七八月,忽然儿啼腹中,腹亦隐隐作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参、耆、归、冬以补肺气,以肺主气也。肺气旺而胞胎之气不弱,胞中之子自安矣。《惠直堂方》卷四:组成:黄连2钱,甘草1钱。
-
耳针法
)、病理(与病理相关的文献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证治准绳》:“肺所虚则少气,…耳薄不坚者肾脆。”耳与经络的关系:《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显示:手足六阳六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经络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
-
白睛病
定义:白睛病(diseaseinwhiteoftheeye)为白睛部位眼病的统称。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白 、眼白。若肺失治节,则肺气不能宣发,可致气血滞涩,使白睛红赤肿胀;白睛病的治疗原则:白睛病之治则,首当理肺,复其治节,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如为外感表证则宜疏解外邪,而大肠阳明结热者宜泻热通腑散结。
-
吸促
吸促为症状名。吸气短促之状,因肺气大虚,气无所主而致。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则吸促。《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在上焦,其吸促。”
-
阳虚
概述:阳虚(yangdeficiency)为证候名。症状:表现为面色 白、手足不温、怕冷、易出汗、大便稀、小便清白、口唇色淡、口淡无味、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而润、脉虚弱等。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治疗:治宜温补阳气。
-
提壶揭盖
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借喻。肺与脾肾三焦膀胱等脏器分司水液代谢,维持水道的通调。肺主气,为水道的上源,在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影响其他脏器的气化失司的情况下,可出现喘促胸满、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治疗应先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得利,故喻为提壶揭盖。
-
水气喘促
水气喘促为病证名。宜桂苓甘术汤、肾气丸。”《医说》卷四:“水喘,有人先因咳嗽发喘,胸膈疰闷,难于倒头,气上凑者,宜早利水道,化痰下气。”水喘,水气辘辘有声,怔忡者,小青龙汤、古葶枣散、白前汤。肺主气,先喘而后胀者,宜清金降火,而行水次之;《景岳全书·喘促》:“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
-
金破不鸣
患者肺气肺阴虚损,津亏失润而声哑,甚或失音。金破不鸣的病因病机:肺主气,在五行中属金,肾主纳气,二脏均与发声有关,若肺肾阴亏,阴无以化气,而气不足,发音不出。《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方药:可用左归饮、六味地黄汤、生脉散等加减治疗。
-
金气肃降
金气肃降生理学名词。指肺气肃降。肺主气,属金,金性肃降,肺亦有清肃下降的生理功能,故称。肺气肃降,则气道能畅,呼吸正常,皮毛滋润,三焦水道通调;肺失肃降,则呼吸短促,咳嗽痰多。
-
肺藏魄
“肺藏魄”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魄”属神经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摄取自然之清气,宣发五脏之精气,以维持机体基本生命功能。《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张志聪注:“魄乃阴精所生,肺为阴脏,故主藏魄。”
-
奔气
奔气病证名。气道不利,气逆上奔之证。即喘证。见《诸病源候论·奔气候》。肺主气,肺气通行于脏腑,肺受邪则气道不利,诸脏气壅,致气逆上奔而喘。参见喘证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