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瘴疟
热瘴:热瘴(pyrexicmiasma)是指以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出汗,肢体烦疼,面红目赤,烦渴饮冷,胸闷呕吐,便秘尿赤,头痛,神昏谵语,痉厥,躁狂不宁,或有黄疸,舌红绛,或有黑苔,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瘴疟。是指以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舌淡,苔白厚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瘴疟。
-
热瘴
是指以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出汗,肢体烦疼,面红目赤,烦渴饮冷,胸闷呕吐,便秘尿赤,头痛,神昏谵语,痉厥,躁狂不宁,或有黄疸,舌红绛,或有黑苔,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瘴疟。证候分析:瘴毒内盛,热陷心包:瘴毒疟邪侵入人体,由于素体阳盛,或热重于湿,或湿从热化,热毒内郁,蒙蔽心神而发为热瘴。
-
冷瘴
证候分析:瘴毒内盛,湿浊蒙蔽心窍:感受瘴毒疟邪,而素体阳虚,或湿重于热,或湿从寒化,以致瘴毒湿浊壅闭,寒湿内盛,蒙蔽心神而发为冷瘴。寒湿内困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调,故呕吐腹泻。冷瘴的治疗:方药治疗:冷瘴治宜温通或温下为主,如来复丹、夺命散、真武汤、截疟丸、姜附汤、黑锡丹、感应丸等方均可选用。
-
瘴疟指南
《瘴疟指南》疟疾专著。明·郑全望撰于1609年。后得宋·李待制(佚名)所辑《瘴疟卫生方》,以为可取。书中论述瘴疟源流,伤寒、内伤与诸症之鉴别,以及瘴疟药用宜忌、预后等。但对本病病因、病理等方面杂有某些不切合实际的论述。现有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疟疾·疫毒侵袭证
定义:疟疾·疫毒侵袭证(malariawithsyndromeofepidemictoxininvasion)是指疫毒侵袭,内扰心神,以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面赤,烦渴饮冷,甚则神昏谵语,痉厥,舌红绛,苔黑垢,脉洪数;瘴疟包括热瘴、冷瘴和哑瘴。是指以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舌淡,苔白厚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瘴疟。
-
山瘴疟
山瘴疟为病名。其病重于伤暑之疟。”《瘴疟指南》卷上:“瘴疟形状,其病有三,而形状不外于头痛,发热,腰重,脚软,或冷,或呕,或泄,或大便秘,或小便赤,面赤,目红,口渴,心烦,胸中大热,舌或黑,狂言谵语,欲饮水,欲坐水中,或吐血,或衄血,或腹痛,或有汗,或无汗诸证。”有冷瘴、热瘴、哑瘴之分。
-
寒瘴
寒瘴病名。瘴疟中之一种。即冷瘴。《瘴疟指南》卷上:“瘴疟形状,……以有寒有热者为寒瘴。”参见瘴疟、冷瘴条。
-
虚疟
虚疟的病因病机:《金匮翼》:“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而致虚。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心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游疟
三阴疟疟邪游溢他经而成。病因病机:游疟多因血气亏损,脏气不足,外邪客阴经,三疟乃作。少阴之疟,加减地黄汤加升麻、柴胡;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间日疟
可用柴胡截疟饮加减。间日疟的针灸治疗:治法:和解少阳,截疟祛邪。取大椎、中渚、间使、后溪。方义:大椎乃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经阳气以祛邪截疟,为治疟效穴。《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
寒疟
又称牝疟,是指以寒热定时而发,寒多热少,头痛,肢体疼痛,口不渴或喜热饮,胸胁痞闷,欲吐不吐,精神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分析: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素体阳虚而复感疟邪,或兼感寒湿,寒湿内盛,郁遏中阳,阳气不能外达肌表,故致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
-
瘅疟
概述:瘅疟为病证名。温疟/暑热内郁的症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温疟/暑热内郁的针灸治疗:治法:清热透邪,辟秽截疟。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
-
五脏疟
概述:五脏疟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肾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牝疟
温疟·牝疟:牡疟又称温疟、瘅疟。委中以清热辟浊。推荐食材:知母、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黄精、葛根等。证候分析: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素体阳虚而复感疟邪,或兼感寒湿,寒湿内盛,郁遏中阳,阳气不能外达肌表,故致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气海、中脘、足三里、脾俞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扶正截疟;
-
脾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疟积
《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夹血食而结为癥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风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夜疟
初热宜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易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暴疟
指疟邪盛发于三阳经者。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痰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疟母
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但寒不热的称“牝疟”;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母疟
又称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老疟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夹血食而结为癥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久疟
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肺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食疟
食疟的病因病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 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足太阳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足少阳证疟
注解:足少阳证疟为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阳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足阳明疟
概述:足阳明疟为病证名,指疟发于足阳明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阴疟
《类证治裁·阴疟》:“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阴为寒湿,无汗。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风热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湿疟
湿热疟之因,《内经》云,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右脉弦长,呕逆胸满者,柴葛平胃散;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三日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温疟
温疟的症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舌红干而无苔,脉弦数。推荐食材:温疟患者建议食用知母、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黄精、葛根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劳疟
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
肝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鬼疟
概述:鬼疟为病证名。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阳疟
《类证治裁·阴疟》:“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间日而作,阳明,少阳也;阳为腑,邪浅与荣卫并行,一日一发;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子母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草果饮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草果饮:处方:紫苏叶、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用法用量:若发时恶寒身痛,此后感之表邪,急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积热重,加栀、连。摘录:《伤寒大白》卷二《赤水玄珠》卷八:草果饮:处方:草果、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甘草、乌梅(去核)。
-
七枣汤
用法用量:用水25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7个,煎至200毫升。2.《瘴疟指南》: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阳气下入至阴,以成天地之交泰。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七枣汤治脾胃虚弱,内受寒气,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胁胀满,脐腹疔痛,心下气逆,腹中虚呜,呕吐恶心,胸膈痞闷,困倦少力,不思饮食。
-
分心气饮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分心气饮:方一:处方:木香、炒桑白皮、炮大腹子、炒桔梗、麦门冬(去心)、草果仁、炙大腹皮、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白术、人参各半两,丁香皮、炙甘草各一两,炒香附、紫苏叶、陈皮(去白)、藿香各一两半。煎至l00毫升,去滓温服。附注:方中赤茯苓、桑白皮、灯心、生姜用量原缺。
-
疟疾·暑湿内蕴证
定义:疟疾·暑湿内蕴证(malariawithsyndromeofinternalretentionofsummerheat-damp)是指暑湿之邪,内蕴于里,以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取大椎、至阳、足三里、脾俞、中脘、间使、气海。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
-
疟疾·正虚邪恋证
定义:疟疾·正虚邪恋证(malariawithsyndromeoflingeringpathogenduetovitalqideficiency)是指正虚邪恋,以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舌脉亦为正气亏虚之象。取脾俞、章门、痞根、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陶道。
-
疟病
注解:疟病即疟疾,出《金匮要略方论》。疟疾(malaria)《黄帝内经》称疟、痎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
疟
又:“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疟疾(malaria)《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
痎疟
寒温瘅疟,动皆该时,故《内经》统谓之痎疟。”《医学纲目》卷六:“痎疟者,老疟也。”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外台秘要·传尸》:“传尸病,亦名痎疟。”
-
疟疾·暑热内郁证
定义:疟疾·暑热内郁证(malariawithsyndromeofinternalretentionofhot-summerheat)是指暑热之邪,内郁于里,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楚,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