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络
概述:经络:1.经脉和络脉的总称;《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分布范围最广,最先接触到病邪,而营卫──特别是卫气,就是通过孙络散布到全身皮部。当疾病表现为“实”时,选取适当腧穴、采用不同针刺艾灸方“泻”其有余,反之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体内平衡。
-
经络检测法
概述:近代研究发现,人体或动物的体表经络、腧穴部位皮肤电阻或电位不同于非经穴部位,并随相应脏腑功能的变化而变化;⑤同位素迁移过程中可以看到经络学说所描述的某些特点,针刺可使迁移的潜伏期缩短,清除率增加,标记经穴与示踪轨迹的吻合度提高。它建立在针刺效应的基础上,而且也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方能检测出来。
-
胡翔龙
胡翔龙为经络研究专家。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主任委员。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研究项目第一任首席科学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7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英模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要著作有《金针之魂——经络的研究》《中医经络现代研究》等。
-
良导络
良导络即经络。经络生物电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通电导体,沿经穴部位可测出其低电阻性。把这些低电阻点(良导点)连成线,称良导络。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经脉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并且这些特性和针刺、针麻原理以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有密切关系。
-
知热感度测定法
即利用线香或特制的电热器作热源,刺激十二井穴,或背俞穴,测定温热感觉的灵敏度,通过对左右敏感度差异的分析,来诊断脏腑、经络虚实,并据以拟方配穴,是临床中的一种诊疗方法。
-
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
在对针刺时循经出现的红线、皮丘带等经络现象与皮肤三联反噍的特点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张保真在1980年提出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冀望从组织生理学的角度对循经皮肤反应等经络现象的产生机制和经络的组织结构基础作出解释。这些中间物质能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索终末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索终末。
-
良导点
良导点为皮肤上导电量较高的点为良导点。根据经络生物电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通电导体,穴位上的皮肤呈低电阻性。把这些低电阻点(良导点)连成线,称良导络。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经脉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并且这些特性和针刺、针麻原理以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有密切关系。
-
抓扯刮痧推拿疗法
抓扯刮痧推拿疗法就是用手指或借助姜、硬币、小汤匙等物沾上植物油、白酒等抓扯或刨刮人体一定部位,并使皮肤发红充血的一种治病方法。抓扯刮痧推拿疗法的作用原理: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基础理论,并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络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的效用。
-
周逸平
周逸平为现代生理学家。原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32年8月生于江苏溧阳市。1953年上海医学院生理生化师资班毕业,1955年安徽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60~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
龙虎升降
概述:龙虎升降为针刺手法名。龙虎,指左右捻转;《针灸大成》卷四:“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捻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作用。
-
穴会
穴会即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三因
三因是三类不同致病因素的合称。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
十四经穴断面解剖立体模型
由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研制并已通过省级鉴定。通过十四经穴断面解剖立体模型,可直接观察到体表十四经络的循行路线和所属穴位的定位、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内部位置;与现有针灸模型相比更新颖、直观、实用,为针灸教学科研临床提供了较可靠的经穴定位和解剖学模式依据。
-
内因
内因为病因分类名,三因之一。现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即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
慢痧
慢痧痧证之一。痧毒蔓延于肠胃经络间者,正多凶险之处,即如痧毒滞结于身之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里或中或表,既有若是之滞结者,必不犹然若是之滞结而已也,将且在内者先坏脏腑,在中者先损经络,在表者先溃肌肉,虽未即毙,而其难治之形,必然先见,若一不治,便成死症。”
-
穴空
穴空即孔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分之所在穴空。”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道
见《太平圣惠方》。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外因
2.病因分类名。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但较早提到三因的是东汉的张仲景,立论有所不同。
-
经穴触诊
经穴触诊为经络诊察方法之一,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经穴触诊是根据内脏有病会通过经脉的传导,在体表出现各种不同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在一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上进行触扪、按压,寻找和体验各种阳性反应,从而判断病在何经。结合针灸临床,可分为循经按压和穴位按压两个方面。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通经活络
通经活络:治法。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药物治疗经络痹阻等证的治法。适用于风寒湿邪,瘀血阻滞经络病症。临床可见肢体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手足麻木不仁,或肢体沉重疼痛。常用药物有乌头、地龙、乳香、没药、天南星、白花蛇、威灵仙、当归等。代表方剂如大活络丹、小活络丹。
-
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是宋代陈言关于中医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三因学说根据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分类法,将阐述各种致病原因的途径和传变规律的理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
龙虎升腾
概述:龙虎升腾:1.针刺手法名;2.龙虎升降法。出《针灸问对》。龙虎,指左右捻转;即先用右手大指向前捻针,进穴后,再用左手大指向前捻针,得气后又向左向右转针,并用下按上提动作,使气行。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作用。
-
经脉分野
书按不同部位分述经络的循行。本书后由徐师曾增补为《经络全书》。其内容为《类经图翼》所汲取。成书于万历四年(1576年)。本书是将明·沈子禄(承之)所著的《经脉分野》加以删订,并增入《经络枢要》而成。清·尤乘又补订,于康熙戊辰年(1688年)刊行。
-
经穴—脏腑相关
经络理论之一·经穴—脏腑相关:“经穴—脏腑相关”为经络理论之一,认为经络系统是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有密切关系的独立特殊的传导系统,它对电、磁、声、光、机械刺激、化学刺激等有特殊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相关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
-
邓良月
邓良月为现代针灸学家。主编或参编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经络文献通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耳穴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标准针灸经穴部位图谱》、《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中国针灸穴位通鉴》等。
-
摄法
概述:摄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指入针后,以押手指甲在针刺腧穴所在经络上下进行按捏以催气的方法。《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针灸问对》:“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作用与拿法相似而刺激量较强。
-
藏象学说
它是以直观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针灸学简编
《针灸学简编》为书名。书中主要介绍经络、腧穴、针法、灸法、临床治疗、针麻、针灸作用原理以及经络实质的研究等。并首次采用汉语拼音标注穴名。共六篇:针灸的发展及特点、经络、穴位、针法、灸法、临床治疗,书中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对传统的针灸文献加以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可供西医学习针灸及中医进修参考。
-
红外线热象图
红外线热象图是经络与腧穴影象研究方法之一。近年来,国外应用红外线热象图摄影法对经络与穴位的影象进行了研究。从两万张全身(包括胸、腹、背、头部等)红外线热象图照片中发现,穴位部位比其周围组织的温度高约0.5~这种差别在照片上很明显。红外线热象图法应用于经络诊断,针灸刺激与针灸治疗方面也取得一些进展。
-
手象针
手象针是通过针刺手上的微小经络脏象系统缩形部分,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一是头部位于中指之上,朝着指端方位,俯伏在手背面的1个人体缩形系统,命名为“手伏象”穴区,与该区域相对的手掌面部位为“手伏脏”穴区。位于尺侧的命名为“尺倒象”、“尺倒脏”。
-
阳络
概述:阳络:1.从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湿热过甚,血液润泽而呈现黄赤颜色。《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根据杨上善、王冰和张志聪的注释,认为阳络为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
活血通络
活血通络为治法。又称“祛瘀通络”。指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的方药治疗瘀血凝滞、经络受阻所致病证的治法。
-
温经散寒剂
温经散寒剂(formulaforwarmingchannelfordispersingcold)是指以温通经络、祛散寒邪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寒凝经络,肢节疼痛等证的温里剂。
-
微波针灸治疗仪
微波针灸治疗仪为针灸仪器名。具有疏通经络、舒筋活血、消肿镇痛、散风寒、解痉挛等功能,临床常用的有DBJ-l、2、3、5型微波针灸仪,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风湿痛、扭伤、各种关节炎、脑血栓后遗症、痛经等症。
-
承夔
承夔为明代医家。依舅改姓为吕,即吕夔。吕夔为明代医家。字大章。江苏江阴人。精方脉经络,人称吕仙。江苏地区疾疫流行时,救活甚多,曾在太医院任职。著有《运气发挥》《经络详据》等书,均佚。
-
穴
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
-
孟昭威
孟昭威为现代生理学家。北京市人。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对经络、气功、老年保健都有深入研究。首次提出经络为“第三平衡系统”,颇为学术界所重视。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安徽中医学院教授等职。
-
关阖枢
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古时用此来解释经络学说中三阴三阳气机变化的特点(按“关”原文作“开”,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十《经脉根结》及《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新校正引《九墟》文改为“关”,方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之“折关败枢”文合)。六经中的太阳居阳分之表,为关;太阴居阴分之表,为关;
-
芒针刺法
芒针刺法是用特制的长针刺入腧穴治疗疾病的方法,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发展而来。芒针刺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等作用。芒针因其形状细长如麦芒而得名,结构与毫针构造相同,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200mm以上的芒针,除针刺带脉外,一般应用甚少。
-
气针疗法
气针疗法是将消毒过的空气注入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空气在被吸收过程中一定时间内的占位刺激,以调整经络功能,产生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等症。取穴时一般选用损伤部位同附近有关经络的穴位,如腕关节扭伤可取内关、外关等穴;踝关节扭伤可取足三里、绝骨等穴位。10毫升的注射器,5~
-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指在小儿推拿疗法中应用的不同于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穴位,为小儿推拿本身所特有。不仅有一般呈点状的穴位,而且还有呈线状(如“三关”、“六府”)和呈面状(如“腹”、“五指节”)的穴位。大多分布于头面和四肢,尤以两手部居多,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贯成经络系统。
-
子午流注针经
《子午流注针经》为书名,针灸著作。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图形;卷中论子午流注;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时而变化。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元·窦桂芳校刊,将其列为所辑《针灸四书》之一。
-
祛瘀通络
活血通络为治法。又称“祛瘀通络”。指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的方药治疗瘀血凝滞、经络受阻所致病证的治法。
-
针灸问对
主要内容:《针灸问对》以问答形式阐述针灸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针法、灸法,并附载经络穴位歌诀。内容多取自《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及当时通行的针灸书。全书以《内经》、《难经》等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对于金、元以后的各种针灸学说则采取批判或否定的态度,并批判了某些不负责任的医疗作风。
-
经验消肿散
处方:干漆、大麦芽各等分。各家论述:《医略六书》:产后血瘀不下,夹食滞而脾气不磨,胃气不化,流于经络,散于四肢,故遍身随处结核青肿疼痛焉。干漆灰化瘀血为水,麦芽灰化食滞通经,热酒调下,务使滞化血行,则经络通畅而血气调和,安有遍身结核青肿疼痛之患乎。
-
周振武
周振武清代医家。湖南长沙人。于中医解剖、生理颇有研究,尝撰《天癸非精血辨》、《妇人阴精辨》等文,多本《内经》而间有发明。又以人身之外体、五官、内体、脏腑、经络、穴道、运用等分部,著《人身通考》八卷,详于论经络及针灸之法。1882年刊行。
-
芎乌散
功能主治:《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方之芎乌散主治因气所触,气厥头痛,心腹胀满,呕吐酸水,头目昏眩。《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芎乌散:组成:川芎3两,乌药3两。用法用量:薤白汤煎3钱,去滓温服。为散以流其逆气,薤白以通其滞气,务使滞气消化,则经络通畅,而逆气和平,清阳得位,安有头角作痛之患哉!
-
实验针灸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实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络本质的研究、腧穴实质的研究和针灸作用机理研究三个大方面。现在,实验针灸学已经越出传统针灸学的范畴,具有完备的研究方法、对象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可以说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充满生命力的针灸新学科,将会对针灸医学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处方:黄芪60克,当归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枣10克,威灵仙12克,川山甲6克,防风12克,蜈蚣2条,生姜10克,羌活12克。功能主治:补卫气,通经络,散寒湿。主卫气亏虚,贼风邪气入侵,寒湿阻滞经络。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胡国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