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法
概述:刺法:1.泛指针刺操作的各种方法;针刺操作的各种方法·刺法:刺法(acupuncturetechnique)为又称针法、针刺法。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是指应用特制的针具,刺激穴位或身体的某些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具有调整营卫气血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和《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均引用《刺法》。
-
火针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而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文绍敦点刺穴位放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认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火针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衍化而来。烧红后刺乳蛾、喉瘤体。
-
十二节刺
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
-
十二刺
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
-
刺法灸法学
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在针刺禁忌之列,必须详察病情,以免导致不良后果。新怒勿刺,已刺勿怒;疾病性质:《灵枢·终始》中论述了根据病情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以进行补泻的方法(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
-
五脏刺
详见下表:刺法名刺法应五藏半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肺(主皮毛)豹文刺左右前后散刺出血心(主血脉)关刺刺四肢关节附近肌腱肝(主筋)合谷刺一针多向斜刺肌肉脾(主肌肉)输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肾(主骨)半刺:半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
-
三刺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人、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手法创立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齐刺·三刺:三刺即齐刺,为十二刺之一,其法当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是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较深的针刺方法。
-
九刺
九刺的内容:九刺包括输刺(刺诸经荥藏输)、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络刺(刺小络之血脉)、分刺(刺分肉之间)、大写刺(以铍针刺大脓)、毛刺(刺浮痹皮肤)、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针刼刺)。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络脉有病,缪刺刺络。
-
九变刺
九刺的内容:九刺包括输刺(刺诸经荥藏输)、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络刺(刺小络之血脉)、分刺(刺分肉之间)、大写刺(以铍针刺大脓)、毛刺(刺浮痹皮肤)、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针刼刺)。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络脉有病,缪刺刺络。
-
五刺
详见下表:刺法名刺法应五藏半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肺(主皮毛)豹文刺左右前后散刺出血心(主血脉)关刺刺四肢关节附近肌腱肝(主筋)合谷刺一针多向斜刺肌肉脾(主肌肉)输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肾(主骨)半刺:半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
-
扬刺
概述:扬刺为古刺法。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操作方法: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说明:《黄帝内经太素》“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治疗痹证寒邪稽留范围较大。
-
调气
概述:调气:1.刺法用语;包括行气、降气等法。参见行气法、降逆下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针灸常选肺俞、尺泽、膻中、天突、丰隆等穴,针用泻法。针灸常选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等穴,针用补法;
-
神经针刺疗法
弹拨法用直径0.5~针刺法使用一般毫针,与普通刺法相同,但要求出现较好的针感,如无麻电感则说明未刺到神经干,可调整针刺深度和方向再刺,当刺到神经干时可用震颤手法加强刺激,但不宜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以免造成神经损伤。神经针刺疗法的适应症:本疗法的适应证很广,临床上最常用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和某些内脏疾病。
-
从荣置气
从荣置气为刺法用语。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出《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
-
从卫取气
从卫取气为刺法术语。与“从荣置气”相对,为针刺补法的要领。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
-
去爪
概述:去爪:1.古刺法“五节”之一;《类证治裁》卷七:“传为 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香、栀子、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 疝。”
-
巨刺
本法与缪刺法相似,均于病痛对侧取穴,交叉刺大经者称巨刺,刺络出血者称缪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指出巨刺用于“邪客于经”的病痛,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瘀血的络脉为主。
-
上门
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
偶刺
概述:偶刺为古刺法。十二节刺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指治疗心气闭塞,如心胸痛一类疾病的针刺方法。后世所称的前后配穴法即源于此。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
-
傍针刺
概述:傍针刺为古刺法,十二刺之一。《针灸甲乙经》称傍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指治疗顽痹的针刺方法。操作方法:先直刺一针,再在近傍斜向加刺一针。正傍配合而刺。本法与齐刺相似,都有加强局部压痛处的通经活络作用,临床上可以相互参用。
-
燔针劫刺
燔针劫刺为刺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指针刺入穴以后,用火烧针使暖以劫夺寒邪的一种刺法。法与温针相似。吴崑曰:“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耳,不必赤也。”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
-
耳前角下
耳前角下穴主治病证: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经痛,牙痛,结膜炎,角膜炎等。对脑血栓形成的患者针刺悬颅穴,也可使肌电幅度升高,一般5分钟即可表现出来。
-
眶内眶外配合刺法
眶内眶外配合刺法为眼针针刺法之一。又称表里配合刺法。是指于所选取的穴区内,在眶内、眶外各刺一针,以增加刺激强度,加强疗效的操作方法。
-
刺灸法
出《内经》。是把针刺的方法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
-
素问悬解
《素问悬解》医经著作。清·黄元御撰注。本书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书末附有冯承熙撰《校余偶识》一卷。现有《黄氏医书三种》本。
-
八法五门
出《标幽赋》。是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的八穴(内关、公孙、申脉、后溪、外关、临泣、照海、列缺)配合八卦,根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相乘,以按时取穴行针的一种方法。八种刺法·八法五门:八法五门指《金针赋》中的八种刺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
-
脱气
概述:脱气:1.刺法术语;《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刺而过此者,则脱气。”脱气指正气耗损。《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治宜温补脾肾,用附子理中汤等。
-
五门八法
出《标幽赋》。是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的八穴(内关、公孙、申脉、后溪、外关、临泣、照海、列缺)配合八卦,根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相乘,以按时取穴行针的一种方法。八种刺法·八法五门:八法五门指《金针赋》中的八种刺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
-
引气
概述:引气:1.刺法术语;2.气功术语。即导气,或作得气解。也指通过呼吸将自然之气吸入体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一“养生方导引法”:“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
-
交经缪刺
交经缪刺即缪刺。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指左侧有病取右侧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穴的交叉刺法。《标幽赋》:“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其本自《内经》中的缪刺、巨刺法。《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瘀血的络脉为主。
-
通经接气
概述:通经接气为刺法用语。参见接气通经: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三阴经长3尺5寸,须运针六呼吸;以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其法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
-
岂刺
岂刺为古刺法。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日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蜂毒
腹部圆锥状,有毒腺和螫针。曾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结节性红斑、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痛风、美尼尔氏综合症、坐骨神经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腰骶神经根炎、虹膜睫状体炎、感觉神经失调,原因不明的关节痛等100余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
飞经走气
概述:飞经走气:1.针刺术语;小儿推拿方法。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苍龟探穴针刺手法名。《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
灸刺
灸刺指灸法和刺法。古书中常把灸法和刺法简称为“灸刺”。如《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
针刺手法
针刺的操作方法:针刺手法指针刺时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包括进针、运针和出针。方法《难经》后世医家补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引卫分阳气深入以纳之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泻进针到深层得气后,将针动而上提,引荣血从阴分向外散之先深后浅,紧提慢按针刺深浅法:依荣卫分深浅《难经》主张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
-
导气法
概述:导气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是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
-
素问遗篇
《素问遗篇》医经著作。撰人佚名(一作北宋·刘温舒撰)。本书是唐以后人因《素问》王冰注本中独缺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遂予托名写成。内容以论述运气学说中的前后升降、迁正退位等问题为主,刺法论篇还明确地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等疫病的传染问题。
-
迎而夺之
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与“随而济之”相对,为迎随泻法的原则。《难经·七十九难》:“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作“逆而夺之,恶得无虚”,义同。《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写也。”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
-
赞刺
概述:赞刺为古刺法名,是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多用于治疗局部红肿的外科病症,如临床上用三棱针散刺出血,治疗下肢丹毒。方法是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治疗痈肿。
-
随而济之
随而济之为刺法用语。与“迎而夺之”相对,为迎随补法的原则。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参见迎而夺之: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指泻法要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
-
鼻部三针
鼻部三针是按三焦理论,将鼻针疗法的穴位、操作方法总结归纳为上焦针、中焦针、下焦针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上焦针取头面穴针刺,得气后,将针尖偏向一侧的耳穴方向刺,得气后回针到头面穴皮下,再向另一侧耳穴方向刺,复回针至原点皮下,然后沿正中线向下透刺心穴,得气后留针,急性病者留针30~此刺法适用于上焦病症。
-
排针
概述:排针:1.针刺手法名;针刺手法名·排针:排针为针刺手法名,即出针。《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刺必中其荥,复以吸排针也。”排是排除的意思。《类经》注:“排,除去也。即候吸引针之谓。”较为密集而排列成行的多针刺法·排针:排针指较为密集而排列成行的多针刺法。
-
蜂毒法
由于本法手续繁杂,且局部疼痛剧烈,所以近代改用预先制备的蜂毒水剂或油剂,进行皮内注射,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到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支气管哮喘、面神经麻痹等证。2.蜂毒注射法(《医学科学参考资料》中国医学科学院编)取蜂毒对大椎、天突、膻中、列缺、中府穴行穴位注射,或四肢皮下 换注射。
-
七锃
七锃为刺法术语。见《备急千金要方》。七,数字;锃,指器物经摩擦后闪光耀眼。七锃,意指火针入肉不出皮外,以针锋稍拔还纳七次。《针灸集成》作“若灸七壮之说”,非。
-
三出三入
三出三入为刺法术语。出《金针赋》。指一进三退手法反复操作三次,即一度。“透天凉”手法中用此。
-
三进三退
三进三退为刺法术语。出《金针赋》。指三进一退手法反复做三次,即一度。“烧山火”手法中用此。
-
双刺法
双刺法为眼针针刺法之一。指在同一穴区内,连续刺入两针,以增加刺激强度,加强疗效操作方法。
-
石学敏
石学敏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
-
四度针
四度针即三度刺。三度刺为刺法术语。度:次也。即刺三次的意思。《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攒竹二穴……宜以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针灸资生经》所载四度针、一度针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