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刺
详见下表:刺法名刺法应五藏半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肺(主皮毛)豹文刺左右前后散刺出血心(主血脉)关刺刺四肢关节附近肌腱肝(主筋)合谷刺一针多向斜刺肌肉脾(主肌肉)输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肾(主骨)半刺:半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
-
五脏刺
详见下表:刺法名刺法应五藏半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肺(主皮毛)豹文刺左右前后散刺出血心(主血脉)关刺刺四肢关节附近肌腱肝(主筋)合谷刺一针多向斜刺肌肉脾(主肌肉)输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肾(主骨)半刺:半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
-
输刺
概述:输刺为古刺法名:1.九刺之一;亦有指取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和脏俞者。《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以少取穴,直入直出而深刺,以输泻邪热。五刺之一·输刺:输刺为古刺法名。肾主骨,本法能与肾气相应,故本法可应用于治疗与肾有关的骨痹等疾患。
-
络刺
络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是指浅刺小络出血,与经刺相对,与“十二刺”中“赞刺”“五刺”中的“豹文刺”相仿。指浅刺皮下血络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及皮肤针的刺法均属此。本法多用于治疗热证、实证,例如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中暑、高热、惊厥、昏迷、丹毒、痔疾、急性软组织挫伤等。
-
鸡足取之
鸡足取之为针刺手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如鸡爪状,又名鸡足刺。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鸡足法
鸡足法为针刺手法名。见《儒门事亲》。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如鸡爪状,又名鸡足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开刺
开刺即关刺,出自《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曰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合谷刺
概述:合谷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操作方法:于肌肉丰厚处进针,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分叉。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用于痹证。
-
合刺
概述:合谷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操作方法:于肌肉丰厚处进针,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分叉。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用于痹证。
-
关刺
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操作方法:多在关节附近肌腱针刺。注意针刺较深,不宜伤脉出血。
-
豹文刺
概述:豹文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豹文刺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十二刺中的赞刺,都是指刺络出血法。用三棱针散刺络脉出血,以刺到血脉为目的。豹文刺的临床应用:心主血脉,故本法与心气相应,能治红肿热痛等症。
-
金鱼藻属
中文名金鱼藻属拼音名jinyuzaoshu拉丁名Ceratophyllum中国植物志27:15描述CeratophyllumL.金鱼藻属,金鱼藻科,约7种,分布于全世界,我国有金鱼藻C.demersumL.和C.manschuricum(Miki)Kitagawa等5种,产各地水塘或浅水沟中。子房1室,有胚珠1颗,柱头侧生;
-
五刺五应针方
五刺五应针方指应合五脏、五体(皮、肉、脉、筋、骨)的五种针刺方法。见吴崑《针方六集·尊经集》“浅纳而疾发针,无及肌肉。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肝之应也;此法出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的五刺法,浅刺取“皮气”的方法称为半刺,为肺之应;深刺至骨的称为输刺,为肾之应。
-
半刺
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是指浅刺及皮,并迅速出针的针刺方法。本法与九刺中的毛刺相似。半刺的临床应用:半刺的主要作用为宣泄浅表部邪气,适用于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与肺脏有关疾病及某些皮肤病,近代用皮肤针刺小儿时多用此法。
-
鸡足针法
鸡足针法为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即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形若鸡爪的针刺方法。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岂刺
岂刺为古刺法。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日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半剌
半剌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纳)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是五刺之一。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的刺法,与九刺中的毛刺相仿。近代应用的皮肤针即由此发展而来。以“刺浮痹于皮肤”,这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方法,用来治疗皮肤麻木不仁等病症。
-
渊刺
渊刺即关刺。关刺为古刺法名,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一日岂刺。”指刺左右四肢关节附近筋的近端,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不可出血,因其刺处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