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刺
概述:斜刺(obliqueinsertionofneedle)是指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45°左右针刺角度刺入的方法。在某些针刺法中,为了掌握针感必须应用斜刺。主要用于骨骼边缘和肌肉较薄处的穴位。邻近重要脏器的胸胁、上背等处的穴位,也可采用斜刺以防伤及内脏。在运用某些针刺手法进行催气时亦常使用。
-
上廉泉
概述:上廉泉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在廉泉穴上1寸,或于前正中线颌下1寸,当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取穴;下颌舌骨肌由三叉神经的肌支支配。主治病症:主治流涎、急慢性咽炎、口腔炎症、语言不清、音哑、舌强、舌下神经麻痹等。1、各种口腔炎,口腔溃疡。刺灸法:斜刺0.5-1寸,局部酸胀。
-
大胞
大包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末支;主治病症: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针灸甲乙经》: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大包主之。
-
大包
大包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末支;主治病症: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针灸甲乙经》: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大包主之。
-
穿鼻
概述:穿鼻:1.经穴别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外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翼状皱襞。犊鼻穴主治病证:犊鼻穴主治膝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膝中疼痛,损伤性膝关节痛,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膝髌肿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瘫痪,足跟痛等。
-
薜息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乳根
女性在乳房根部弧线中点处取穴。有肋间动、静脉分支及第五肋间神经分支。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胸薛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气眼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百旁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
大腧
俯伏坐位,第1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旁开1.5寸)取穴。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大杼穴研究进展:对钙代谢的影响: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min,进行观察,血钙浓度出现变化,留针15min,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
大杼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
光明
光明穴主治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痒,雀目,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发凉,妇人少腹胞中疼痛,目痛,夜盲,乳房胀痛,小腿酸痛,偏头痛,近视,癫痫,乳部胀痛,白内障,头痛,目视不明,胸胁胀痛,乳汁少,现代又用光明穴治疗青盲,视神经萎缩,腓肠肌痉挛,睑缘炎,屈光不正,精神病,膝关节炎,腰扭伤等。
-
膺窗
皮肤由第2、3、4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针由皮下经胸大肌表面的胸肌筋膜,进入该肌及其深面的胸小肌,该二肌均为胸前神经支配。主治病症:膺窗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痈,乳癖,乳腺炎,胸膜炎,肠炎,胸痛,胸满,唇肿,肠鸣泄注,肋间神经痛,胸胁胀痛,胸满气短,气短,胸胁胀满等。
-
屋翳
第2肋间结构由肋间内、外肌及肋间血管和神经构成。主治病症:屋翳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咳吐脓血,咳逆上气,咳唾脓血,胸痛,乳痈,乳癖,乳腺炎,身肿,皮肤疼痛,噎嗝,皮肤痛不可近衣,皮肤瘙痒,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胸胁胀痛,胸胁胀满等。屋翳配膻中、乳根、肩井,治乳腺增生。
-
合谷刺
概述:合谷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操作方法:于肌肉丰厚处进针,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分叉。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用于痹证。
-
合刺
概述:合谷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操作方法:于肌肉丰厚处进针,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分叉。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用于痹证。
-
外膝眼
外膝眼穴主治病证:犊鼻穴主治膝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膝中疼痛,损伤性膝关节痛,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膝髌肿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瘫痪,足跟痛等。膝中斜刺0.5~膝眼穴穴位解剖:膝眼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内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
-
膈俞
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7和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分布。
-
犊鼻
犊鼻位于膝关节外侧,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处。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主治病症:犊鼻穴主治膝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膝中疼痛,损伤性膝关节痛,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膝髌肿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瘫痪,足跟痛等。稍向髌韧带方向斜刺0.5~
-
前间
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前间穴研究进展:治疗胆石症所致的胆绞痛:患者仰卧或侧卧位,取双侧瞳子髂,常规消毒后,取1寸毫针斜刺,行捻转泻法,以酸胀为度,留针30min,期间每隔3min运针1min。
-
气户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主治病症:气户穴主治咳喘,胸痛,呃逆,胁肋疼痛,咳嗽,气喘,吐血,哮喘,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逆,胸胁疼痛,胸胁胀满,食噎,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瘿瘤,瘰疬,胸膜炎,肋软骨炎等。配伍:气户配云门、天府、神门,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喘逆上气,呼吸肩息。
-
库房
两肌由肋间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肋颈干的最上肋间动脉。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主治病症:库房穴主治咳嗽,胸痛,胁胀,气喘,咳逆上气,呼吸喘促,咳唾脓血,痰多,咳吐脓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气肿胸膜炎,胸胁胀痛,肋间神经痛,胸胁胀满等。斜刺或平刺0.5~
-
尚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腧府
概述:腧府为经穴别名,即俞府。本穴平任脉之璇玑。俞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腧府穴的取法:仰卧位,在锁骨下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锁骨下肌起于第一肋,向上外方而止于锁骨的肩峰端,由臂丛的锁骨下神经支配。
-
偏肩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目瞳子
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目瞳子穴研究进展:治疗胆石症所致的胆绞痛:患者仰卧或侧卧位,取双侧瞳子髂,常规消毒后,取1寸毫针斜刺,行捻转泻法,以酸胀为度,留针30min,期间每隔3min运针1min。
-
外枢
维道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肌肉)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骨骼、内脏)外枢穴的取法:仰卧或侧卧位,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针刺完毕,将电针治疗仪输出导线连接于双侧维道针柄,选择疏密波通电30~
-
维道
维道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肌肉)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骨骼、内脏)维道穴的取法:仰卧或侧卧位,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三阴交以1.5寸毫针直刺1.2寸,行提插捻转泻法。针刺完毕,将电针治疗仪输出导线连接于双侧维道针柄,选择疏密波通电30~
-
髃骨
2.经穴别名。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鱼尾
2.经穴别名。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瞳子髎穴研究进展:治疗胆石症所致的胆绞痛:患者仰卧或侧卧位,取双侧瞳子髂,常规消毒后,取1寸毫针斜刺,行捻转泻法,以酸胀为度,留针30min,期间每隔3min运针1min。
-
五刺
详见下表:刺法名刺法应五藏半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肺(主皮毛)豹文刺左右前后散刺出血心(主血脉)关刺刺四肢关节附近肌腱肝(主筋)合谷刺一针多向斜刺肌肉脾(主肌肉)输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肾(主骨)半刺:半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
-
偏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后曲
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后曲穴研究进展:治疗胆石症所致的胆绞痛:患者仰卧或侧卧位,取双侧瞳子髂,常规消毒后,取1寸毫针斜刺,行捻转泻法,以酸胀为度,留针30min,期间每隔3min运针1min。
-
输府
概述:输府为经穴别名,“输”通“俞”,即俞府。俞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输府穴的取法:仰卧位,在锁骨下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锁骨下肌起于第一肋,向上外方而止于锁骨的肩峰端,由臂丛的锁骨下神经支配。斜刺或平刺0.5~
-
目外眦
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瞳子髎穴研究进展:治疗胆石症所致的胆绞痛:患者仰卧或侧卧位,取双侧瞳子髂,常规消毒后,取1寸毫针斜刺,行捻转泻法,以酸胀为度,留针30min,期间每隔3min运针1min。
-
瞳子髎
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所属部位:外眦瞳子髎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皮肤由眼神经的泪腺神经分布。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
-
俞府
本穴借血气灵运,而促本经之气,输之内府,故名俞府,即有关内府之俞穴也。俞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的取法:仰卧位,在锁骨下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俞府穴治咳嗽不得息及诸胸满之症,用以俞达内郁之气也。
-
下都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尺神经手背支和手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尺神经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微握拳取穴。中渚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中渚穴在手背的位置中渚穴在手背的位置中渚穴在手背的位置(肌肉)中渚穴在手背的位置(骨骼)中渚穴的取法:俯掌,液门穴直上1寸,即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凹陷中取穴。
-
天池
承浆穴主要用于面部口唇疾患等:如中风口,流涎,舌强,面肿,三叉神经痛,口腔溃疡,齿龈肿痛,暴瘖,消渴,精神病,遗尿,暴喑,口眼 斜,口噤不开,唇紧,齿痛,齿衄,口舌生疮,癫痫,半身不遂,脐下冷痛,疝瘕痃癖,小便不禁,小儿遗尿,龈肿,面瘫等。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在针刺镇痛中起着一定作用。
-
前关
概述:前关为经穴别名。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经外奇穴——太阳穴的位置经外奇穴——太阳穴的位置太阳穴的取法: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治偏头痛向后平刺1~针入三分。
-
日月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和第七肋间动、静脉。足少阳经“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胸,过季胁”,日月穴又为胆之募穴,故可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主治肝胆、胃病。又凡两穴挨近,则治症略同。日月穴主治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呃逆、黄疸。针刺胆石症患者日月、期门等穴,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胆囊显著收缩,促进胆囊排空。
-
上都
概述:上都为经外奇穴名,为八邪之一。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指背支。八邪穴主治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手背肿痛、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疟疾、烦热、毒蛇咬伤等。
-
足针疗法
1.0寸坐骨神经痛、荨麻疹、肩痛穴号位置针刺方法主治14足底小趾跟后1寸斜向下刺或直刺0.5~0.5寸心绞痛、哮喘、感冒19足内侧舟骨突起上凹陷中直刺0.5寸高血压、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20足背第二、三趾间后3寸直刺或斜向上刺2.0寸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21在足临泣与地五会穴连线的中点直刺或斜刺0.5~
-
中渚
快速取穴:抬臂俯掌,手背部第4、第5指指缝间掌指关节后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中渚穴。中渚穴穴位解剖:中渚穴下为皮肤、皮下筋膜、手背深筋膜、第四骨间背侧肌。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并有手背静脉网和第四掌背动脉通过。中渚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故取中渚穴可治疗手指屈伸不利、肘臂肩背疼痛。
-
譩譆
譩譆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譩譆,哀痛声,即噫嘻。
-
噫嘻
噫嘻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噫嘻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噫嘻,哀痛声,即噫嘻。
-
魂门
出处:《针灸甲乙经》:胸胁胀满,背痛,恶风寒,饮食不下,呕吐不留住,魂门主之。深层有胸背神经和第9、第10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胸背动脉分支分布。魂门穴主治肝、胃及局部疾患:如脘腹胀满、胸痛彻背、呕吐呃逆、饮食不下、胃脘疼痛、腹中雷鸣、小便黄赤、头痛头昏、黄疸、眩晕等。背痛,胁痛。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商盖
概述:商盖为经穴别名,即督俞。督指督脉,俞即转输,此穴居督脉中点之旁,是督脉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督俞。督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督俞穴在背部的位置督俞穴在背部的位置督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督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商盖穴的取法:督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六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阴俞
阴俞穴主治病证: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